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5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早期教育,能教出爱因斯坦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9 23:4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期“父母”里的一个话题~ 众说纷纭,让我们一起来思考。
相信有很多爸爸妈妈像我一样,有孩子之前便已经听说过“早教”这个词了。我自己对早教并不热衷,但是也有兴趣多了解。有时在网上也经常看一些早教论坛,各家有各家的理论和说法,可是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清醒的面对。

你会为没有尽早开始亲子课程而忧心忡忡吗?你会为没有从出生开始给宝宝看识字大卡而后悔不迭吗?当别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几个英语单词,而你的宝宝还是个英文盲时,你着急吗?(我的宝宝从未参加过任何亲子班或亲子课程,我有时也想是否应在她上幼儿园以前选择一些亲子班让她去参加。但是据我了解的亲子班好象收费才是关键吧,至于所谓亲子班,不过就是老师提供的玩具新鲜一些,也就是玩啊,在哪里不是玩。至于识字大卡,宝宝是在一岁以后才开始偶有接触,鉴于她不是很感兴趣我也不强求。英语单词,我本人的看法,语言要从一个整体的思维和沟通应用能力来看,而不是取决于多认识一两个所谓的英语单词)

你让孩子参加兴趣班或者在家里学习某种技能的目的,是因为他喜欢,你希望他喜欢,还是为了让他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也许我的宝宝将来也会参加一些兴趣班吧,但是我想那主要是她想参加而不是别的)

你赞同用识字的数量,算术的能力或者绘画的技巧来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否吗?(这种观点显然是很荒谬的,且不说识字的多少算术的能力根本和优秀与否无关,为什么一定要给每个孩子都贴上优秀与否的标签呢?不优秀的孩子就不可爱?到底什么才是优秀的孩子呢?有固定的答案吗?我们小时候的标准貌似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

你相信早教机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吗?
(从来没有接触过“早教机”呢,回头得上网查一下了”

当早教机构不停强调0-3岁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时,我们该不该着急赶上那班车?那些一二三、ABC和加减乘除的刺激,对尚在襁褓里的小人儿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一旦我们牺牲了一起疯跑、一起闲聊、甚至一起发呆的时候,去选择那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就能造就出未来的爱因斯坦呢?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即使在早教界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

----“开发派”理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格林。杜曼(Glenn Domen)的研究非常有影响力。他根据自己对脑受损儿童功能恢复的研究经验,得出“儿童大脑发育的速度到6岁时急剧下降,而在此这前的智力开发将对孩子产生关键性影响”的结论,并据此设计一系列课程来指导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半个世纪以为,杜曼的早期教育哲学深刻地塑造了美国婴儿教育产业,“小小爱因斯坦”系列读物和DVD的销售额达2亿美元。对许多美国父母来说,6岁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智力发展线。

Gwendolyn Anderson是杜曼理论的忠实信徒,她在女儿三个月时购买了数字卡和单卡,开始了每天不断的数学和阅读刺激,并在女儿十个月时专程参加了杜曼机构的培训课程,女儿13个月时,奇迹出现了。在超市里,她突然指着货架说“BALL”而货架的盒子恰恰写着一个醒目的单词:Ball。

----“自然派”理论

有人指出杜曼的学说过于片面。在杜曼引为例证的白鼠试验中,他仅指出在刺激环境中长大的白鼠的大脑发育,要优于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白鼠,但是他略去了一个关键的事实:第三类----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白鼠---大脑发育最好!2007年年初,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y)在“华尔街日报”连续发表三篇论文,强调“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同年八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小时的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美国天普大学(Tample University)儿童心理学家凯西。赫尔什-派塞克(Kathy Hirsh-Pasek)通过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的”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此与同时,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杜曼理论曾经也在网上也了解了一些,并在博客里认识了不少杜曼妈妈,很佩服她们的毅力和决心,也曾经试着给宝宝看一些自制的识字卡片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她对这个实在没有兴趣,有时甚至她说“不要看卡片了”所以我也不想强迫她看。其他的数字卡和百科卡片价格实在贵的惊人,我没有打算买,我想与其把钱浪费在这些未知的宝宝接受与否的卡片上不如多买一些童书吧。偶尔她自己会提出“要看卡片”并自己把卡片拿出来让我读给她听,也许她会认得一两个经常读的字吧,但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她是否是真正认得,因为她每次认得的字都不一样呢,这次认得的字下次就不一定认得了。但是卡片最终还是停下来了。前阵子我心血来潮,自已做了一本“宝宝的家”自制书,开始宝宝还蛮有兴趣的,后来就不看了,还主动把它放在柜子里面藏起来。真是令我痛心。总而言之,我是个失败的杜曼妈妈。

小小爱,一直还算是宝宝比较喜爱的DVD之一吧。不过我确实认为它一集的时间太长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视时间对一两岁的宝宝来说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我想相比较我更偏向让宝宝看一集巧虎或米奇妙妙屋什么的,至少20分钟就结束了。)


