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7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12: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lp525 于 2013-11-1 22:25 编辑

才看了Dead Poets Society 这部电影,非常喜欢,推荐给爸爸妈妈们:)

http://www.99hulu.com/story/siwangshishechunfenghuayubaoyujiaoyang/play-18273-36644-1/  (这是在线看地址,有中英文双字幕)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0 金币 +61 收起 理由
评分委员1 + 10 + 50 论坛十年庆获奖!
wenwen1206 + 1 谢谢分享!
爱睿02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1-1 14:31:01 | 只看该作者
“Captain!”  中国的教育更需要这样的勇士!




962bd40735fae6cdda2aa34d0fb30f2443a7d933c8952f43.jpg (57.04 KB, 下载次数: 0)

962bd40735fae6cdda2aa34d0fb30f2443a7d933c8952f43.jpg

023b5bb5c9ea15ce33df9924b4003af33b87e950352a9ad5.jpg (62.17 KB, 下载次数: 0)

023b5bb5c9ea15ce33df9924b4003af33b87e950352a9ad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1 15:06:15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以前看的,找时间重温
先搬凳子听楼主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1 17:54:06 | 只看该作者
去找来看看。
前阵子付费电台好像有播,可孩子正在考试,家里电视被我禁开了,错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 18:49: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元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12 18:2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荐,借这里请问一下元妈,请问你们看的汉娜是带字幕的版本的还是没有字幕的呢?这两天找了一直在找,找到的都是带双语字幕的版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0-11 16:42:23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0-24 15:4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prano 于 2014-10-24 17:23 编辑

死亡诗社的剧情简介  ·  ·  ·  ·  ·  ·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豆瓣

==================================================================
前阵子找出来又看了一遍
印象最深的是基汀教授 ( Robin Williams啊 )的文学授课方法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见上豆瓣简介)

文学应该是情意的陶冶
基汀让学生们撕去课本前言的理论分析去释放自由的心灵
让学生走踏着去找到自我的步伐
让学生宣读着伟大的词语去射球
学校要的是纪律
他却鼓励学生找寻自己的声音
"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 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Thoreau said, "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

这片让我有太多的共振...
O Captain, my Captain..
若是我的孩子能遇上这样一位老师...
若是我的孩子能遇上这样一位老师...
他的心灵便种下了一双梦想的翅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9-13 18:48:32 | 只看该作者

