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我讀牟宗三:典範的學思生命和哲學創造——羅義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4 16:2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讀牟宗三:典範的學思生命和哲學創造——

山東濟南「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第五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大會演講辭

羅義俊
上海社科院史研所研究員 


一、與傳統近了,與牟宗三近了

「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這裡(濟南)召開,是山東學者的貢獻,也是兩岸學者的共同貢獻。這個會議具有重要意義,即會議召開之本身,就很有意義。我現在說兩點。

第一點,它說明時代在進步。中國文化自有以儒家為主動脈的自根自本的老傳統。本世紀初以來,我們這個時代則形成一個新「傳統」,這就是反幾千年的老傳統,反儒家,就是牟先生所批評的淺薄的理智主義。現在這個會議之召開,說明那個反儒反傳統、淺薄的理智主義的新「傳統」離我們遠了,就大陸而言,那「左」的一套離我們遠了;而與我們民族自根自本的文化傳統的距離,則近了,與儒家近了。如果說,本世紀初、上個世紀與本世紀之交,其時代特徵是反儒反傳統(老傳統、文化傳統),是在反傳統中走向革命;那麼,這個會議之召開,說明本世紀末與下個世紀之交的時代特徵,將是迴向傳統,重新認識傳統,重新接上傳統,是在迴向傳統中走向發展。

第二點,距牟先生近了。牟先生的貢獻愈來愈被認識,愈來愈被承認。


二、生命與學問俱長的學問

我是一個讀書人。有人以為我別的書、新的書不看,只知看牟先生的書,才把牟先生的書說得那麼高,那是誤解。我不是一開始就讀牟先生書的,也不是只讀牟先生書的。我最早研讀的中國哲學文獻是老子《道德經》,讀高三時就接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我是從讀老莊的書,讀法家的書,讀西方各種主義的書,……才一步一步走到讀牟先生的書。我為什麼喜歡讀牟先生的書?就是那年在法住(香港佛教法住學會)休息室與牟先生所說的話:搔到了我生命的癢處。儒家「成德之教」的學問,牟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學」,是生命與學問俱長的學問。牟先生說,儒家的學問在啟發人的真實生命。又說凡道德的決斷皆是存在的決斷(《心體與性體》第一一七頁)。讀牟先生的書,使我生命有決斷,使我生命貞定,使我生命乾淨,使我生命不墮落。不僅此也,讀牟先生的書還可得到美學欣賞,就是使我開心呃。而且,讀牟先生的書,使我得到哲學訓練,使我頭腦犀利,使我明亮。牟先生的學思生命絕對是真善美的統一。現代人喜歡講實證,說牟先生 的學問是生命與學問俱長的學問,我自己不說,場子裡就有一個實證實例,這就是為我們這次會議奔波努力的顏炳罡教授。牟先生曾說:「我們山東有個顏炳罡。」

我也是一個不合格的讀書人。記得大師姐唐亦男教授曾說過,她讀牟先生的《心體與性體》,除了仔細研讀,從不敢冒失的提出任何心得看法,以免不能相應。她跟牟先生讀了幾十年的書,尚且如此,我何敢率爾。讀牟先生的書,若從一九七九年我看牟先生所編《歷史與文化》雜誌代發刊詞〈大難後的反省〉算起,大約也看了二十年。我智商低,充其量是中等之資,不敢言有多少相應的理解。八十年代末(八十八年),山西有友人約我寫牟宗三傳略,我以對牟先生的書之理解不敢言有二0%,未敢握管,至今猶然。對牟先生的學問,我只是隨緣而述,述而不作,而且是讀而不作。這裡,只是談點我讀牟先生書的體會看法。

三、中國哲學儒學的當代典範

我要說的總意思是,牟先生的學思生命、牟宗三哲學、牟學,具有時代的典範意義和象徵意義。

牟先生自在北大每天到圖書館讀《朱子語類》,學思生命七十年。按牟先生的感受,這個時代是個大患難的時代(《歷史與文化》代發刊詞)。牟先生對這個大患難,有大感受,有大憂患,有大擔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生命頂上去」。大感受、大憂患、大擔當集於一身,也就是大悲、大智、大勇統一的生命,是讀書人的人格典範。

