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元四素论经典诵读
一元四素方法论,是古代中国文化和科学能够卓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方法论,是民族文化之瑰宝,是人类慧性和智性同步开发、双向启迪的重要方法论。它应当合理地、科学地与经典诵读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在经典诵读中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将经典诵读这一上善治水的方法,更全面更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论系统化和方法科学化,逐步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与学科。
一元四素的理念,全部蕴含在《老子·德道经》和《易经》这两部著名经典之中。我们应当在《老子·德道经》道德思想的引领之下,在“中气以为和”的主宰下,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人体生命发展六大阶段的全过程之中,让经典诵读成为中华民族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如果我们整个民族三分之一的人,都进行经典诵读,上善治水,那么我们的民族、公民的素质将会明显提高,心身健康将会大为改观,我们的国家就会迅速地步入国泰民安。由于上善治水,自然生态环境也将发生良性转变,风调水顺而百业兴旺。德治的社会环境将自然诞生,民族的复兴,道德的复兴就定能真实地实现,我们的民族也将必定能够再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元四素方法论的经典诵读,核心是“一元”,也就是运用德和道的“上善”属性和能量统帅经典诵读的全面展开。象、数、理、气即是在道德一元系统的总领之中全面而系统的方法论。
一元:
就是以《老子·德道经》这部万经之王和百科全书作为经典诵读的总纲,列为经典诵读的主导教材。凡加入经典诵读活动者,都应当将《老子·德道经》的诵读,作为终生诵读的经典,贯穿在人们生命发展阶段的全过程之中。不论是胎婴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的任何生命阶段加入经典诵读。都要自其参加之日起,终其一生地去运用《老子·德道经》为主要的根本性的教材,进行对自己相应生命阶段的应用,以及对家庭所有成员不同阶段的运用。例如,运用于“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各个生命阶段之中,信受奉行,终生不移。
象:
经典诵读,其中的“象”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经典本身的文字之中和文字的背后。水结晶科学试验已经揭示出,万物皆有象。文字、语言、乐曲、图片、物品、语言都具有水结晶成像性。美善的文字、语言、乐曲、图片、实物可以散发传递善美的能量和具有活力而健康的信息,丑陋的文字、语言、乐曲、图片、实物可以散发传递丑恶的能量和令人厌恶的信息。
从水结晶的试验成果中,我们可看到,上善治水,就是唯一正确的析象和择象方法。文字、文章皆是象,运用“上善”在经典诵读中,选择具有道德能量、上善的“象”,例如选择经典读物,则应选择能量可以通达阴阳隐显之经,能够使人心、性、命三大系统向“上善”方向改变之经。择上善之经,诵上善之经;看美善之书,读美善之书;言上善之言,语上善之语;远离庸俗之书,丢弃淫秽之书;止粗俗之语,绝淫猥之语;听优美和谐之曲,远流俗噪耳之曲;观赏心悦目之画图,勿观淫秽粗俗之品。取善象为用,弃伪象为则。这些就是选择和保持上善之象的重要内容。
数:
经典诵读的“数”,贵精不贵多,贵专不宜滥。应当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精于数而又析于象、理、气的经典莫过于《周易》,欲穷于数《周易》不可不诵读。《周易》是上古时代中国著名的经典。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生发动力之源,她富含科学头脑形成的营养能量和科学创造性。她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缜密的逻辑有序性,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科学。它运用象数理气四素所进行的研究的方法,具有现代西方科学无法囊括和取代的特点,她运用最简单的数,计算最复杂的万物规律。
《周易》是我国在十六世纪以前,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宝典之一。通过诵读,可以掌握其内在的无为先天精神能量,既能启迪我们大脑深层的慧性,又能使我们后天的智识逐步同步,从而真正掌握这门大学问、真学问,从而获得大智慧。所谓“预测”只是她全部潜在功能中的一个小分支。更重要的是她那有为与无为高度和谐统一,运算推演宇宙万物基本规律的深刻内涵。所以,《周易》应当成为经典诵读的必修课本之一。
我们每次诵读经典时的遍“数”,应当以三遍为基数,七遍则有利于先天系统中物质的改变,在催动体内先天系统变化时,则以七遍为基数,最好运用三次这个基数,也就是二十一遍,这样效果较佳。还有运用七七四十九次的数法,效果颇佳。在诵读遍数的前提下,还可以延伸为“天”,其中连诵七天或者以“七”的倍数选择天数,如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以确保经典对身中之水先天性质的再造作用。当然身中之水是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这种用“数”治水也必须长期反复轮流使用。
诵读的数,九遍则对人体后天系统作用较为明显。一般多数是采用九遍为基数,然后依据四象主形、理形之理,而选取三十六次。其余还有用八数,是一种阴数用八以及取八风之理,在些基础上再用三生之数而用二十四遍的一些方法。
由于先天化生后天,无为主宰有为这一理论是用“数”的原则。所以经典诵读中的用数,以使用先天数的七和二十一最为常用。
理:
经典诵读之理非常丰富,我们的讲义中大部分都是述理。归纳而言,不外乎诵读经典之理,有常道之理与非常道之理之分;有真理正理与杂理歪理之别。老子“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爭,故无尤。”(《老子·德道经》第五十二章)就是经典诵读中最完美、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的理论。对如何运用上善治水,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既有理论也有方法。是我们经典诵读的理论指导和应用的方法。
