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鼎鼎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鼎鼎带着妈妈长大:留下脚印一串串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0:11:54 | 只看该作者

早上母女闲聊

        今天起床后洗漱期间,女儿说星期三科学考试过了。她说有一道关于温度计由什么组成的题,她写了“玻璃管、红色液体和刻度”,问我对不对。

        我反问:“你说呢?”

        “我觉得是对的。”

       “ 嗯。你是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写的,这很好。至于你写到试卷上最后被判对与不对,这要看老师怎么做了。老师上课的时候怎么说的?另外,你有没有看过书呢?书上是怎么说的?”

        女儿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我知道她没去看过书。

        “书还是要去看的。”我还没说完,女儿就接下去说了:“老师说(抑或是同学说?不太记得了,唉,记性是越来越差了)是玻璃泡(她说的可能是另一个名称,我又记不起来了),可是,没有液体怎么量温度呢?”

       “嗯,你说得很正确。我们不要去管到时候试卷上改出来是对还是不对。不过,科学课,有一点跟语文很不同的是,科学上有很多术语,专业术语,不是意思对了就可以的,而书上都用了专业术语的。”

        “嗯,这个我知道,比如,水蒸汽变成小水珠,要说‘凝结’。”

        “对呀,要是平时说话或者在一般的作文中,你说‘水蒸汽变成小水珠了’完全没问题,但要是科学题中,一定要说‘凝结’。”


        “第二个问题:温水,热水,自来水——就是和教室温度一样的水,放了很长久后,哪个温度变化最大。我选的是热水。”

         “嗯,可以算是对的。但是,这个还不能算是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这里的温和热以什么作为判断依据的,以人的感觉吗?教室的温度,这是什么季节?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室温会是20°C左右。如果没说教室的温度,是我们家的自来水,夏天的时候都烫手的冬天的时候又很冰冷。不过呢,对于你们的考试题,一般来说,热水比温水温度高,温水比教室温度高。”


         “还有一个问题:除了水,还有很多物质有多种状态(我又不记得女儿的原始表述了,唉),这是判断题,就是打勾打叉的。”

          “你写的是勾还是叉呢?”

          “勾。”但明显看出,女儿有些不确定自己的对错。

          “妈妈问你,铁会不会变成液态?”

          “会吧?”女儿不自信的说。

          “会的。钢铁厂炼钢就是要把铁熔化的,变成液体,然后可以做成不同形状的钢铁。还有很多东西,比如,这个玻璃杯,”我指着餐桌上的玻璃杯说,“都是在液态的情况下注入模具成型的。”

          “嗯。妈妈,盐也会溶解化的。”女儿说。

          “盐也会溶化,对的。不过,你说的这个‘溶解’是盐放到水里化成液体了吧?”

          “是啊。”女儿又是忽闪着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有什么问题吗?

           “那你说的这个溶化是三点水的溶,而前面说的是火字旁的熔,这是不一样的。”我顺势给女儿讲了“熔融溶”三者的区别。

            “你有没有注意过,我们的煤气瓶上有写着‘液化石油气’?”

            女儿摇摇头。

            “你以后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处处是科学。我们的煤气瓶里德煤气是液体状态的,因为瓶子里压强很大。开了减压阀出来到煤气灶燃烧时是气态了。”

          “那煤气瓶会不会爆炸呀?”

          “有时候会的。”

            我又简单说了什么情况下可能爆炸,提醒她去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爆炸。

            就这么一边说一边早餐。

           餐毕,女儿还读了新概念英语的一课三遍,换鞋子的时候在试着背诵了。



           走在楼梯上,女儿说:“妈妈,你说我这次考试会不会得100分呀?老师说这次试卷容易,很多人会得100分的。对植物这部分,我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就学得好。”那满眼的期待,唉。

          “你觉得呢?如果没有100分又怎样呢?”

          “没有100分就继续努力啰。”女儿的神色有点黯然,“上学期科学考试,我最高只有96分。”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得100分的。没有得100分,说明这张卷子出得好:把你没搞清楚的、没会应用的科学原理、没记住的术语都检查出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补习。还有啊,我们学习是为了会应用,不是为了会考试,考试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的。”

          一路上,我们继续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关于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传热、热胀冷缩等。


[ 本帖最后由 鼎鼎妈妈 于 2011-4-1 10: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20:21: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温度计后续

放学回来做完眼部按摩,我在厨房准备晚餐,女儿进得厨房来说科学只有96分。我说:“挺好呀,是不是温度计那个地方扣分了?”

         “是的,不公平,扣了两分呢。还有一个地方也错了,是我自己不仔细,把‘水变成水蒸汽’看成‘水蒸汽变成水’了。”我听了,笑了,捏捏她的脸蛋,不仔细这种错误对女儿来说是常事,正常。我让女儿把科学书拿过来瞧瞧。

        科学书上跟温度计有关的内容有这么一句话:观察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及玻璃泡上连着的细玻璃管。这句话大概是老师发的“复习大纲”的依据,复习大纲上写着: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

