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外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4 10:3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四十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问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国外家庭教育观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国外家庭教育,这里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天性和才能。以下文章适合正在寻觅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阅读。-psytopic.com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国少年報







鼓励独立的国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创造、创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应试教学”的弊端,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方向发展。日本家庭教育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该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鼓励与大人争辩的德国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在不经意间启发你。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通过协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终得到他们的同意。另外,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用理性取得共识”。
  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德国人还注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希望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决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和孩子探讨其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德国人还注重孩子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而决不会轻易将答案告诉他们。
  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ocean1119 + 10 + 10 谢谢参与!
wzh594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14 16:14:3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资料都是很不错的,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15 23:05:23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资料都是很不错的,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19 09:58:29 | 只看该作者

hen hao

这些资料都是很不错的,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24 13:52:24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借鉴,但是,我觉得中国孩子一入学,所面临的教育就完全变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2-26 15:34:3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好一个孩子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5 17:32:53 | 只看该作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问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我比较喜欢这三条,也努力着这么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7 16:58: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才能进步,克服无知是最好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18 09:38:31 | 只看该作者
有差别呀,中西方怎么说也不一样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03:49 , Processed in 0.08306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