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5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Zt 在美国望子成龙的攀比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5 21: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来不光是中国人是这样啊

在美国望子成龙的攀比效应

[美]伊丽莎白·谷瑟蕾 凯西·马修斯 著

(转贴)

(1)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有一纸协约,规定父母放下逼迫子女的“武器”,大家都会罢手的。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有我们放松了要求,辞退了家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被落在后面,成为生活的败兵。

  在球场边、候诊室、家长会上,我们不断听到人们这样那样的私语:“孩子一出生,立刻要抱抱它,否则将来他肯定跟你不亲。”“孩子3岁了,赶快让他学外语,长大再学就难
了。”“他们现在不会T型球,将来打棒球就不行。”“八年级数学不好,高中就不让学微积分。”“现在不参加课外活动,对申请大学可不利,大学认为那样的孩子没有恒心。”

  美国是个充满机会,每个人都可以一展身手的民主国家。建国者认为民主的含义是人的自由不可侵犯;而在21世纪的母亲看来,民主就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起跑,当然,前18年是父母推着或带着他们跑。

  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家长渴望子女成功的压力甚至在怀孕时就开始了。最近我从电视里看到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神情严肃地讲述自己生孩子的经历。听从专家建议,他们吃着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以净化身体,为怀孕的最佳时机做准备。4个月后,专家说他们可以尝试了。就像期望的那样,他们立刻怀了孕。孩子未出世,似乎已占尽先机;整个怀孕阶段,他们严格的饮食制度丝毫没有松懈。

  从怀孕起母亲就感到孩子的健康、聪明以至终生的幸福都系于己身。因为专家说要如何如何才能生出一个更好的婴儿,她们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以后埋怨自己:“如果没喝那么多咖啡,孩子一定会得到联邦奖学金。”“要是那时多吃点胡萝卜,他的视力一定比现在好,空军飞行训练学校一定会录取他。”“当初要是让她吃一年而不是两个月的母乳,她该不会得这种可怕的过敏症吧?”那真是追悔莫及。

  今天的母亲最懊悔的是不能以“完美”的方式生下孩子,因为她们错误地相信,如果事前严格遵守那些规矩和教导,事情一定会非常顺利。我认识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士,她生第一个孩子时,事无巨细皆以“科学”为据,结果孩子还是得开刀取出。后来她说:“我太失望了,甚至有点儿不喜欢这个孩子。他出生后的头几周我老是回想分娩的过程,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如果准备得再好点,是不是能把孩子自然生出来?”

  其实,任何一位产科护士或医生都会告诉你,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尽管更好的孕期照顾确实可以让生产更为顺利,婴儿更加健康,但就算最有节制、知识丰富、意志坚定的妈妈在生孩子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问题。但在有些母亲心里,坏运气似乎是不存在的,她们相信,如果有什么事发生在这些未来的莫扎特、伦勃朗身上,一定是自己努力不够。

  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事情还没那么复杂。该吃什么、喝什么、听什么,完全可以掌控。一旦孩子出世,父母便开始与整个世界较量。你的孩子比邻居的孩子高还是矮?更爱睡觉还是更警觉?初为父母,你希望孩子一切都是最好的。打孩子落地起,你似乎对每件事都没了把握,各种意见、指导、专家式的建议都让你如获至宝。如何养大孩子?你得到的答案就是:

  邻居在“管”他们的孩子,亲戚在“管”他们的孩子,电视上所有的家长都在逼孩子学这学那。3岁的孩子在学日文,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说他两岁的孩子已经在学西班牙语。媒体不断地用神童的故事刺激我们,还告诉我们种种育儿良方。电视里一会儿是一个两岁的天才高尔夫球手成功地击球入洞,一会儿是女老师在推销如何教孩子做运动以提高他们智力的书籍。

  慢慢地,自己那个孩子——那个不是快活地做泥巴馅饼,就是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的小家伙——似乎有些暗淡无光。这不是说他一定要赶上周围那些富有天才和特长的儿童,但是我们一定开始担心,这样下去,社会怎能认识到他的聪慧和不同凡响?别的孩子收获时,他就只能两手空空。

(2)把其他孩子都看成是自己子女的敌人,至少是竞争者

在嫉妒和争强好胜的双重煎熬下,我们寝食难安,尽管明明知道有些事是瞎编的。最近一本有名的妇女杂志刊登了一家6个明星孩子的故事。从8岁到15岁,这几个天才儿童的生活被旅行、演出、结交明星和挣钱填满,但文章却强调说,“他们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他们的妈妈自豪地介绍说他们都有朋友,也做家务、写作业;他们只是比别的孩子多学了点技艺,更有能力和决心罢了。看到这些,我们不能不想,难道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为明星吗?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呢?尽管这本杂志上月的一期还刊登了若干童星吸毒、离家出走、 十几岁就离婚的悲惨故事,我们依然不能摆脱让孩子成名成腕的幻想。

