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yh959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零岁教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3:46:11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向零岁的可能性挑战


    给幼儿"要素"

在上一章 中,我已向大家做了介绍:一个幼小的婴儿能看着汉字念出"八面六臂"的读音来,当你看到这种情形时,你作何感想呢?肯定会有不少人这么想:幼儿不懂意思,能读出这样的汉字又能怎么样?
    事实上还真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也颇感为难。因为我不能肯定:孩子从小记住的汉字会在将来什么时候派上用场。这样一来,也许就会有人接着追问:那么,教幼儿这些不是白费力气吗?而我想说的是:请等一等!我认为,现在就断言:这事情对婴儿徒劳,那事情对婴儿没用的说法未免操之过急。
    我觉得,如果婴幼儿在不断吸收的话,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材料",而不应该考虑这"材料"他需不需要。"材料"不见得非要局限于汉字,可以尽量拓宽到九九表、外语和音乐上。只要婴幼儿感兴趣,他就会不断吸收。
    婴幼儿掌握的这些"材料"将成为他们日后接触新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这些"材料"会在什么时候派上多大的用场。
    据说,人脑的细胞数有140亿个,其中真正用的细胞只有百分之几。这我已在前面说过。假如人脑所使用的细胞数再增加0.1%,情况又会怎么样呢?情况难以想象。也许会给人的可能性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甚至大家会认为: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在帮助使用的脑细胞起作用。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的使用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也正是我之所以考虑幼儿教育的动因之一。可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向大脑生理学的专家咨询过。
    我的提问是:让孩子"学习",孩子的大脑能承受得了么?他会不会象大人那样得神经衰弱?
    专家告诉我说:"绝对不会。如果孩子不喜欢,他会拒绝接受那样的'教育'。只要孩子没有腻烦的情绪,就没有必要担心教的太多。"
    另外,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孩子的感性,因此,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不妨考虑给孩子以感性"材料"的问题。
    这个例子并非前面所说的谚语"耳濡目染,不学自会。"但是,如果周围的大人经常在佛龛前双手合十,那么看着大人拜佛长大的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拜上佛来。在佛龛前双手合十的行为是反应信仰的"材料"。如果打小就向人灌输这样一种"材料",他就可能对某种超人类的力量表示敬畏,或者在将来信奉上基督教。信仰,是人一生的精神支柱。我想这种说法绝对不会错。

    通过类型教育发展孩子潜能的三个要点

    我想,通过上述的说明大家已经明白:类型教育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思维和方法。它和以前被成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我坚信:类型教育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
    既然类型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方法,那么它能让零岁的婴儿产生多大的能力呢?还有,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推动类型教育呢?所有这些问题,说老实话,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确信,婴儿没能通过以前教育引导出来的能力能通过类型教育将它引导出来。
    前面所介绍的汉字卡片形式,实际上就是我和母亲们为探索类型教育可能性所作的一种尝试。虽说是一种尝试,但由于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大部分的具体实践方法还是根据各位母亲的个人判断来作出的。
    因此,现在的类型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方法。规定"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有三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务必知道。
    第一,给婴儿的材料要多次重复。第二,不用进行解释和说明。第三,不要急于求成。
    只要能够充分理解这三点,那么任何一位母亲都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类型教育了。
    "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第一是重复的效果。任何事情,只要重复婴儿就能吸收。
    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而且我在前面也作了介绍。婴儿对被重复的"材料"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这一点是大人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婴儿记忆事物也不会觉得费力。
    另外,婴儿对事物没有难易之分。"这对幼儿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的感觉。其实对婴儿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物。
    如果再重新看一看铃木镇一先生的研究,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一个打从娘胎开始就反复听本国语(日本语)的人,对本国语言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每天反复听优美的音乐,任何一个孩子在此环境之下都会熟练地弹奏优美的巴赫和莫扎特。
    经常听人说:兄弟两人,大的孩子练小提琴,小的在一旁看着、听着。当小的孩子长大后学小提琴时,他会很快赶上并超过大的孩子。这是因为,对小的孩子而言,大孩子所弹奏的小提琴成了他学习小提琴的良好环境。
    对于说日语,所有的日本人都不会觉得困难或者简单。因为,他们在听大人的重复交谈当中,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给掌握了。
    同样,对婴儿也没有好坏之分。
    孩子不会知道:记住这些东西有用没有,或者因为这事不好就赶紧把它忘掉。因此,如果光给婴儿坏的事物,他就会不断地记住坏的事物。

