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2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成语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6 17: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
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
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
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
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
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
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
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
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
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
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
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
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
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
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
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
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
是“巧取豪夺”了。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月下老人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
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
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
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
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
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3-26 17:09:16 | 只看该作者
一钱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
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
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
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
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
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
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
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
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
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
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
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
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
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
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
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
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
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
“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
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
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
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
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
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
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
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
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
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
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
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
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
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
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
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
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
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
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
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
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
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
    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
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
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
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
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
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
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
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
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
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
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
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
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
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
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
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
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
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
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
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
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
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口蜜腹剑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
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
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
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
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
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
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
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
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
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
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
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
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
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
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
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
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
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
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
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
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
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
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
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
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
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
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
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
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
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
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
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
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
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
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
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
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
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
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
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
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3-30 10:59: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3-30 11:0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3-30 14:41:0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吗?请继续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5:48 , Processed in 0.09641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