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6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孩子的心(二)徐浩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8 16: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孩子的心(二)
徐浩渊


纠正孩子的发育失衡需要具体措施。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都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行为是他/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刻意地去改变它,最初会使人感到痛苦。另外,每一个家庭是一个行为系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按照它特有的规律在运行。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了改变,整个系统会呈现一种紊乱,使得在此系统中生存的其他成员感到不舒服、不适应。因此,在这个系统中生存的各种力量,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新改变的行为再拉回老样子去,以维护老系统的运行方式,避免改变带来的痛苦。举个例子,大家便很容易理解了。


还看蓉蓉去游泳这件事。这个家庭的系统有三个层次。爸爸、妈妈和蓉蓉是蓉蓉的核心家庭。爷爷、奶奶同他们住在一起,是她的外围家庭。而老爷、姥姥住在城西边,每星期至少互相通个电话,每个月在一起吃顿饭,是整个系统的第三层。13岁的蓉蓉不能自己去游泳一事,使妈妈意识到女儿独立生存的能力与同龄的孩子相差太远,决心让她锻炼。家里其他的人也没意见,决定蓉蓉除了做暑期作业以外,每天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倒垃圾、洗碗,并且到邮局给奶奶去拿新民晚报,顺便捎带回牛奶。星期一,蓉蓉干得不错,几天以后,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来了。星期四蓉蓉在外面玩儿的晚了,晚饭时回家的路上,才

想起忘了拿晚报和牛奶,可是邮局和奶站早关了。一进家门,就感到气氛不妙。爸爸脸沉着,妈妈没招呼她吃饭,便问道:你下午到哪儿疯去了?看看你的床,一天都不铺,象个狗窝!新民晚报呢?牛奶呢?蓉蓉知道自己有错,平时的娇、骄二气也使不出来了,只好闷着头吃饭。刚刚端起碗,爸爸用筷子指着她的碗,说:指望你刷碗,全家就别吃饭了!蓉蓉再也忍不住了,大哭着把碗摔在桌上,跑回自己的小屋:不吃就不吃!这一来,最护着孙女的爷爷不干了:连顿饭都吃不安生!孩子不就今天忘了吗?她奶奶不是把报和奶也取回来了嘛?” “都是您老宠的,蓉蓉越来越没样儿了!妈妈忍不住开始责怪爷爷。两位老人更火了,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还落个不是。大人吵起来了,妈妈委屈地给姥姥家打电话,全家乱作一团。

剖析这个家庭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系统中的互动关系。首先,由于蓉蓉开始承担起部分家务,使得其他人的生活也跟着起了变化。奶奶不去拿报、拿牛奶了,也没有到街上和其他老太太们聊天。守在家里,只好找爷爷说话。平时爷爷就不爱讲话,趁着奶奶出门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清清静静读一下午书。现在被奶奶唠叨得心烦。爸爸那天正好在公司里挨了领导的批评,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冲着妈妈也没好气儿。奶奶从头就不放心蓉蓉拿报、拿奶,放弃自己出门聊天的机会,每天下午都盯着蓉蓉。这不,让她算着了,蓉蓉果真忘了。等儿媳妇一下班,赶紧抱怨她的锻练计划行不通。本来奶奶就不太高兴妈妈在家做主,这下子全爆出来

了。经过一晚上的吵闹,第二天又恢复了过去生活的平静。蓉蓉除了做功课、练钢琴以外,还是同附近的邻居小朋友玩,再也不提游泳、出远门之类的事了。家务仍是大人操持。旧的系统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程序。蓉蓉还是长不大,并且下意识地承认自己在生活上就是不行。以后生活道路上,尽是这样过不去的坎儿,蓉蓉成了个败仗将军。

这里,特别要指出三个关键点:

1、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奶奶不放心的提醒,虽然使蓉蓉心烦,但同时也给了她一个信息:奶奶盯着哪,万一我忘了,她还不会忘。当然,这句话并没有呈现在蓉蓉的意识中,她只是感到有人给上着保险,自己不是真的负全部责任,奶奶是底牌。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受这种潜意识支配的。
2、情绪能量的转移发泄:爸爸在工作处受了气,不敢向老板发,但是这口气还得有去处。老婆、孩子好说话,把气撒在蓉蓉头上了。另外,奶奶平时对妈妈有意见放在心里,借着蓉蓉的事,向妈妈发出来。情绪的转移发泄,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发泄的个人,和他与旁人的关系都是有害无益的。爸爸同他老板的矛盾,奶奶同妈妈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把气发在蓉蓉的事上而消失。相反,矛盾只会逐渐加深。同时,掩盖了蓉蓉失职的问题。
3、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其自然后果:由于奶奶把报纸、牛奶替蓉蓉拿回来了,大家有奶喝,奶奶有报看。除了全家人生了场气以外,没有直接的自然后果影响任何人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犯了错的蓉蓉,她对此事的记忆,是大人拿她出了气。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正面的经验。人的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例如,一个两岁的小孩用手指碰了一下火上的锅,烫疼了,自然就缩回手来,哭起来。大人会给他上点药,告诉他:烫,不能摸。被烫疼了,是摸火的自然后果。有了这次教训,小孩就记住了。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试想,如果奶奶只管自己出去散心、聊天。蓉蓉忘了拿晚报和牛奶。结果是蓉蓉自己第二天早上没有牛奶喝。奶奶没有晚报读,只好来找蓉蓉聊天,弄得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看不成。心里再烦,也得忍着。谁让她忘了拿报纸呢。最后,她的行为后果,自然地落到了自己头上。第二天,她说什么也得记着改。