    教幼儿的时候,请不要说明

    类型教育的第二点是:"不要说明和解释"。以前,教育重视对含义的理解,认为死记硬背不能叫教育。但是,也有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住,或者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好的事情。
    总之,我们应该把通过理解去记忆的东西和通过死记硬背去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来。我认为,"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能显示出它的效果来。也就是说,六岁前后是左脑和右脑进行优势转换的时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儿阶段灌输到他的脑子里的东西也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理解。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我得到母亲们的协助并开始做汉字卡片尝试的时候,也曾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在给孩子看卡片的时候,我要求母亲们不要做任何"解释",如说:"这个字是爱,那个字是情,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爱情"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这个汉字是通过类型重复教给孩子的,就指望孩子能马上明白它的含义。因为即使是汉字,也有远近之分。如果这些汉字象"耳"、"鼻"那样离孩子身边比较近,孩子就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它的含义。但如果这些汉字象"八面六臂"那样离孩子的身边比较远,孩子不到一定的年龄就很难掌握它的含义。不过孩子一旦明白它的含义,它就会被孩子牢牢地记住。
    虽然对汉字进行类型教育的尝试才刚刚起步,但是,从前面的美轮子的事例来看,我确信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人长大了才学习汉字,他就要对汉字进行理解。这样一来,要掌握汉字,他就必须付出比小的时候多出好几倍的努力。
总而言之,对与一个通过类型认识来接受各种事物的婴儿来讲,他的"学习"和"记忆"没有道理可言。婴儿记住母亲的长相和声音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说明和理解。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不讲明意思就让人死记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它属于"填鸭"式的教育。
    但是,如果我们拘泥于以往的教育观,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么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把孩子重要的时期给耽误了。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惊讶:为什么孩子能猜对公司名称和汽车种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过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时期。
    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和说明,所以,类型教育的类型可以是任何事物。既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也可以是抽象的单词。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所以无所谓困难和容易。
    一个没有形成独立判断的婴儿对周围反复出现的事物,能毫不保留地予以吸收。

    既然播下了种子,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

    类型教育的第三点是:不要急于求成。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急于谋求教育的效果。
    例如,当我们给婴儿读画册并让他去听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婴儿能给我们谈什么感想,因此也许就会有人觉得不安,他到底懂不懂呢?我给他读有没有意义呢?即使是用汉字卡片对零岁婴儿进行"类型教育",我们也不能指望马上出现结果。
    零岁教育也不可能一有"输入"就能看到"输出",这一点务必请母亲们好好理解。正如记忆和理解必须分开考虑一样,"输入"和"输出"也必须分开考虑。因为"输入"之后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输出"。正因为不能马上看出"输出",所以才使以往的教育专家们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给小孩子"输入"是白白浪费功夫。我要说: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看法才造成了以往教育的重大过失。
    我们经常能看到母亲考问孩子的情形。当一个母亲在教孩子读音的时候,她会这样问孩子:"那个字,你知道怎么读吗?"如果通过考问能增加孩子的兴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记住的心思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大人急于求成,孩子好不容易萌发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打击。
    当合适的时期到来时,类型教育才会开花结果。如果孩子有了理解能力,我相信,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前所记住的"材料"。而且,这种理解不能强求,而只能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我希望母亲和婴儿接触时,应该婴儿具有旺盛的吸收能力,而不应该只图眼前的效果。
    现在再回来谈美轮子。美轮子的母亲严格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做任何"解说",只是翻来覆去地给婴儿看卡片、读卡片。根据记录来看,美轮子能够自行理解的汉字在不断增加。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则记录。
    母亲和美轮子一起玩的时候,想起美轮子小时候的事,单手把她抱到腰上,说"蝉"。母亲有很长时间没有这么说了。以前母亲能够轻松地把美轮子抱起来的时候,就管这种单手搂抱的姿势叫"蝉"。确实,这种搂抱姿势让人联想到爬在树上的"蝉"。
    当美轮子听到母亲说"蝉"的时候,她立刻就用手指着放在立体声音响上面的汉字卡片盒,并大叫"蝉,蝉"。当把卡片交给她的时候,她就在上面一张一张地找。据说,当她找到"蝉"的时候,她十分高兴。当然,这个时候美轮子还不能把汉字中的"蝉"与昆虫中蝉联系在一起。但是,她却把在婴儿时期通过类型认识掌握的单手搂抱姿势和汉字的"蝉"联系到了一起。这不也可以说是美轮子对汉字含义的独特的理解吗?

