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发现母亲》之抽好人生陀螺第一鞭343-34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7 20:3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现母亲》修订本(作者:王东华)343页到347页 这一章--

抽好人生陀螺第一鞭 (录入)

在廓清大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再来谈谈狭义的家庭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早期的智力教育。对早期智力教育,社会的批评较多,这种批评首先来自要不要进行早期智力教育!
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这个看似不争的问题,其实远没有在思想和认识上解决,很多貌似肯定早期智力教育重要性的人,血管里流淌的却是反对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的血液。这些人要么就是以品德教育来代替智力教育,要么就是借口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借口现在孩子的负担太重,或者借口自己儿时的经验,来行反对早期智力教育之实。就拿幼儿识字教育来说吧,现在居然不仅没有几个幼儿教育专家提倡,相反“幼儿识字有害论”却甚嚣尘上,而实际上“幼儿识字”是我国家庭早期智力教育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

在我国古代,尽管一般都是八岁入学,但是条件稍好的家庭,孩子识字读书远远在此之前。清代陆世仪的《论小学》说:“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如太学,此自是正理。然古者人心质朴,风俗淳厚,孩提自七八岁月,知识尚未开。今则人心风俗,远不如古,人家子弟,至多五六岁,已多知诱物化矣。又二年而始入小学,即使父教师严,已费一番手脚。况父兄之教又未必尽如古法乎?故愚谓今之教子弟入小学者,决当自五六岁始。”也就是说,古时候就有不少人坚决主张五六岁就入学学习了。


“五六岁入学”,这还仅仅是对入学年龄的一种主张。其实,古时候很多孩子早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在家庭里“破蒙”了。

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
云: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识字多者,或乳媪,或仆婢,量予奖赏,则终日引诱认字,胜于引诱戏骂矣。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或聚或散,或乱或齐,听其顽耍,则识认是真。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以识完,再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书,一年可识一二千字,然后从师入……
这就是说三四岁的孩子,用一年时间不仅过了识字关,认了一两千字,而且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点我们今天有几人敢于想象,相反古人似乎却一点也不以为怪,历朝历代这样的孩子大有人在。

白居易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教他认“无”“之”字,他虽然还不能说话,心里却已认得了,“以后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这为古代的。


近代的胡适两岁多就由父亲教她识字,他三岁多由台湾回安徽绩溪老家,由于母亲不能教他,便把他送进了学塾,而那时他连学塾的门槛还翻不过去,“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一千字了”。就是这样一个连路还走不稳的孩子,老师居然也不认为有什么奇怪,而且在学堂里还不算最差的学生,今天即使能有胡适这样的孩子,全中国恐怕也难找到一所能收他的学校。

白居易、胡适绝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两例。事实上,从汉朝起就设“童子郎”,唐代科举中就专门有了“童子科”,宋代更是专门设了“念书童子科”。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所举的一百多名“念书童子”中,4岁~5岁的有10人,6岁的有5人,7岁~8岁的有24人,9岁~10岁的有28人。四五岁儿童的背书数量,几乎和七八岁儿童差不多,大多能背《论语》《孟子》等九、十种经典,有的甚至能背“十三经”。现在的条件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要求又不知比过去低了多少倍,相反竟还冒出那么多认为幼儿识字有害的谬论来!
为什么古时候的早期智力教育比今人做得还好呢?这是因为,在今天的母亲看来,有学校专门教学,又何必劳我大驾,此其一;我教了,学校还要教,白教了谁还教,此其二。因此自新式小学开办之日起,家庭的这一功能便让学校取代了。
但是古人不同,家里请塾师,或将孩子送到学塾,由于学塾的规模很小,大多只有几个学生,因此塾师因人因材施教,绝不会出现孩子已过了识字关,塾师还旷日持久地教识字这一现象。胡适虽然是学塾里最小的孩子,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学塾的教学类似于现代的复式教学,此为教不是白教。

又由于学塾规模小,相较之下学费显得较高,因此凡家境一般而自己又有能力教育的家庭多采用让孩子过识字关再进学塾这种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伟人、文人多由母亲教育出来的缘故,从经济的角度看,教也不是白教。

因此,在中国古代,母亲有文化而不教自己孩子识字读书的,这样的例子几乎找不到,而母亲们大多都教到自己不能再教时,才将孩子送到学塾里去。在“唐宋八大家”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都是由母亲亲教的,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传统却随着对妇女歧视的加深而渐渐衰微,在周时有“周室三母”,在魏晋时有妇女授徒,在唐宋时有母亲课子,但到近代,母亲却多已成了文盲,这一好的传统也失去了,现在女性有文化有知识,却没有了教子的意识了!
在解决了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以知识教育代替智力教育。

智力同知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则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明显地表现出智力上的差异。即使都记住了,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司马光运用它去砸缸救人,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掌握和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识和智力虽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孩子小的时候,是知识大量获取的时期,也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着重于发展孩子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在青年时期便相对固定下来,但知识的掌握却可以越来越多,知识是量的问题,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孩子的早期智力教育呢?我以为孩子的智力教育就想滚雪球,最关键的是在开始时要捏紧一个球芯;又像抽陀螺,最要紧的是抽好第一鞭,让孩子自己转起来。而这球芯这第一鞭便是让孩子建立起他的第一个智力快感单元。
(因以下有写话并不全对,故到此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59 , Processed in 0.06912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