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houg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You are my sunshine-安安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23:52:11 | 只看该作者

断奶

断奶断的比我想的要容易很多,不过有好几次都差点要被你俘获。很显然你还是很惦记妈妈的这点奶的。不过也是妈妈的奶不多,你在妈妈这里找的妈妈理解应该最主要的是安慰。没断奶之前,你被拒绝了或者无聊了,反正过会儿就会跑过来要“奶奶”。你要是哪里摔了碰了撒开嗓子哭了,妈妈拥你入怀,你马上就能安静下来。妈妈爱极了你在妈妈怀里分外安详享受的样子。所以这次要断奶了,你每每跑过来,一开始大声的叫“奶奶”,妈妈很能坚决的拒绝你,和你说,安安长大了,不吃奶了啊。
你仿佛明白一样,所以来要“奶奶”的次数减少,但是你偶尔轻声细语的试探妈妈“奶奶”并哀求的看着妈妈的时候,妈妈简直是缴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0:04:29 | 只看该作者

贴纸

贴纸
买了一套幼儿园大中小班的贴纸。顺手拿的是是幼小的下,妈妈帮你撕下大中小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给你,妈妈心里在想你能知道怎么玩吗,没想到你还是兴趣足足的,居然能知道哪个放哪儿,但是,呵呵,你要贴的服服帖帖似乎有点难度呵,贴纸有点沾手,你要么沾左手了,右手来帮忙就跑右手了,要么就贴歪了,(*^__^*) 嘻嘻……,妈妈来帮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0:08:05 | 只看该作者

东西南北

外婆喜欢在早上给你穿衣的时候教你几招。你会和外婆一唱一和:问“太阳从哪边升起啊”答“东”;“哪边落下去啊”答“西”。(*^__^*) 嘻嘻……,妈妈当然知道你才不晓得什么东西南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0:17:44 | 只看该作者

to do list

妈妈有好长的to do list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0:22:49 | 只看该作者
你会指指墙上的“爸”说“爸-爸”,然后回头笑指指爸爸。你善于观察的啊,这本书上有芒果的图片,那本上面也有,墙上的挂图也有,你都会一一指出,妈妈知道你的意思啊,你都注意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10:48 | 只看该作者

读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又是留美博士的育儿书。书中提到的常春藤方法的核心是平等的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讲求和孩子的互动和激发自主的学习热情。书中提及达尔文认为人的智商本身差的不太多,决定因素是热情和努力。书中提到对5岁之前智力开发的反对,并引用了一些研究结论认为早期智力开发的孩子后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会下降。杜曼教育的孩子后期的成功也无统计依据。

这对留美穷博士的女儿读的是贵族幼儿园,提及“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而这些技能非电子高科技产品所能提供,所以需要和家长、同龄小孩等的互动;

“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这个就需要家庭环境提供这样的丰富的语境,需要家长给孩子阅读。
所以反省一下:
1.断奶,他应该是准备好了的,毕竟从一开始就是混合喂奶,他主要是靠奶粉,我这里对他是情感的慰藉;断了奶,他还是可以以其他方式从妈妈这里获得安慰;断奶之后,他晚上的睡眠明显好很多,就是他外婆说的小孩就不顾虑着那点奶水了,反而可以安心的睡觉,会去以其他方式安抚自己;
2. 杜曼的闪卡,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没有办法强迫的,顺着他的性子来,有兴趣就做没有兴趣也不强迫;
3.识字,小孩本来就有认识世界的兴趣的,他爸妈有点书生气的,家里无数的书,也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所以以挂图和闪卡方式识字,也不会过于强迫;
4.需要继续买好书,读给他听,这样对做妈妈的也是学习和享受;
5.做爸爸的可以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的生活作息,做妈妈的也需要尊重自己,要继续做好那份demanding也比较rewarding的工作,也要和儿子一起体验和享受人生,比以前只是更过的around儿子的schedu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7:22:11 | 只看该作者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享受人生点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是本很不错的书。书中的妈妈用亲身体会和翔实的描述给我们这些摸索中的妈妈提供很好的学习范本。
1.圆圆磕碰摔疼了,她妈妈会说要帮椅子揉揉。安安要是碰了一下,外婆总是按照老惯例安慰安安说椅子不好,外婆打椅子啊。圆圆妈妈说这样其实会培养报复心。有道理。所以是要思考过的育儿方式呀,外婆其实是好心,也从来没想过这样的说法指向什么。
我立刻和他外婆说了。
2:等安安大点了,犯点小错,不会再说“我早就提醒过你了”这样还真有点幸灾乐祸和推卸责任的高姿态啊。应该幽默点点到即止。同理,孩子犯错的时候,点到即止。蒙氏的教具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我纠错功能,孩子技能的提高尚且需要自我纠错,性格的完善、人格的成长岂能不允许试错?
3:古文的滋养。叶嘉莹所受诗文的启迪也是在父亲的膝盖上就开始的。又想起死亡诗社中Robin Williams饰演的老师给这群孩子带来的激情和一种全新的解读人生的态度。爱极了文字,要和儿子一起享受文字的美。

4:要广泛的阅读。强调无功利的阅读,不要测试孩子

5:不要让手段本身代替目的。成绩是手段,是为了达成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识字是手段,是为了自主的阅读做准备;
6. 准备记功簿而不是记过本。激发上进心,而不是反复打击自信;
7. 管和不管的平衡。这就是小巫说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从书中摘录一下供自己以后时不时的翻阅: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并认真琢磨。
  反过来可以推导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弗洛姆还说,运用破坏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结果,即实际上改变了目的。尽管目的仍然在观念中存在。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地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是那种总能够给孩子鼓励的家长,认为儿子没拿到100分流泪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激励很有效。所以当她对我讲起这些时,也表现得很自信。但我听得却忧心忡忡。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她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的满足感。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
从圆圆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都很简单,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玩具好扔垃圾自己编故事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们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圆圆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
我们心里肯定高兴,但从不去渲染这件事,就感觉这是常态,没什么值得提说。这样做,是担心她在和同学们的比较中会有优越感,怕她学会刻意去追求大笑脸,从而失去行为的自然与和谐。
 与此同时,家里的记功簿还一直在增加内容,但没有一次是记录她考试成绩好。我们一直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对排名斤斤计较,其实都是对学习兴趣的消解。当孩子被大人引导着去关心分数、关心排名时,他就不会对学习本身有兴趣了。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再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起了反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7:23:28 | 只看该作者

儿子和爸爸

今天好好的把他爸爸取笑了一番,笑爸爸语言贫乏,每次见到儿子都是说:来,叫爸爸要么就是来,亲爸爸一个,再就是胖儿子,胖胖的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7:25:31 | 只看该作者

用心

所以用心是用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儿子的成长阶段,用在学习了解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用在满足孩子早期的情感需求,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早期智力开发实在不必过于当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7:27:42 | 只看该作者

粤语和上海话

给儿子买了粤语和上海话的童谣,还没到货,期待中.......。心态实实在在是他爸说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妈的自个人的需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4 07:05 , Processed in 0.07889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