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802|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我怎样教古诗——优秀青年教师丁慈矿演讲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5 08:2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读诗经历
  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诗教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温柔敦厚。
  很遗憾,我小时候却没有接受过诗教。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他不识字.每天在漆黑的矿井下辛苦劳作。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可我偏偏不争气,一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逃学,我们校园的围墙上有一个洞,墙洞的外面便是青翠的乡村。每天下午,我和几个顽皮的孩子从那里钻出去,掏鸟窝、钓青蛙、抓知了……现在想想,倒也充满了诗意。
  但是很不幸,因为语文考试不及格,我留级了。
  当我第二次渎一年级时,姐姐买了一本《少儿古诗一百首》送给我,一诗一画,画是工笔线描,美极了!作为留级生。
  十分不光彩,自然没有人跟我玩,我便拿出《少儿古诗一百首》自己翻看,照着上面的图画乱涂乱描,也读读上面的诗,我至今还记得一首王昌龄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大概是我生命中最初接触的诗歌,图画上有一大片的云,云影罩着高耸的山峰,一个穿着铠甲的人横刀立马,好不威武,他的面前飞沙走石。我描着画,并给这将军加了两撇胡子,诗也就记住了。虽然不明白诗意,但这首诗、这幅画却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许多年后,我去了青海,看到那岿然屹立的群山,那巨大的云团映在雪峰上的影子,我才知道了什么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真是神来之笔啊!由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每句诗歌都给孩子讲透,对诗歌的理解,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对古诗的理解是要由人生经历去印证的,先让诗沉淀在你的生命中,某一年.某一天,某一朵花的开放,某一阵风的吹过,唤醒你心头的诗意与诗情,你也就会恍然大悟,这才是人生的幸福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先生15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他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生命中有诗歌为伴,是多么好啊!
  我开始自觉读诗歌,是进入初中以后。那时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课文以外,书末还附有古诗文,这些诗选得太好了,初中第一篇古诗就打动了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上去好听,想一想很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更美了,在水一方啊!我们那里有一个大湖,烟波浩淼,每次来到湖边,我都会念起这苜诗。后来的几册还选了李后主的词、苏东坡的词、辛稼轩的词、李易安的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豪放派,什么是婉约派,但这些词我都喜欢,无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我都喜欢!课堂上,老师在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玩意,我就抄书后的古诗词,抄得是如痴如醉,这些诗词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的生命。
  进入了师范,教我们《阅读与写作》的是展望之老师,展老师是陆小曼的人室弟子,徐志摩的崇拜者,曾撰写了《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他上课一激动就大讲徐志摩,并为我们朗诵徐志摩的诗歌,听着他深情地朗诵,我也喜欢上了徐志摩,买来徐志摩的诗集抄读。
  后来,一位师兄介绍我去见了商友敬老师,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商老师并不教我们课,我每天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和他聊天,向他借书,并把自己读书时的困惑向他请教。坐在老师对面的椅子上听老师谈掌故,说诗词,娓娓道来,我感到如沐春风。
  最难忘的是毕业前一次的春游,在富春江上,老师给我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解,弥漫在山水的氤氲之中,我由此进入古人所描绘的意境,终生难忘!
  回首读诗的经历,我觉得最好的读诗方法是抄读,边抄边读,抄抄读读,当古人的诗句在你的笔尖流淌的时候,它也就悄悄地进入了你的心间。最好的教诗方法就是聊天,从自己对诗的感受聊起,聊着聊着,大家一起融人了诗境。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说:“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这个“化”字用得太好了!我觉得在抄读的过程中,可以“化经典为血肉,化经典为灵魂”,我们生命的质量便得到了提升。从此告别粗鄙和庸俗。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fgcp102 + 2 + 2 学习一下。
jianhong727 + 2 + 2 精品文章!
luckyreddouding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8:27:23 |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教古诗
  1998年登上讲台,我开始教学生读古诗。
  为什么教古诗,原因有二:一、阅读经历告诉我,古典诗词是好东西,可以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二、当时团中央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在开展,我很想参与进去,获得个人的成长。
  从那时起,我先后换了两所学校,但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下来。起初,我还带有一点功利心,想申报一个“诗文诵读”的区级科研课题,但是我申报了两次都失败了。我的功利心也就消失了,全凭兴趣教诗,越教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教得好一些,于是收罗了一大堆的诗词书籍资料,这些年一直在读,怎么也读不完。
  我每一届学生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班,然后教到五年级毕业。孩子们有三年的时间是和我一起度过的。这三年中,我平均每周教他们读一首诗,到五年级时还增加一些宋词和古文阅读。刚开始是我教,后来便组织孩子们自学,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教大家。起初是每周一首,后来是每周两首甚至三首。三年下来,一般孩子背诵量都在二百首左右。
  我具体的做法是:
  一、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从浅的诗开始
  我教诗没有固定教材,起初是从有趣的、浅显的诗开始教的,如数字诗:
  一去三五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朝学者邵雍的一首小诗。
  郑板桥的咏雪诗:
  一片一片叉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曾被选人民国年问的小学教材,汪曾祺先生小学时读到这首诗,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他说自己的写作方法是从“飞入芦花总不见”悟出的。
  再如纪晓岚的《秋江晚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被台湾的小学国语教材选人了,我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它。
  中国文字富有游戏精神,有一种诗叫“神智诗”,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画出来的,如下面这首:日圆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
  扁舟横渡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
  太好玩了,小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诗我是不作讲
  解的,只是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了让孩子描述诗中的画面,然
  后说:“这诗好玩吗?哪里好玩?好玩就应该记住,后面还有
  更好玩的呢!”
