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牟宗三先生講課錄 (論康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1 11:3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宗三先生講課錄 (論康德)

你要了解康德的第三批判,首先要了解康德,了解康德的思考方式。康德是道地的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專家。康德還是最健康的哲學家。健康就是正常。這個時代的人大體上都不正常,有毛病。像康德那樣健全的哲學家很難得。所謂健全就是理性的。現代人和毛病是非理性,現代人多數是不健康的,對現實人生沒有立場,虛無主義。這個時代是非理性的時代,儘管那麼狡猾、聰明,但最沒有理性,狡猾、聰明並不代表理性。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算得上健全,所以亞氏在西方哲學的影響很大,但他不一定像康德那樣專。現代的哲學家像羅素活到九十多蕨,但他不十分健全,也不十分專,他只在講數理邏輯、數學原理方面是專的、理性的,講旁的問題就不是很理性。黑格爾是一個大哲學家,但他只活五十多歲,只活五十多歲不行。因為了解一個東西需要相當的時間。康德為了八十多歲。也有一類很突出、很聰明的哲學家,譬如中國的哲學家王弼。王弼最年輕,二十四歲,他能把握一點,也就是他能了解道家,有實感、有真切的地方,那也了不起。但這一點很小,沒有康德那麼大、那麼全。每一個問題都講到,都能駕御,那需要時間。

  做學問還要相應。讀邏輯的頭腦不一定能讀歷史,讀歷史的頭腦不一定能讀哲學。不相應就不能投入。民國以來中國文化的詞語沒有了,拿馬列主義的觀念、日本的觀念來了解中國文化,那不行的。現在中國文化沒有辦法講,大學生對中國歷史、學術、文化的基礎知識不夠,常識都不夠。古典擺在那裡,沒有人能讀,不講中國書怎麼能了解中國文化呢?

  中國文化是儒釋道三家,三大教派,三家是同一層次的。嚴格地客觀地說,你能真正了解道家,你一定也能了解儒家、沸家。如果你只了解道家,儒家、佛家你不了解、不接受,那麼,你對道家也不是真正了解。反過來也一樣。沒有說了解其中一家而不能了解另兩家的,因為三家的層次相同、形態相同,講的問題也相同,有時候正面說,有時候反面說。要了解通通了解。所謂形態相同,用現在的新名詞說,就是終感關心(ultimate concern)的問題相同。儘管佛教是從印度來的,但形態是相近的。儒釋道三家跟基督教的形態就不同。西方傳統的邏輯跟儒釋道三家也完全不同,所以,唸邏輯的頭腦不一定能了解儒釋道三家的道理。儒釋道三教是屬於終極關心的問題,是具體的問題,接觸到真實。但唸邏輯的頭腦至要緊是抽象,不接觸任何真實。

  抗戰時期,清華、北大通通唸形式邏輯,訓練人的頭腦在極度的抽象狀態中,對任何真實(reality)沒有接觸,也沒有肯定。我當時在北大也是訓練這一套。所以,抗戰時期的清華、北大的學生是在抽象思考的象牙塔之中。那不是玄思,不是metaphysics。邏輯思考中抽象思考的那種高度的「玄」不是我們道家所說的玄,它不談現實的問題、終極關心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政治的問題、道德的問題,宗教的問題,通通不談。不談這些問題,你如何抗戰呢?抗戰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這麼一個大事件,我們的高級知識分子不了解。這個時候你那種學問本身沒有任何真實的按觸,任何東西不能決定。你對現實人生沒有任何立場,到最後,共產黨就給你一個立場。共產黨唯物論是一個立場,是宗教,相信唯物論才是進步的革命的,唯心論則是反動的。這是一個價值標準,邏輯思考中沒有這種問題。你不相信孔夫子,不相信釋迦牟尼佛,也不相信耶穌,你是一個虛無主義者,那麼共產黨就給你一個唯物論立場。一個民族的高級知識分子完全沒有理性,這個民族就要衰亡。種種的不健康、不正常其結果就產生最大的不健康、不正常──共產黨,蘇聯老大哥現在不是沒有了嗎?這就是時代的問題。所以,我說:這個時代要了解一個東西很難呀。這個時代是一個最不正常的時代,最沒有理性的時代,最不健全的時代。我們讀歷史、讀哲學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問題。