    只发展智能的教育不叫教育

    刚才向大家谈到了"类型教育"的三大要点,现在,我还想向大家再强调一点。那就是:"类型教育"要培养什么?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
    我在前面曾经多次讲过,类型教育的类型范围很广,从汉字、外语到生活态度,从看得见的东西到看不见的东西无所不包,而且对孩子没有难易之分。
    例如,母亲经常对婴儿温柔呵护,充满爱意,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认识去感受母亲的爱,并对它进行吸收。当然,婴儿不明白这就是"爱"。可是,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的单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过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上。
    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类型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谈到"教育",常常会使我们往智力发展的方面去考虑。但是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了生存,就要在可能的时期里,通过类型教育培养"必备"的能力。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家教"的问题。说到家教,似乎会给大家一种责怪孩子和哄劝孩子的印象。如让孩子这样做,不许孩子那样做等等。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如果父母在孩子零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一种环境并让他不断接触这种环境,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有家教。这样一来,家教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我们不能把人和猴子混为一谈,但是我认为猴子的做法对人进行家教是有参考价值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猴子的育儿方法告诉我们:"既要关心又要放手"

    1984年冬天,东京地区的降雪比往年要多得多。好不容易盼到春天来临时,大家才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在东京高尾自然动植物园(现在的高尾山猴园野草园)的猴山上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前一年,在猴山上出生了八只猴崽。通常,一到春天这些猴崽便能爬树、过钢索,活蹦乱跳的。可是那年的猴崽只有两只正常,其余六只既不能爬树也不能过钢索。    这六只猴崽先是有两只很快恢复了正常,接着又治好两只。最后只剩下两只重病的,但终后据说也能爬树了。为了使这六只猴子恢复正常,在它们身上似乎发生了不少故事。
    根据当时园长井本洋司的观察,他发现:在猴子当中也有擅长养孩子的母猴和找不到养孩子感觉的"缺陷妈妈"。在高尾山猴山中最会养孩子的是一只叫做史密的母猴。刚才已经谈到,在同年出生的八只猴子当中,出现了有六只猴子不能爬树的异常状况,那两只正常的猴子,一只是史密的孩子,另一只是她的孙子。可是,为什么史密的家族成员能健康成长呢?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很多,一有积雪,猴王就肯定会第一个跑出去,为别的猴子踏出一条雪道来,以方便猴子们行走。去饲料场有必要建这么一条雪道,于是猴王给大家踏了一条雪道。雪道建成后,史密又在上面重新踏了一遍,以方便孩子们行走。随后,史密就让自己的孩子在雪中行走。
    但是,别的母猴并没有这样做。在带孩子去饲料场的途中,她们或者抱着孩子,或者背着孩子。顺便说一句,在所有的母猴当中,只有史密是野生猴子,有过在雪中行走的经验。其他母猴均在东京出生,没有在雪中行走的经验。
    猴子一天要去两次饲料场。也就是说,史密的孩子每天要在雪地上行走两个来回,而其他孩子在整个冬天都不走路。走路与不走路的差异,一到春天便显现出来。它形成了发育正常和发育缓慢的区别。
    不让孩子自己走路的母猴们,可能是怕孩子可怜。担心冰冷的雪道会冻坏自己幼小的孩子,或者担心孩子会在上面摔倒。母猴们真正的心思,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怕自己孩子冒风险。然而,这种过分保护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它妨碍了猴崽的生长发育。看来,过分保护的危害,不仅人有,而且猴子也有,并且完全一样。
    我认为,零岁儿童的类型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母婴之间能否建立牢靠的心理纽带关系问题。其实,母亲对婴儿满怀爱心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类型教育。因此,我们说:母亲对孩子的娇宠不是一件好事。
    特别是在家教方面,教给孩子不能做什么很重要。因此,有时候也需要对孩子严厉一些。我不主张大家学习猴子、模仿猴子,但是母猴史密成功养育猴崽的经值得验大家借鉴。史密为猴崽着想,先踏出一条雪道,然后让猴崽在上面进行艰难的行走体验。这种既关心孩子又撒手不管的做法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家教时的参考。
    话说高尾山猴山上的六只小猴没有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照看着六只小猴的,是一只叫铃迦的两岁母猴。据说,井本给铃迦起了一个外号,叫"猴山保母"。铃迦把不会走路的六只猴崽招集到一起玩耍,并教他们如何爬树,如何做爬轮胎练习。为了使猴崽们能学会走路,铃迦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在铃迦的照看下,走不好路的六只小猴也一个个学会了走路。其中一只叫"丸"的猴仔到头来也没学会走路。这只猴仔与其说是不会走路,倒不如说是不想走路。无论铃迦怎么劝它玩,它就是不和大家一起玩,整天坐着。
    或许是因为猴王再也看不过去了,它开始背着丸走。其实,丸的父亲就是猴王。通常,养育猴仔的工作由母猴全权负责,公猴什么都不干。听井本先生说,猴王亲自插手教育子女的事情是极为少见的。
    猴王背丸背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丸还是不肯自己走路。一天井本他们看到,猴王把丸从一个高约1米2、3的石墙上推了下去。猴王仿佛在说:"你撒娇也要适可而止"。
    据说,丸的额头撞到岩石上,流出鲜血,吱吱吱地哭。井本他们一直注视着,想知道事态的发展。可是,猴王压根就没有要帮助丸的意思。其它的猴子也很担心,想过来帮忙又不敢过来,因为猴王虎视耽耽地看着。
    丸无论怎么哭都无济于事,没有一只猴子来帮助它。这时候,它开始意识到:它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于是,它选择了一处最容易爬的地方,吃力地爬上了石墙。
    丸爬上来后,猴王就马上和颜悦色地把它抱了起来,用舌头舔它出血的额头,给它疗伤。自从有了这次事件以后,据说,丸也开始能够走路了。看来,不仅"狮子会甩落自己的孩子",而且"猴子也会甩落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猴王的严厉"处罚",恐怕丸到现在还不会走路。
    听罢松本先生的讲述,使我感慨万千。看来,猴子有时候也需要严厉的家教。这一点和人完全一样。