  当然真正鼓励孩子踏上“星途”的父母只是少数,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竞争。他们入睡后,我们会讨论他的吃相是否斯文,他在训练中的表现是否能入选全明星队,或是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要孩子比邻居的小孩好那么一点点,我们就会非常欣慰,起码也得和邻居的孩子一样好。因此,如果邻居的小孩在补数学、练棒球、准备上学前班,我们的反应肯定会一样不落地照做,因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自己感受这种竞争大概是过去参加SAT考试的时候。但那时,即使成绩不好,也茫然不知这会对自己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什么影响。那时没有人“备考”,因为人们说这没用,我们也就听之任之。在现在这个追求完美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一样可以不用准备就上考场,但是想想吧,一旦准备了,他将可能是少数精英中的一个。如今,SAT辅导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各种图书、CD、网站、各种冲刺辅导班以及名师应运而生。如果你没有让孩子为SAT考试做准备,那简直就是对他的失职。

  很多父母用SAT考试说明自己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的苦心。过去的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的孩子也很好。但时代不同了,现在每个人都这么做,过去认为是“多余的”现在则是“必要的”。如果人人都停下来,自己也可以放手。可是当所有人都在想如何让孩子更胜一筹时,你怎么能松懈呢?这就像削减军备的改革,每个人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可就是没人首先放下枪来。

  成功的空间很狭窄,这一认识让子女教育的战斗更加激烈。想想抢凳子游戏。你蹒跚学步的孩子正在参加一个生日聚会,凳子摆成了一圈。9个孩子围着8张椅子绕圈,突然音乐停下来,孩子们抢成一团,待尘埃落定,你发现只有你的小家伙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简直很难说谁更伤心欲绝,是他还是你。要不是社交礼节的约束,你早就冲到隔壁拿张椅子给他了。

  抢凳子只是个很简单的游戏。赢者坐下,输者站立。没有灰色地带,没有折中的可能。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会分坐一张椅子,也不能靠伶牙俐齿获胜。每一回合,总有一个人要败下阵来,最终只有一个胜者。在这个游戏里,成功的概率很小。

  现在的父母把孩子的生活看成一场更严峻的抢凳子游戏。目的当然不是抢得一把椅子,而是去“获取成功”,但两者提供的机会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孩子行动迟缓,反应不迅速,没有适时坐到椅子上,他肯定会被清除出局,因为其他孩子已捷足先登。

  这种认识潜在的含义是,与你的孩子竞争的其他孩子都是他的敌人,至少是竞争者。

  这是真的吗?生活真是这么残酷吗?很多成年人都会点头称是。工作中,有人得到加薪、晋升,有人却没有;有的人非常灵活,在别人排队时,他已通过预定得到了紧俏的音乐会门票;有的人得到大宿舍,因为与舍监关系好。总会有人比你多打算一步,早出发、多跑腿,得到的当然是胜券。对成人来说,把生活看作一场争斗自有道理,也许还大有好处,但在教育孩子时给他们灌输这个观念是否恰当呢?

  多数父母接受了学校教育的模式,因此,让孩子进入一流的学校(幼儿园、中学、大学)就成了家长苦心追求的目标。然而学校的名额是有限的,这是一个节奏更快,也更重要的“抢凳子”的游戏,如何为孩子谋得一席之地呢?只有最好的才能获胜。

(3)父母们把生活目标强加于孩子

比尔·盖茨辍学闯天下,成就微软帝国的事业;查尔斯·施瓦博患有阅读障碍,却创立了一家成功的投资公司。然而人们对这些违背这一定律的例子熟视无睹。

  人们现在不仅对SAT考试十分紧张,连入幼儿园也变成头等大事。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一些指导孩子进幼儿园和小学的咨询师每小时收费高达300美金。他们指导孩子如何用眼神交流,微笑;大点的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做得自然,让人想不到自己曾参加这种培训,总之要很保密,因为学校强烈反对这样做。为什么依然还有家长花钱让3~5岁的孩子学这些东西呢?马克斯·卡罗先生是弗吉尼亚州教育咨询协会的理事,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父母们把私立学校看得过高。他们以为孩子不能进私立幼儿园,以后就没法上好的学前班。而如果上不了哈佛,孩子的一切都完了。”

  这是那些凡事都要为孩子做到最好的父母们非常极端的做法。另外一些父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看到有关报道后他们也会考虑,要是放任自己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满脑子都是超级英雄或比萨饼,在与别人的竞争时他们就会处于劣势,而一次咨询却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从事“完美儿童培养”行业的收费水涨船高,父母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也越来越沉重。据《哈特佛德报》报道,6年前,康涅狄格州米德费尔德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有一半以上被该州著名的查沃特罗斯玛丽大学预科学校录取,而今年被录取的只有几个人。彼得·菲力蒲先生是赫茨科斯学校的录取官,他说,自1995年以来申请他们学校的人数已经涨了1/3,而录取率现在仅为27%。

