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23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把孩子有效的时间留给自己——不用上幼儿园浪费时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6 14: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孩子有效的时间留给自己——不用上幼儿园浪费时间
免费公益讲座为何不用上幼儿园
时间:4月 31日 下午1点--3点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号海淀科技大厦5层
因现场读者很多座位有限,若要有座位需要预约报名。
详情请看  http://www.duman123.com/htm.php?nowmenuid=16532

    一、亲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的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脑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类生命的最初三年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婴儿出生后的36个月是成长的关键,其脑细胞已达一生的最高峰,适时的营养和环境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生理特点预示着人才竞争的前沿领域必须从大学、中小学提至幼儿园,甚至3岁前的家庭早期教育。
   1、0—3岁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说,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教育。但是,从现行的早期教育机制来看,托幼园所大多数接受的是2.5—3岁的孩子,学前教育机构所授也是3—6岁以内的内容。因此,许多拥有大学文凭,甚至戴过硕士帽、博士帽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奔波、事业追求,不得不将3岁以前孩子的教育拱手让给没有多少文化的小保姆或是自己的父母,其早教仅存在形式与孩子的成长违背有加:弊端1、保姆一般而已,文化程度偏低,常常抱有“不要发生意外,好对家长交代”的心理照看孩子,往往剥夺孩子很多权利,并容易导致孩子生活规律差、交往能力差、社会性发展弱等。弊端2、祖辈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育儿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结果,养成饭来张嘴、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大多数喜欢独处,不会与人相处,也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有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最终影响了大脑及智力的发展。不言而喻,文明礼貌的学习、良好习惯的教育、适应能力、自立意识的培训等等,在孩子刚刚迈人人生的门槛时,就这样无情地被错过了。综上所述,教育机构应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儿童早期施以关心和适切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目前0—3岁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前不久,北京市0—3岁早期教育研究课题组,考察了0—3岁孩子社区的教育情况,分别调查了北京市13个县、区22个社区,268名0—3岁孩子家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岁以下的孩子入园及受教育机会比较少,很多3岁以下孩子的入托,家长主要是想解决照看孩子问题,并没有什么放在教育层次上。因此,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被调查的社区家庭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子是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保姆看护的。由于0—3岁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养育中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百分之百的家庭需要得到早期教育指导。“挖掘孩子的潜能始于零岁”的观念已经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输不起,,现代父母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希望尽快寻求到简捷有效的教养方式伴随他们指导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长,再有一个原因是目前没有或者很少得到孩子早期教育的指导,多数家长的育儿经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一部分家长是从书本里得到一些方法,但对于自己孩子的适宜性差,效果甚微。因此,所有的家长态度都是一致的,他们强烈需要在居住的社区得到科学的,可操作的、多方面的早期教育,比如亲子教育、咨询、讲座,玩具图书馆等等。
    2)0—3岁幼儿的看护者教育素养普遍偏低
    A、早期教育不足
    多数看护者没有受过基本培训,多数老人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带孩子,而家庭中的保姆文化层次又偏低,基本上不懂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发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够了解,所以,也谈不到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指导与训练,有文化的父母对孩子的早期了解的方法是从书刊、媒体上略知一、二的,目前城镇地区有不足百分之十的孩子家长有机会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一些早教机构接受指导和训练,参加一些亲子活动。
    B、早教背景,教育现状分析和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0—3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是最高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2002年召开联合国大会孩子特别会议确定三项主要目标,其中二项是:“每个孩子,都毫去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联合国孩子基金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认为:任何责任的政府和个人都应该把早期教育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
    为什么说是黄金期,为什么这时的教育效率最高呢?