牟先生的著作,你不能看成只是言說,只是書寫。牟先生的著作是言說,也是「非言說地」,邏輯性強,也是「非邏輯地」,是「存在地感受」這個時代,「存在地擔當」這個時代。

有一次在上海文藝出版社,我與友人談新儒家,說牟先生的著作(二十多部)本本都含金量極高,都是含金率九九.九九%的磚頭。牟先生就是以這樣一個對時代有大感受、有大憂患、有大擔當的學思生命,步步頂上,步步推進,通過一塊磚頭一塊磚頭,完成了他對中國哲學儒學的當代典範之創造,成就其時代的典範意義和象徵意義。我這個看法是經過感知、理智、良知的,是很客觀的,是有支持的。具體地明確地說,牟先生以其研究形態、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三方面的貢獻,支持了這個典範的創造,支持了這個時代典範意義和象徵意義之成就。

關於研究型態的貢獻:樹立了獨立不倚的研究型態。

研究型態與生命型態直接關聯。在牟先生,研究型態與生命型態完全一致。我看牟先生,他的生命型態和研究型態是外絕聲華、獨立不倚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四無傍依。用唐(君毅)先生的話說,是特立獨行。唐先生以特立獨行著稱,但唐先生說,牟先生比他還特立獨行。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尤其表現在與現實政治權勢的關係上。牟先生向來藐視權貴,外絕現實政治對學術的干預,痛恨學術研究與政治權勢糾纏在一起、學問與政治混雜在一起。

我看到過一則材料,說還在人文友會時期,有學者演講《大學》時引用孫中山、蔣介石的言論,老先生竟當眾予以痛斥,一點情面都不留。現實政治權勢是從外面來的對學術研究的獨立性的最大威攝,一旦與其糾纏在一起,你的獨立性就會保不住。牟先生將獨立性視為學術研究的生命。《在時代與感受》一書裡,他強調學術王國的獨立性,要求學者體念學術王國的獨立性,認為堅持教育學術的獨立性,是教育學術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如果學術不能在現實政治面前堅持獨立性,那麼就只能做清客、幫閑,我這裡大膽地補充一句,弄得不好,還要做幫忙、幫凶呢,那還侈談什麼學問!只有像牟先生這樣,四無傍依,才 能直承心性而開出真實的學問。

牟先生有一篇文章,名曰《哲學智慧的開發》(收入《生命的學問》)。其中講哲學研究三種預先必備的心境,也是三種哲學的氣質,就是剛才蔡仁厚先生所說的,一是要有漢子氣,二要有逸氣,三是要有「原始的宇宙悲懷」。這三種心境,也就是勇、智、仁。遮撥地說,就是要你對一切富貴名利都不在意,把心思從外面的牽連中收回來,從一切外在的套套黏縛中超拔出來,從凍結的現實中超拔出來,從物慾習氣中超拔出來。牟先生說,若你終不能有這種心境,這種氣質,你即不能有哲學活動。其實這三種哲學活動預先必備的心境、哲學的氣質,是牟先生夫子自道;即對學術研究所需的獨立形態而言,也是個內在的說明、哲學的說明與闡發。獨立的研究形態是哲學智慧開發的要求,是哲學活動、一切學術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學術研究如何從現實政治的籠罩中獨立出來,這個問題,中國人過去在科舉套套中解決得不好。現代政治的籠罩力更大,問題的嚴重性有過之無不及。這裡,牟先生學思生命的示範意義顯而可見。他的獨立不倚,他對獨立性的見解,他對哲學智慧的開發,即是對這個問題的最佳解答。

關於研究方法的貢獻:實際提出了一套具有現代詮釋學意義的研究方法論。

它有四個要點:(1)客觀了解,(2)根據文獻,(3)扣緊問題,(4)生命進路。

表現出兩個基本特點,一是重文獻與重問題的研究之統一,也就是中西方哲學研究方法的統一。二是客觀了解與生命進路的統一,也就是主客觀的統一。

牟先生說,客觀了解必進至理性之了解,而理性之了解亦非只是客觀了解,要能融納於生命中方為真實,且亦須有相應的生命為其基點(《心體與性體.序》)。所以這主客觀統一的理路是說,人的理解與詮釋活動有其客觀性,亦必須堅持「客觀了解」的理解與詮釋原則。這個客觀性必進至理性的層面上始有可能,而必須主觀的生命「契悟」之加入,才能達成。這個理路正是西方現代詮釋學的基本觀點。

對牟宗三哲學方法論所具有的這個現代詮釋學意義,是在座的中央研究院李明輝教授首先揭示的,我不敢掠美,但我深表贊同。這裡還須補充說一說根據文獻這一點,牟先生的哲學方法論首先不是一口說、一書寫的主張,而是通貫其著作,與其著作一體的學術實踐。就說根據文獻吧,牟先生對文獻下的是「堅壁清野」的工夫。