  所以,我們講哲學要找一個最健全最正常的哲學家,而且他一生沒有做旁的事情,專門思考這些問題,那就是康德。康德是十八世紀的人。十七、十八世紀是西方世界最健康的時期,這就是所謂近代文明。樂觀、健康、正常。所以,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是健康的思想家。到十九世紀末,所謂世紀末的思想出來了。從十九世紀末到我們這個世紀(二十世紀,時代的思想不健康。你們要知道,十七、十八世紀,西方人最崇拜中國文化,現在大家都忘掉了。十八世紀是中國清朝乾嘉年間,西方的思想家中,法國、德國最崇拜中國文化,英國儘管頑固,擺臭架子,不服氣,但也一樣崇拜中國文化。到十九、二十世紀,我們最崇拜洋人。所以俗話說:三十年水往東流,三十年水往西流。十七、十八世紀西方人崇拜中國文化,不是崇拜清朝的政治事業,是崇拜中國的儒家傳統,儒家傳統就是理性主義。儒家的理性主義發展到最高峰就是Deism(理神論),那是對現代化最有貢獻的,最開朗的。中國傳統儒家的理性主義最開朗、最寬容、最理性,哪裡像現在的中國人這樣沒出息,崇拜洋人。

  做哲學思考就是要保住人的理性。保護住人的理性是很難的事情,人容易鬧情緒,現時代的人大體是非理性的。大陸上搞民運的年輕人,寫《河殤》的那些人,很多是不健康的。你光罵老祖宗,你對老祖宗、對你自己的傳統有多少了解呢?那是鬧情緒,非理性的。到底甚麼是理性,理性裡面有多少內容?這要好好正視。儒家的理性是人文主義的理性,這種理性接觸到真實,接觸到實在。這整個一大套不是訓練我們的邏輯思考。邏輯思考所代表的是技術理性,而儒家的理性代表方向理性。方向就是取向。儒家的一大套代表的是終極的關心的問題。說到最後是Deism,而不是Theism。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哲學家欣賞中國文化傳統的Deism,不欣賞他們自己老傳統的Theism

  以宋明理學的兩派來說,陸象山講心即理,程,朱講性即理。程、朱就是典型的理神論,理神論只有個理,心的意思沒有了。智神誨(Theism)那個智包括全部心的內容,心的內容就是understanding, intuition, love, will。講神的時候就是divine will, divine love, divineunder standing。我們人的諸種心的能力都可以用到上帝上面去。Divine will就是神意,Divine love就是神愛,神愛就是universal love, divine understanding就是神知,這些意、愛、知性都是從人類所有的諸能力類推過去的,把人類的能力用到上帝上面去,那就是擬人。所以,智神論後面的根據,也就是它的基本精神是擬人。不採用擬人法,personal god這個概念不能成立,不擬人,上帝不能人格化,不能講人格神、格位神。信教的人一定要有一個人格神,否則便沒有崇拜的對象、祈禱的對象。

  理神論只承認天地萬物背後有一個最後的根據,這個根據是形式的,沒有內容,也就是說,只是理。這最合乎朱夫子的那一套思想。朱夫子所言太極就是理,那個理就是天地萬物的最後的形式根據(formal ground)。說formal ground是邏輯的講法,說得親切一點、具體一點,那就是存有論的本體論的根據。這就是理神論。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義,儒家的人文主義跟西方的人文主義不太同。儒家的精神徹上徹下,儒家式的理性主義是拿人文主義來規定的。西方的理性主義是邏輯的,不一定是人文的。譬如,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笛卡兒的理性主義、斯賓諾沙的理性主義都不一定是人文主義的,他們的理性主義都是邏輯的,你們要注意,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義式的理性主義。Humanism在中國的老名詞裡就是《易經》所說的「人文化成」,以人文化成天下,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

  西方的理性主義不是從人文主義來表現,而是從邏輯,數學來表現。中國人把握理性是從人文主義來表現,從人文化成來表現。《中庸》說:「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又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這兩段話徹上徹下,慨括了儒家的人文主義的理性主義的全部內容,接觸到終極的關懷。人類的理性就是要從這全部內容而引出,來證實。要不然理性在哪裡?邏輯理性、數學理性有邏輯、數學作證據,但那個理性還是抽象的,還不是真實的理性。真實的理性是儒家所說的理性。《中庸》的那兩段文獻就能幫助你們了解人文主義式的理性主羲。

