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分享,有一些我家的孩子刚好对号入座。 |
米歇尔•波巴:让过于争强好胜的孩子也能顺利交到朋友的4大技巧 | 育儿经 “觉得胜利比一切都重要;总把自己的表现、成绩、外表和能力同其他孩子相比;失败时过度沮丧,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棒”这种过于争强好胜的孩子,在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本文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来自英国的米歇尔波巴教授给到这些孩子及其家长一些怎样构建友谊的建议。 本文由“爸爸真棒”原创,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 “这只是场游戏又怎样?我就是要打败他!” “我不想让他加入我们的队伍,他的能力不够强,让他进来,我们会输的” “她比我漂亮这么多!” 错在何处? 进取心强没什么关系,竭尽全力想做到最好当然也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好胜的孩子一般都非常优秀,有一定成绩,无论在体育赛场还是在人生的战场上都可以获得胜利。他们在人群中是独一无二的。 但如果孩子的好胜心强得过头,不知道何时该收手,那么危险就来了。无论什么事情都变成了竞争,唯一的目标就是赢、赢、赢……这种冷酷无情、毫不妥协的心态会严重损伤友情,也会破坏人际关系。虽然你的孩子可能确实很有天分和才干,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会在“最受欢迎”的竞争中取胜,除非你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过强的好胜心。 友谊建构的4大技巧 必须让孩子学会尊重朋友的长处,仅仅靠打败和羞辱你的对手,你最终还是无法取得长远的胜利。要学会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团队合作和建构友谊,这十分重要。要教育孩子不要把目光盯在击败他人的短期目标上,而要把朋友当成具有独特个性和能力的个体来尊重。下面这些步骤你可以教给孩子: 1、寻找其他孩子的当语种行为中的可取之处。无论你是否处在和他人的竞争当中,都可以选择一个你的确非常钦佩、值得赞赏的人。找出他的个性、才能、行为、外表或态度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想想你要对他说什么。 2、告诉朋友你佩服他哪一点。看着对方,朝他微笑,告诉他“你很佩服他”。说恭维话的时候,要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嘿,这个发型真好。”“我喜欢你写的字。”不要做得太夸张,一句简单的评论就足够了,也不需要太长。 3、态度要真诚。说出来的话一定要诚实可信。孩子有能力辨别哪些恭维是真心的;哪些是虚假的。对别人说他不该得的恭维之语一点用也没有。 4、停一下,等待对方回应。如果对方说“谢谢”,你可以说“别客气”。如果对方什么也没说,那就让他去吧。 父母应该说什么? 停止鼓励“杀手心态”。不要屈从于“胜利就是一切”的哲学从而认为孩子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所以,下面这些话不要说:“如果你今天能赢,我们全家就出去吃饭。”“你真像你爸爸,我在你这么太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拿第一。” 指出过于好胜对他人的影响。孩子可能并不明白自己的好胜心怎么会让其他朋友远离自己,所以要用真实的例子给他做示范。 “当然,你赢得了比赛,但每次裁判吹犯规时你都争执一番,这让你失去了你的朋友”、“你也许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但我知道你总对朋友吹嘘自己是个音乐天才,这让他们疏远了你”。 赞扬孩子对小伙伴表现出的友情。是的,孩子获胜了,或事情做得好,你可以向他表示祝贺,但当他对其他孩子表现出同情、关注和合作的行为时,也要表扬他。“我很赞赏你能一直考虑同学们的感受,乐观地看待事情。” 强调孩子的努力。“与其获得第一,还不如知道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来得有意义。” 强调自己尽力就足够。不要让孩子每次都把注意力放在促使其他伙伴拼尽全力上,要向他强调,自己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用名人做榜样。名人可以用来做好的榜样,也可以用来做坏的榜样。“他在球门前接到了一个完美的传球,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眼巴巴地看着他随后糟糕的演出。” 促使孩子变得更敏感。“你和最好的朋友对抗,有什么感受?”“把自己放在Josh的位置上想一想。你对他说了什么安慰的话吗?” 重申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用行动和言语来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爱的是他这个人, 而并非他取得的成绩。你必须对孩子这样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知道,我们都爱你。” 父母应该做什么? 准确定位你重点需要做的事情。