转发跑跑的一篇文章

本帖最后由 Xieno 于 2015-9-13 18:53 编辑

《死亡诗社》: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2015-01-24 范美忠 [url=]问对教育[/url]
【一】保守的功利主义的校园
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威尔顿男子预备学校。这个学校保守、严谨、刻板、功利、封闭,但它是全美最有名的预备学校。原因正如校长诺兰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所说:“最近十年来,学校75%以上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这是家长把孩子送到这儿来的原因,也是本校成为全美最优秀预备学校的原因。”
我们的大多数所谓全国重点、省重点、传统名校不也是因为其百分之多少的重点率,有多少人升入北大、清华,以及出了什么奥赛金牌选手和省状元而成为名校,并有家长千方百计花大钱、托关系让孩子上这些学校读书吗?
我在浙江一所省重点中学教书的时候,200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正好是该校学生,校方在校门口挂了一条醒目的横幅宣传庆祝。看着兴奋不已的领导和同事,我说:“你们为什么不为本校学生有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文学艺术鉴赏力或他们是诚实、快乐、幸福的人而高兴呢?高考成绩能说明什么呢?他能成为爱因斯坦吗?他有实际的工作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吗?他20年之后能成大器吗?他会是一个正直的人吗?他如果当官能不贪污吗?他如果搞学术能不腐败吗?”这些问题都被忽略掉了。
同样的上好大学就是一切,成绩就是一切;同样保守的校长;同样地把个性丰富多彩、天赋气质各异的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培养;同样的现实功利的家长和社会;同样地把真正有个性、有才气、有创造力和离经叛道的老师赶走;同样的,一个学校成为名校不是因为它有真正优秀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不是因为它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创造,不是因为它有浓郁的人文艺术教育的氛围,而是因为它教出来的学生能够上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能够去学医学、工程、法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良好出路的专业;同样的,学生的生命、兴趣、个性和学生的感受都不在教师和家长考虑范围之内。但就是这样的学校,就有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去。尼尔的父亲就是如此。
校长诺兰先生在开学典礼上介绍了新来的基廷老师也曾经是本校的毕业生,然后光荣地讲解该校的校训:传统(T: Tradition)、荣誉(H: Honor)、纪律(D: Discipline)、卓越(E:Excellence)而学生却在寝室里将其改成嘲弄(T:Travesty)、恐怖(H:Horror)、颓废(Decadence)和粪便(E:Excrement),并且开玩笑说:“欢迎到地狱来。”可见这个学校氛围的严格、刻板和压抑。
【二】叛逆的勇士基廷老师
1
基廷老师的到来仿佛是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一块巨石,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的亮相就与众不同,第一节课,他悠闲地吹着口哨走进教室,全无一般教师的师道尊严。他把他们带到校史陈列室,读了一句诗“哦,船长,我的船长!”问学生出处,学生面面相觑,基廷解释了诗的出处,告诉学生他们可以叫他“哦,船长,我的船长!”学生都笑,有些人若有所思。基廷说:“我也上过这所地狱学校并且活了下来,那时候自己很弱智。”
他鼓励学生“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上英语文学史课时,基廷批判普里查特博士写的关于诗歌鉴赏的教材前言,说那些都是“屁话”,他说,“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基廷的语调铿锵有力。
教室里一片撕书声,在隔壁教室上课的一位老师以为出了什么事,闻声赶来干涉。基廷说:“这是一场战争,受害的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学院派在不断地向诗歌发起进攻。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我有过跟基廷一样的对教材的批判,我是让学生把教材扔进垃圾堆。不同的是,我教的是历史,我是批判教材中充斥着的谎言和谬论;相同的是学生惊骇的表情。一开始学生也是如基廷的学生一般在下面郑重其事地记笔记,被我呵斥了一番:“你对历史事件难道没有你的思考和看法,我的每句话你们都要把它当作真理和标准答案记下来吗?”
2
午餐时,同事对基廷说:“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勃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说:“我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而是自由思想者!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同事摇摇头:“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
基廷肯定地说:“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有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我在中学时同样遇到过这样的同事,他们觉得我所说的可能是真实的,但太偏激,他们说:“对中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要让他们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太负面,否则他们会太偏激,不适应社会!”有的甚至干脆认为历史政治教育就是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而且认为自己是聪明人,因为他们理解并且心照不宣地遵循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懂得对什么事都不必太认真。 
3
从教育角度而言,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方面应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教材有多大的批评权?如果不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显露个性、自由思考,教育的创造和活力是不可能有的。但如果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一样自由,很可能传递出与社会和家长要求相悖的价值观,从而与保守势力以及家长和社会主流价值相冲突。
不过教育决非复制社会本身,而应在造就面向未来的新人以及在改良社会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这个时候,一个有创新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老师就不能忽略与家长的沟通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同时考虑环境和系统对异己分子的承受度。