“与其把孩子交给陌生的早教专家,不如和他一起进行创造性游戏”
美国人国大脑健康研究把对5-19岁孩子的大脑进行的定期脑电图扫描显示,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大多脑皮层成熟得晚---最聪明的孩子脑皮层的发育到十一二岁时才达到顶峰,而一般的孩子则在八岁就达到顶峰。

中国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恐怕就是过分强调学术性的早熟,为此宁愿把孩子扔给陌生的早教专家。其实,很多试验和调查都证明了一点,智商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早期教育对于智商的开发也许只能起到一些边际效应。

既然这样,父母为什么要牺牲天伦之乐的时间去进行早教呢,与基报名“智力开发课程”,不如在一起搭积木,或者用桌椅板凳摆城堡,这种自然的游戏,最有教育效果。

“孩子最需要的是玩耍,如果强迫他超前学习,只会减少他对学习的兴趣”
我认识这样一个孩子,她在从2岁到6岁的那几年里,被爸爸妈妈安排了很多他们认为有用的学习,比如识字,做算术,学琴,学跳舞。。。。她在家里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但是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做,那就是玩。然而,孩子们最需要的恰恰是玩耍。他们应该到外面去玩,在玩中了解这个世界,在玩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很多父母总是很紧张,一旦看到别的孩子会数学,自己的孩子不会,就开始着急,觉的自己孩子笨。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在学习上同样有敏感期。还没到敏感期的时候,强迫他做什么只能让他感到不开心,随后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即使敏感期到来也会反感。父母应该学会等待和观察,不要给孩子任何压力。当孩子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到了敏感期,他会更有兴趣和信心学习他喜欢的东西。

“孩子在任何年龄阶段接受的教育,都如吃饭睡觉那样重要,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提高“智商”、“情商”甚或“财商”

早期教育的内容其实很丰富,如孩子学会上厕所、扫地、做饭和跟家人沟通等等都是重要的早教内容,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很好的昨用孩子积极参与(很多时候表现为捣乱)的机会来实施“教育”。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来自父母的心灵呵护和精神滋养,比任何形式的早教都重要,否则今后孩子明显不如别人,不仅仅是表现在智商、情商或财商的差异,而是造成了孩子心灵层次的缺陷,这才是真正的负面影响。

-----众说纷纭“起跑线”
我觉的这三个真害人不浅,多少孩子在这三个字面前被无情的剥夺了快乐又短暂的童年时光,而一头扎进弹钢琴,背唐诗,做算术,识字大王等等的苦海中。

我们都知道,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义;而人生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它比试的是运动员持久的体力、耐力,整体的协调、配合、掌控能力,把握现场、随机应变、危机处理的智慧和悟性等等,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战略和具体策略、沉稳大器的运动员能才能通往胜利的终点。

每个孩子的发展在整个一生都不是均衡的,有的人在这段时间发展较快,而在另一段时间较慢,但在整体效果上,只要每个时段都没有荒废,就已达到最佳状态。坚持到最后才是重要的目标,而坚持到最后又有余力冲刺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不输在起跑线,就能保证不输在终点线吗?赢在起跑线的,会不会坚持到最后呢?

人生没有固定的起跑线,一旦你准备好,想起跑的时候,那时你的起跑线就出现了,奔向的终点则是健康、幸福、快乐!

“父母”篇末总结:
我是一个“起跑线”理论的反对者。

对那些尚未接触到“起跑线”概念的妈妈,我们希望可以给他们以强大的心理支撑,让他们在听到这个名词之前,已经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同时对那些同样不相信“起跑线”理论的妈妈,给他们更充实更生动的生活内容,让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而那些坚决拥护“起跑线”理论的妈妈也能树立一个全新的终点:新好儿童应该是快乐的、充满好奇的、拥有安全感、富有创造力,却未必认识300个汉字、掌握100以内连加的孩子。

与其让一个3岁孩子成为识字大王,不如让妈妈和孩子一起浇灌童年友谊,关注情感教育;与其阅读一套套的儿童画速成技法,不如让妈妈们从墙壁上的涂鸦读懂2岁的毕加索,从1米以下看世界。我们始终坚持我们的信仰--如果这可以算作是一种信仰--那就是,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送给孩子一个海量信息的存储硬盘,而是要赋予他一颗处理迅速、兼容性强的CPU。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社会,不是知识的比拼,而是能力的博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期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与其教他识字,不如在讲述中丰富他的词汇;我们与其坐在钢琴前矫手型,抠指法,不如在闭目聆听中捕捉音乐的感情;我们与其通过卡片让他认识水果、蔬菜,不如在做法的时候,把剥豌豆的工作交代给他。其实,我们越放松,离目标越近。

真是很长的一段文字。

但是读完以后让我觉的心里很轻松,这不正是一直以来我自己的想法吗。但是文章总结的更具体,更客观,可以说是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妈妈们可以对早教有自己的认识,不盲从,不攀比。那么我段段续续的花了几天时间敲完这些文字也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10 13:53:22 | 只看该作者
的确让我对早教有了新的认识.真是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10 22:56:55 |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让那些匆匆而过的童年再多些欢乐和选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12 15:34:2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字,可是合适的早教也是达到这个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8:22 , Processed in 0.10053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