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7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 | 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思考,思考,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1 21:53: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03-11
作者:叔本华
排版: 壹学者
来源:《悲喜人生》
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学识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学习。
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粹客观性的;一是主观性的。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生理的自然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连一般的所谓学者,真正在思考的,为数也少得可怜。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本来人类的头脑就有着个别的差异,有的人喜爱读书,有的人迷于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离,使得这原有的差异,越发扩大起来。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能成功的道理,正是因为一味死读的关系。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来指示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就是说,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思想源流的停滞,连最好的头脑也经常有此现象。不如此,而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这类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肴于枯的植物标本,或铜版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脑后一样。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连结;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而前者与之相比,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点评

学习了  发表于 2016-3-23 22: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21:59:19 | 只看该作者

相关讨论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6-3-11 22:02 编辑
a 09:31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但是我看到有些家长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逼孩子阅读,以至于让孩子反感阅读。所以要转这篇叔本华的文章。提醒大家,阅读不是唯一。

E 09:39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21世纪,国家之间最大的竞争是“思考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经济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再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强大的军队,而是思考的能力。大前将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源归结于“智商衰退”。他反思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日本人正在变得不善于思考,日本的“集体智商”在急剧衰退,日本正在变成一个“低智商社会”。

T 10:05
没有积累,没办法做有价值的思考啊

a 10:13
思考也是一种习惯。

F 11:43
没有积累,没办法做有价值的思考啊,认同这句

J 11:51
@3BT-北京-2016 @3G-嘉-长沙-2016 因为我们生活在事物的真相和假性知识的巨大鸿沟之中。

J 11:52
国内所受的教育不能提供给我们真相。数理学科除外

J 11:59
身处精英阶层也是在孤独中成长,所受的教育是一种具有深刻矛盾的教育,没有很好的沟通和合作精神。这是在一个不断呈现排他性的制度体系下的无奈。

J 12:03
所以,无论是资产保全,还是知识尊严,一批高端知识群体,和一批财富群体,移民海外实属正常。

J 12:05
留下来的就会聪明地抱着工具主义价值观来接受假性知识,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体制需要他们这样去做,并且他们也能通过这个体制获得巨大利益。

J 12:07
扯远了,还是读书吧,“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一一富兰克林”

T 12:08
抱着工具主义价值观来接受假性知识。。。。。。

a 12:18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F 12:44
@a 这也是说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既要读,也要听,要看

F 12:46
再后思考

liuhongfen 13:29
有一年暑假我带孩子去欧洲旅游,正赶上法国国庆节,还没到阅兵式的时间,马路边停着阅兵式的坦克大炮,军人们上上下下协助孩子们好奇的玩耍,像极了幼儿园老师带小朋友在玩玩具,这么严肃的事也让我大开眼界。后来看了大前研一的《思考的艺术》,文章也提到他在麻省理工读书时的感受。

J 15:02

书名:《思考的技术》

J 15:44
经管类畅销书,作者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一一大前研一。他认为企业人要以逻辑思考做为自己的思考方式,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逻辑思考的武器。

J 15:47
其中例举日本的企业往往依据他们迷恋的过去的经验法则、过去的成功经验来经营整个企业。结果是既未注意到新经济的来临,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改变,最 终陷入“失落的十年”。这本书正与@8B Jim- 上海-2016 早上所述作者理论相关。

J 15:52
引述《思考的技术》书中的几段原文,做为今天“思考”的主题学习和探讨吧……

J 15:53
1、俗话说的“先见之明”、“直觉”也是通过大量逻辑思考中产生的。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所以就缺少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成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的现行。

J 15:55
2、为了让语言能够完完整整的为我们传达信息,我们必须磨练扎实的逻辑表达能力。

J 16:00
3、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大多数人都会在提出假设的阶段,就认为已经得到结论了。要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彻底动脑的深层思考力。


J 16:01
事实上在许多案例中,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而其他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因此要思考“在各种现象之中,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绝不能在列举了各种现象之后就停止思考了。

J 16:02
4、时刻锻炼逻辑思考力,就能逐渐看透问题的本质。轻易相信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当CCAV中看不到“XX砖家证实”时,必须更加留意。

J 16:04
5、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积累事实,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忠于事实的。

J 16:04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在乎自己的立场。不能忠于事实,不但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也不能走完导出正确解决对策的过程。为了导出真正的解决对策,首先必须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

J 16:07
6、大前研一说:“我这个人绝不会因为大家都这样就去做某事,也绝不会去迎合自己不能接受的事”。忠于自己、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的人,其生命力比起已经习惯别人给出答案的人,一定更为强韧。

J 16:09
7、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考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懂得思考方法的人,能够胜任经营管理顾问工作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重要的是基本的思考路径,而不是知识。

J 16:09
8、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所给予的题目,而是会获得更多报纸、网络所无法提供的有趣信息。

J 16:10
9、
逻辑思考的能力跟演奏乐器的能力一样,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可以具备。总说自己很忙没时间的人,其实是浪费了太多时间。

J 16:18
还有很多思考观点和技术,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书,关键是练习下他所述的逻辑思考力的方式则更好。我们多数人已在漫长的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从家长、老师、同学等周边的人那里学到了思考,以及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个思考习惯,几乎也形成了我们独有的思考技术。面对我们的孩子,该拥有什么样的思考技术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啊!