  西方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一直到萊布尼茨、笛卡兒、康德所說的理性主義都是邏輯的。所以,你要了解西方人所說的理性主義,那必須通過邏輯、數學。中國儒家的理性主義是人文主義的,它有其具體的內容,它的具體內容要靠現實的生活、人間實踐的生活。所以《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家庭很重要,這是人倫之本。要是沒有家庭,上帝也沒有用。家庭徹上徹下,既通形而下,也通形而上。儒家的人文主義式的理性主義,其終極關心最後是天。中國人相信天,那個人可以人格化.也可以不人格化,也可以祈禱。天壇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但跟基督教的祈禱、崇拜不一樣。西方傳統是宗教傳統,基督教是從原始宗教純潔化發展出來的,它相信人格神。人格神背後的根據是擬人。中國人不喜歡擬人,西方哲學家也不喜歡擬人,但他們非擬人不可。基督教那個上帝,在中國人看來,就是佛教所說的方便法門。方便就是權。你信教,我不反對,人不能沒有方便。但到圓實教的時候,這方便沒有了。

  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思想家開近代文明,才有政教分開,政教分開才有信仰自由,這是一個大進步,是最大的現代化。政教分開正是中國儒家的精神。現代人說要現代化就一定要打倒儒家,那是無知妄作。現代中國人沒有理性,表現在國文系、中文系的那些先生,完全不能思想,不能講義理。思想不是胡思亂想,義理不是胡說八道。講思想有思想的規矩,讓義理有義理的規矩,不能亂。政治有政治的規矩,科學有科學的規矩,解決經驗問題要靠科學,不能胡鬧。講哲學也不能亂來,需要老實人,聰明人不行。我就是個老實人,讀哲學一步一步來。

  你們要唸哲學首先要了解理性,要把理性保護住。要保護理性先得正視理性,先做一個籠統的了解,西方人表現理性從邏輯理性入。中國人表現理性從儒家的人文主義入,就是上引《中庸》的兩段話,這是很真切的。理性的全部既有儒家的這一套,也有西方邏輯數學的那一套。所以,講哲學就是把理性的全部加以衡量。西方人把握的通性包括邏輯、數學,中國人所把握的理性通過人文主義式的理性主義來了解,重視道德,人倫。對人類理性所涉及到的全部學問通通做一個安排,這就是康德哲學的工作。康德活八十多歲.天天思考我們人類理性所涉及到的領域,加以衡定、批判。了解康德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把握到。把人類理性所接觸到涉及到的全部學問加以正視、衡量,作成三次批判。

  第一批判是《純粹理性之批判》,在這個批判裡,純粹理性指純粹理性在theoretical方面,所以,也叫做critique of theoretical reason。成功邏輯、數學、科學,靠theoretical reason。但成功道德、國家、政治社會,也靠純粹理性,在這些領域,靠的是純粹理性的實踐運用。第二個批判就是講道德的,叫做「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實踐理性底批判》)。Theoretical reason一般譯做「理論理性」。但「理論」這個詞容易生誤解,所以,我譯做「和解理性」。「知解」就是作客觀的了解。佛教就有「知解」這個詞,馬祖說「知解宗徒」,就是批判神會,表示你知道的很多,但都是空說,馬祖的境界高得很。知解理性成功客觀知識,康德的第一批判就是對成功客觀知識的這種理性的批判。

  康德用「批判」(critique)這個詞是很謙虛的,很客觀、很老實。不像後來共產黨講批判,今天批判這個,明天批判那個,那個批判是整人。郭沫若的十大批判,批林批孔,那些是罵人,是壞的意思。「批判」的意思本是衡量,衡定人類成功知識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哪個範圍有效,那就是說,衡量一下它的能力能達到甚麼程度。康德做這個衡量工作,說出一大套,我們平常卻沒有想到。這種哲學家的著作不是要好好地仔細讀讀嗎?康德第一批判的工作就是衡量我們的知解理性,也就是衡量我們能成功知識的邏輯理性,衡定我們的邏輯理性、數學理性所及的範圍有多大,可及的與不可及的範圍劃分清楚,不能隨意誇大。這是哲學家的本事,這就是健康的理性。

「衡定」是中國的名詞,最接近康德說critique的意思。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王充著《論衡》,佛教也有這個意思。這種意思,佛教用甚麼名詞呢?佛教天臺宗用「料簡」、「抉擇」表示。「料」是測量,「簡」是簡別,簡擇之簡,不是簡單之簡。釋迦牟尼佛說法那麼多,你如何安排?你得有抉擇。把種種問題發現出來,加以疏導、開抉、撐開。