      女儿填的“红色液体”被判错,而她的同桌写的“玻璃泡”被判对。

      我的观点:这题本身不严谨。第一,温度计不止玻璃管这么一种。第二,就算不明示的情况下就说是这种温度计,作为组成部分来说,“液体”比“玻璃泡”更重要,而且,“玻璃泡”可以看作是玻璃管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一定要按“大纲”的标准来答题,上述两种都可以判错,如果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的话,“红色液体”比“玻璃泡”更正确。复习大纲中的玻璃泡(内有液体)表述不正确,如果一定要强调有“玻璃泡”,那么,一端带有玻璃泡的玻璃细管、液体、刻度,这样的表述更科学。

       于是,我对女儿说:从科学的角度,你的“红色液体”比“玻璃泡”更正确。

       我苦笑了一下,继续对女儿说:如果你要考高分,记得下次遇到这样的题用“玻璃泡”,但你心里要清楚,科学的说法是液体,就像你说的那样:没有液体只有玻璃泡是不能测温度的。

       那要是下次老师又改变主意了呢?女儿反问。

       额~~~我停顿了一下,说:你要么要科学不要高分,要高分就记住两种。

       看着孩子那种表情,我的心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9:09:25 | 只看该作者

“温度计构造”试题引发的思考

关于温度计的构造,我再次看了孩子科学书上的表述:观察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及玻璃泡上连着的细玻璃管。在这一句后面还有一句:常见的温度计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构造?

仔细想了一下,老师在提纲上的话:温度计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液体)、刻度三部分构成。测验试卷上的填空题:要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           进行测量,它是由、和组成。


我们且来咬文嚼字一番:书上的“常见的温度计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构造?”并不意味着温度计构造中只有前面叙述的两部分——“玻璃管”和“玻璃泡”,而是说构造中这两部分肯定有,而事实上,“刻度”老师又加上去了,“刻度”如果作为“温度计组成”的一部分,那么,书上还提到了“标记和数字”。书上43页第一段的内容: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再结合这一段:观察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及玻璃泡上连着的细玻璃管。常见的温度计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构造?是不是书上说的意思是“刻度、标记和数字”不包含在温度的构造中?不是的!实际上,书上还有没直接表述出来的内容,那就是管内的液体!


管内液体在哪里表述呢?——1. 这一页(P43)最左边,是一个温度计的照片,大小接近实物。2.这一页文字分两栏,左边一栏的中部,云状框里印着:噢!热了,里面的液体就会上升。3.左栏最下部:观察玻璃泡里装着的液体。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这三个部分都重点在管内液体。

所以,抄书,要怎么个抄法?——更重要的是书上印刷出来的看得见的内容背后的东西!而引导孩子获得印刷内容背后的东西(总结、提炼、思考科学原理、应用等)才是孩子积极思维的过程,这比孩子记住了温度计由哪几部分构成要重要得多,引导思维才是教学的目标。

实际上,我的理解,我们的教材已经是启发性的了,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引导孩子自己总结、表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手段理解科学内容。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中简单记忆的东西太多,启发思维的太少!第二,老师为了对付这种方式的考试给出的对策——提纲。老师这么做,一方面,替孩子总结、梳理知识,剥夺了孩子自己总结梳理的机会,另一方面,孩子们会觉得听话(背提纲)就能学好。

我以为,女儿那道题丢了2分,比写了“玻璃泡”得分的孩子的成绩更具含金量。


[ 本帖最后由 鼎鼎妈妈 于 2011-4-4 09: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10:29:45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感想

记得鼎妈读书时(不记得是初中还是小学了)的一位老师曾说过:读书,要能把书读薄了更应把书读厚了。

鼎妈小时候在农村,刚上学时上的还是复式班——一间教室里有两个年级,整个学校也就这两个年级,一位老师。初中,是乡初中,老师很多都是代课的,正规老师也是半农半教的。

鼎妈说这些,是想说那时候的老师从教学技能上绝对不是“好”老师,甚至都没能把全副心思放在教学上。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管”,加上鼎妈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无要求,使得当时酷爱学习的我们姐弟俩脱颖而出。

正是因为老师“喂”得少,像上述读书读厚读薄的这种稀有的金子般的理论在鼎妈心里扎根。但是,怎么读厚?怎么读薄?没有人引导。

限于当时的条件,读厚,鼎妈没能做到,除了教材,没有课外书。当时能有的课外书就是连环画,于是就有了很多关于怎样想方设法从别人那里借阅连环画的故事。还记得,鼎妈小学三年级才第一次上县城,当时看到车站地摊上的连环画,1分或者2分钱看一本,鼎妈赖着不肯离开。印象中,爸爸只给弟弟买过一两本连环画。我们的西游记都是从爸爸口中获得,还清楚地记得姐弟俩怎样缠着老爸讲西游记,到后来才知道老爸讲的跟书上相距甚远,当然,鼎妈以为爸爸版的西游记绝不逊色于原著。还有一事,初一时,鼎妈某次随妈妈去县城,在新华书店赖了半天后,终于买得一本数学习题册。习题册没有参考答案。鼎妈自己在课外时间做题,做在一本专用的本子上,后来无意中被老师发现了,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师讶异的张大嘴的那种神情。鼎妈看课外书的另一个来源是老爸看的小说,虽然那时候什么书都缺,但缺有缺的好处——当时的书都是正规出版物,质量上有保障。鼎妈幸运的是,老爸并不反对鼎妈看这些书。

读薄,鼎妈的理解是总结、提取精华,用简练的话描述。

(有事了,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30 + 50 期待下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 18:50 , Processed in 0.080096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