T 16:48
很多事情都是信息的缺失导致的。如古代的拜物教,没可能知道月亮是不发光的,地球是圆的。

平淡生活 18:19
信息的缺失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会思考

LiPing Ge 18:37
许多人的思维模式是对人不对事,为了捍卫自己从一己之私得出的观点结论,找出了一百个可以为己所用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可惜不从事实出发的结果最终害人也害己。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要预先把自己放在某个预设的立场上,才有可能做到对事不对人。

LiPing Ge 18:39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在乎自己的立场。不能忠于事实,不但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也不能走完导出正确解决对策的过程。为了导出真正的解决对策,首先必须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

LiPing Ge 18:39
看到@7BJ-南京-2016 这段想到的。

T 19:21
我觉得,所谓对人不对事也是因为损害了或者可能损害自己的即得利益,真的是非不分的人很少。

Y 19:24
其实大部分的不同意见都是对事实认定的不同,和利益的不同

T 19:24
都是政治,也就是利益交换的平衡问题,而不是能明确的判断谁对谁错。

Y 19:24
很少有利益一致,对事实理解一致,却为了推论过程争论的

Y 19:26
比如左右派,两党,意见不同,难道是思考方式不同吗?

Y 19:29
思考方式,只要受过基本的逻辑,理工,统计这三方面的训练,基本就过关了

Y 19:29
大学里基本就把思考方式问题解决了

Y 19:30
核心问题只有两个,第一利益在哪里,第二事实是什么

Y 19:30
而且当第一个问题明确答案的时候,第二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了[偷笑]

T 19:31
所以思考的技术说的是个伪问题[阴险][阴险][阴险]

Y 19:33
对小孩是要在学习各门功课的过程中学的,但是对受过完整教育的成年人来说一般不是问题

讨论部分也颇有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3-11 22:40:4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从中庸的角度看,学和思是一体的。读书之类虽属于学的部分,依然会遵循学而思,思而学,共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3-12 08:26:0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12 10:25:01 | 只看该作者
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点评

有了常识,很多思考并不需要时间,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发表于 2016-3-23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3-14 10:22:55 | 只看该作者
先读着再说了,思考,可能积累到一定时候才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3-14 14:46:14 | 只看该作者
风淡云清518 发表于 2016-3-12 10:25
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这到是~~~同意!

点评

额,好像不能同意。  发表于 2016-3-23 21:52
[发帖际遇]: 热情的 yitong0605 经常请喝酒,得到了新儿教酒神奖励 1 威望,太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1:54:08 | 只看该作者
风淡云清518 发表于 2016-3-12 10:25
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有了常识,很多思考并不需要时间,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
比如说最近的疫苗事件,公知纷纷出来遛弯儿,我们看一篇就同意一篇的话,整个人都会分裂了。
必然还是会有自己的选择的,甚至根本不需要“思考”,头脑已经帮我们决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3-24 07:4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6-3-24 09:52 编辑

虽然很可能会歪楼,关于疫苗事件,不妨说说我们各自会有什么选择,也就是我们的思考停留在哪个地方。

疫苗本上所列种类繁多,是不是每个都打,是不是都打进口的。

我最初对疫苗工程产生怀疑,是社区防疫站工作人员的态度,过于热情。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那还是十年前的事了。

十年以后,依然问题多多。

那个时候,我想去做义工,目的是普及国家对打疫苗要求的相关知识。我还想着怎样去印册子,发传单,怎样让册子上的内容有趣吸引人,以免当成无聊的广告宣传单看一眼就扔进垃圾桶。有了疫苗基本常识,也就不会落入疫苗陷阱。但也只停留在想法。我不是专业人士,担心会弄巧成拙,于是不了了之。

放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常人对疫苗的态度,不仅仅缘于常识不足,和观念也很相关。有时候打什么疫苗,犹如追名校和抢头牌一样,趋之若鹜,我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这同样是关乎选择。只能说各自选择不一样,没有对错。

如果要继续追究下去,那就是懒政。我这种局外人都会想到这么低级的宣传手段,当局的专业人士不可能想不到,本应会有更有效的措施普及基本常识,或许是懒,没有动力吧,因为不用负责任嘛。不像在企业里做事的,每件事的后果都得自己承担,混日子过反而会受夹板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4-4 14:26:33 | 只看该作者
博览群书是必要条件,否则也不善于思考,思考本身是一种训练出来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20 , Processed in 0.085859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