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96|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也谈孔融让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7 13: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td></tr><tr></tr><tr><td align="center"></td></tr><tr><td class="bt_content">(一)孔融让梨<p style="TEXT-INDENT: 2em">MIT(麻省理工学院)放映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讲述一个被父母遗弃在火车站的男孩,被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乡下人收养。因男孩身边有一把小提琴,故养父费尽心血培养孩子,男孩的成功成了收养者的最大的愿望。天助人也,男孩有幸得高人相助参加国际比赛,比赛名额只有一个,男孩优越于比他先学的女孩,因为男孩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添加进自己的身世和对养父的感恩,但最后剧情急转,女孩因为太爱音乐,在失败中向男孩揭示了“音乐与感情”的秘密,那个口口声声要求在音乐中要有感情的教授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感情,那把男孩失去的、牵动诸多感情因素的小提琴就躺在教授的抽屉里。感情似乎只是技术和手段,结果男孩抱着伴随自己长大的提琴追随养父而去,将参赛的机会让给了女孩。当女孩在豪华的舞台,将听来的情感故事和从感恩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拼贴进演奏并走向成功之时,男孩正在那个火车站挥泪拉琴。情感,只有利用它的人才能获取辉煌,经受它的人却常常因此而毁灭。 <p style="TEXT-INDENT: 2em">出了放映厅,一个约有十多岁的孩子这样问母亲:我不懂,为什么他要放弃比赛呢?母亲答:因为他爱他的父亲。孩子说:那他就更应该成功而不应该放弃啊,不应该把机会让给别人,所以我不懂! <p style="TEXT-INDENT: 2em">回到家,朋友来电话说她几岁的儿子到中文学校学了篇“孔融让梨”的故事,她赶紧告诉儿子:千万不能学这个故事的行为,机会一让,就再也难寻!朋友说她将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问过许多美国人,美国人的回答都很一致:要挑最好的那个“梨”!美国的教育中首先教你对自己公平,对自己公平之后你才能对别人公平,所以在机会面前没有礼让之说。中国传统教育在美国的情境中遭遇到困难。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谁都不可否认“谦让”在东西方教育中的价值,有良好的教育品行的基本表征便是懂得谦让,它是文明的体现。只是美国人在乘车时决不抢位,进门时总是“go ahead”,但在真正的机会面前决不错失。因此,“孔融让梨”在今天当有语境教育,是在私人空间还是在公共空间“让”,是“让”给别人还是“让”给家人,“让”的是切身利益,还是无关痛痒之物,这很重要。 </td></tr></table>(二)分苹果教出两种人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出100封调查函,在收回的信件中,有两封讲的同是分苹果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一名回信人是白宫著名人物,一名回信人则是监狱的囚犯。囚犯讲在他小时候,家里有两个苹果,他想对妈妈说要那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可是弟弟先开口了,和他说的一样,结果,弟弟被妈妈训斥了一顿,他怕妈妈骂,于是违心的说自己要小苹果,把大苹果给弟弟,结果妈妈夸了他,还把大苹果奖给了他,从此他学会了撒谎,直到犯罪入狱。白宫著名人物则在信上讲,他们家里有三个弟兄,谁都想要最大最红的苹果,妈妈让他们剪草坪,看谁剪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最大的苹果,他通过努力得到了最大的苹果,从这件小事上孩子们知道,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得做的最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上面的故事说明,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细微的影响可以导致人的一生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出,母亲的教育方式对下一代的影响有多么重要。此帖由 人悄月依 在 2006-01-27 13:09 进行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dhlijing + 1 + 1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7 13:44:43 | 只看该作者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为了让孩子在家里懂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道理。然后再告诉他老吾老、幼吾幼的道理。并不是让他在社会上毫无原则的谦让。现在总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不求甚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一起盲目批判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最可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7 16:09:43 | 只看该作者
爱情不能让,事业不能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7 23:26:58 | 只看该作者
毛豆+2006-01-27 13:44-->引用:毛豆 @ 2006-01-27 13:44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为了让孩子在家里懂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道理。然后再告诉他老吾老、幼吾幼的道理。并不是让他在社会上毫无原则的谦让。现在总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不求甚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一起盲目批判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最可悲的
