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燕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因为受到早期教育而早慧的儿童。她的成长过程,将会给更多的知识分子家长,提供很好的借鉴。
但这绝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家庭才能培育出智商高的孩子,事实上,任何家庭只要积极开展早期教育,都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
一、具有早期教育传统的家庭
吴燕家是闽南人,吴燕的曾祖父吴梦丹, 曾叔祖父吴梦沂,都曾是前清时学识很好的贡元,诗文和书法也都很出名。
吴燕的祖父吴秋山,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他四岁入私塾随叔父诵诗书,五岁已能作韵文。三十年代,他年纪轻轻就毕业于复旦大学,深得中文系主任谢六逸教授的赏识,后留校任教。二十几岁时就已活跃在上海文坛,出版过《茶墅小品》(散文集),曾收入香港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散文集中。《秋山草》(诗集),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此外有《游去者之夜歌》、《郦影集》等诗集。他还擅长古典诗词及书法。他所著的《白云轩诗词集》曾得到郁达夫先生的高度赞赏。她家具有早期教育传统,
吴燕祖母林得熙,大学文化,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吴燕的父亲也受过家庭的早期教育, 四岁时,他母亲就亲手编写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教他识字;七、八岁时, 父亲就教他古典诗词、格律、音韵;八岁时已开始大量阅读家里丰富的藏书;十岁时就已经会做旧体诗。
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65年他18岁时参加全国高考,曾以6科总分569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理工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因其成绩突出,他受到时任高教部长蒋南翔同志的亲切接见和勉励。1978年恢复高考后, 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84年再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建筑与声学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他会俄、德、英等国语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不少论文,他取得了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国际学术会上宣读。1986年他39岁时,已是浙江大学土木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他在专业科研之余,还常常从事诗歌创作,著有《偶吟集》。茅盾生前曾接见过他,称赞他的诗词写得好,并为他的诗词题签,叶圣陶先生也写信赞赏他的作品。
他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对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一直感觉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成绩总是最优秀的,充分显示了他受过早期教育、从小奠定良好基础的优越性。
吴燕的母亲朱琴晖,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她学习成绩同样一贯优秀,只是因为受“文革”的影响而未能读大学, 现为漳州市医院统计员。
吴燕外祖父朱浴淅是位医学博士,曾任福建龙溪地区医院院长,是一位精通英语的博学多才的主任医师。
外祖母沈芝美,卫校教师,懂英语。
吴燕常住在外祖父家, 就是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 比她的祖辈、父辈受到了更为良好的早期教育, 实在是她生逢其时。
二、智力超群的小童星——吴燕
吴燕经过早期教育,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和智慧: 她在两岁三个月时,就已经识字400多个,会100多个英语单词,会算简单加减法,会“九九乘法表”,所以当时《厦门日报》和《福建日报》以“智力超群”的赞语报道了她的情况,《南方日报》也进行了转载,接着又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入电影《祖国新貌》和《春苗》中,四岁时,小燕修完小学语文课程,能记日记、作短文,五岁时,英语已达到中学水平。六岁时她同时学习中、英、日、法四国文字(其中日语、法语为自学),在学龄前她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中、英文。这在国内外也是罕见的。因此《福建日报》、《华声报》、《深圳特区报》、香港《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 曾先后对她进行了报道。七岁时,她直接插班到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并取得优秀的成绩,深得老师的称赞。
