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远离尘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说说准国际学校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8: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zdshan 的帖子

那个帖子我非常非常的喜欢。
不过,因为我的孩子经过二次择校,已经去了自己满意、孩子也喜欢的学校了,所以进去主要是看看版主的做法,并未发言。
从那个楼来看,楼主对他的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还是有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他也在努力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帮孩子消除这种教育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如果我的孩子不得不继续呆在那种环境里,可能我们也只能如他一样,尽可能和学校赛跑,努力让孩子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也更有成就感一些。但我的对学校的要求其实还是更高一些,因为我理想中的学校,是和家庭一起努力的,而不需要家长努力钻研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再在那个基础上去增删加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1:4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6-19 14:33 发表

。。。。孩子厌学情绪很严重,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辅导,让孩子能对功课感兴趣一些。。。对他来说,英语是其中一门需要辅导的功课,除了按部就班地教他,我想我还需要想办法在趣味性和培养他的创造性思维方面下点工夫。。。而这些恰恰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非常感谢楼主能在这个方面讲得如此详细。。。从小处、细微处下手,这样的经验更有借鉴意义。


厌学情绪严重恐怕是所有较“好”的公立学校的通病。这种学校为了以好的口碑维持好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择校费?),对老师一定会进行各种量化考评的。所以老师一定会在他能掌控的范围之内,给孩子尽可能施加压力,以期创造更高的纪录,包括但不限于竞赛、考试、升学率、升入名校比例,等等。在这种学校教育之下,家长如果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孩子再听话一点,要创造好的成绩和结果并不是太难的事。但潜在的损失则不可估计。
所以我在尚有可能选择的情况下,干脆就从现行体制里抽身了。
但是你也许不能,也许周围也未必有这样的学校,只能自己想办法。
通过你自己的辅导让孩子对功课感兴趣的确是有可能的,只是一定要注意量的问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的学习很无聊,孩子上你的小课习惯了,觉得有趣味,对学校里的学习会更增厌烦。另一种可能则是学校的学习量已经很大了,孩子身上要增加更多的担子,年龄又还不到,那么厌学的情绪也免不了。
如果家庭教育不得不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做父母的就只好硬着头皮努力长成三头六臂,去承担起新增的那部分任务。
过去这些年从论坛上得到了不少有益的推荐,其中之一是dino推荐给我的书,现在我也再次隆重推荐:《成功学习百分百——发现孩子的学习模式》,英文名称叫《Every Child Can Succeed》。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本,如能发现孩子在怎样的状态下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还是非常值得的事。关于如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辅助,这本书能给家长相当好的指导。
至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我最喜欢的也是论坛上推荐过的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老师带的是五年级学生,同你家孩子的情况可能更对得上号。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用家庭教育去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很难。学校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孩子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和通力合作,各科老师提供不同的学习研究方法,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家长如果需要连这些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都要承担起来,窃以为,实在是太难了。
就你说到的趣味性问题,可行的一种办法大概是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吧。比如儿童英语版每天增加的资料可以达到数以G计,一一列入日程绝无可能。既然你在攻读加州,也许可以把教师书里面列明的学习目标提炼出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让他在自己阅读的等级里挑选想读的书,以达到学习目标为目的,而学生用书里的篇目,则只作为选择之一提供,并不强求一一通读?
怎样确定孩子的阅读等级
呢?不妨看看安妮鲜花的北美孩子选书的五个手指法则 & 阅读等级标准英语分级阅读学问多。她的博客对加拿大小学生有相当详细的介绍,我经常会去那里看看,了解一些国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至于创造性思维,我还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可能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从空想、乱想开始,逐渐过渡到把自己胡乱想的东西糅合到现实之中,会是比较好的方法吧。而我所想到的这种不算方法的“方法”,同现在流行的早教(我有时也会胡思乱想,这种早期教育会不会是一种早期攻占,给了孩子科学的真实,却让他们弄丢了也许更宝贵的幻想呢?)其实是很不相符的,所以也只是随便想想罢了,并不推荐给别人去实行。