  第一批判說明知識的限度。依康德說,只能夠在現象範圍內有知識,成功相識的那些條件只能應用到現象方面。所以,第一批判首先提出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別,這是一個非常專門的分別。我們的邏輯、數學只能在現象範圍有效,所以,科學知識不能向物自身擴張,成功科學相識的那些條件也不能夠應用到物自身。既然有現象,就有物自身。除了物自身之外,還有其他的。譬如上帝,成功知識的那些條件也不能夠應用到上帝方面去。也不能應用到靈魂不滅,科學知識達不到靈魂不滅。意志自由也不是科學知識能達到的。所以,依康德說,現象界就是自然界。神學不能算知識。科學相識達不到上帝,達不到靈魂不滅,達不到意志自由,也達不到物自身。「物自身」準確說是「物之在其自己」。上帝存在,靈魂不滅,意志自由,總起來說是noumena。現象界是phenomena。為甚麼成功知識的那些條件單單能夠應用到現象界?我們要理解這個問題是困難的,哲學的訓練首先從了解這點開始。

  第一批判是說明知識,說明知識就是說明自然界,建立自然的觀念。依照康德的意思,現象的全都就叫做自然。康德三大批判都採用一個方式,這個方式就是一方面講成素論,另一方面講方法論。這是根據老的傳統邏輯的架構,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就是先讀成素論,然後講方法論。形式邏輯的成素是:概念、判斷、推理。形式邏輯的定義:推理自己的結構。把邏輯的應用方面抽掉,單講邏輯自己故謂之形式邏輯,所謂形式就是抽象的,把那些內容都抽掉了。老邏輯講方法的部分就是:演繹、歸納、邏輯的謬誤、邏輯的應用。第一批判講自然、講知識,一方面講成素論,考察我們成功知識的那些重要成分,這就叫做「超越的成素論」(transzendentale Elemementarlehre)。另一方面講超越的方法論(transzendentale Ethodenlehre)。

  成功知識的三個認知能力:感性、知性、理性。先講感性論,感性論的重要成分是時間、空間。時間、空間不是經驗的,是超越的,故名之曰超越的感性論。講知性(understanding)是對知性作一解剖,就是對知性作一個超越的分解,此名之曰「超越的分解論」。Understanding是專名詞,就是平常說的理解力。了解的能力當一個專門名詞,名之曰「知性」。知性就是成功相識的一個能力,就是對一個對象下判斷。對知性的分解發現十二範疇。範疇有一定的數目。大陸學界到處用範疇,每一個概念都是一個範疇,那是濫用。這種分解為甚麼說是超越的呢?因為它從知性發現一些成分,而這些成分是先驗的。北乎經驗,不依賴經驗就有,這就叫做「先驗」(a priori)。

  分解所發現的成素是先驗的,這種分解才能說是超越的。照西方哲學講,除超越的分解之外,還有邏輯的分解、經驗的分解、心理學的分解。心理分析就是心理學的分解。洛克、休謨是經驗的分為。萊布尼茨是邏輯的分解,所以,羅素最喜歡萊布尼茨。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是走分解的路。柏拉圖哲學裡最重要的觀念ideasoul。柏拉圖的分解法不是邏輯的,不是經驗的,也不是心理的。從經驗不能發現出ideasoulideasoul這些成分都是先驗的,不為經驗能證明的。故柏拉圖的分解也算是超越的分析。但柏拉圖的超越分析跟康德的起越分解不同。

  康德的超越分解從主體方面進行。時間、空間是我們心靈的主觀建構,客觀上沒有一個時間、空間。這個心是哪一層次,哪一種意義的心呢?這個心靈不是感性本身,感性不能提供時間、空間。範疇也是從我們知性的能力發現。柏拉圖的超越的分析從客體方面進行,從客體發現叫idea。所以,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是實在論,都是從客觀方面講,直至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才扭轉過來,從主體方面講。柏拉圖的分解從客觀方面進行,但也是超越的,因為他的分解可以說明存在,可建立ontology。亞里士多德也是跟他老師來。

  西方哲學傳統是分解的,分解使概念清楚。英國人大體是經驗的分析、經驗主義,直到羅素出來走邏輯分析的路。超越的分解這部分康德叫做「真理的邏輯」(logic of truth)。凡是分解的表示都是真理,都是定然的。通過邏輯的真理才能說明科學知識,這就是知識論。還有辯證的部分,就是可以發生辯證的那些東西,辯證的這部分叫做「虛幻底邏輯」(logic of illusion)。黑格爾講辯證是好的意思,康德與古希臘講辯證是壞的意思。康德所言之辯證,就是指裡面有錯誤、有假象,批判工作就是要把裡面的錯誤、假象找出來。這種辯證產生出虛幻,批判的工作就是如何去消除它。這部分工作是康德批判工作最精彩的部分。照第一批判講,辯證部就是二律背反問題,有四個二律背反。還有上帝的證明,關於上帝的三種證明都有問題,康德提出道德的證明,只有道德的證明才可能。