显然,基廷并没有考虑现实的操作策略,不懂得妥协的艺术,最终被赶走也就不可避免。他在跳过很多章节只讲自己喜欢的文学方面也与我很像,但这也正是我需要反思的,因为我自身的偏好涉及我的个人趣味,我认为不好未必就不好,我不喜欢学生未必就不喜欢。比如基廷只喜欢讲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而跳过现实主义作品,我也是这样。但学生未必就不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因此,不能过于放纵教师个人的偏好。
4
至于基廷的同事警告基廷说,因为中学生缺乏稳定成熟的思想和辩别力,所以不能让他们自由思考,这一点我是绝对不能同意的,但他对学生梦想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的确如他所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莎士比亚的天赋,但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能在经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之后成为合格的医生和工程师。
在自贡教书的时候,一位女生跟我聊天时说:“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艺术,但分班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因为我不想陷入一些虚无缥缈的不真实的东西里面去折磨自己!”
我的做法是,鼓励和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领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塑造一个诗意的灵魂。但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一般不建议他们选报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专业,因为我深知这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的困难。
所以家长普遍的现实主义并非毫无道理,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里面,人首先还得生存。让一般学生不把文学艺术作为职业却保持对它的热爱,这是我的人文教育观。但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中文系,他又有此兴趣和天赋,我一般表示支持,因为中文系学生的出路相对要好得多。基廷也并没有鼓励学生成为艺术家,所以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存在。不过他相对比较欣赏热爱文学艺术以及跟他气质类似的学生,这是很显然的。一定程度上我也是如此,这点无可厚非。正如一个物理老师可能更喜欢有物理天赋的学生。
同时,这位同事对基廷的告诫,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保守封闭的系统对基廷这个异己分子发出的第一个警告信号。
这种策略的讲求类似于革命与改良、激进与渐进的关系。我在教书的时候,这种信号首先也是通过同事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比如他们会告诉我家长、领导对我的态度和评价、学生的反应等等,我一般是把同事和家长、领导视为庸众,把自己视为先知和超人(当时是如此,现在则未必),如何与“庸众”相处,考虑现实的可行策略,是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无论是基廷还是我。 
5
基廷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并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选择,并不等于把自己单一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基廷站到讲桌上问:“我为什么站在这儿,谁知道?”
他接着解释说:“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这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同学们,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基廷还跟学生一起踢足球,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充满梦想和生命激情。在这一点上跟我又是惊人地类似!
他让学生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
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隶;
走上绞刑台,迎向行刑的枪口;
我自安之若泰;
舞蹈、鼓掌、兴奋、欢叫、跳跃、飘飘荡荡,滚滚向前;
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做一个真正的上帝。
基廷让每个学生写一首诗并在课堂上朗诵。
托德·安德森性格内向,基廷鼓励他大叫,让他盯着黑板上方悬挂着的惠特曼的照片,不停地推着托德旋转,让他说出第一个出现在他脑子里的词,托德大喊出第一个词“疯子”,然后当场做出了一首可以称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作品:
一个疯子,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我闭上了眼睛,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瞪得我心砰砰直跳,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他一直在念叨,念叨真理,真理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它,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廷让学生在院子里排队走路,学生不自觉地就迈出了同样的步伐,表现出整齐划一的渴望和从众心理(基廷类似于鲁迅所说的独异的个体),甚至随着队列的节奏鼓起了掌。    
基廷说:“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每人开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节奏。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顺从的问题,说明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的困难。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你们很怪,或者很讨厌。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说:‘两条路在树林中分岔,我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这就导致了所有的不同,现在,我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面、任何东西都行!不管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各位,这个院子是你们的。你们用不着表演。完全为你自己。要敢于逆流而上!”楼上,诺兰校长对基廷侧目而视。
