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3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科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沈自尹、陈可冀等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8 09:5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4d2626">中西医结合专家----沈自尹(Ziyin Shen  1928-)<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font color="#4d2626"><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ShenZiyin/szy.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1928年3月22日生,祖籍镇海城关。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历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教研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自尹是我国著名的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中医治病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中医学术精华所在。沈自尹40年如一日,以“证”的研究为主要突破口,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我国在“肾阳虚证”实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开拓者。五十年代,沈自尹论证了肾阳虚证患者能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下,与肾阳虚证明显不同,温补肾阳药可以改善此种现象。此结果在国内及日本均被重复证实。六十年代,沈自尹进一步研究证实肾阳虚证可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七十年代末,又研究证实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三轴全套功能的不同层次失调有关,温补肾阳药可提高下丘脑双氢睾酮受体的亲和力。 1997年,沈自尹发表了研究新成果,表明温补肾阳药可明显提高已受抑的大鼠(模拟肾阳虚)下丘脑促肾上现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基因表达,而对照药健牌、活血药无此作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温补肾阳药还可以直接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因此认为温补肾阳药对肾阳虚证的主要调节点定位当在下丘脑。 沈自尹还是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者。六十年代起,围绕“肾”及“证”本质的研究,以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科学依据首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初步途径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改变了中西医简单相加的局面,以后又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等创见,拓宽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的诊治与科研思路,对中医辨证科学化、客观化起了积极推进作用。沈自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肾的研究》为日本学者翻译在日本出版。获国家级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16项,均为第一作者。1994年日本文部省邀请赴日本副山医科药科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年。</td></tr></table></div>此帖由 杏林春晓 在 2006-08-08 10:07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9:56:35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4d2626">生药学家----徐国钧(Guojun Xu 1922.11.17-)<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font color="#4d2626"><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XuGuojun/xgj.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江苏常熟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致力于生药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及学科建设。“灵应痧药”显微分析打破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神秘观,开创了国内外中成药鉴定的先例。首编大型《药材学》,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材粉末鉴定》专著,使我国粉末生药学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七五”与“八五”期间,任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片组组长,对111类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9:59:18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4d2626">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JiquanYe 1896.8.28-1989.7.7)<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font color="#4d2626"><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YeJiquan/yjq.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1896年生于吴兴县(今湖州)双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好学上进,读了几年私塾后,即因家贫辍学务农。他白天辛勤地从事农业劳动,晚上在油灯下发愤勤读。为了抓紧时间,放羊的时候,手里总要拿本书学习;在农田车水时,他就背书,有时一不留意,失足落入水中,虽然受到旁人的讪笑,可是他满不在乎。后来他很乐意与别人提起这段往事,他说每当他落水的时候,正是他背书背得最出神的时候。18岁那年,他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家里拿不出钱来供他拜师,他就发奋自学。他想方设法借来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指掌》、《伤寒集解》、《本草纲目》、《证治汇补》等。对一个自幼失学的青年来说,要读懂并理解中医典籍,困难极大。他不仅废寝忘食地研读,还摘录重点,并到处向人请教,广泛收集研究秘方单方,边看病边学习,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不数年就声名远扬。22岁那年,叶桔泉正式开业行医。他在家乡行医十多年,以其精湛的医道,救治了不少病人,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三十年代初,苏州贝松泉湖笔店主人贝瑞森再三动员他去苏州创业。因为苏州有很多著名医家可以相互切磋,有很多的机会与外界交流,叶桔泉便毅然告别了家乡父老,来到苏州开业,先后设诊所于铁瓶巷、乔司空巷、西美巷等处。 在苏州,叶桔泉悬壶济世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他长年收徒授医,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他时常在存济医庐与学生一起探讨医术,循循善诱,把自己平生所学倾心相授,深得学生景仰。很多著作就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叶桔泉济世救人,声名远播,许多决心献身中医事业的青年学子慕名远道来投,有鉴于此,叶桔泉又创办了存济医庐通函医学研究所(相当于如今的函授班),与他们在信函中切磋交流,教学相长。研究所坚持了二十来年,为弘扬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中医药人才,桃李满天下。