    1、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以前的大脑发育最快。
    出生时脑最重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二倍,占成人脑重的百分之五十,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百分之五十,可见0—3岁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2、神经系统机能发展上说,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人的大脑大约1000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出生时,在部分神经细胞就象一颗裸体的小树。在出生后二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根深叶茂”,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1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联,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11个信息,由此可见,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之多是无法计算的,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
    3、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0—3岁孩子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是关键期的。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的水平。
    4、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正所谓教育从零岁开始,人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过种种试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更令人震惊: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上述几位科学家、教育家的说法中,使我们不难看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它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婴幼儿时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教育,确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果婴幼儿失去早期教育,任其自然生长,浪费了婴幼年的宝贵时期,就会使脑细胞发育废止,树突生成少而短,细胞与细胞间联系不紧密。这是因为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大脑生长发育期的开发,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的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如学音乐、美术、外语、游泳、滑冰等等,都要提倡早期训练才能有所成效,起步迟了就难以成才。据说中国和日本的围棋高手,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学会下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并且很有兴致观看大人下棋的时间还要早得多。到了成年人要再从头学围棋是绝对成不了高手的。所以说,早期的智力开发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叶才茂,花红结硕果。
    所以说,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人类素质的提高,性格的培养,智慧潜能的挖掘,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玩中教,在教中学,让婴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使婴幼儿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好奇心。
    2006年临近“六一”节时,国家妇联儿童部对外公布了一份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名为《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的调查报告。该调查对象为本市各区县中小学生家庭和幼儿园家庭的家长,调查共收到11959份有效问卷。
    此次调查显示:本市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家庭中,以祖辈为主要教养人的隔代教育并不高,未超过百分之十,而且。隔代教育的比率随儿童的年龄增长而减低。专家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了自己带孩子,3岁以上的孩子中,只有一成左右的隔代教育现象,八成左右的家长自己带孩子。
    记者了解到:如今不少的年轻再累也都情愿自己带小孩。有些家长宁可请钟点工接送孩子,或者白天将孩子送到幼托机构,晚上再接回家。“我们是三口之家,父母身体都不好,再说,小孩子的习惯养成很重要,爷爷、奶奶可能不太会在意一些细小的习惯”。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唐女士告诉记者。另据多位孩子“托”给老人的年轻妈妈透露,自己也怕老人宠坏孩子,可是夫妻双方太忙,把孩子给父母带也是出于无奈。
    对此,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包蕾萍女士分析说,年轻父母宁愿自己带孩子说明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年轻家长们在他们父母眼里已经是“宝贝”,更不用说是第三代了,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抢”着领孩子,而年轻人则认为,小孩反复在自己的身边有益其早教,养成教独立的生活行为,长辈“插手”难免会惯坏小孩。包博士表示:祖辈可以料理家务,让孩子的父母事业家庭两不误。但一些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由老人带的小孩能力较差。“学前是亲子密切关系建立的关键时刻,倘若父母与孩子缺乏亲密感,孩子到了青少年期,若行为发生偏差,父母进行干扰就较难。”
    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洪曾教授还表示:据以往的调查,0—3岁的小孩以祖辈为主的隔代教育现象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而此次调查,3岁—6岁的孩子隔代教育仅为百分之七,已上小学的孩子这个比例更低,为百分之三点四,对于目前自己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增多的现象,李洪曾分析说称,是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差别,担负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三、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
    20世纪末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研究父母与子女关系及其教育的一个新兴课题—“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根据我国特有的家庭状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园密切接触的人—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以及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以不断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的“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它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打破了从婴幼儿保健到学前教育的分段管理体制。推行从0岁开始的教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尤其注重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标是实现群体普通儿童的理想发展。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0岁—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进行互动游戏的教育模式,是亲子活动的最大特点,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目前,“亲子教育”基地通常以幼儿园为依托,分小时班和半日班两种。小时班要求家长每周带孩子到基地活动一、二次,一起玩小猫捉老鼠、钻山洞、包饺子等等游戏,12次—16次为一个周期,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亲子活动时间。小时班的特点是活动时间短,孩子不觉得累,并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同时,每次活动集中完成手眼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的训练,也有利于老师对家长进行指导。
    接受过“亲子教育”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亲子教育”是家长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它“教”的是家长,“亲子教育”的成功是在于家长获得了“亲子教育”的理念,教会了家长怎样做“好”父母”的道理。由此可见:俗话所说的“三岁看老”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编者按:
    从早期教育的现状分析看到了目前早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为什么要对0—3岁的婴幼儿期孩子开展早期教育到用怎样的方法适时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王芸萍代表已在以上的论述中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重要的是:通过“亲子教育”活动,更能从小激发和培养孩子对不同事物引起的各种兴趣,从而达到开发0—3岁孩子的大脑潜在能力,抓住培养孩子智力发育的关键期的目的,让早教的理念为父母们所逐步接受。相信:通过家庭教育论坛的经验传播,0—3岁孩子黄金期的智力开发将会被更多的家庭所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26 16:12:3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可以的话,当妈妈的当然希望能在3岁前亲自陪伴自己的宝宝。但是中国的现实生活是不允许这样的。
像我单位这样的,能按国家法规让你休3个月就已经很好了。3个月你不回来工作,就会没了工作。现在这个市道,加上我的年龄和工作内容限制,再找工作是很艰难的。我现在是准备生小孩了,单位领导问的也只有:你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回来上班?单位领导是不会为你的宝宝着想的。
所以我觉得,即使送幼儿园也好,只要自己把握好自己和宝宝相处的有限时间,其实才更重要。
以上是我的观点,也许和楼主的意图有些相驳。只是讨论一下而已,请见谅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27 18:33:38 | 只看该作者
LZ我不明白啊,一般孩子都是3岁才上幼儿园.你说的都是0--3岁的事,关幼儿园什么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5-27 22:42:15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在告戒一些把3岁前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家长们不要那么早送去幼儿园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5-28 11:55:05 | 只看该作者
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28 12:25:48 | 只看该作者
标题和内容有点对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28 22:40: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十分期待其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8 23:24 , Processed in 0.07408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