    家教从一岁之前开始为好

    最近,对于孩子的家教问题众说纷纭。"家教"可以在维持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给他人造成麻烦。例如,见面打招呼,保持仪表整洁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快。这些行为,如果是零岁的婴儿,他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它们当作一种习惯去掌握,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费劲。
    但是,当孩子超过三、四岁以后,孩子就很难把家教当作一种习惯去掌握。逐一说明道理然后让孩子采取符合家教的行为,不仅教的人很累,而且被教的人也很难轻易掌握。本来,家教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它的目的是让你知道怎样去做。
    这些暂且不去说它。最近,父母们不再亲自管教孩子。其原因之一是,说到家教会给人一种灰暗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惩处"和"处罚"。有些父母,他们不忍心处罚自己的孩子。担心自己严厉的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坏印象。所以他们在管教孩子时畏手畏脚。
    但是,父母为什么要惩处孩子呢?是因为孩子到了三、四岁以后,父母才开始对他们进行家教,而孩子不会,于是父母就对他实施了强制性的行为。但如果孩子的家教从零岁开始,那么即使父母不惩处他,他也能很好地掌握。不,与其从零岁开始,倒不如从孩子尚未出世之前开始,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反反复复示范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当孩子能够模仿的时候,父母就要真心地表扬他,直到他能真正掌握为止。
    相反,当孩子的行为与家教不相符时,父母就要耐心帮助孩子改正,直到孩子掌握为止。另外,虽然人不是猴子,但是当孩子面临着生命延续等重大问题时,父母也有必要采取严厉的措施。
    这样看来,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本身便是"家教"。
    我多次谈到,要取得零岁教育实践的成功,其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只要母亲有爱心、有热情,就一定能够培养人,创造人。

