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突只是源于对 “家长”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不同,必然会产生的。 不过,当将来我们的孙辈出来时,这个问题肯定就淡很多了。 |
|
确实是这样,虽然假期孩子在奶奶身边很多事情没法保证,但毕竟孩子被照顾得很好,又让我们有了自由时间还非常放心, 一直还是很感谢奶奶的。 明年还会想办法让奶奶来这边帮忙,这样早晚我还可以使上力,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
|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父母亲已经想出一些具体方案、并以温和的态度建议长辈,而长辈却完全不听从进而发生冲突时,父母亲就必须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真的是因为隔代教养所产生的问题吗?” 林如萍副教授表示,若祖父母与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方面产生歧见进而发生冲突,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隔代教养所造成的,也未必是老人家太疼爱孩子或观念太传统,有可能是祖父母与父母之间原本就有问题存在,隔代教养只是表征及让不满情绪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应回头思考问题的症结点,比方是否为婆媳沟通不良等,再由基本层面去改善、化解既有心结。 2.“这是不是因为我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所造成的落差感?” 目前社会少子化,许多父母都只生一个孩子,理所当然会想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及最优质的教养方式,所以比较容易对长辈的养育方式感到不满意。不过爸妈应该要考虑到一点:每天照顾孩子其实很辛苦,尤其长辈的年纪又比较大、体力上可能吃不消,与其对养育方针抱持高期望的理想,不如折衷、别太苛求。若是长辈做不到的,父母亲可以等到周末自己来做,比方长辈平常没体力带孩子去郊外踏青,那么父母周末可以自己带孩子出门,别把期望都放在老一辈的身上。林如萍副教授也指出,有些案例的父母可能会设定双重标准,希望老一辈多带孩子出门走走、但到了周末假期轮到自己带孩子时,却窝在家里不动。这类父母常说:“我平常上班很累耶!周末没力气出去啦!”不过老一辈带孩子也很辛苦,双方应体谅彼此,设定合理的期待与要求。 两代“共教养”,并善用第三方客观意见 若希望长辈能够听从自己的教养建议,有时候也可以透过客观的第三者来传达意见。有些长辈可能会抱持着这种想法:“连孩子的爹都是我抚育的,为什么我要听孩子的爹的建议去抚育孩子?”这时候可以尝试藉由第三者客观的角色或权威书籍去变相说服长辈。林如萍副教授建议爸妈,说不通的时候可以提供权威育儿杂志或书籍试试看,有时候专家的意见比较容易被采纳。另外,祖父母与父母也经常会有“决定孩子照护方式的主控权”之争,两代都想自行决定该如何照顾孩子。不过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共教养”,也就是两代共同抚养,没有一代有绝对的主控权,而是改采共同协商的方式、共同合作,别用“不”字沟通,而是提供合适的建议:比方长辈不想带孩子出门,父母可进一步询问原因,例如有些长辈是担心孩子出门会着凉才不爱带孩子出门,这时候父母可以建议:“那我帮宝宝买一件比较暖和的外套好不好?”虽然只是琐碎的日常对话,不过只要态度委婉且意见具建设性,他人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隔代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优缺点 对孩子来说,隔代教养的优点为拥有安全且固定的照护支持系统,孩子的情绪发展也会比较稳定,不会造成孩子长期在保母家流浪的局面;而且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所照顾,也能加强亲情之间的连结;另外曾有一项研究指出,小时候由老一辈带大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对老年世代较为友善。不过当然隔代教养也有其缺点,一则是对长辈而言,如果长辈的年纪太大、健康较差,照顾婴幼儿当然会对本身的健康造成负担,隔代教养会演变成一种“爱的劳务”;一则对孩子而言,长辈可能会太过于疼爱,不太要求规矩与纪律、甚至让孩子予取予求。孩子被宠坏之后,父母要教育起来就更加困难,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个性的养成出现问题,父母亲即应建议长辈采取两代“共教养”的方式,尊重彼此的角色,不仅相互合作、并尽量建立一致的教养步调,双方也要加强沟通。 隔代教养,不一定会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生疏 林如萍副教授表示,隔代教养是否会导致亲子关系日渐生疏,要取决于“母亲涉入照护的比重高低”而定。如果母亲根本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使孩子看到母亲的机率微乎其微,那么当然会日渐生疏;若是母亲看到孩子的频率较为频繁且固定,比方每天晚上能看到孩子,便比较不会有亲子生疏的问题。其实即使无法全日都陪伴孩子,母亲也仍能透过对孩子关心的问话,来参与无法和孩子一起分享的时光。比方每天晚上接孩子回家时,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别忘记问问孩子:“你今天在爷爷那边有没有乖乖呀?你们今天做了哪些事?”以询问孩子一天生活的方式,让孩子分享不在母亲身边所发生的生活点滴,就可以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如果祖父母与父母是采取共教养的方式养育孩子,两代之间合作得越好,亲子疏离的问题越不会产生。 隔代教养,该如何与老一辈沟通 1.不要只是下指导棋,也别奢望一下就改变现状 如先前所说,沟通最忌讳以“不”作为话语的开端,比方看到长辈给宝宝吃甜食,最好别说“不要给宝宝吃甜食!”也先不要明订“完全要改掉”的目标,可以设定一个较能做到且合理的短程目标,比方请长辈先以较为健康的零食替代高甜度零食,采渐进改变的方式来控制零食的质与量,让长辈与孩子都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断然说“不行”,也无法立刻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2.发现问题,应先感谢长辈教育孩子的辛劳 有发现问题就要与长辈沟通,但不要直截了当向长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点,而应先肯定长辈照顾孩子的辛劳,再婉转地提出自己想说明的问题。 3.不要一次列出所有不满的地方 在长辈对孩子的养育方面,妈咪若有很多地方都不满意,不要一次全部讲出来。一次将问题全部列出来,会让长辈觉得“天啊!我帮妳照顾孩子这么辛苦,妳对我却有这么多不满,根本没一件好事嘛!”进而感到心灰意冷,也会造成双方之间的二度摩擦。如果妈咪对于长辈有很多地方都看不过去,最好只挑妳觉得最严重的问题先与长辈提出讨论,一次提的问题少一点,长辈心里也会比较舒服。 不要忘记:自己才应为照顾孩子的主角 林如萍副教授指出,隔代教养的生活型态建立久了,许多妈咪就会忘记“自己才应该是需要对孩子负责的角色、才应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长辈只是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当妈咪将自己抽离于责任领域之外,往往会陷入将全部责任都推到长辈身上的思维。也提醒妈咪随时别忘记,其他人都只是在帮助妳,不应对试图帮助妳的人过于苛求。 |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广告自助中心
GMT+8, 2025-11-8 03:07 , Processed in 0.077927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