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力提倡科学,积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东瀛的医学本与中医学一脉相传,称为汉医,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叶桔泉了解到汉医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为了便于学习交流他就自学日语,主动与日本医学界人士交朋友,还选派自己的学生远渡重洋到日本去留学。同时,他翻译了很多日本医药书籍,介绍给中医学界,日本朋友对叶桔泉的著作也非常钦佩。这样的“以医会友”,加深了两国医学界的沟通,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先后持续了十几年,为此,在文革中,叶桔泉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 叶桔泉很注重总结临床经验,特别重视中药学的整理和研究。他一生中共出版著作27种35册,发表医学论文数百篇,总计近1千万字,为我国的医药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重要著作《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6集,自1933年着手编写,历时7年,于1939年全稿才得以完成。出版这部著作更是艰辛备尝。在抗战前,叶桔泉在叶古红、施今墨二位名中医的赞助下,出版了《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1—3集。不料印刷厂突遭火灾,印就而尚未出厂的新书全被焚毁,经济损失极大,幸好原稿保存完好。不久,抗战全面爆发,在战火纷飞中,他多年来的积蓄荡然无存,出版一事,顿成泡影。正一筹莫展之际,他收到一封来信,展读之余,不禁喜出望外。原来一位素昧平生的读书人陈康孙,得悉此事,愿意慷慨解囊。陈康孙出身富商家庭,从青年时起,就喜欢研究中医学,平时经常阅读叶桔泉的著作,对他非常钦佩。由于陈康孙的鼎力资助,全书终于顺利出齐。两人也因此成了莫逆之交。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医界传为美谈。叶桔泉的很多著作,深受中医学界好评,流传极广。他视医学为生命,直至晚年,他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身心倍受摧残,他也不放弃写作。1972年出版的《实用中药与偏方》一书,谁能想到竟是他在十年浩劫中,利用隔离审查的时间,动笔写成的呢? 叶桔泉于1953年秋离开苏州,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不久又升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去南京工作后,他还是念念不忘苏州,每隔1、2年他总要回苏州看看。1956年春,他来苏视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调查中草药对该病的疗效,不辞辛劳地跑遍了很多乡镇。 晚年,叶桔泉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坎坷生涯,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1980年,这位85岁高龄的老中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天,他特意穿上新衣服,去照相馆照了张半身像,作为纪念。照片上的他手拄拐杖,背靠沙发,神采奕奕,心情是多么愉快啊。 叶桔泉于1989年7月7日逝世,享年93 岁。临终前,他将出版著作的全部稿费,捐赠给了医药研究机构。他为祖国传统的医药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0:01:07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4d2626">中医学家----肖龙友(LongyouXiao 1870.2.13-1960.10.20)<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font color="#4d2626"><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XiaoLongyou/xiaolongyou.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四川三台人。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与陈蕴生医师用中草药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1934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被政府采纳;留下了大量医案,由后人重加整理,发扬利用。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0:02:44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4d2626">针灸医学家----承淡安(Dan'an Cheng 1899.8.8-1957.7.10)<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ChengDan'an/chengdanan.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现代针灸医学家。又名澹 。江苏江阴人。世代业医,至其父乃盈,尤以针灸为长。  其自幼随父学习针灸和儿科,后又从同县名医瞿简庄学医,医术更为进步。壮年开始在吴门挂牌行医,后迁至望亭,复迁无锡市。他认为针灸不用药物且获效迅捷,所费甚微有利于治病扶危,因而着力探求,精研《灵枢》、《针灸甲乙经》等针灸典籍。还于1930年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通函研究科等,广征社员。1933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又联合同道筹组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于无锡,并发行《针灸杂志》。抗战时期曾去四川,在成都、简阳、什邡一带行医教学,抗战胜利后返回苏州继续行医。1951扑克苏州恢复针灸学研究社,社员遍布海内外。曾任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员等。承淡安一生从事针灸学文献方面著述甚多,如《中国针灸学讲义》、《铜人经穴图考》、《子午流注针法》、《经络治疗讲话》、《针灸真髓》等。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0:04:28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4d2626">中西结合医学家----陈可冀(Keji Chen 1930-)<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0" border="0"><tr><td><img src="http://www.med8th.com/academician/ChenKeji/chenkj.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1930年9月30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调来京;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临证多年,学而有成,融为一体;曾获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一等奖,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陈可冀院士长期从事内科临床医学研究工作,擅长心血管及老年病专业,1955年至196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进修心脏内科专业,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及老年医学研究所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位、专家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及生物学部常委;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国科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为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可冀院士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研究和老年医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曾担任“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委攻关课题(心血管病研究)组长,是“九·五”国家科委攻关项目(心血管病)课题组组长;先后获国家及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989年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有10余种专著,主编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中医药临床验案范例》、《抗衰老中药学》、《老年医学在中国》、《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120余篇。 <p align="right">全文摘自迈博健康资讯 主要成就: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他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亦为人们所称颂。 一、系统全面继承著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  自1955年底,陈可冀应调到中医研究院学习和研究中医,至今已近40年,他对祖国医药学宝库,进行不懈地探索、挖掘。从古医籍到现代医学最新文献,从《黄帝内经》到近代著述,他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有人曾认为他的成功在于天资聪明,智慧超凡,记忆力过人。陈可冀引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事业的成功要靠“有志趣,有目标;肯学习,能坚持”。  陈可冀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上的成就,还得益于几位名老中医的教诲和指导。他曾做过已故名老中医冉雪峰的助手和“关门弟子”,曾向北京名老中医王易门学习并同他共事两年余,1959年进行中医脉象现代化研究他又拜蒲辅周老中医为师,他曾多年随岳美中老中医临诊,1960年后他集中精力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又拜著名老中医赵锡武为师,并同著名老中医郭士魁合作共事20余年,志同道合,亲如家人。  在中医学术的继承上,中医研究院根据老中医岳美中的建议,安排陈可冀集中地继承、整理岳老的学术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先后主持整理出版了《岳美中论医集》(已有日译本出版)、《岳美中医案集》(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及《岳美中医话集》(卫生部部级成果奖)。这些医籍忠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岳老的学术造诣与卓越技艺,令人屡读不厌。陈可冀还参加整理出版了《冉雪峰医案》、《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学术专著。  由于陈可冀有机会跟随数位全国著名老中医学习和共事多年,能够在学术上做到博采诸名家之长,枝叶交融,自成一体。他的成就,深受老中医们的赞赏,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曾写诗称赞他:“英年绩学展鸿猷,中西结合喜善收,鸟影不移参邈邃,梅枝独侑企风流”。 二、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   心血管病是当前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国内外瞩目的研究课题。自50年代,陈可冀就开始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研究,30多年来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医学界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1.为国内最早从事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研究者之一。早在1957—1958年间,陈可冀与章宗穆研究员合作,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钾钠为换能原件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杨树干把脉,对400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及心音图作了同步描绘,为我国早期之压电晶体式脉象仪。在此基础上,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将弦脉分为三级,临床及在他自己身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等试验证明,弦脉形成与儿茶酚胺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后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由于他在中医脉诊研究和中医学术继承方面取得成就,获奖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2.高血压中医辨证论治研究。60年代前后,西方降压药有长足之发展,但调节症状效果似欠佳。陈可冀在著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及黄宛教授指导下,对262例高血压病分八型辨证论治,证明降压幅度虽不甚大,但缓解证候确较好。若能合理进行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相信患者是欢迎的,他以后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其中针对肝风型之天麻钩藤饮不仅具有调节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用,更有温和降压和改善脑血循环之效果,平肝熄风,解除头晕、耳鸣有效,可以减少西药降压药之剂量。陈可冀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作了规律性总结,指出了中医药调节平衡缓解症状的优越性,可以补西药单纯降压之不足。1959年冬,他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心脏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上就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专题报告。  3.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探索。1963年,在陈可冀的倡议下,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对当时尚健在的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4—72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研究,设有同龄之对照组。结果证明,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降低,与赛利(Saile)调查欧洲僧侣资料略有差别。这107例北京广济寺等寺院之长期食素者,心肾阴阳两虚及肝风证候一般较突出。  4.博采众长,整理发扬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之经验。1962年以后,陈可冀集中进行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总结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补肾助阳”及“含黄酮类中药的应用”等几条途径。在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会议上他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国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中西医结合起了积极作用。1961—1962年间,陈可冀结合郭士魁的经验写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规律探讨》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62年),注意到郭士魁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和活血通脉汤,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同郭士魁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临床研究。</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0:10:01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参与“伪科学”研究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不只以上这些,由于资料搜索不到,不能全部奉献给广大读者。学西医的为什么要去研究中医?中医就是伪科学吗?伪科学的标准难道是由方舟子、何祚庥等民间西医、西医巫师来定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2 05:30 , Processed in 0.08006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