学生查理·多尔顿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在校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要求学校接收女生。学校召开全校大会严肃查处此事,在会上查理开玩笑说,“诺兰先生,上帝来电,他说威尔顿中学应该有女生!”遭到诺兰校长用木板打屁股的惩罚。
基廷批评查理:“你今天的表演很拙劣,‘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不是让你胡来,有时要大胆,有时要小心。一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在我看来被学校开除不是勇敢,是愚蠢!因为你会失去很多大好的机会!”
这里体现了基廷的矛盾,在现实面前,他告诫学生要注意策略,遗憾的是他自己却完全没认识到这一点,结果最后被赶走了。同时他也意识到学生上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体制内确实意味着很多机会。 
6.
诺兰找基廷谈话。
诺兰:“我听到传言说,你在你班上采用一些非正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不是说这跟那个叫多尔顿的学生的错误有关。我用不着提醒你,他这种年龄的学生很容易受人影响。”
基廷:“你的惩罚对他很有影响,我肯定!”
诺兰:“那天在院子里是怎么回事?”
“院子?”
“对,孩子们一起走,一起拍手!”
“哦,那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顺从的危险!”
诺兰:“这儿的课程是固定的,经过检验,很有效!即便你有疑问,也不应该随便乱改!”
基廷:“我始终认为教育任务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由思考!”
诺兰:“在他们这种年纪?开玩笑!传统和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
校长终于亲自出动了,我在自贡教书的时候,校长、书记也不止一次找我谈话:你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对社会政治的看法,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批判教材,不能讲得太深,否则就停你的课。
【三】“死亡诗人俱乐部”
应该说,基廷有意无意鼓励了学生的放纵和点燃了他们青春的生命激情,比如学生组织“死亡诗人俱乐部”,喝酒、抽烟,而诺克斯能够鼓足勇气追克里丝恐怕也与他有关系,托德从一个不敢写诗、不敢在公开场合朗诵的腼腆胆小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的人,尼尔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都与他有关!
学生去查基廷当年就读这所学校的记录:
校足球队队长,校史年鉴编辑;考上了剑桥大学;“死亡诗社”成员;充满幻想,敢作敢为。
学生好奇地问“死亡诗社”是怎么回事。基廷:“‘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每次开会前引用梭罗的这句话,在印地安山洞聚会,轮流朗诵梭罗、惠特曼、雪莱等人的作品。”学生决定模仿基廷当年的行为组织“死亡诗人俱乐部”。
死亡诗人俱乐部开幕词: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梭罗
【四】尼尔的自杀及其影响
开学典礼之后,尼尔的父亲告诫尼尔说:“我和诺兰先生谈过了,我觉得你这个学期课外活动太多了,这学期就不要参与校史年鉴的编辑了,等你读完医科大学,自立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那之前,你得听我的!需要什么,尽管说。”尼尔被迫放弃校史年鉴的工作。
得知尼尔偷偷参加戏剧排练之后,尼尔的父亲怒斥他排戏是浪费时间,并质问他这件事是不是基廷老师唆使他干的。
尼尔说:“不,没人唆使我,我只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我每门课都是A!”
父亲:“我付出了很大牺牲才把你弄到这儿来!你不能让我失望!”
困惑和苦恼的尼尔找基廷诉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我们家不富裕,他想替我安排我的将来,但他从来不问我想什么。他们会说他们就指望我了,说一切只是为了我!”
尼尔演戏结束后,基廷鼓励他说:“你有这个天才,演得真好!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坚持!”
尼尔的父亲警告基廷:“请你离我儿子远一点,别把事情越弄越糟!”
尼尔演完戏回到家,父亲告诉他:“不管什么原因,我不会让你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明天就让你从这个学校退学,上布莱登军校!你要上哈佛,你要成为一名医生!”
尼尔试图跟父亲交流:“我要告诉你我的感觉!”
父亲怒气冲冲地反问:“什么感觉?”
尼尔沉默,当晚自杀!
学校就尼尔的死和“死亡诗人俱乐部”一事展开调查,把尼尔自杀的责任都推到基廷身上,基廷被迫离开。
学校和学生对尼尔自杀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托德把尼尔的死归因于他父亲:“是他父亲逼的,他父亲杀了他!”而学校则认为责任在基廷。
其实可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基廷,尼尔不会自杀,因为他的生命可能不会被点燃,或者早就妥协了;如果他父亲不是如此专制和严厉,尼尔也不会自杀;如果尼尔坚强一点,也不会自杀,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他父亲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可是学校和他父亲都认为责任在基廷。
诺兰在全校大会上说:“尼尔·佩里的死是场悲剧,他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学生家长对此事都很关注,尼尔的父母也要求学校调查尼尔的死因。”
学生卡梅伦认为:“我们是受害者,我们和尼尔。是基廷老师把我们灌输成这个样子的。如果不是他,尼尔还舒舒服服地呆在屋里学化学,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学生查理坚持:“他没有灌输我们什么,是尼尔自己喜欢演戏!”
学校组织调查此事时,诺兰告诉托德:“报告说基廷老师鼓励你们组织俱乐部,并把它作为一个煽动卤莽任性行为的中心!报告还谈到基廷老师是如何在课内课外组织学生演戏的,正是基廷老师滥用了他作为老师的影响力,才导致了尼尔的死亡——尽管他知道这是违背尼尔父亲意愿的!”强迫托德承认尼尔自杀是基廷的责任,并要他在报告上签字。
提到学生自杀问题,我不得不又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以及当下中国的教育!
我离开自贡两年之后,听说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自杀了,据说是因为期末考试没考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即使是在经济落后的四川,自贡也是最穷的城市之一,她的父母都下岗了,每个月只领100来块钱的津贴,对未来感到绝望,从而把改变家庭处境和命运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父母的数落让她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还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感到人生是如此沉重、绝望和灰暗,于是卧轨自杀。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她的班主任老师用了刺激性的语言辱骂她。她自杀以后,学校就出台一个规定:以后老师不准再用刺激性语言辱骂学生。一些学生还说:“如果范老师在,她也许不会自杀,因为范老师也许是唯一一个她可能倾诉内心的苦恼、可以理解并开解她的老师!”
