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查看数: 20321 | 评论数: 922 | 收藏 4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5-2-2 10:30

正文摘要: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应该在帖子开头,做几点说明: 1、这个帖子主要是讲小学之后孩子发展的,不是讲幼儿的养育。所以,如果您的孩子还小(五岁以下),最好不要看这个帖子里面的内容。 好好珍惜、享受你 ...

回复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8 08:33:53
316616466 发表于 2014-2-24 11:59
第五件事:训练孩子习惯用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件事上孩子有进步。昨天在图书馆他借书时非要借4本,人家说不行规定就是只能借两本,然后他就凶巴巴的吼图书管理员,没讲礼貌。时候我问他的当时的想法时,他还眼巴巴的望着我,一副可怜悔恨的目光,搞得我都没好意思使劲批评他。 ...



哈哈,看来,这也有副作用啊。

内什么,申爸一直都在看着爸爸妈妈们的问题呢。
看下来的结果就是:都没问题。

麻麻们就是爱纠结,芝麻蒜皮的,纠结个没完。很多“问题”,其实,发了贴,写了,也就没有了。其实呢,麻麻们不过是想寻求些安慰罢了。在这一点上,楠楠妈做的就特好:怡妈纠结了,楠楠妈抱抱。抱抱也就好了。
麻麻们相互打打气儿,挺好。赞!
纠结是麻麻们的专利,哪个都会的。这个纠结了,那个抱抱;等那个纠结了,旁边的麻麻再抱抱....就都好了。

孩子呢,听是王道。不管怎么听,听就好了。听的过程中,遇到点儿小问题,不要紧的。孩子得听好几年呢,这才刚开始,麻麻就纠结孩子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喜欢听,伴随听,给什么听什么......这么要求这么想,是不合理的。听上一年半载,你想要的,就什么都有了。
时间,确实是一个非常决定的因素。

用一个长长长长的故事,可以引导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的状态。这个记住了。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8 08:33:28
不!——本子
话说,申爸不断地调整,调整引导大申的方法。
一直不成功。
这个寒假呢,申爸终于又想出了一套方法,着手执行。

申爸希望大申把自己的语文的课文吃透。具体怎么个吃透法,以后再说。
2月16日,开学前一天的晚上。
明天就开学了。
申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日课》日记本,高声对忙忙叨叨乱跑的大申叫:“大申,过来!”
大申跑过来,小鼻子呼扇着:“干什么?”
“书包都装好了吗?”
“装好了。”大申不耐烦地回答。
“都装好了?语文数学书,本子,都装好了,没有落下的?”寒假里,大申的东西丢得四处都是。真的“装好了”,没落下东西,申爸有点不相信。
“哎呀,我跟你说,都装好了。本子还没发呢!”
申爸想起来,他们学校要统一发本子的。就说:“昨天报到,没发本子?”
“没发!”大申干脆地说。
“这学期还发不发本子了?”申爸问。
“那你得去问马老师,我怎么知道?反正昨天没发。”略微停顿了一下,大申补充道:“应该发吧。记事上又没写。”
大申的意思是,要是学校不统一发本子了,要自己准备本子,那记事上得记下来,让家长准备本子。现在,记事上没写,那就应该像以前一样,发本子。
四年级的孩子,早就能够推理了。
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一年级,大申会说:“不知道。”
要是你再问,昨天发没发,大申会很稚拙地告诉你:“没发”。
你问他,明天就开学了,你还没有本子,那怎么办?他会稚拙地一直跟你说:“昨天没发本子。”
就这个,没有了。
等到了二年级,不一样了。要是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会跟你说:“那....你发个短信,问问马老师,明天发不发本子?”
在三年级的某一个时刻之后,孩子忽然获得了某种能力,他会像现在这样回答你了。这样的回答,背后隐含着一套非常复杂的事实和思维过程:
1、我不知道明天发不发本子;
2、从入学到现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都是发本子的;
3、但这不保证这个学期,也会像以前一样,发本子;
4、上课了,没有本子是很要命的事情。没地方做练习,写作业。所以,明天发不发本子,很重要;
5、要是不发本子,就得让家长准备本子;
6、所有要家长做的事情,马老师都会让孩子们写在记事上;
7、昨天没发本子;
8、马老师的记事上,也没写要家长准备本子;
9、那明天就一定会发本子!
不用问,就知道。