当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所以你自己要当心!如果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积极的竞争者,他是不需要你来从旁推波助澜的。他需要你做的只是帮助他长远地看问题、减轻他的包袱、强调生活的乐趣、学会彼此合作与相互支持。还要确保他有时间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开心地玩。 强调自身的提高。一直追求更敏捷、更快、更聪明、更成功、更受人欢迎这些东西,肯定会弄巧成拙。毕竟,不管是在外表上,还是在天分和能力上,世界上永远都有比我们更强的人。所以,要鼓励孩子同自己竞争。他的目标应该以他过去的成绩为依据来制订,应该追求在所做的事情上取得持续的进步。学会了为自己设置现实的目标,他就能够开始看自己的成就,而不是总盯着别人的成就。强调这一改变,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自尊心;还可以增进他和其他小伙伴的友谊。 减轻孩子的负担。过于好胜的孩子常常倾向于把沉重的包袱背在自己身上,所以,一定不要让他的朋友们在他背后说三道四。想办法调整孩子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强度,让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回归一个孩子的正常生活。 当心孩子受到的压力。过于好胜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太过苛求,拼命想出人头地。一直迈着疯狂的脚步向前冲会让自己精疲力尽,也会妨碍和他人的友谊。所以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睡眠障碍、体重异常变化、注意力涣散、态度消极和责怪他人的现象。一旦出现这些迹象,一定要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玩乐和交朋友上。 发掘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好胜的孩子通常具有潜在的领导才能。但如果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努力”和“胜利”上,孩子的这一优秀特质就会被压制。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领导能力,不要让孩子过于关注竞争本身。让他们找到路子来掌管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
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转过来: 豆豆魔方__【妈妈分享】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人造天才! 昨儿,听一朋友说,她给她的4岁儿子报了无数个兴趣班,包含体操,钢琴,跳舞,围棋,羽毛球,游泳,骑马,中文,算术等等。一打电话,她便说,我现在忙的很。孩子要读书,要上课,哪有时间玩?我以前觉得我挺会给豪豪报兴趣班的,从游泳和体操开始,还尝试过骑马课一次,溜冰课等等。到现在剩下的功夫和跆拳道以及游泳还有棒球,足球。也算比较忙碌的一个妈妈了。 以前,我也深思过自己,这样撒网式的让孩子学习,好吗?而在这些课程的尝试过程中,也渐渐的领悟到有些兴趣课也只能是试试而已。反观我现在的这位朋友,她对她儿子的各门兴趣课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要高人一等。我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觉得日子太无聊,让孩子去体会一下,看看他最终的兴趣度和天赋在哪里罢了。 要不然,也不会游泳课坚持上了五年,进步的速度和蜗牛有的一比。好在,尽管如此,我却还挺乐呵,反正迟早有一天他肯定能学会游泳,这么坚持去上课,身体素质倒是好了不少。而且一个星期就一堂课,也就重在参与了。我仔细回想了自己给豪豪报兴趣班的心态,绝大多数还是玩的偏多,很多只是尝试了几堂课就停了。总觉得孩子的兴趣更多的在运动上。棒球和足球是他强烈要求去上,功夫和跆拳道是他说他喜欢的。只有游泳是我跟他说,这是生存的一种技能,我们还是要坚持学完了,学多久都没有关系,只要坚持就行。 朋友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有时间学多点,等以后上学的功课繁重了,就没有时间学这些东西了。现在,她的孩子很优秀,各方面都比同龄的孩子要突出。虽然,我们总也质疑她的教育方式会不会累坏了孩子,不过她总有她的道理。我会觉得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天才,不管学什么都轻松,一学就会,一听就懂,那这种天才宝宝也只能放入天才班,不能和我们这些普通的孩子放在一起。 但是,现在更多的孩子其实是人造天才,是父母亲逼迫学习起来的优秀。孩子早期的优秀和高人一等,虽然做父母的感觉很骄傲,其实到头来,不过是昙花一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有天赋的一面以及弱项的一面。就算是真的天才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各方各面都高人一等,孩子的压力该有多大呀。 曾经有段时间,提倡莫扎特的音乐胎教法,于是大家跟风的每天连续播放着,目的只是为了培养孩子在胎儿期就成为一个天才。然后出生后,开始认字,学写字,不是有人洋洋得意的高调的高呼,我的孩子认识千余字吗?