在我孩子的学校,课程安排既松又紧。
紧,紧在课堂的组织安排上,那是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也是偶然看到教案,才发现课堂内容其实不少)。
松,一方面体现在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break上。
课间十分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共识。但在孩子的学校里,每堂课之间的时间却不是平均分配的。上下午各有一次长达20分钟的break,孩子可以吃点点心,出去玩耍(除了computer game,基本上任何活动都可以,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我的孩子刚去学校的时候狂热的喜欢上了翻斗乐,盼望着能进去玩。但一个月之后就去得少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其实更喜欢
去球场上与三五同好踢球、打板球,或者是在地上挖洞翻找昆虫。问他为什么不玩翻斗乐了,他说也喜欢,但是已经在the third place了。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家庭作业方面。
他们的作业比较少,语文有时仅仅是朗读课文和阅读篇章而已,也有写字的时候,但总体来说,非常少。英语曾经有段时间是一周两篇日记,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委会反映作业量大,最近日记类的作业已经很少了。数学作业也不多。就我记忆所及,孩子平均每天差不多用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作业——当然最开始的英语日记花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但我不再去辅导他之后,虽然错误会略多,花的时间却也明显的少多了。
这样的松紧结合,个人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课堂上的紧,保证了孩子学习的质和量。课外的松,则给了孩子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让他去由着天性,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当然,这种松又不是无限度的松。比如电脑游戏,在学校里就是不让玩的,连golden time的时候也不让玩。比如坐在室内看电影,那是下雨天才有的待遇,不下雨的日子么,还是以户外活动为主的——到了break的时间,老师是不让孩子留在室内的,要求他们都出去。因为他们认为,不会玩的人,就不能好好工作和学习。


[ 本帖最后由 远离尘嚣 于 2010-6-19 21: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luning20001 + 2 + 2 先把您的推荐收藏,继续爬楼
Theodore + 2 + 2 谢谢您在此处对学习、教育、阅读的指点 ...
lixingmeibec + 2 + 2 真是知己贴心话,精彩,沾光了。很开心 ...
zdshan + 1 + 1 从行文中能看出楼主对孩子教育问题花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6-19 21:49:3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学习一下教案,开开眼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12:44 | 只看该作者
另外还想同小羽妈说一点,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却在经历了多年的学习之后,对这一点感到相当的怀疑。
不仅是我自己,不仅是我认识的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是同样。
我的一个外教上的课被很多人认为相当boring(但我不这样认为,我非常喜欢他的课),但他其实经过了非常长期的学习,拥有许多不同的专业资格,并有着广泛的爱好。。。
而另一个外教则极受欢迎,因为他热情开朗,表演能力极强,非常善于抓住听众的心理。
实际上,这两个外教都是writer。
这两个人,他们到底算是有创造力,还是没有创造力呢?如果说有,这创造力有多大呢?他们可都是在西方的教育下生长的。也许他们其实都有创造力,只是因为还少了一点运气,所以还没能成为J.K.罗琳这样的知名作家?

所以人到中年,感觉是越来越糊涂。原来觉得对的东西,现在觉得未必是对的了。原来觉得错的东西,现在又觉得可能也没那么大错了。

但无论有没有创造力,日子都会要过下去。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还能支付得起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上这个学校还是有好处的。即使他没有太大的创造力,或者学到太多的东西,但至少可以保证他有学习的兴趣,对生活抱着积极的态度。。。这些,在将来衣食无忧之后(年轻人嘛,总会有一个阶段是很穷的),可能会成为伴随他终身的东西。
而这个东西,也许,我可以把它称作,素质。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Theodore + 2 + 2 lixingmeibec说的也是我的感觉:实在, ...
lixingmeibec + 2 + 2 在楼主的贴中,句句真情实意,娓娓而谈 ...
学而妈妈 + 10 + 10 您对素质的解释很容易理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6-19 22:20:02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兴趣了解国际学校,有一个问题,小学读国际学校,应该中学和大学一路国际下去才行呢,否则中学回到国内教育体制下,该多痛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22:2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rebecca_yqh 的帖子