    有些东西是三岁以后学不到的

    谚语云:"受教于孩子"。最近,我从一个四岁的孩子身上学会了一件事。我从老早开始,就一直住在市中心的公寓里。和别人一样,见到了左邻右舍,我也只是默默地行礼,很少互相打招呼。
    有一天,一位搬来和我家同住一楼层的小男孩冲我说:"早上好!"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向别人打招呼的一刹那,小男孩却向我打了招呼。于是,我也冲他说了句"早上好!"。那一天,我的心情显得格外的爽快。从那以来,我一见到邻居,就主动地向他们打招呼,而且和那小男孩还成了好朋友。
    最近,能向小男孩那样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并不多见,因此我对小男孩的事情十分感兴趣,问小男孩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小男孩的。他们若无其事地告诉我:他们并没有特意教给孩子什么,只是从怀上他以后开始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早上起床说"早上好!",晚上睡觉说:"晚安!"。我觉得:这就是通过类型教育进行家教的基本原则。
    当然,小男孩才四岁,他不可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跟人打招呼。但是,他却能把打招呼付诸于行动,能够行动,正是在家教当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点。
    不仅打招呼如此,而且"体谅他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在中小学当中出现的"欺凌"问题。有人指出:要根绝"欺凌"现象,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的痛苦和悲伤。
    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对孩子谆谆教导,让他们"多多体谅他人"。可是,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孩子就真的能够体谅他人吗?我想,很难。
    这是因为,体谅他人、对他人好一点不是通过讲道理就能学会的。
    如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那么即使不用语言去教,婴儿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人们常说,孩子的能力、个性和爱好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坚信:这些因素并非天生,而是因为人生下来后,他受到的类型教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问题一直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所讨论的问题。
    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久保田竞先生说:人不存在能力基因遗传的问题。确实,遗传因素对人的能力和性格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退一步而言,假如遗传对能力产生影响,遗传能力也只不过是装入能力的容器。遗传能力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指容器的大小。因此,不管它是多大的容器(遗传性能力),如果它没装进多少东西,那么它就比不上装满东西的小容器。
    我们大人往往会把能力的问题说成是遗传的问题。孩子在学校取得了一点成绩,大家就说:"孩子的父母都是东大毕业的,脑子好。"当孩子考试考不好时,父母就说:"孩子象我,不爱学习,我有什么办法呢?"总子,大家总是以遗传为借口,把问题推到不能解决的境地。
    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与遗传无关。我相信,遗传不会对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产生任何实际性损害。至少,如果想让孩子具备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有百分之几的因素属于遗传或者先天的,我们也要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环境的产物。这样一来,它不仅对孩子,对父母,甚至对社会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类型教育时只有母亲才能够做到

    在前面,我就类型教育向大家做了各种说明,最后我想向大家强调一点。那就是:类型教育的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一岁以前的婴儿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和潜在能力?通过类型教育,婴儿有多少"能力"可以开发出来?这些问题,在现阶段我们还一无所知。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能够开发婴儿"能力"的只有母亲,而不是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等教育专家。
    以前人们对零岁婴儿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零岁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婴儿的大多数事情只有母亲能明白。
    在前面,我向大家介绍过一则狗的故事。小甜饼从生下来的第12天开始就被人从狗妈妈的身边抢走。当他三周后再回来时,它的性格与狗群的生活格格不入。连他的狗妈妈都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孩子,他受到了歧视。从这则故事上,我并不指望大家马上就能得出什么教训来。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考虑母子的关系问题。即便有血缘关系,一旦母子的联系纽带被切断,她要修复起来也很困难。这一现象已从狗的身上清清楚楚地显现
出来。
    这种母子关系在零岁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类型教育从零岁开始,其主角一个是婴儿,而另一个则是母亲。要顺利启动类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婴儿和母亲的心灵纽带必须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最近,终于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零岁的问题,但他们对婴儿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而且,同时零岁的婴儿,其情况也并不完全相同。在婴儿未出事之前,她的父母是如何想的对她又说了些什么?这些情况的差异,使得婴儿从出生前开始就各不相同。最能了解婴儿,并能根据婴儿情况进行类型教育的,除了婴儿的母亲之外没有有别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开始觉得困难,不知道自己的外出工作好,还是在家养孩子好。甚至,有的妈妈还觉得:在家养孩子是一种牺牲。这种想法毫无道理。
    在这之前,我已反复多次地说过,零岁是创造人的重要时期。坦白地说,在世界上有哪一项工作比得上创造人的工作更伟大呢?
    世上的妈妈们,我希望你们对养儿育女的工作充满自豪,希望你们用爱心温暖怀中的襁褓。这种事情,有许多妈妈们都做到了,根本不用我去说它。妈妈的深爱和心息相通的类型教育,可以给婴儿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够明白,哪怕是只多一位。

代后记——再看"教育"的实质

    教育是为了什么?