再接着多种语言班,各种兴趣班,接二连三的给孩子报名。孩子似乎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件事情,我们问过孩子是否愿意吗? 上课的时间毕竟还是短暂的,上完课了不能说这个兴趣课就这样了,更多的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把兴趣班的上课内容不断的温习练习。在业余的时间,父母和孩子花费了几十倍的精力在回顾上课的内容。这有这样,孩子才能高人一等呀,不然他的神速又是怎么来的呢?为这些学习而产生的矛盾和生气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家庭情景剧。 其实,何必? 孩子还小,学着玩吧。人造天才可不是好玩的,听说一个凡事较真要强的孩子,抗压力几乎没有。若是以后遇到点事情,你让孩子怎么去处理这种负面的情绪呀?别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就我的孩子最厉害,一山还有一山高,人生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我记得以前小学时候班上的好同学,现如今工作生活都只是马马虎虎而已。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差同学反而让人大吃一惊。 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人造天才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人造天才,父母要花费多大的心力,要舍得多少自己的时间,要牺牲掉孩子多久的快乐。每天都在面对学习,不停的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他内心里真的不羡慕别人可以快乐的玩吗?就好像一个长的孩子身体却必须拥有大人思维的人,这会不会让人觉得很怪呢? 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人造天才,因为不值得,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情感世界,是一个有着幽默头脑的小捣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讲道理的小人儿,是一个看似没心没肺却总是让你感动的小贴心,是一个能让自己快乐还还能让周围人快乐的开心儿。 |
在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一度是足球场上的小明星,整个赛季进了40多个球,差一点就拿了那年的“金靴奖”(比进球最多的孩子只少3个球,而且据说还是因为裁判统计失误,不过这个不重要)。后来因为不喜欢传球给别人(我揣摩他的心理,是有些掌控型的特征,正面的看是对事会负责到底,玩过头可能会“刚愎自用”),在队里地位一路下滑,到最后虽然还在足球队,但逢到比赛教练就不派他上场了。就这样他也坚持自己的风格,拿到球宁可被别人三五人一伙拦下,也不太传球给队友。 淡出之后自然得有些其他的活动啦,于是转身玩篮球,也玩得很嗨。这方面他的自信心就没那么爆棚,球一到手就马上抛给别人,几乎不敢自己投篮——但他盯人很牢靠,抢到球的时候也还挺多。后来看他多次有机会投篮却错过了,就不时的提点一下,其实有几个球是有机会投篮成功的,传给别人并不增加球队获胜的机会,反而多了环节,多半结果不好。这样他才慢慢的尝试自己投篮,偶尔也有命中的时候,一场球下来能进一两次,也就很开心了。 回顾这些,其实是在回想,我们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或者任何其他的活动,目的到底是什么?取胜?还是活动中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目标不同,对孩子的影响肯定也不一样,于是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表现也会很不一样。 前两天看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他说在美式足球中,他所获得的远不是冲刺、截球那么简单,而是团队合作、运动精神、不屈不挠,这些隐藏的东西远比那些外显的重要得多。 我看孩子也一样。 有一段时间我对他们学校感觉沮丧,因为我们看到,美国学校的孩子们如果不小心冲撞了对方,把对方撞到之类的,一定会去扶起来,表示关怀。而我们的孩子没有。我们认为这是足球教练的教育不到位。后来我们知道了,其实对方的孩子比我们要大一年,所以他们可以表现得更好一些,而我们的孩子在一年以后的确也大有不同。 所以现在孩子去结交朋友,也会有他自己的角度,会去从这些小问题上,判断对方是否可交。对于过分看重成败的人,他认为不可交,这样,挺好。 |
看完这篇文章,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跟儿子的聊天。 我不经意问到他和一个孩子的关系,他说,不喜欢那孩子。 我觉得奇怪,那孩子看上去也很活泼好动的,俩人应该脾气挺相投才对啊。 孩子说:他输不起,一输球就很暴躁,还敏感,不小心碰到他就会打人。。。 看这篇文章,原来输不起是缺爱啊 ![]() |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广告自助中心
GMT+8, 2025-9-23 08:39 , Processed in 0.095296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