从一年级只知道当下的事实,到二年级能够提出不管合适不合适的直接的解决方案,再到三年级能够根据事实,推理出结论,并且相信自己的结论,孩子走完了思维的自然发展的三年的旅程。
能够推理出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发生在小学三年级。
可是,孩子的这种推理,不过是下意识地一种神经活动,距离能够把自己的推理过程想清楚,那还远着呢。
孩子只是本能地掌握了这个过程。他自己主动地认识这个过程,路还长着呢。
在人类史上,从一开始,到认识自己的思维的过程,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一直到亚里士多德,才认识到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个想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这套知识,叫做“逻辑的”。
这种初步的“逻辑的”知识,是语文课的一部分内容。在高中学。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8 08:32:44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语文起个什么作用呢?

要理解在孩子自身,语文要起的作用,那就必须得知道,在小学,孩子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特点,不是表面上的一般般特点,得是本质上的,根子上的。
申爸呢,一直想把这种特点,描述清楚。可很难呐。孩子的本质的特点,是他在思维方面的特点。可是吧,这个事情,大申这个年龄,在思维上的特点,申爸可以感受得到.....隐隐约约地,若有若无地......那特点就应该在那里,应该跑不了;可是吧,申爸要去抓,去描述,那特点就马上化作虚无,从指间手缝中溜走了。不要说看的人不明白,写完了,连自己都摇头。
抓不住。
申爸努力了很多次,都不成功。
可是,要说清楚语文应该怎么起作用,起什么作用....甚或整个小学的教育,应该怎么办,不说清楚孩子的本质特点,那是肯定不行的。
不怪差不多没个小学的老师,都告诉家长:要根据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可却没人给你说清楚,“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它到到底是什么。
等你的孩子“这个年龄段”过了,你知道你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什么了,可也过去了,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说清楚孩子的特点,语文怎么重要,家长该怎么教育,这些困难的事情,自己就清楚了。
这个什么,尽管困难,申爸还是得再努力一次,看说不说得清楚。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8 08:29:20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0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现在呢,准备下潜。

在下潜之前,先说两件事情,两件很复杂的事情哦。
第一件,孩子们都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作文。这得有一个原因。申爸说的不喜欢,是现象,绝大多数孩子的现象。当然,会有个别的孩子,非常喜欢语文,非常喜欢写作文。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应该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孩子喜欢语文。
把这个原因找到。
我们找到一个原因,既能解释绝大多数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孩子喜欢,进一步,是否还能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学习呢?
如果能,找到的这原因,就很有价值。

很多的爸爸妈妈呢,心底里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行,美国的要好得多。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死板,扼杀孩子的天性;美国的是素质教育,宽松启发,适合孩子的发展。于是,确实很多有条件的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从小学就开始。
中国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不过,那个很复杂,不是咱们这里说的主题,不去说它。
申爸要问的问题是:美国的小孩子,喜欢学习吗?
教育环境好,还是不好,那是外部的事情;孩子内在呢?美国的孩子,打心眼儿里就喜欢学习他们的“语文”吗?
呵呵,很遗憾,不喜欢。
美国的孩子也是地球上的人。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也一样,喜欢上学,但不喜欢学习。不信,你去问问美言妈。
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喜欢学习。

在美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面对这种“不喜欢”,老美的心态是:随他去吧。真的也就随他去了。中国人不行,中国人重视教育:你不是不喜欢么?那不行,我逼着你学。
在我们的心底里....哦,不,在小学生家长的心底里,有一个十分矛盾的心声:尽管我自己不喜欢学习,可是,有孩子喜欢学习,这说明,人应该是喜欢学习的。只是我的孩子特殊,他不喜欢。不喜欢不行,压他喜欢。据说,刚开始,总是不喜欢的,等学进去了,就喜欢了。
每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这么想....
这很要命。
其实呢,所有的小孩子,只要是孩子,都不喜欢学习。
面对这不喜欢,美国人和中国人就分岔了:美国人是随孩子去;中国人是压着孩子学。

让我们把潜水艇沉下去,看看语文这潭水,深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世界。然后,找到让孩子成为那些“个别喜欢学习语文”的孩子中的一员。