    本书通过对现有幼儿教育的反思,认为现有的幼儿教育存在着重大的基本性错误,并试图指出其错误的关键所在。
    关于教育的目的,正如《还剩一般的教育》当中所说,一定存在着"说真心话"和"贯彻方针"的差异。尽管大家没有明确将它说出来,但实际上,我认为:其重点一直没有偏离为教育而教育的方向。因此,大家默默认同了现有的教育,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就要默默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并且认为现有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
    教育教育,不仅要"教人",而且要"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且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因此,我希望大家理解:"育"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就是幼儿教育和零岁教育的意义所在。
    此外,关于教育,以前大家全力以赴追求的是能用肉眼看见和确认的"物",而不是如何使人和社会幸福起来。可以说,以前的教育缺少精神和人性的东西。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人的"精神"上。必须看到,计算机带来了革命,带来了时代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大家重新考虑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人的问题。
    在此,我打算对本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第一个问题:了解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

    从前,人们对胎儿和新生儿所具有的身体性能力和精神性能力认识不足。
    正如在第1章中所说明的那样,直到最近,人们还只能采用通过听诊器来测量心跳等方法来观察婴儿的状态。可是现在,由于超声波诊断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对婴儿的状态进行更加详细的观察。由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大家以前对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评价是荒唐可笑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幼儿教育的应有形态,开始的时机和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整个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第二个问题:对临界期的思考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胎儿和新生儿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当然,人们对潜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理解完全不同。
    "什么时候"的问题对人很重要也很严肃,因此有多次重申的必要。有许多潜能,如果不赶在早期的某个时间之前去学会它,以后就很难掌握。这个问题,在此之前,谁都没有去认真考虑它。因侧,现有的教育净再耽误人了。让人觉得,大家都在等教育出现问题以后,才去拼命地补窟窿。每每看到现有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我只能暗自嗟叹,仿佛现有的教育在故意走一条艰辛的路。
    我觉得,有很多事情都必须更多地考虑怀孕期间。因为教育的时机既不是只幼儿园,也不是指三岁,而是指无限接近零岁的时期。

    第三个问题和已有的早期教育在目的上和方法上明显不同

    长期以来,人们对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论不休。有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会妨碍孩子的身心发育。因此,尽管早期教育在社会上被争论的沸沸扬扬,却一直没有关于早期教育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具体研究。正因为早期教育效果明显,能使孩子在智能或某方面的技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主张追求效果;而另一种意见表示反对,认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可能,我们要更多地相信人所具有的潜能,并在此基础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把"什么时候,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问题和人类的真正幸福结合起来。
    如果要考虑新的教育,我们就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从现有的教育当中摆脱出来。这种对现有教育的重新思考必将会引起教育上的革新。

    第四个问题:分成"左,右脑"来考虑

    现在,"左脑和右脑"的说法已相当普遍。明确划分左右脑,并对其功能进行分别考虑确定很有意思。但是,正如第四章 所说,人的左右脑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我之所以使用"左脑和右脑"的说法,目的是通过这种说法去表达"说理"和"感性","物质"和"精神"的概念,并进而说明我们应该"何时,如何"去培养它们。

