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里的情诗之“野有死麕” (2008-05-09 00:27:19)
标签:野有死麇 理学家 白茅 诗经 情诗 文化 分类:俗读诗经
《诗经》里的情诗之(野有死麕)
民国年间,苏州乡间有一首民歌小调,很黄很传情:(男唱)结识私情结识隔条浜(小湖),绕浜走过二三更,走到唔笃(你们)场上狗要叫,走到唔笃窝里鸡要啼,走到唔笃房里三岁孩童觉转来。(女应)倷(你)来末哉!我麻骨门闩笤帚撑,轻轻到我房里来,三岁孩童娘作主,两只奶奶塞仔嘴,轻轻到我里床来。
这是偷情的唱段,用苏州话念来听,很是笑人。
古人也传唱这些,只不过用文言遣词造句,就不那么直白。《诗经.召南》有一首(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麕,读作jun,獐子的古称。帨,读sui,女子所戴的头巾。感通撼。尨,读作mang,多毛的狗。
草丛里有一只刚刚射杀的獐子,拿起白茅叶子包起来吧
有一个美丽的女孩春情萌动了,因为俊朗的猎人在撩拨
林子里密密的灌木丛中,有一只小鹿被猎杀在那里
用白色的草绳捆住它了,那少女的手臂纯洁如美玉
轻轻地走过来吧,慢慢地抚过我的发际,情人啊
不要弄乱了我的头巾,更不要惊动了那只小猎犬
对于这样一幅充满柔情和山野风的写意画,人们读来都是会心一笑。春天里万物萌动,小伙子努力猎得一只小鹿,殷勤上前讨得欢心,完成求爱过程,而姑娘羞涩地告诫他:轻一点再慢一点,不要毛手毛脚,动静大了惊动小狗,叫声引来他人就不好了。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封建时代的理学家却偏偏不这么看。在朱熹这个老夫子眼里,明明是俊男靓女谈情说爱发展成功的这么一个过程,他老人家却树起一个大大的牌坊:这个女子是在为贞洁自守。他的理解变成了:一个美男子用白茅包起猎物,殷勤地献给当春而有怀的姑娘,可姑娘却拒绝了,“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
太牵强啦!老先生。前头那些道具和情景多么自然贴切,而且点明了少女乃“当春而有怀也”,那位吉士也是个美男子,过程一直进展顺利,如何就演变成“凛然不可犯”的结果呢?真是没一点道理。他的理由是姑娘说了:不要乱动我的头巾,不要惊动我的猎犬。
金性尧先生就这样调侃朱子:明明意识到了,却还是羞羞答答,以袖掩面。就是说,朱熹也知道这是一场求爱戏,但是他是理学家啊,孔圣传人,不能不依照老师的意思解释。所以变成了姑娘正色拒绝。原来如此。
最贴切最直接了当解释这首诗的,是姚际恒先生:定情之夕,女嘱其舒徐而无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讳也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fb69201009qsm.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