  分解的部分最難了解,而辯證的部分最有形而上學的趣味,最能啟發人的思考,釋迦牟尼佛有十四個問題不答,佛教的十四難都包括在康德辯證部的三個問題之內,佛教說這些問題是戲論,對修行沒有幫助。但哲學家要解答這些問題。要達到康德的程度才算是解答。這些問題很難解答的,這個能啟發你的哲學思考。要隨時衡量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他有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呢?如果沒有,那麼,你有沒有形上的思考力呢?形上思考力就是玄思的能力。每一個人好好反省一下,做一點工作。
  
康德那一大套就是對知識的反省。分別講很重要,用佛教的詞語說,分解就是分別說、差別說,用分別的方式、差別的方式說法。儘管非分別說、頓說很重要,但分別說也很重要,沒有分別說,我們不知道佛法是甚麼。所以,中國人要訓練分解的頭腦。中國人有時候很聰明、很清楚,但不是用分解的方法。中國人表現直覺力、體悟力。直覺力很強,但邏輯的分別、概念的分解能力差。要不然就很高,要不然就不及,頭腦混沌。從領悟力講,往上就是洞見(insight)。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才情,就看你生命有沒有躍動,有沒有感覺。天才就是生命的躍動,生命躍動很難,是先天的。這個先天定生物學的先天,不是康德所說的先天,生命力強就有生命的躍動,有躍動就有靈感、有才情。

  每一個批判都有分解部與辯證部。第二批判就是《實踐理性底批判》,也有分解部和辯證部這兩個部分。這個批判講道德,首先是實踐理性的成素論,這就是分解部。分解甚麼呢?第一章分解道德的實踐原則。第二章分解道德的對象。純粹實踐理性以甚麼為對象呢?以good為對象。第三章講實踐理性的動力,這三章很重要。第一章講純粹實踐理性底原則。第二章讀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對象也就是目標。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就是善。善是我們要做的,惡是我們要避免的。《實踐理性底批判》除了成素論之外,也有方法論,不過這個方法論很簡單。成素論裡除了分解的那三章,還有純粹實踐理性底辯證部,這個辯證部就是講明圓善的問題。圓善也就是最高善。在關於最高善的問題中出現的辯證是甚麼呢?就是兩個針鋒相對的衝突:一個說有德就有福。一個說有福就有德。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這個辯證部與分解部都屬於成素論。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則等於中國人所說的工夫論。講道德包括本體與工夫,你要做道德修養的工夫。康德的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就是如何使道德法則在我們現實生命上有影響,能落實。

  第三批判也是既有分解部,也有辯證部。分解部與辯證部屬於成素論,成素論以外還有方法論。康德寫文章的架子是如此。美學是方便的名詞,美學不是講美本身的學問,美本身沒有學問,美本身不能講的。譬如說,創造詩,使詩為美,那是講不出來的。我們講的關於詩的學問,那不是詩的本身,沒有方法可依之以做一首美的詩,那是教不出來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你的心靈,培養你的taste,方法論就是講這些。

  第三批判的學名是《判斷力之批判》。講美學為甚麼要講判斷力?說明這個書名就要費大力氣。判斷力之批判分兩部分:一部分講美,一部分講目的論。依康德的講法,美的判斷、目的論的判斷都收到判斷力來講。但這種判斷力所成功的是甚麼判斷呢?是反省性的判斷,不是決定性的判斷。這個最難了解。康德《判斷力之批判》最難懂,也沒有人懂,平常的講美學那不算的。我本來不想翻譯這個第三批判,最近讀了宗白華先生的翻譯,他一生講美學,但一句翻不出來。他還是依據德文本翻譯,我們也很難說他德文的程度不好。這好像你的英文程度很好,你也不一定能把康德的意思表達出來。這跟一般的學問不同,需要把康德那複雜的句子用中文表達。宗白華就表達不出來。嚴復提出翻譯的三個標準:信、達、雅。信就是要合原文的意思,達就是明白,文字要通,翻譯西方的論文,雅沒有用,寫論文的白話文跟寫小說的白話文不同,寫論文是概念的語言,文字通就是雅,文字通不通就是合不合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9-13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需要顶起来!很好很值得仔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2:08 , Processed in 0.080473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