第二件事呢?是这样:昨天,申爸说,学习语文,是要掌握沟通思想,尤其是沟通复杂思想的工具。这是有道理的,不会有什么人反对这么说。
可还有问题。
这种说法.......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说的.....基于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我们先有思想,然后,再去沟通思想。语文是沟通这思想的工具。
申爸要进一步问一个问题:我们这思想,是怎么来的?
诶,这是什么问题?申爸啰啰嗦嗦地.....有希望快点儿下潜,去看看景色的爸爸妈妈感觉腻烦。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内什么,潜水艇已经下潜了....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思想....就是正要沟通的思想......是怎么来的。这个思想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我们还知道,上个星期的时候,这个思想是没有的.....这一点很笃定......在上个星期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们产生了这个思想.....上周,因为打算交流这个主题,所以就努力往这个方面想.....在努力往这个方面想的同时,也去找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来看。在找来的书上,看到了深受启发的观点。这观点,对形成现在的思想,有重要的启发的作用。
这个,大致就是我们动笔沟通之前.....用语文培养出来的能力进行沟通之前......我们大致能感知得到的和我们要沟通的思想有关的事情了。
其实呢,在真的动笔沟通思想之前,“胸有成竹”是一件扯淡的事情。
可是,“胸中没竹”更加扯淡。
下笔之前,胸中有的,不过是竹子丛的轮廓而已。
精细化的细节,是下笔之后完成的。

有一个事实,很重要,可是,往往被人们忽视:我们要沟通的思想,是沟通完了,才真正形成了的。一席话说完了,我们才知道我们想说的真正是什么;以一个帖子写完了,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写的真正是什么....所有的沟通,莫不如此。
这样看来,“先有一个思想,要去沟通”,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精确的:沟通的过程也是形成最后那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什么,申爸一直在说,爸爸妈妈要写。写什么呢?写什么都行。孩子在伴随聆听,最好写孩子听的状态,自己的打算什么什么的.....这个,比较容易写:你正干着呢么。你只要写了,写得长的那种,你体会一下,你马上就知道刚才申爸说的是怎么回事。如果不写呢?你光靠看刚才申爸说的,很难有体会。
注意:这个体会,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灰常灰常重要。
假如,某个爸爸妈妈一直潜水,从不发言,更不写比较长的,沟通复杂想法的帖子。看了申爸的这段话,他出来冒个泡,写了自己孩子伴随聆听的状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担心,自己的期望....
他写完了,再看一遍申爸的这贴,他有体验。很美妙的体验。
我们说,他这个时候,产生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我们把这叫“第一体验”。
孩子的教育,核心就是让孩子产生“第一体验”,各种各样的“第一体验”。

语文呢,是沟通思想的工具。可是,这个事情,思想在没沟通完之前,是一直处在“没有成形”的状态的。
语文所有的最困难的问题,就都出在这里了。

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孩子的角度.....看,有哪些很微妙的问题。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6 18:12:07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0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嗯,语文。
我们先看一看,这潭水,在它的表层,看起来,是怎么个样子的。景色如何。
表面看完了,再弄个潜水器,到湖的深层去,看看它到底有多深,深底里,看起来,怎么个样子。

申爸说,要说语文,就写贴。看帖的爸爸妈妈呢?也知道申爸要写语文。这个语文课,感觉很讨厌。胶皮糖似的,留着没啥用,扔掉又甩不开。那么,每个人都好奇:语文这个课,开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才能够把它学好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语文这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段话,是读贴的爸爸妈妈,心里的想头。申爸把它写出来。
申爸有一个想头,需要交流给爸爸妈妈们;读贴的爸爸妈妈们心里也有一个想头,有疑问,想知道自己的疑问,答案是什么....或者说,自己的疑问,怎么解开。于是,爸爸妈妈们预备好,看申爸怎么说。
双方都有需要。这就需要交流。
表面上看起来,语文是解决思想有效交流的工具。

你这个交流,不是你想交流,就能交流。我们日常随时随地都在说话,这就是交流。那...交流应该很简单了。可是吧,它这个事情,交流确实是很简单的,要是你交流的内容是简单的内容的话;交流又是很复杂的,要是你想交流的是内容本身就很复杂的话。
昨天,申爸买的《悲惨世界》,快递给送来了。厚厚的三大册,没拆开的时候,就是一个大纸砖。这么厚的一部书,维克多·雨果用了一百三十万字,不过是要交流一些东西。雨果要交流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感觉。一种根基于身边周遭平常一般的小人物,他们的日常活动,形成的史诗般波澜壮阔,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感觉。不管他是谁.....即便是大申.....只要有本事把这一百三十万字读完,他都会为雨果所交流的感受所激动。一种极端的激动的感受,让人终生难忘。