听到朋友转述的这个不幸的消息,我心情很糟糕,泪水居然涌上了眼眶,一个美好而青春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被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所扼杀!我不知道那些老师是否有过反思?
我教了他们那个年级7个班的历史,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记忆,因为她曾经向我借过一本《人间词话》,所以对她有印象,一个很可爱很有灵气很感性的女孩子。她曾对我说她喜欢文学艺术而短于理性逻辑思辩,但出于自尊和家庭、社会的压力,她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且缺乏天赋的理科。
因为学生和老师一般都认为,只有理科学不好的笨学生才会去学文科,所以她不愿意别人觉得她笨。其实,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数理逻辑智能不过是9种智能之一而已,我们就用这种单一的智能评判标准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受挫感。而当内心充满痛苦和绝望情绪的时候,她居然不信任家长和老师,不选择向他们倾诉而选择自杀。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多么冷酷,而相当一部分老师根本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的学生怕我难过,还特意告诉我那位朋友别转告我这个消息,虽然我似乎并没有责任,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和辛酸,我们这种非人性的教育还要持续多久?学校教育的功利和刻板,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当今中国不是惊人地相似吗?
【五】尾声:悲壮和感人的告别
学校决定让基廷在学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中途走人。校长诺兰先生代替基廷上课,重新让学生念教材上普理查特博士的序言,终点又回到起点!
诺兰问卡梅伦上到哪儿了,卡梅伦说:“上了几章,很多地方都跳过去了。”
诺兰:“现实主义作家呢?”
卡梅伦:“没有上!”
基廷回教室拿自己的东西。一部分学生不顾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惩罚,站到课桌上向基廷致敬!
托德深情地说:“船长,我的船长!”
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着我,淳朴天真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判断力。但也有约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站起来。
我又联想到自己,离开浙江那所省重点中学前一天,我教过的两个班的十几位学生因为联系不上我,一直在我的寝室旁等着与我告别,并给了我一份学生集体签名的让我感动不已的留言!我知道,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靠自己的学识、激情、真诚和对学生的理解赢得了学生的心,尽管我的教学技巧还比较欠缺。但我也知道,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毕竟,一直受传统教育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我。还因为,与成人社会一样,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保守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我曾问过学生,是否很喜欢我和很不喜欢我上课的学生各占一半,学生说是的。
影片中,卡梅伦对基廷的态度,以及最后告别时约一半的学生没有站在桌上致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基廷,尽管他们可能是因为害怕诺兰校长的惩罚而选择沉默,但也可能是他们真实态度的表露。
如果说影片有明显不足的话,那就是学生对基廷的不理解、意见和反感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仅仅是卡梅伦一个人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传统与反叛,纪律与自由,浪漫、自由、生命与功利现实之间也许永远有着一定的矛盾!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在国家社会需求与个人生命的舒展,在浪漫与现实之间,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在传统与反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样的学校是普遍存在呢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呢?现在的美国学校里还有这种情况吗?
我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里的话:
教育活动如同司法活动,倾向于形式化和公式化,倾向于重复过去!教育,本应是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事业,却成了全社会中几乎最僵化和保守的行业!
教育何为?始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一名与基廷有过惊人地相似的遭遇以及相同理想的教师,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不管是从教育角度还是从操作的策略角度。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缺乏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尊重,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也并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正可赖以生存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何况在当下中国,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种种禁锢,改革是双倍地艰难!
尼尔曾经问基廷:“你哪里都可以去?怎么能忍受呆在这儿呢?”
基廷回答说:“因为我喜欢教书,我不想去其它地方!”
我的学生和朋友也这样问过我,我的回答也跟基廷一样。
可是,再次选择到中学教书的时候,我依然心存畏惧,我害怕自己尽管更理性更成熟,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妥协了,还是会被学校赶出来。我们的教育出路何在呢?也许只有指望将来教育的民间化、多元化得到发展,各大学获得自主招生的权力,高考压力减小,学校的自由度增加之后才有可能了,我梦想着那一天的到来!

本文刊于2014年第8期《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问对教育”,侵权必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5 13:22 , Processed in 0.08961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