呵,我们肯定是不会回去国内教育体制的了。

这个学校是十二年的,所以孩子没有升初中、高中的压力。

中学部的校长是哈佛毕业的,据称有多年指导学生申请名校的经验。上次去听过他的讲座,谈到将来IB课程的一些问题,对IB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外国人做演讲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他会恰到好处的把事情介绍得一清二楚,而又滴水不漏,完全没有“泄密”之虞)。
现在我家孩子离中学虽然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听过那个介绍之后,我对孩子在这所学校读中学也有了相当大的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6-20 07: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学习一下。家长下决心给孩子转学,勇气可嘉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远离尘嚣 + 1 + 1 无关乎勇气,对我们来说,更多的还是钱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0-6-20 07:54:27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学校好处很多,但最大的困扰在于与体制内高等教育的不对接。虽然希望孩子能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但完全脱离国内体制,孩子彻底与国内高考绝缘,十分犹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远离尘嚣 + 1 + 1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08: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 zty1122bb 的帖子

因为对国内最好的大学有一些了解,仍然感觉不够满意,所以我对在国内受高等教育基本没报太大的信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确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考虑,才作出这样的选择。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学校的问题,说得严重一点,基本上把孩子将来走的路都给堵死一多半了。
毕竟我们并没有外国身份,对孩子去国外读书不可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就连了解学校、获取招生资料,费的工夫都会比外国人多。
但是,迄今为止,我只在这所学校里感受到了对作为“个人”的学生的关怀和对学生“成人”的有计划并落到实处的引导——当然,我的个人经验非常狭隘,欢迎来这座楼的TX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校信息(不必提及校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0-6-20 09:5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远离尘嚣 于 2010-6-19 22:12 发表
另外还想同小羽妈说一点,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对这一点我也早有心理准备,自己的孩子啥样自己最清楚了,你不能指望他样样都出类拔萃,那样的人确实不存在。目前这个阶段,我只希望他能继续保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能多多和我交流他小脑袋瓜里的各种奇思妙想;不要太厌学,对学校的做法要宽容一些,不要表现过激;性格再温和一些,不要急噪易怒。。。。呵呵,越说越觉得底气不足了。
原帖由 远离尘嚣 于 2010-6-19 22:12 发表
很多人都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却在经历了多年的学习之后,对这一点感到相当的怀疑。
不仅是我自己,不仅是我认识的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是同样。
我的一个外教上的课被很多人认为相当boring(但我不这样认为,我非常喜欢他的课),但他其实经过了非常长期的学习,拥有许多不同的专业资格,并有着广泛的爱好。。。
而另一个外教则极受欢迎,因为他热情开朗,表演能力极强,非常善于抓住听众的心理。
实际上,这两个外教都是writer。
这两个人,他们到底算是有创造力,还是没有创造力呢?如果说有,这创造力有多大呢?他们可都是在西方的教育下生长的。也许他们其实都有创造力,只是因为还少了一点运气,所以还没能成为J.K.罗琳这样的知名作家?

所以人到中年,感觉是越来越糊涂。原来觉得对的东西,现在觉得未必是对的了。原来觉得错的东西,现在又觉得可能也没那么大错了。

在我看来,创造力这个东西好象是天赋异禀,不是谁都能拥有这种能力的,西方的教育体制可能会注重开发这种能力,但他们的创造力的大小就要因人而异了。在我看来,你说的那两位外教都创造力非凡,没创造力、想象力如何能成为作家呢,说到上课受欢迎的程度,我想这个和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系,一个口才好,一个口才不好,而学生呢当然就喜欢口才好的老师了。我们同事也有这种情况,论科研能力他非常出色,著作等身,但讲课就很乏味,让人昏昏欲睡,他是茶壶里煮饺子型的。
人到中年,各种想法都会有变化,我觉得这很正常啊,有两个字可以形容这种变化:成熟。呵呵。
但无论有没有创造力,日子都会要过下去。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还能支付得起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上这个学校还是有好处的。即使他没有太大的创造力,或者学到太多的东西,但至少可以保证他有学习的兴趣,对生活抱着积极的态度。。。这些,在将来衣食无忧之后(年轻人嘛,总会有一个阶段是很穷的),可能会成为伴随他终身的东西。
而这个东西,也许,我可以把它称作,素质。

看到这一段我就更有感慨了,楼主可以说是为孩子选择了一条相对不错的道路,这条路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最终这些好的东西会变成“素质”,对这种提法我非常喜欢。
而我们这个体制内学校的孩子的创造力基本上就交给我和几个课外班了,不管结果如何我总要努力一下,看看课外的这种付出能不能也培养出一点这种叫作“素质”的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远离尘嚣 + 1 + 1 精品文章!一起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4 03:08 , Processed in 0.08414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