这个事情吧,问题就来了:这里看帖的爸爸妈妈,每个都知道《悲惨世界》,可并不是每个都看过《悲惨世界》。
交流呢,涉及两方。想交流的一方,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接受信息的一方呢?得有办法看懂对方所写的东西,听懂对方所说的话。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要是交流的是复杂的思想,那就更不容易。
简单的口头交流,是人生而有之的能力。可惜,交流复杂的思想,不是。
既然不简单、容易又不是天然的,就需要学。
语文这潭深水,表面上看过去,不过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的课程。

事实呢?事实上,没这么简单。要是这样简单的话,学生们就不会厌倦语文课,上课打瞌睡。大学也不会试图去取消语文课了。
要看到语文课的“不简单”,得弄个潜水艇,开到这潭水的最深处,看看那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6 18:10:59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1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春节之前的哪一天,申爸浏览新浪上的新闻。
首页要闻里有一条,标题是“未来高考可能只考语数英”。申爸看了标题,微笑了:这就对了。
申爸的意思,英语考不考倒不一定,申爸不太关心。语文和数学,考这两门,足矣。这两门课的区分度足够了。
在很早以前,早在申爸当年高考的时候,申爸感到,靠死学,小学完全能考满分,初中也可以勉强对付。赶到了高考,光靠死学,得高分,那是不可能的。
这感觉如此地强烈,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都在。

和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比较起来,语文和数学有些不一样。
比如说,你圈定试题本身和试题在解答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用到的知识点不能出圈儿。在这约束条件下,给一个学会了所有圈定的知识点的孩子,出一套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试卷,出一套数学语文试卷,让他去做。
对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没有人能出一套试卷,让所有人的得分都不超过20分;可是,数学和语文就不然了。如果出题的人水平足够高,他想拉开区分度的话,他很容易就能出来一套卷子,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得零蛋!可是,我们也要看到,总有少数的孩子,这样的卷子,即便得不了满分,他也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仅仅限于“少数”的孩子而已。

申爸有很多朋友,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
申爸和他们聊天儿。
他们告诉申爸,在北京,很多孩子都参加奥数的竞赛,走美杯啊(这个走美杯很奇怪啊,怎么叫这么怪异的一个名字。直到去年年底,申爸好细儿,到他们的网站上走一遭,才发现,它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青少年数学活动的简称。“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这个名字,取的确实好。不奇怪了),迎春杯啊什么的。一般的孩子,去答奥赛的题目,也就得三四十分。“可是,总有那么一两个牛孩儿,你出什么题给他去做,他都给你得100。”朋友这么评价道。
奥赛这件事情,因为关系到小升初的择校,家长们趋之若鹜。好的坏的行的不行的,都送去试试。“万一要是能考好呢?”家长们都这么想。
可这里没有“万一”。成绩出来了,得二三十分三四十分的孩子,大把的抓。能够考得好的,只是那么很少数的孩子。
这是个典型的“陪太子读书”的游戏。
那些少数的“怎么考都给你得100”的孩子,是些学会了数学的孩子。
其他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行。
数学的区分度,就这么高。

在数学上,学得好的孩子和学得不好的孩子,差别大了去了。大申刚入小学的时候,申爸知道了这些。申爸就在想:才过去短短的五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别?

语文呢?语文更甚。不要说孩子,就是我们这些大人,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认识,可就是不知道那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读不懂,这个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要是让你写一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呢?
读都读不懂,还要写出来。那实在是要命了。
听说读写,本来就是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接到新儿教神秘人物的邀请,收到了旅游经费 3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6 18:09:40
这些个日子,申爸给叶圣陶朱自清和吕叔湘他们三个迷住了,整天价在他们三个的全集里钻来钻去。晚上,给大申读完《语文常谈》,不想睡觉,继续看他们的文,闹得很晚才去睡。
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来,楼也搭得不快了。