  为什么要从最简单、有趣的诗人手呢?现代教育家夏丐
  尊先生说:“从什么读起不成问题,最初但从有兴味的着手就
  可以。其实,除了有兴味的着手也没有别的办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由此可见,要使所学的诗歌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起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点后学生觉得可爱,因此“每周一诗”最初的选择不可不慎。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jackdull + 1 + 1 精品文章!
luckyreddouding + 2 + 2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8:27:39 | 只看该作者
二、沿中国地图教起
  我常常想: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从来就不曾离去,当我们涉足他们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不再孤单、不再胆怯,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
  我在教室里贴了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大阴山下的《敕勒川》,再教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
  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孩子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得意洋洋告诉我,有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时空坐标,可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
  我从小爱收集火花、邮票、门票、明信片,这些小纸片也在教学中派上了用场,山水风光展现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借此和孩子们一起走近诗人。我要求他们把旅游时的门票收集起来,贴在本子上,我还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因此没有名句流传,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这个地方杜甫去过,他写下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
  三、风吹哪页读哪页
  春光明媚时,我教“黄四娘家花满蹊…‘人间四月芳菲尽”,春雨淅沥时我教“天阶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
  夏天来了,我教“毕竟西湖六月中”;秋雨潇潇时,我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004年12月30日,上海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雪,我马上抓住机会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我觉得学诗一定得切合具体情境,这样才能把握诗的意象,一年四季,风花雪月,总有与诗、与诗人邂逅的机会,我们可要紧紧抓住!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感受诗歌的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
  四、教诗时间哪里来
  俗话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归还是有的。
  我主要利用三块时问,一是晨读课,二是午会课,三是晚管理。甚至是春游秋游的车上.逮到机会我就大讲古诗。有老师生病,有老师请假.只要我去代课,就去讲古诗故事。我讲古诗故事,一般会跑题,讲《大风歌》,又扯到《垓下歌》,从项羽、刘邦一直讲到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小孩子爱听我讲,一讲和古诗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见面了还会提起我讲的古诗故事。

五、教诗的方法是简单的
  1.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背。所有教过的诗,我基本上都能背,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结果。和学生一起读诗是我教学生活的一大快乐。早晨,我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手指窗外高远的天空,大声喊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齐声回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然后,我们师生一唱一和地背下去,当背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我们都用手做杯子状,然后相互碰“杯”了!
  每教一首诗,我都要先带孩子们读,然后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连接着读,最后我们一起背,背的时候,我很兴奋,手舞足蹈。孩子们自然大受感染,也开始手舞足蹈,我们都沉到诗里面去了。
  2.单刀直入,抄读积累。我上课没有精巧的构思,我的导入很简单:“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先请把它抄在你的诗歌本上…一’抄完了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好,跟我读!”三年级伊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本子,然后。让孩子把所学的诗,全部抄在这个本子上。我不推荐他们去买古诗词书籍,当然后来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方面的书,那完全是出于自愿。我们抄一首学一首,三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我相信这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我国著名史学家胡道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 ’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古诗本上除了我教的诗,他们也抄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诗。养成了一个自觉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1
  3.长诗分句教。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教过几首长诗,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效果非常好。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很长,能背下来是个挑战,愿意接受挑战吗?如五年级上学期我说要用一首长诗挑战他们,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教,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孩子兴趣高涨。然后每天教几句,一首《蜀道难》足足教了四个礼拜,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我相信他们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4.适当地讲解古诗知识(对仗、押韵、平仄)。汉语的形式美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清代的一本小册子《声律启蒙》,作为私塾教材曾经风靡全国,300年来,私塾学童几乎人手一册,、我把《声律启蒙》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对仗和押韵,进而学习作诗、作对联。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种需要,但是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形式美,仍然有必要,为此,我在教诗的同时花r五年左右的时间,收集了150余种诗词、对联书籍,编写J一本小册子《小学对课》(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垓于们一起读读背背,感悟汉语的对仗和押韵:
  干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点水蜻蜓争款款;浮波莲叶自田田。
  这是其中的一则对韵,总共32则,孩子们喜欢背,没用多久,就都记住了。这时我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我说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平平仄”,有谁是“平平仄”的?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
  看来“平平仄”还不少啊!接着问“仄仄平”有没有?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励页奇和葛胜陶走到了我跟前,我们相视而笑。
  一个来自日本的孩子也走了过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平平仄仄’?…‘你叫滨田林奈,不是‘平平仄仄’,是‘平平平仄’。”孩子们都笑了。
  我告诉他们平仄相间读起来才好听,并且名字也能凑成诗句,我用四个孩子的名字凑了一句:“邱深——全白露,陆远——张一遥。”诗虽不通,但孩子们对平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统计了自己全家人的姓名平仄,评选出了最好听的名字。由姓名的平仄生发出去,再讲一点诗句的平仄知识,孩子们便不觉得枯燥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九年来,“每周一诗”的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王老师对“语文情趣”的定义,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并从这一语文情趣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uckyreddouding + 2 + 2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9-15 09:06:1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分享,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9-15 09:23:10 | 只看该作者
我想楼主肯定语文上得非常生动,我最假也教女儿背古诗,两天背一首,也背了36首,她把背古诗当成苦差事,但每次都按时完成任务的,好象引发不她的兴趣,看了楼主的贴子,我学习了,回去好好整理古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9-15 10:32: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能不能多发这种贴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9-15 14:05:20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也教儿子学古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9-15 20:41: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买了《小学对课》(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9-16 08:38: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真及时,我家的每周也在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0-18 10:50:47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6:00 , Processed in 0.086541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