水结晶试验揭示水分子可以受到意念思维等等的深刻影响,那么人体内的体液(血液、脑脊液、淋巴液、神经递质)也就都能直接感受这种影响和作用力。而且充满着体液的肉体、骨骼、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也就毫无疑问地会同样受到这种作用力和影响。因为人体百分之七十是由水组成,水充满着、流经着人体的全身,人类的生命由水为主要物质成分组成。治水,就是治身;治水,就是治心。老子提出:上善治水。也就是“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就是用正觉正念,良性思维,用感恩和赞美之心治理、修整、改造、研究、调理自己的性命,使其符合上善,符合道德。
扩大而言,上善治水,可以帮助他人体内之水,帮助万物形内之水,帮助自然之水,帮助环境之水,水都变善了,万物就都能在上善的状态中生存发展,“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经典诵读的“理”,应当运用老子学说之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应当运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统御阴阳,把握显隐,执两用中。“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从水结晶的试验,我们可以反证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弊端。如果那些水结晶的图片都不加说明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都不知道意念或者乐曲、文字、语音等等与这些水结晶之间的关系,而只是独立地看到了结晶的图案,只从图案形状物质的层面去推测其成因,就必然会难以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性。例如,我们人类对于病毒,到底知道多少?“非典”、“鸡瘟”不就是如此现象吗?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仪器快速找到非典的病毒图案,并进一步生产各种药物来对治病毒。但是对于病毒的成因却毫无所知,治也只是在中医所说的,在“治标不治本”层面上的努力而已。那么我们有多少研究不都是这样在既不知本因、也不知内因的情况下进行盲点式的研究呢?人类目前真正的所知,的确又稀又少。
这也使我想起李约瑟说过的一句话:“欧洲的哲学倾向于在物质中发现实在,而中国的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发现实在”。从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能量“气”的生发、传输、分布和接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象数理气”最高层次阶段的微观物质“气”的一种慧智双运的观察。东方的一元四素方法论,才是寻找万物万事的外因、内因和本因的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方法。
气:
气既是物质,又是物质的能量形态。我们的德慧智诵读经典就是启动、调用、传输经典文字中丰富蕴藏的这种能量物质,使经典当中所含的能量能够为己所用,利己利他。
我们处在后天常道意识中时,普遍认为水只是一种可以随意处置的“死物”,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长期不能站在慧与智兼用的深层中,观察到古代圣人们所观察到的“万物皆有灵”现象。我们不知道祖先所说的“灵”,并不是非得要具备眼肉可见的生命形态。灵,本身就是一种非肉眼可见的物质属性,它具有生命的特征又并非肉眼可见的生命。老子运用他的大慧大智,在甚深的“有静”中观察到了这一切,观察到了万物万事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另一度特定空间的“三元”整体系统,其中的质元就是“炁”,也就是物质成份。他观察到了炁的能量性以及与水的高度亲和性,这种能量只有与水才具备这种高度的亲和性。
日本科学家选择水来作水结晶试验,的确是灵感所致,他抓住了这一瞬间,老子不仅观察到了水的这一重要能量以及与水的亲和性,还观察到了人体内五行元素中(木火土金水),水占据着绝对比例成份。因此提出了“上善治水”的理论和方法,这个上善治水,治什么水,是治我们的生命之水,这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的水,也可以用上善进行治理,但那毕竟是外延式的。以人为本的上善治水,治理自己体内的水,就可以使生命升华复归于德道。
水结晶的科学试验,也从极佳的一个层面上验证了老子的智慧。原来所谓没有生命的东西并不是死物,万物有“灵”,上善治水的科学道理就表现在其中,表现在它们都一样具有“感应能力”,水原来也能看、能听、能阅读。而且还似乎具有“思想”辩识能力,因为它能分析善恶美丑。它也似乎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由此可见,万物皆有灵,这个“灵”起码是具有水的这些令人瞠目的特性和功能。万物相互之间,其实每分每秒都在自然交流着各自的能量。这一特点我们从理论当中,科学实验当中,都能够自然地得出结论。作曲家和演奏者将自己的能量以连自己都难以察觉的“炁能量”形态,注入音乐之内,然后音乐的声和音再作为一个载体,就会将这种能量以“炁能量”方式传送到试验水之中。水,由于也具备这种“灵炁”,也就能接收、能解码并且能够储存各种音乐中的信息,也就产生出各具形态的全息的反应音乐内在特征的结晶。
水结晶试验证明了意念本身就是物质,是能量,可以表现出散发、传送和接收,这就是一元四素方法论中的“气”,气就是能量的物质形态描述。这种能量的散发、传送与接收,能够作用于接收她的万物,包括我们后天意识认知的“死物”。古代圣贤们观察到了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为了区别这种肉眼所难以窥见认识,因此就名命为先天、无为、太极黑等等。可是随着历史的延续,人们的信德急遽下降,他们不再愿意信任先圣,将这些观察所得列为“玄学”、形而上学,以及干脆被权威人士棒杀为迷信。
如今,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家用水结晶试验,用既客观又具体的方式证实成功,并且显示出来具有可观赏性。一张张多彩多姿的水结晶照片,将全息能量的气,作用于实物之形,充分表现出来。这无疑对我们信仰先圣们的洞察力,增加了有力的正信。同时对我们正确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中华的经典著作,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全新的观念。对经典诵读产生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认知,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