三、吴燕的教育成长过程
吴燕, 1978年9月10日出生,体重七斤多,发育良好。
小燕的外婆家是一独门独院的二层楼,条件较好,所以妈妈便领女儿住在外婆家。同住的有外公、外婆、舅妈和一个大她一岁的表姐。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住在与其相距仅百米的邻近。所以爷爷、奶奶常来看她,两家人一同对她进行教育(父亲在她出生不久即赴清华大学读书)。
小燕出生不久,家人就在她的床头堆上彩色绚丽的花被让孩子看,母亲还经常同她说话,唱儿歌给她听。丰富的色彩和语音对婴儿大脑的发育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四、五个月时,她已能独自坐起,外祖母就经常在她面前摆上翻开的小人书给她看,讲故事给她听,她表现出很感兴趣,总是注意地看书、听讲,不哭不闹。母亲这时更经常对小燕说话,给她念童谣、唱歌,进行听觉、视觉、注意力和语言的训练。九个月时,吴燕己会清晰地叫爸爸、妈妈了。十个月时能正确分辨叫出家里其他人的称谓,而且能辨别书籍封面的倒和正。
家人对她的语言训练是颇下一番工夫的,闽南当地儿童一般都是先学会讲方言,她家则让她先学普通话,以便为她下一步学习汉字打好基础。为此,家里特地给她买了讲故事的录音带,并鼓励她跟电视学习普通话。她学英语时也主要是听录音带和看电视,所以她的普通话和英语发音都比较标准。
满周岁时她已经可以说较多的话了,并且母亲念儿歌时,让她背最后一句或一个字,她都能准确地背出来。
她一岁两个月时,母亲给她买了一套有几十种动物的卡片教她,她很快就全认识了。家中照片上的人她也能认识。家人想, 她既然能看图认人丶认动物,也应该能够认识字,于是就写了10个阿拉伯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教她,果然她在几天内就全部学会了。
两岁前她已经开始跟外祖母学《看图学英语》了。
1980年父亲放寒假回来,用卡片写了500个汉字教她,每天只抽空教她20分钟,她学得轻松愉快, 到两岁半已经认识了600个字,并会联系运用,知道“东”是东西的“东”、“东郭”先生也是这个“东”字。她还学会背诵几十首古诗词,并且能联系所遇到的物景,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一次,她到南山寺玩, 看到香炉里烟雾缭绕,她就说“日照香炉生紫烟”,看到溪流就说“黄河入海流”。
她从一岁十个月时开始学数学,到两岁时已经会数一百个数,对数有了基本概念,能明白零的意思,两岁四个月时会算简单的加减法,会背“小九九歌”。
她在认识了26个英语字母后,由外祖父教她英语, 用的是O、H、HOWE著的《NewActiveEnglish》(新活用英语)为课本。
两岁半时她已经掌握了一百多个英语单词, 为了培养她学好外语,除了让她定期收看“跟我学”、“学日语”、“法语入门”等电视节目外,还为她买了小收录机和大量配有录音带的书籍,让她自学外语,由于她从小就经常听外语录音带,所以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强。
吴燕在三岁多时就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很多幼儿读物都可以看下来了,而且养成了读书习惯。她自己阅读了《365夜》和一些民间故事, 并且能绘声绘色地用生动的语言给别人讲故事。
在她三岁半能拿稳笔时,家人又教她写字画画。她先学铅笔字,然后就用毛笔描红,家长耐心地教她按笔划次序写,她每天至少要写一张毛笔字。所以她的字从小就写得很好。
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吴燕有良好的数与形的概念,想了不少方法。他们通过数数, 教她区别多与少;通过查书页, 建立她的数序的概念;通过玩售货员的游戏, 使她具备良好的心算能力;通过打算盘, 训练她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通过剪纸和拼积木等游戏, 训练她对形体的认识能力。
从吴燕四岁半起,家人又循序渐进地教她学习小学数学。她学算术的方法是直接从做习题入手,先由家长教她一些典型例题,然后让她自己做习题。由于她数学学得早又比较扎实,所以她刚够学龄时, 就能插班到三年级。
四岁的吴燕已经开始博览群书了,涉及历史、地理、自然、生物、文学、博物等各个领域。她先后阅读了《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少年科技知识文库》、《西游记》等书。家中还订有《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幼儿文学》、《故事大王》、《智力》、《青少年日记》、《小猕猴》……等等。
大量的阅读,让她掌握了大量词汇,因此遣词造句中她常常引经据典,甚至出口成章。一次她看到一座跨过清溪的桥亭,就脱口诵道“清溪流过拱桥洞,碧水澄鲜一座亭。”这期间她已经自己能作很通顺的短文了。例如她的一篇知识小品《岩石为什么会裂开? 》发表在上海《小主人报》上。
这一年的三月,她给在北京上学的父亲写信, 请他给买《排球女将》的小人书。父亲立即给她邮去。她收到书十分高兴,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 还教他打排球的方法: 您知道“流星赶月”是怎样打的妈?是右手高高抛起球,再左手奋力击球, 这就好了!”拦网是:“您把两手直立的靠在网上,等球一发过来,速度要快, 马上把球挡回去,就是这样。拦网接发球就是这样打: 球还没发过去的时候,手就象老虎瓜子一样等着球发过来。身子弯弯的,就写这些……”她父亲感到十分有趣和高兴,后来还把这两次来信写成一篇文章发表了。