    第五个问题:类型教育和"精神"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以汉字卡片为例,提出了今后教育的一种方法——"类型教育"。在这里提出如此具体的"类型教育",也许会有人觉得有矛盾。但是,当大家读了第4章和第5章以后,我想,大家就不会觉得有矛盾,而且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具有如此之大的潜能。
    但是,类型教育必须从培养人的心灵和品质开始,而不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这一点极其重要。把以前日本教育所遗忘的"还剩一半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智能教育放在第二位,这就是我要强调的。
    孩子都具有卓越的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通过早期的培养,可以使这些能力和可塑性变成孩子的性格和气质,甚至变成左右孩子一生的人性。但是,大家却再漫不经心之间将孩子的这些潜能和可塑性一个一个地扼杀在萌芽之中。
    直到孩子上学以后,大家才想到要恢复孩子的潜能和可塑性,结果苦不堪言。这就是现在教育的现状。
    1986年7月16日,文部省在重新审定「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时候,公布了一项中间报告。报告对文字,数量和汉字教育等进行了如下的阐述。
    "在个人差距很大的幼儿时期,让孩子机械地背诵文字和数量,对孩子进行集体指导,会把孩子自发产生的兴趣,爱好和思考扼杀在萌芽之中。"
    我对此表示怀疑: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能这么说呢?
    正如前面所说,尽管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人自身的认识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就连文字和数字教育这么简单的问题,在现阶段,人们还一无所知,不知道在那个时期教育孩子最合适。
    关于汉字教育的问题,我在本书当中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幼儿再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可以很好地记住汉字。虽然我是一个外行,但是如果孩子有适当的指导,我估计,孩子从早在零岁的时候开始就能记住汉字。
    我们很难想象,孩子记住了汉字会让他失去自发的兴趣,会扼杀他思考的萌芽。
    因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中间报告关于幼儿园教育的这一段发言的根据是什么。
    确实,如果我们忽视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想在同一时间里教会孩子同一样东西,那么有的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并且不能很好地掌握。但是,他的原因在于指导方法的不当,而不在于在这个时期开始汉字教育太早了。
    中间报告的发言似乎在告诉大家:在这个时期不能进行汉字教育,从而使父母深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另外,在刚才的「纲要」当中,也没有把"与他人的关系"和"与自然的关系"列为这个时期的"重要是项"。诚然,教育需要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考虑这些还事项。
    我认为,人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就做好这些事项。如果从进入幼儿园才开始学习的话,那就晚了。
    正如本书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许对"时期"的设定进行严密的考虑,看是从零岁开始,还是从胎内开始。
    总之,文部省对教育"时期"的看法是含糊的,他没有明确的根据。不仅文部省,而且全世界对"婴幼儿时期"的看法都很含糊。因此,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会产生困惑,是理所当然的。

    母亲们所追求的意识革命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不少看上去象常识,而实际上毫无根据。尤其在养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因为我曾经多次说过,关于零岁的婴儿我们一无所知。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因此,我希望母亲们在照看自己的孩子时,不要被所谓的信息所迷惑,要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鼓起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同时,在今后,我们也要彻底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不仅包括养儿育女,而且包括其他所有事情。
    以前,日本人看问题的方法源于西欧的理性主义,他是明治维新才开始进入日本的。西欧的理性主义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人要幸福就要出生在好的社会里,进入好的学校,并取得好的学历。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其他方面稍稍做出牺牲也无所谓。这就是以往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一切看起来都似乎合情合理。
    理性主义的想法确实使日本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今后,理性主义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看问题呢?这说起来稍稍有点难,但我觉得: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的东方思维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西欧的理性主义是分析性的,他注重对事物的分析,从而往往忽视了对事物整体的把握。
    例如,只顾发展工业,不惜污染地球上的空气环境。由于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使得人类随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大家重视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同时轻视了孩子作为人本身的培养。这就是以往教育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样做,人是不会幸福的。智力就是智力,它只能是人的一部分。人要幸福就不能只发展人的一部分,而应该发展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人。同时,人不光要在人的社会里与自然取得协调,而且要在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范围内与自然取得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识革命,摆脱已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再考虑从零岁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希望母亲们一边寻找新发现,一边面向"创造人"的挑战。我觉得,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科学的人。
    关于如何从零岁开始教育孩子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母亲们自己去创造。而且,母亲们还必须具备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已有常识的束缚,才能不受身边各种信息和杂音的迷惑。
    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自然就会有办法。
    关于幼儿教育的详细做法,我觉得,他会因母亲和婴儿关系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如果大家记住了我在本书中所说的,我想,其大致方向是绝对不会错的。
    目前,人类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这是因为: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人将这些智慧用于其自身,我相信,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满。同时,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人类。这是人类的特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2-10 17:17:0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楼主了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8 23:22 , Processed in 0.07265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