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浸润文化的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8 13: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意大利的著名教育家马拉古兹说,“孩子有100种语言”。可是,“学校偷走了99种”。现在,传统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断受到冲击,也在不断改变之中。怎样才能让学校留住孩子更多种的“语言”呢,本月27日、28日,来自国内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聚会在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参加了首届课程建设精英论坛,用精彩的演讲讲述了他们心中的答案。
教育需要文化的声音
这次为期两天的论坛是由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发起的,两年一届,将成为学校的常设活动。该校的李庆明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届课程精英论坛的主题是文化。
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过课程和学科的领域,但文化的弱化、缺失甚至沉沦却是当今教育中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所以,文化也是当代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是当代学者和教育者无法推辞的神圣命题。以文化兴校,构建实现儿童、社会和知识整合的情境课程文化,是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
他的这一想法和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一拍即合,所以论坛也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大家名流参加。到会的有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著名哲学家陈家祺、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著名美学家滕守尧、著名语文学家申小龙、著名儿童益智理论家朱自强等,十多场精彩的演讲让人耳目一新。国内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还现身课堂,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科目的观摩课。
李校长告诉记者,学界精英讲学弘道,一线名师做课示范,这次论坛就是想搭建一个理论与行动之间,学者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际会、启迪智慧的平台,是一种探索和有预见性的实践。
引人入胜的示范课
记者在论坛现场观摩了一些示范课,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课堂相比,这些课程显得特别丰满,比如小学语文的课,名为《推开窗儿》,是以窗为链条,把中国文化串联起来,诗词文章、山水风情,尽在其中,再加上影像手段的介入,非常引人入胜,不要说课堂上的学生,就连记者这个旁观者也听得有几分入迷。
杭州市文澜中学王亚权老师的一节题为《一次函数的应用》在学生讲龟兔比赛的故事中拉开序幕——“哪幅图表现的是龟兔赛跑的情形呢?”一个恰当的提问,引起了同学们学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接着,同学们研究雄性鲸的全长和吻尖到喷水间的长度的关系、水温对鱼的呼吸速率的影响、小聪和小慧游览“古刹”、“塔林”、“草甸”、“飞瀑”名胜古迹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王老师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引导,激起了学生强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积极发言,探讨出多种解法:从小学算术方法到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到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或函数图像的方法……学生自主编题,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数学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江苏省小学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的《彝族风情》创设了唱民歌、跳舞蹈、看服饰等连续的动态的情境,激情中透露着教学设计的严谨,加上黄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学生不仅学会了耳熟能详的《阿西里西》,更感受了音乐的魅力,领略了彝族风情,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让每一门课程都浸润文化
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在演讲中说,现在的课程设置,每个学科好像一个小格子,孩子们在学习时,心里也砌起了一道道的墙,在教学中,又习惯于将自己所谓的合乎逻辑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告诉孩子,不要用手去操作,无需用脑去思考,不必带着快乐去理解,只需听不要说;告诉孩子,儿童游戏与工作,现实与幻想,科学与遐思,理智与创造,所有这一切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就这些偷走了孩子的99种语言。
众多学者都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提倡让每一个教育的细节都浸润文化的精神。
著名哲学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演讲的题目是《数学、数学教育与文化》。他认为,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语言,一种科学语言。社会与教育界近年来非常重视科学文化与非科学文化的整合,而数学正是科学文化的代表。整合的前提是真正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别。
保持知识点的平衡。这是整合的原始层面。其次是渗透。用一门学科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整合的中间层面。郑教授以自己为例,说:“我未必会探讨单纯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会运用哲学思想来看待和分析数学问题。”他还告诉大家,哲学的体系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和不连续性,这和数学刚好相反,但是哲学可以提出问题,促使人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深刻思考,最终得出对问题的新的看法。第三是融合创新,发明新的概念框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整合的最高层面,也是最难的层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夏玉和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化与英语教学和文化融合》。
夏教授指出了英语教学与文化交际存在的现实问题,诸如生活习俗差异、思维差异,还提到了西语霸权。全球化给世界在经济、文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观、行为方式及语言的冲突,究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不同民族思维定式而引起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了行为方式迥异。在翻译方面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对文化的不了解,一是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其次是对自身文化也了解不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夏教授认为,英语教学首先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她以生日、餐饮文化、民族自豪感为例阐述如何进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她强调文化重在积累,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渗透。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通过文化交际去适应、接受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夏教授说,在全球化中,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包容不同文化、又具有开放思维方式的新一代。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演讲最后的提问时间,台下一些老师也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表示质疑。李校长表示,论坛是个公平的平台,正如科学本身原发展一样,有质疑才有前行的动力。他说,论坛的终极目标,就是能让更多的师生沐浴在道德、法律、科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人类文化的熠熠光辉里,渐入人生之至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2-20 15:48: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现实的课堂能够真正的“浸润文化”,我想那才是令孩子们神往的课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7 06:13 , Processed in 0.06974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