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童年的记忆中,她怎么也想不起父母的微笑。在理智上,她晓得父母爱她;但在情感上,好像没有什么经验让她觉得父母关爱她、以她为荣。像她这样的经历在华人中比比皆是,也许原因不同:自己成绩好、父母为其它成绩较差的孩子操心;自己成绩差,父母放弃希望;身为女孩、父亲仍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包袱;或是家里孩子太多,无法每个都顾到;家境太穷、父母忙着维生;太有钱,有保姆、奶妈代劳,父母不用事必躬亲。好像在在都有理由,能解释父母为什么无法将心思花到孩子身上。
这种父母对子女缺乏温馨关怀的外显行为与子女日后的人际关系、情绪健康以及对人生满意的程度有显著的相关现象。康乃狄克大学 Ronald P. Rohner教授穷四十年的精力研究亲子关系,进而发展出双亲的接受与拒绝理论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Rohner博士主要以温馨关怀为指标,一边为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另一边为父母对子女的接纳。他调查许多跨文化的亲子关系,提到一般人论及父母对子女的拒绝时,总含有道德评价的意味在内,认为这样的父母是坏人;其实根据他的定义,在全球各个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虽符合该文化的准则,但用的却是一些拒绝的态度与举止。
拒绝的极端表现是对子女身体、情感上的虐待或忽略,以及性虐待。Rohner博士将拒绝归纳为四个类别∶一、情感冷淡,在行为上缺乏关爱的表现;二、敌意与攻击性;三、漠不关心与疏忽;四、孩子们也许说不出父母的特殊行为,但是就是感到父母拒绝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