总结起来,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有几条说来容易做来难的原则:

1. 尊重你的孩子:中国文化教导我们尊敬长辈。尊敬,作为一种心态和行为也是学来的。如果你不尊重你的孩子,他/她也就不懂得尊重自己,很难真正尊重你。孩子小的时候,因为要靠家长活下来,你还可以用长辈的至尊地位压服他。但是,他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到那时,如果你们从来没有形成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两代人的关系就变得很难相处。尊重孩子的具体内容很多,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
(a) 同孩子讲道理:记得儿子两、三岁的时候,每天要问几十个问题。例如,当我要他洗澡、睡午觉的时候,他要问:为什么?我都耐着性子解释。因此,他养成了事事问个究竟的习惯。到了五、六岁时,他可以用逻辑对我的行为提出很尖锐的批评。这是个考验。好在我是个爱听批评的人,总是笑着肯定他的正确意见,抱歉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们之间形成了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模式。现在,他十六岁了,人比我高,力气比我大,逆反心理也特别强。但是,他还得讲道理。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不禁暗暗庆幸。孩子在美国长大,这个年龄总是有各种问题不断地出现。通过讲道理,问题不断地被解决。孩子也就慢慢长大成人了。
(b) 给孩子以足够的生长空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责任感的增强,他们的隐私权力的范围应该增加。有些家长有检查、翻看孩子东西的习惯。女儿已经16、17岁了,妈妈还要想方设法偷看她的日记。使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觉得人格受到侮辱。家长的理由是怕孩子犯错误。世上的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人都是在磕磕绊绊中长大的。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有能力纠正错误,就是给他们发展空间。蓉蓉的家长们,在决定让她拿牛奶和报纸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她有忘记的可能,并且准备让她自己承担其后果,蓉蓉最终一定能负起她的责任的。

2. 养成与孩子沟通思想感情的习惯,变成孩子的朋友。我们的文化不提倡人们直接表达情感,推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以致于伤害感情。如果家里人之间没有沟通的习惯,走出家门后,你的孩子也不容易与旁人相处。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要想成就事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具备有关的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正确的沟通方式又是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的关键。
- 经常沟通,不要积累一大堆问题一起爆发。情绪大发泄不等于情绪表达,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更深的隔阂。
- 表达时用字开始,避免用字开始。例如,奶奶应该说:蓉蓉,今天没看上晚报,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应该说:都是没拿报纸,搞得我很不愉快。
因为,第一句话说了,是表达奶奶此时此刻的心情,蓉蓉听了以后,会感到抱歉。她知道奶奶的不愉快是自己失职的结果,会说:奶奶,对不起,我明天一定记住拿报。但是,如果奶奶说第二句话,蓉蓉感到是在攻击她。当然她的本能反应是防御:烦死人了! 您老还有完没完呀!奶奶岂不是更气了?

- 正面的情感也需要表达。蓉蓉第一天事情都完成得不错,应该立刻受到大家的赞扬和感谢,她才会坚持做得更好。鼓励往往比批评更容易使人进步。


还有几条同样重要的事项,就不在这里多讲了。因为新的事物太多了,反而哪一条也抓不住。蓉蓉如果先从洗碗、铺床做起,坚持两周后,再去拿牛奶和报纸,她肯定能够一步步完成所有的目标的。成年人也一样,从一、两点开始做起,成功了,站在新的基础上,才可能步步登高。因为这是所有人学习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5 23:46:13 | 只看该作者
恩,写得真不错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6 08:57:1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6 19:17:3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支持你哟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7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不错,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2-9 11:29:28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很透彻 有理有据 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2-18 15:31:35 | 只看该作者
恩,不错,顶一下!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7 22:55:5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不错,很受启发,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4-12 15:25:2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中肯,在学习中,希望我能跟女儿成为朋友式的友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4-17 12:56:1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对自己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8 03:02 , Processed in 0.08111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