1986年2月,吴燕已到了入学年龄,她很想去上学,当地有名的漳州市实验小学也表示欢迎她去。后来经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她被破格的录为三年级插班生。
厦门大学外文系副主任此前曾面试了她,与她用英语对话,听她朗读英语文献,看了她的作文,认为她英文、中文水平都很好,有意破格录取她为少年大学生,只是由于她年纪还小,生活不能自理。家长也认为她还需要再多学习些基础学科的知识,所以没去。
1985年,在浙江大学她曾和外籍教师用英语对话,老师们对她的英语水平之高,感到十分惊讶。
吴燕的日语发音很准, 中日小朋友联欢,她为日本小朋友表演了日语朗诵,博得日本朋友的一片掌声,都夸她“真是了不起!”
1986年,吴燕的语文已达到初中水平,英语已可以和外国朋友做一般性对话。
吴燕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英文、算术、英语都成绩优秀,加上品德端正,讲文明礼貌,深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老师对她的评语是:“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学习态度端正,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优秀……”。
她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大量的阅读了课外书籍,自学了外语,并参加了课外“少儿微机培训班”。
四、吴燕的能力和品德特点
每个孩子都因先天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情况同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那么受过早期教育的吴燕具有哪些能力和特点呢?
1、智力发育好。这是所有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都普遍具有的优势,她智力好的表现为记忆力好。有些字只教她一两遍就可以了,而且记的比较牢。
学东西快。有些诗歌和歌曲,教她几遍就学会了,她喜欢的歌,甚至听上几遍就会了。一次她看了电影《马兰花》,看完后就能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善良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她学英语时,听几遍录音就能把英文的“白雪公主”长篇故事背诵下来,使家人感到惊讶。
注意力集中。小时玩什么,大人教她什么,上课时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她看书或做作业时, 连父母喊她也常常听不见。
善于联想。她想象力丰富,她一岁刚学阿拉伯字码时,看到衣服夹的弹簧呈“6”形,便说:它是个6字,学英语时看到“S”就说:“S加一划就成了“8”字,看到“L”字,就说倒过来就成了“7”字, 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波浪图形,就联想到海浪继而唱起“海浪把战舰轻轻的摇……”
观察细致。奶奶家原养了两只鸭子,后来吃了一只。一天她去奶奶家,一进门就发现鸭子少了一只,急问“那只呢?”妈妈把家里水仙花枯萎的花朵摘掉了,她马上察觉问:“咱家的水仙花怎么少了呢?”她对事物反映机敏,也富幽默感,还是在她十一个月时候,她和婶婶玩,她拿出玩具两次,都被婶婶夺走了,第三次她就只把空手伸给婶婶。一次外婆看电影走后,妈妈让她数数家里还有几个人? 她想起不久前学的一首唐诗, 便回答说:“遍插茱萸少外婆”。
2、品德教育好。从小, 家庭就十分注意对她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 遇到事情家长总是耐心地对她讲清是非观念,对她不应当做的事,从不迁就,并向她讲清道理。所以她从小就很懂事, 诚实、谦虚、不任性、性格也比较开朗,对他人能团结友爱,富有同情心,待人讲礼貌,坐公交汽车不和他人抢座,见到老人能主动让座。
虽然她以“小神童”闻名,但她从不骄傲。她反对别人称她“神童”,她说“我是一般儿童”, 又说:“如果说我懂得多一些,完全是爸爸、妈妈、爷爷、姥姥教我的嘛!”她还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能人在前头”的道理。
她常常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1986年“六 · 一”儿童节,她代表学校参加全区“首届少儿计算机竞赛”,由于此前她因病多次缺课,所以只取得第二名。老师都称赞她取得了好成绩,她却向学校领导表示歉意: 说没能为学校争得第一名,还要好好努力! 还有一次她到福州参观“少儿画展”,她感到自己没有人家画得好,表示还要向他们学习。
3、见多识广,落落大方。为了帮助她开阔眼界、广增见闻,家长经常带她出去旅游、观光……在她小小年纪时,就已经去过厦门、杭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她自己说:“我除了读书架上的书,还读社会和大自然这本书”。