  2001年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从150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申请论文中选出5份在电台播放。尽管听听高中生如何把自己推销给大学很有趣,但这种做法却不合情理。因为这些文章应该只有录取官才能看,这样做不仅玷污了大学申请过程,而且刺激了家长们竞争的决心。

  类似的报道充斥着媒体,几乎到了另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它们传递的信息很清楚:要孩子成功,赶快送他们去受训,去练球,去美容,时不待人啊。

  人有竞争心,无可厚非,焦虑发愁也在所难免。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还要“武装”他,让他生存下去,如果能成功,再好不过。对很多父母来说,送孩子进哈佛、普林斯顿的竞赛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也是一切家教背后的动因。但是如果坚持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问题会日益严重。

  过度强调成功和完美、打造天才少年以及媒体的大肆渲染、邻里之间的攀比,这一切已使人们无法看清儿童成长的真正要义。16岁的孩子接受辅导,让他熟悉数学公式,以便更有信心地参加考试,这没什么不对。但是,从孩子两岁起就给他施压,让他做得比现在“更好一点,更多一点”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为“人人都这样做”,所以要采取逼迫式家教,而过分强调“目标”的心态更是元凶。大人的生活是由目标构成的:工作时我们要达到某个目标;娱乐也有目标,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心脏、保持健康。我们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乐趣,如果减肥成功或学会了一门外语,我们会洋洋自得。很自然地,我们把这种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如果能成为校队一员、赢得数学竞赛胜利、会弹钢琴,他们就难道不开心吗?确实,谁都想取得成就,但对孩子来说,过程最为重要。况且如果目标是自己定的,实现它当然会快乐无比,但如果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那就索然无味了。

  比尔·约翰逊是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滑雪冠军,他的经历是典型的为目标而生的悲剧。没有什么职业比当运动员更强调目标的实现,在最高水平上保持优异的成绩需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正如获得过8次全美田径比赛冠军的里恩·詹尼斯所说,“你不训练可以,但别人会练的”)。比尔经过80年代的辉煌后,他的目标是2002年奥运会冠军,但40岁的他已力不从心。为了引起教练的注意,他参加了阿尔卑斯滑雪锦标赛,结果差一点儿失去平衡丧身山崖。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得到奥运冠军后的生活非常悲惨,他和妻子离了婚,放弃了两个年幼孩子的抚养权,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长期的住所。他的一个老朋友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比尔还是小孩时,就梦想着赢得金牌。我想他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别的什么。更可悲的是,他后来的生活就是同那些同样值得珍惜的东西作战。”


(4)期望孩子在做孩子时就适应成年人的生活

过度强调目标或奖励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副作用。一位母亲在跟我讨论时,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经常告诉他们要尽力而为。但现在我想他们也许以为我是要他们去赢,去打败别人。”她的想法没错,在孩子们看来,“尽力而为”就是要“完美”。没有几个小孩会认为自己能做到完美,如果试图这么做,对失败的恐惧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压抑。

  我们这一代人是用努力和奋斗换来今天的成就,从这一经验出发,我们感到逼迫子女成
功是有道理的。我们拥有的东西比父辈多多了,我们希望下一代至少不会输于我们。回首走过的岁月,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做出的明智选择和犯下的错误。劝孩子放弃冰球、学习拉丁语或击剑时,我们知道自己的决定对孩子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期望给子女带来的压力。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已经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了。正如大卫·厄尔金在《后现代家庭:新的不平衡》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已经改变,这是为了让他们更适应我们成年人的生活。“以前觉得十几岁的孩子很幼稚,现在看他们是无所不能。我们不得不这么看,因为我们必须让自己相信,他们有能力应付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如果为了工作我们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看护中心,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能独自应付外面的一切。如果孩子放学回家一个人呆几小时,我们得让自己相信不会有什么事发生。如果孩子只能独自乘飞机去看你的前妻,你不能考虑他是不是太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感到孩子就是个小大人,任何事都能办到,因此提出超越他们能力范围的要求似乎无所谓。“人人都这么做”,会错吗?

  试图让家长们退后一步很不容易,没人愿意首先从这场战役中退下来。可喜的是,有一些父母已经认识到如此教育孩子的危害。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人们组织了一个“家庭生活第一”的社团,他们拒绝让孩子参加过多的训练,尤其在假日里。尽管有些教练对此大加反对,他们强调运动可以锻炼体魄和意志,作为运动员申请名校可谓易如反掌,但这些父母依然坚持减少孩子课外补课、训练的时间,而是让孩子真正享受做孩子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9-5 22:56:21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是有孩子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情形,在中国、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国家没有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2 21:00:1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旧的一篇好文章,顶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2 21:01:39 | 只看该作者
竞争无处不在,无论中美。

考察人的能力需要时间,成本高。
看人身上的标签容易,费时少。
所以有个名校打底,找工作和相亲,可能都会容易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4 09:06: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的确是值得思考。
原以为只有东南亚各地区才会如此,想不到美国也不能免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9-7 13:17:07 | 只看该作者
全世界都一样,无论古今中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8:02 , Processed in 0.08088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