中國哲學文獻如宋明理學,言詞頗多艱澀、滯礙。然而坊間(大陸)流行的幾大名家的哲學史、思想史著作,僅對文獻的疏釋上就都有明顯的不足、缺陷。避開滯礙,臆說艱澀,是他們的通病。但牟先生於艱澀、滯礙處不迴避、不模糊、不打馬虎眼、不臆說,他整篇整段,甚至逐字逐句地疏釋;有辯有斷有疏釋,不厭其詳,細針密縫。這個文獻工夫,至今沒人做得到。所以讀牟先生的書,還能幫助你讀懂讀通文獻。

牟先生的哲學方法論,其具體闡述,除了見於《心體與性體》自序,及〈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研究中國哲學的文獻途徑〉外,《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有較集中較多的言論,詳可參見我提供給會議的論文〈客觀的了解與創造性的重建——讀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這裡就不多說了。

關於研究內容的貢獻,有哲學史和哲學兩部分內容。

在牟先生這兒,這兩部分內容既可分別說又聯成一體,是哲學史的研究與哲學的創造之統一。而無論是哲學史的研究,還是哲學的創造,其特點都是方以智的分析智與圓而神的通慧之統一。

牟先生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歷史哲學》、《名家與荀子》、《才性與玄理》,《佛性與般若》、《心體與性體》、《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雖各有專題、獨立成卷,其實又共有一中心問題,貫串相連,是一整體的中國哲學史論。

牟先生以「存在地呼應」聖賢生命為進路,堅持哲學文獻的途徑,順中國哲學儒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扣緊中國哲學儒學的中心問題,把握一個一個重要觀念、概念,並比衡康德西哲,步步體認,層層分析,義義釐定,別異簡濫,會而通之,使一部中國哲學史儒學史主題豁顯,異同朗然,脈絡分明,暢通無礙。其中精彩處,多絕妙無倫。如宋明理學三系劃分,可謂奇峰突起,二程簡別,無人做過;以「別子為宗」判朱子,石破天驚,絕對漂亮。

這種史的研究工夫,舉目海內外先進後進,又有誰及得上?不要不服氣,牟先生硬是把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提昇到當代的頂尖水平、里程碑水平,堪為典範!哲學的創造,這就是牟先生通過分判與會通,圓融儒道佛康德而建構的「一心開二門」的兩層存有論體系。這是以儒家道德的形上學為底子為骨幹的大綜和體系,是恢復了哲學古義的實踐智慧學。它堅持中國哲學儒學的實踐論工夫論原則,而未歧出至西方觀解的形上學,從而保住了中國哲學儒學及其自身發展的通道。兩層存有論中「執的存有論」確立了知識論的獨立地位,消化了西方開現象門的智慧,對中國文化中一直未能處理好的知識問題作了恰當的安排。

牟先生思辯強,善分析,環環相扣,義義明白,更進而使中國性格的哲學儒學完備了「辯以示之」的現代理論形式和哲學意義。對牟先生的這套兩層存有論,你不能割裂成一層看,也不能錯當成觀解的形上學去強說,應把他許多創發性的觀念,如具體的普遍、內容真理、「通孔」表現原理,把他的圓教思想、逆覺體證工夫論等等,會通在一起看,始能有相應的了解。

一心開二門的兩層存有論,縱橫交融,是個「十字打開,無所隱遁」的思想體系。它不是只有縱或只有橫的一層論,不是平面的,不是機械的,也不是封閉的。它向宇宙天地敞開,向古往今來整個人生、整個生活世界敞開。它是個即超越即內在、即存有即活動的治理系統。其體系的開放性,內容的豐富性,觀念慨念的創發性、恰當性、準確性、明確性,也展示了其多樣發展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四、疏通中國文化生命的哲學創造