他们哥儿三个,叶圣陶是大哥,与毛泽东同庚,长两个月。吕叔湘最小,比叶圣陶小10岁,也正好比他晚10年去世。朱自清比叶圣陶小四岁,死得最早。朱自清以散文出名,这是每个汉语教育出来的人都知道的。没有人没在学生时代,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在他们哥三个里面,朱自清最有名气,吕叔湘名声最小。吕叔湘是一位语言学家,并且是学术领袖,很长时间都在领导社科院的语言研究所。他很有领导才能,申爸读过他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成立式上的一篇演讲。这演讲,吕叔湘讲得汪洋恣肆又清晰感人,极具鼓动力,是申爸看到过的最好的鼓动性演说之一,不输给任何一位政治家。叶圣陶呢?就很斑杂。知道他的人,知道他是童话家、小说家、散文家、出版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至于什么家,要看知道他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上看他。叶圣陶应该做过新中国的教育部的副部长。孩子们现在都学习语文课。这“语文”两个字,就是叶圣陶造出来的,一直用到今天。



(1987年4月26日,叶圣陶、吕叔湘夫妇和陈竹隐在朱自清雕像揭幕典礼上。
次年,叶圣陶和吕叔湘先后辞世)


他们哥儿三个,都是学者。朱自清在唐宋诗文上面,学术上的成果最为人称道;吕叔湘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山鼻祖之一。他的《中国文法要略》是汉语语法的奠基作之一。叶圣陶的研究领域,在教育学。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问这个事情,我们建构起来的这个概念,似乎研究我们日常较比不常见的,才是学问。教育是每个作父母的,都要面对的事情,比较起唐宋诗词、汉语语法来,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故在印象里,叶圣陶在学问上,似乎比不上朱自清和吕叔湘两位。实则不然。语法这个事情,说穿了,也不过是研究说话儿这件事,比起教育孩子,更加稀松平常。
在学术上,他们都是大家。大家就大家在,无论研究对象稀不稀松平常,重要的在于他们的研究有没洞见,成不成体系。
他们的洞见和成体系,是有目共睹的。

说这个干什么呢?申爸想说语文了。
大申爸 发表于 2015-9-6 18:06:17
ottotto 发表于 2014-2-18 16:28
申爸,你好!花了个把月时间终于爬完你的楼了,从看申爸的贴之初就想回帖请教,最后还是决定等爬完整座 ...


回答瞳妈的几个问题:

1、我计划目前先听完中华五千年,然后听世界五千年,然后听评书,再到百家论坛,期中穿插儒勒凡尔纳。请问申爸我这样安排是否得当?如不妥的话,请申爸帮我指指路。
这样的顺序,没什么大问题。如果不穿插儒勒凡尔纳,而是让孩子把两种五千年听完,再把儒勒凡尔纳听完,再继续听,更好些。

2、女儿更喜欢听女声的故事,所以对儒勒凡尔纳的其他小说不感兴趣,有什么办理吸引她呢?
爸爸妈妈怎么知道孩子感兴趣呢?首先,孩子要听;其次,孩子可以十分专心地听;再次,更重要的,孩子可以复述,就情节和爸爸妈妈讨论。
可这些,恰恰都不是伴随聆听的表现。
只要孩子不拒绝,就放着。过一段时间,孩子“要听”,这第一项满足了,但后边三个,没有。
孩子就在伴随聆听了。
伴随聆听最重要。一方面,伴随聆听比有意识地聆听,可以听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孩子的小脑袋,在伴随聆听的时候,处理信息的效率,比有意识聆听的时候,更高。

3、由于女儿有科学方面的承蒙,所以她对科学方面很感兴趣,女儿现在6岁半,请问《可怕的科学》是亲子阅读好,还是等以后她自主阅读好呢?
你要是能亲子阅读《万物简史》、《阿西莫夫科学指南》更好些。《可怕的科学》可以留作将来孩子自己读。

4、《神奇树屋》是买哪个版本的?
有原版的卖。学英文,最好不要中英对照的读物。

5、现时英语这朵花要用什么材料来添呢?
多听就行。

6、我与女儿每天颂读经典可以当作你建议的第三件事来做吗?顺便也是读天书呢。
完全可以。把时间固定下来就行了。

7、如何训练小孩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先告诉孩子这样做。然后,每次说话,都提醒孩子要看着眼睛。这得慢慢来,过几个月,孩子就习惯了。

8、女儿在聆听方面,女儿有时是伴随聆听,有时就很认真地听,时不时就故事内容问问题,请问申爸我女儿这状况可否?
给孩子听儒勒凡尔纳的男生朗读,过段时间,孩子就伴随聆听了。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在新儿教发帖时心情特好,花了 1 金币请回帖人喝酒,想喝,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9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23:51 , Processed in 0.07869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