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Franklin(乐乐)的初中生活(2002.03,boy)

查看数: 31520 | 评论数: 257 | 收藏 8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4-8-13 10:34

正文摘要:

转:初中三年规划   基础初一   初一的知识点不多,难点也不是很多。但学好初一却是整个初中三年中最重要的。从小学进入初中,同学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学习的知识 ...

回复

新的起点2017 发表于 2018-6-10 21:38:24
高一了,加油!!!
[发帖际遇]: 新的起点2017 在新儿教发帖时心情特好,花了 2 金币请回帖人喝酒,想喝,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yudian7506 发表于 2018-6-5 12:09:59
学习了,孩子很棒
anly_ 发表于 2017-8-27 12:08:54
学习了,孩子很棒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6-8 11:13:40
2017.06.08

二模的结果,不如意。
乐乐也下定决心要冲刺一把,认真准备中考。

上周五,乐乐说最后放松一下,看了Ben10,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督促他写好周末的学习计划,就休息了。

周六,我一大早出门打球,回来差不多九点了。
看见乐乐一脸睡意的在吃早餐,就知道他刚起没多久。
明显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立即教训了他一顿。

从周末开始,乐乐老实地趴在桌上学习。

虽然中考成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参加中考是一次难得的大考锻炼机会,
从准备到临场,技术、心态都能够得到锻炼。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6-1 15:05:37
二模小结

语文,120(150),级排126,作文50;
数学,121(150),级排194;
英语,106.5(110),级排12;
政治,77(100),级排148;
物理,89(100),级排221;
化学,100(100),级排1;
没算体育;
总分613.5,级排102,退步67名。

一模到二模期间,通过了HFI的单独招生笔试、面试,
乐乐的整体学习状态松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5-12 17:16:26
转载

TPO

之所以单独拎出来,是因为它对我的帮助巨大

我强力建议考之前,把能找到的都做一遍,会让你对托有感觉,并在考试的时候更自信,接下来将怎么用。一套在针对性准备之前用作测评,一套留在最后做考前测评,其他当普通训练。

准备前的测评我建议用15~20套之间的,因为难度与考试相当,而且最开始的几套太简单了,有点水平的人甚至连做的必要都没有。

考前测评用你能找到的最新的一套,紧跟TOEFL的脚步嘛~)

中间练习的,从前做到后循序渐进,不一定一套要一次完成,我是集中做阅读,集中做听力,以此类推,这样每部分的能力提高的会很快,而且进步明显,自信也会更强的!作文什么的,写个五六篇如果时间紧的话,其他列个提纲有思路就成。口语嘛,反正不多统统来一遍。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5-12 17:08:30
转载:
托福写作

这次比较开心的是写作拿了满分。综合写作绝对是可以冲满分的,因为模版永远是三点式反驳,这点真题的出题思路很简单。我曾经在barron上面做过一道题,什么试验模拟地球诞生什么的,做得我完全崩溃。真题根本没有那么难,文章和听力的框架都非常清晰,就是三点式反驳,所以点很好找。另外,要多记听力的句子,我在写综合写作的时候就会用到很多听力里面的句子,这样内容会很充实,还有就是字数会有保证。独 立写作我过了一遍183题,很痛苦,但是对于打开思路很有效果。其实我觉得在考场上你并不一定要用你曾经写过的文章,但是这种brainstorming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想到很多可写的point。我过183题就是每个题目想3个理由然后记下来分类,不用想例子,例子可以用一个思路编出来。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5-12 17:07:03
本帖最后由 petercatsea 于 2017-5-12 17:09 编辑

转载:

托福阅读


阅读的话相对来说我准备的时间最短,因为刚开始也是最有自信的一个。但是比较惊悚的是我居然在考试前一天开始觉得阅读很难。那一天我做了TPO第六套,貌似这一套阅读比较难(和真题难度差不多),然后我就突然觉得阅读很恐怖的样子,当时真的是被吓倒了!所以如果时间足够的话,早期准备的时候阅读还是做些题目比较好。基础好的同学绝对可以要求自己阅读满分,就是做练习的时候不要错,错了就狠抽自己的那种,练到后来错误率可以很低。另外阅读的容错率其实很高,差不多是听力的两倍这样子,像这一次我做阅读就感觉很不好,时间紧,做题目也没什么感觉,就是应该没有全对,错了几道的感觉,但最后还是拿了满分,所以阅读满分绝对是可以到达的!刚开始做了Delta,基础+熟悉题型,然后上一个层次做barron,高分120分实在太***没坚持下来。其实阅读真的蛮简单的,很好练,另外如果有什么比较不熟悉的话题的话,可以单独多找几篇来做做。比如说我很不擅长天文学的文章,unfortunately这次考试又考到了,所以如果之前我能多做几篇天文的文章的话一定可以好很多的。在准备期间要训练自己对着屏幕看文章,对着屏幕看文章绝对和看书不一样,所以要训练!做模考软件看英文杂志都可以,但一定要训练!另外最近托福的趋势是就阅读越来越难,时间很可能不够,所以平时练习可以的话加快速度!
[发帖际遇]: petercatsea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1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7-5-12 17:04:53
本帖最后由 petercatsea 于 2017-5-12 17:10 编辑

转载:

托福口语

口语,这是新托福最有特色!最会折磨人!最重要的版块了!除了总结规律就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我考前就是每天和外.教练一个小时,非常有用,对听力的提升也很大。

Question 1 & 2:

这两题看起来最简单,其实是6道口语题里最难的。准备时间只有15秒,又要把内容浓缩在45秒里,更是难上加难。主要训练的方向有以下几个:
逻辑/内容:这是1/2题最重要的环节。强推“两点两例法”:Point 1 + Example 1 + Point 2 + Example 2。所以你要着重练习的是:如何在15秒内立刻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两个point和两个example(我到现在都还有后遗症,看到任何问题就想分成两个point哈哈)

首先,因为只有45秒,所以基本上每个point一句话,每个example两句话,开头结尾各一句话,时间就到了。千万不要有任何废话。
其次,例子不能太抽象,要有literally的例子,一定要有具体的事物和情节。

最后,把常见的题型的point和example都做一些积累和整理,这样考试的时候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更游刃有余啦。而且要学会编例子啊!看到sample answer里有好的例子就厚脸皮地拿来用呀。我身边有同学还准备了几个万能例子,只要能套的都往上套,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哦。

流利度:这个真的没有捷径,只能狂练习。我刚开始练的时候简直要抓狂,基本说个两三句话就要卡壳,越是不知道说什么就越紧张,最后就崩盘。所以建议15秒准备的最后两三秒把第一句话想完整,第一句话讲顺了可以提升信心。然后尽量要练到没有明显卡壳,”en”这样的停顿是一定要避免的(实在不行用”Well”代替)流利度可是支撑你在45秒内把“两点两例”讲完整的基础啊!

万一卡了壳,一定不要慌!实在想不起来就直接进入下一层意思,一定要坚持讲完。考试可不像练习,没有重来的机会。其实可以在练习的时候就对自己狠一点,每一次都不要给自己中断重来的借口。

语音语调:这个也不容忽视啊,美国人都喜欢阴阳顿挫的语调。我第二次的口语不比第一次流利,很可能是占了语音语调的便宜。既然是对着电脑,夸张点也没关系。反正切忌因为要想词所以就一个语调从头讲到尾,那也是很难上24的。

Question 3-6:

这四道题题型很接近,就放在一起讲啦。它们本质上就是考察你听写和复述的能力,所以个人认为比前两题简单而且容易掌控。《TOEFL口语满分模板》这本书对这四道题还是很有用的,它会告诉你每道题需要讲哪几部分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大致是怎样的,而且给了一些很不错的开头结尾和连接句。

这里的笔记一定要比听力版块详细!而且要详细很多!因为你要用所有记下的关键词去复述,而且这个复述是要包含细节的。如果你看过OG应该知道,这里每道题的听力短文的结构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你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往这个预设的总分结构里填充,复述的时候也要多用连接词来提醒自己注意逻辑。还有都已经是复述了,再达不到流利可就说不过去了啊。

那如果有一个段落没有听懂怎么办呢(我也会不定时地碰到这种情况)?你肯定记下了几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单词,那就联系上下段大胆猜一下意思,千万不要因为没听懂就在复述的时候跳过这一段,指不定就打到擦边球了呢~ 如果是第三四题的话,还可以联系短文内容(一般是对立面)去猜。
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57 , Processed in 0.074545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