和中國文化生命通起來,哲學研究與文化意識的統一,是牟先生學思生命的又一特點。牟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有十大諍辯問題,其中第十個問題,正面說即是中國文化生命的疏通問題。牟先生說他自己被打落在「存在的」領域中,乃發憤從事文化生命之疏通,以開民族生命之途徑,開生命的學問。他又常說要把哲學問題和生命連起來,要扣緊文化生命講哲學。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那天在法住休息室,我告訴牟先生,說我看牟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歷史與文化》代發刊詞的體會,認為那篇文章講的是儒家的三大辨,因我鄉音太重,牟先生似乎未聽清,重複了一句「三大辨?」。我乃放慢聲音節奏,說是儒家的人禽之辨、義利之辨、夷夏之辨。牟先生可能認為我體會得還不錯,聽了很開心,仰身而笑說:「這是大原則。」兩層存有論的哲學創造,在學術上確立了學統,文化上又與中國文化生命通起來。它是牟先生疏通中國文化生命的創造,是他堅持聖賢智慧生命三大辨「大原則」的創造。牟先生的學思生命是與聖賢生命相應的生命、「存在地呼應」的生命。牟先生能辯敢辯則又是孟夫子的性格和智慧。所以我說牟先生一定是孟子乘願而來。牟先生以他與中國文化生命相通的哲學創造,暢通了中國文化生命,重建了道統,是「中國文化之再造」 。牟先生哲學(當代新儒學)是中國文化的當代血脈。

五、牟學典範意義象徵意義的歷史展望

牟學具有時代的典範意義和象徵意義,我這裡說其兩點意涵。

第一,牟先生疏通中國文化生命的哲學史研究和哲學創造,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並建,成就了中國體性的中國哲學儒學的現代性,而最能代表這一整個當代的中國哲學儒學水平,是中國哲學儒學史發展的一塊里程豐碑(我這裡說的「當代」概念與王邦雄先生相同,是指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而且認為這個「當代」還在延續)。

從文件意義上說,牟先生是儒學的當代象徵,是中國文化生命的當代象徵,他已取得了先秦兩漢之孔孟荀董、宋元明之程朱陸王的歷史文化地位。我這樣說,並不是說牟先生之後,中國的哲學儒學不會再發展了;但我前瞻其發展,在一個相當的時期內,後學者將很難逸出牟學(以唐、牟、徐為性格鮮明的當代新儒學)所指向,所軌道、所意涵。當然,你要逸出,是你的權利;但既逸出,當然也就不是新儒家了,也就不是中國體性的中國哲學儒學了。當然也越不過牟學所指高。不要不服氣,儘管很有些有志超越者,可是從精神氣象、規模格局、觀昭智慧上,從哲學內涵的豐富性、哲學分析的深刻透闢性、哲學觀點的恰當性原創性上,整體水平,迄今為止,實在沒人超越。東摘一點西割一點,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評頭品足,或「現實照顧」式的「尾批」是容易的,但那是不相應的。

我也不是說,牟先生不能批評,但你要批評,必須先好好讀讀牟先生的書。若連牟先生的書也沒有讀遍甚至沒有讀過多少,你憑甚麼批評呢?還不是憑意底牢結,憑宋明儒極痛恨的意見之障蔽。若「假威挾權」而以邊見,見惑為是,則表明你背後那個發心、那個利益驅動力,與中國文化生命根本不相應;此既不相應,又怎麼能超越牟宗三的中國文化生命的象徵意義呢?批評要站在「理」上,通在中國文化生命上,不要站在「現實的照顧」上,站在「權」上站在「利」上,也不要站在「意」上。無論是要正面地將中國哲學儒學及其研究推向前進,還是從反面批評儒學新儒學、批評牟宗三,你一定先要通過牟宗三,一定先要消化牟宗三。可惜,放平心思想一想,要通過牟宗三,要消化牟宗三,又談何容易。

牟先生的學思生命、牟宗三哲學、牟學的時代典範意義和文化象徵意義,是「存在的」樹著的、立體的。縱然後學者從知解邊摸索出一知識高度來,但知解邊摸索是「非存在的」,在「存在的」領域中,知識高度仍只是一平面。

第二,對牟先生的典範意義和象徵意義,當代人不承認,這不要緊,超越地歷史地看,後之人必會承認之,必如今人之視孔孟荀董程朱陸王般視之。即從學術意義上看,後之人要研究我們這一時代的中國哲學儒學,牟先生很可能就是首選人物,至少是最主要選擇的人物之一,即也一定要通過牟宗三、消化牟宗三。換言之,無論是文化意義,還是學術意義,牟宗三哲學正是後代學者的發展基源,後代學者必以之為生命與學問成長的源頭活水。(附言:本文按大會演講辭及演講提綱整理而成。凡演講提綱確定而大會時間壓縮不足而省略的內容,均重新補添,如拜見牟先生談儒家之大辯者即是。公開此內容,在不被大陸某「左」家至今猶據「位」數「批」的情況下,不會給我個人帶來甚麼好處。唯儒者志於道,當隨義之所至,故在此隨文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0:46:34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16:23 , Processed in 0.07920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