<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753852">完全同意. 我认为感恩是一种很质朴的信仰,我喜欢!</div>此帖由 jim77 在 2006-01-27 23:28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9 19:37:37 | 只看该作者
人悄月依+2006-01-27 13:08-->引用:人悄月依 @ 2006-01-27 13:0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td></tr><tr></tr><tr><td align="center"></td></tr><tr><td class="bt_content">(一)孔融让梨<p style="TEXT-INDENT: 2em">MIT(麻省理工学院)放映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讲述一个被父母遗弃在火车站的男孩,被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乡下人收养。因男孩身边有一把小提琴,故养父费尽心血培养孩子,男孩的成功成了收养者的最大的愿望。天助人也,男孩有幸得高人相助参加国际比赛,比赛名额只有一个,男孩优越于比他先学的女孩,因为男孩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添加进自己的身世和对养父的感恩,但最后剧情急转,女孩因为太爱音乐,在失败中向男孩揭示了“音乐与感情”的秘密,那个口口声声要求在音乐中要有感情的教授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感情,那把男孩失去的、牵动诸多感情因素的小提琴就躺在教授的抽屉里。感情似乎只是技术和手段,结果男孩抱着伴随自己长大的提琴追随养父而去,将参赛的机会让给了女孩。当女孩在豪华的舞台,将听来的情感故事和从感恩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拼贴进演奏并走向成功之时,男孩正在那个火车站挥泪拉琴。情感,只有利用它的人才能获取辉煌,经受它的人却常常因此而毁灭。 <p style="TEXT-INDENT: 2em">出了放映厅,一个约有十多岁的孩子这样问母亲:我不懂,为什么他要放弃比赛呢?母亲答:因为他爱他的父亲。孩子说:那他就更应该成功而不应该放弃啊,不应该把机会让给别人,所以我不懂! <p style="TEXT-INDENT: 2em">回到家,朋友来电话说她几岁的儿子到中文学校学了篇“孔融让梨”的故事,她赶紧告诉儿子:千万不能学这个故事的行为,机会一让,就再也难寻!朋友说她将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问过许多美国人,美国人的回答都很一致:要挑最好的那个“梨”!美国的教育中首先教你对自己公平,对自己公平之后你才能对别人公平,所以在机会面前没有礼让之说。中国传统教育在美国的情境中遭遇到困难。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谁都不可否认“谦让”在东西方教育中的价值,有良好的教育品行的基本表征便是懂得谦让,它是文明的体现。只是美国人在乘车时决不抢位,进门时总是“go ahead”,但在真正的机会面前决不错失。因此,“孔融让梨”在今天当有语境教育,是在私人空间还是在公共空间“让”,是“让”给别人还是“让”给家人,“让”的是切身利益,还是无关痛痒之物,这很重要。 </td></tr></table>(二)分苹果教出两种人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出100封调查函,在收回的信件中,有两封讲的同是分苹果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一名回信人是白宫著名人物,一名回信人则是监狱的囚犯。囚犯讲在他小时候,家里有两个苹果,他想对妈妈说要那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可是弟弟先开口了,和他说的一样,结果,弟弟被妈妈训斥了一顿,他怕妈妈骂,于是违心的说自己要小苹果,把大苹果给弟弟,结果妈妈夸了他,还把大苹果奖给了他,从此他学会了撒谎,直到犯罪入狱。白宫著名人物则在信上讲,他们家里有三个弟兄,谁都想要最大最红的苹果,妈妈让他们剪草坪,看谁剪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最大的苹果,他通过努力得到了最大的苹果,从这件小事上孩子们知道,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得做的最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上面的故事说明,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细微的影响可以导致人的一生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出,母亲的教育方式对下一代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第二篇来自《上帝的笑》吧?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2-13 15:18:0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2-15 13:06:0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看看真的值得研究研究,shushu说得好象很有道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2-16 19:14:4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我看到的太及时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2-19 20:36:09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讲的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3-2 21:44: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43 , Processed in 0.079093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