由于家人有意识的培养她待人处事的能力,所以她很少一般女孩那种扭怩、怕羞的状态。在她两岁多上银幕时,她似乎很能理解摄制人员的意图并能进入角色。又由于她经常去各地讲话、表演, 锻炼了她的胆识,多大的场面她都能从容面对。
五、几句必要的话
1、在众多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中,吴燕取得的学习成绩是比较突出的,这样就很容易让一些人认为这是她遗传基因的结果,也就是说这孩子是天生聪明的, 但是, 请不要忽略:
(一)她家人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教育传统,家庭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她父辈也是在早期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家都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如果从这中间把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抽掉,那会是什么情形呢?
从吴燕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看,一方面我们承认她具有较好的先天智力,然而她绝不是天生的“智利超常”的“神童”。她满周岁时已能说较多的话;能从照片中分辨出家中的人;在两岁三个月时认识400多个汉字,会100多个英语单词。这样的成绩,据大量实践的结果看,只要家长能认真按早期教育原则育儿,一般的儿童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所以, 我认为还是吴燕自己说得对:“我是一般儿童,如果说我多懂得一些,完全是我爸爸、妈妈、爷爷、姥姥教我的……”。
2、单纯从智力说,一方面我们承认人的遗传基因是有一定差别,但是, 谁也没法否定后天教育对提高孩子智利的作用。吴燕在婴幼期受到了广泛的早期教育,显然她的聪明和这些教育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人物,如李大钊、郭沫若等,他们的家长不过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并无高智商表现。但是他们的孩子由于得到了早期教育,他们的智利就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可见智力的发展和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3、吴燕在接受早期教育过程中,自有优于一般孩子的地方,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然而并不是普通家庭绝对做不到的。如果父母愿意,又能努力学习早期教育科学,并切实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以肯定, 同样也会取得好成绩的。
4、吴家对吴燕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教育,更十分注意她的品德教育(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因此, 使得她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刻苦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一般的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问题不在于智力不行,而在于大人不知如何正确教育,不仅没进行早期教育,而且盲目迁就、溺爱,致使孩子娇惯、任性,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孩子主动刻苦的学习,当然难以达到目的。
5、吴燕的父亲虽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但他仍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他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孩子,也常常以吴燕的实践经验宣传早期教育,是个热心于早期教育的人。他在一篇介绍吴燕的文章后,呼吁更多的家长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下面选用他文章中的两段,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三岁以前的婴幼儿, 正处在大脑发育基本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给婴幼儿的大脑以适当的刺激和训练,无疑将促进大脑的发育。从吴燕的例子来看,也证明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不仅不会变笨,而是只能变得更聪明”。
“过去,一般人学龄前的五、六年时间,都未曾得到充分利用,致使人的智力资源未得到及早开发。倘若大家都来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则人类受教育的程度可能提前若干年,这对于早出人材、出好人材,对于早日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