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罗玲:小学教育怎样搞好——我们都要发声参与,为了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2 14:3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06-12 罗玲
罗玲的空间
理想中的小学
理想中的小学什么样?从朋友们的聊天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学校教育问题太多,搞得家长常常降低了对教育的要求,似乎是,只要是不给孩子太大压力的、对孩子的创造力天性情商自由等的“杀伤力”别太大的,我们就可以接受为好的教育了。这真的让人很伤感。我觉得如果只是多给了孩子自由和空闲时间;或者只是增加一些活动和兴趣班,这都够不上实质的改革。我们应该当真去好好研究,究竟该怎么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减负减压。

理想中的小学什么样?我想有一些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比如,要给孩子传递好的价值观、重视品德的培养;教师自身素质要高;对孩子要尊重、平等、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制;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要有“学科歧视”;要给孩子自由和空闲,少一些压力和负担;要多一些活动,比如远足、体育比赛、音乐会、社会实践等等;课程难度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不要太超前;教材要生动有趣,养分高;家校联系要密切,要鼓励家长多参与,共同建设……当然,上面这些具体应该怎样做,也需要好好研究摸索,真的落实到位。这里只着重谈谈课程的学习。


以达成深度理解、培养学科思维为教学目标
学什么、怎样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只是拥有知识、也不只是掌握一些技能,而是,对所学科目达成深度理解,为培养学科思维做准备。国外有教育专家做过一些研究,比如,让不同教育程度和学不同科目的学生,去解决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有时,大学生和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很近似,大学生并没有高明很多;有时,大学生表现的更好,但是,该专业的学生,并不比非专业学生表现的更出色。比如,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经济或物理问题,经济或物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必非专业学生答得更好。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自己也有同感。有时,我们比外行显得更懂,但是更多时候,我们总会感到读书期间学的似乎没起什么作用,如果说有作用,似乎也是整体素质或能力上有提高,比如思辨能力更强、眼界更宽,等等。但是,一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似乎差别不大。我们成年人不仅常常做不出孩子的题,而且对于许多实际问题,也不比青少年强多少。我们常说,学的都就饭吃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如果毕业后不从事那个领域的工作,那么,多年以后,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外行。这说明了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记忆减退,而是因为我们当初在学习时,只学到了表面的知识,只在脑子里存储了一些惰性知识,而没有达成深度理解,没有真的形成学科思维。比如说,我中学学了一些数学知识,能做很多难题,我当时甚至喜欢数学题的挑战。天哪,我高考数学是满分啊,但我一点不敢承认我有很好的数学思维,我现在仍然完全是文科头脑、是数学弱智。对于生活中需要数学的任务,比如,算个账什么的,我本能地躲避,提到概率、汇率我都头大。我基本放弃理财这种痛苦折磨的事情。说到数学,昨天网友一位家长问我奥数的问题,我把我的回复copy过来:“对奥数具体了解不多。我觉得数学的学习其实要先培养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比如,用生活中具体用到数学的地方去让孩子接触,让他多理解。另外,数学也要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有时孩子甚至会通过探索自己会发现一些我们要教的东西。再就是要引导多种解题思路。最后是培养出数学的学科思维,这是很多科学科目的基础。不知这些奥数是否能满足。”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那么即使奥数成绩再好,将来也可能还是跟我一样数学弱智。那么,怎么才算是深度理解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家长都知道,幼儿会从1说到10,可能只是当作语言在重复,不等于会数数。孩子一般都是先会从1说到10,然后过了好久,才终于会数数、能数对。再往上学也是一个道理。而在小学阶段,深度理解最重要,它能让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学科思维绝不是等到了大学,可以一下子横空出世冒出来的,是在早期的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再以外语的学习为例。我们常看到某人学好一门外语之后,学另一种外语就很顺利。这不是因为他善于模仿,而是因为他在成功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他真的理解了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事实上,这种对语言本质的理解,是他能自如运用学习策略的前提。没有深度理解的人,就会去背单词、背课文、做语法题,之后,即便能答高分,你若是让他再学另一种外语,他仍然畏惧,不知该怎么学。再比如说历史。我中学背了很多详尽确凿的貌似历史的信息,背到哪句话在哪页的哪个位置都记得,但是我对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不是说我现在是否记得这些信息,也不是说我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否理解,而是说,我对历史这么学科缺乏真正的理解。历史就是简单的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吗?学历史就是去记忆这些信息吗?把历史当评书故事一样讲,讲得妙趣横生,就是好的历史课吗?我联想到我学电影时得出的一个有点奇怪的结论:虚构作品比较真实,纪实作品反倒很主观。因为好的虚构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出生活和人性中的某些东西,而纪实作品却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客观,它只不过是利用真实的素材,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想法。学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应该明白,对过去的事件,有很多种选取和记录的方式,就好比我们知道孔子曾对很多文献有选择性地整理编辑一样。我们现在常会看到一些对历史人物另一面的爆料。感到是爆料,就是因为我们过于信任书本上学到的单方面的那些记录。除了记录方式,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就更是因人而异。即便是经过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历史学家观点的比较,我们也很难说自己真的清楚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来龙去脉、各种微妙的互动。所以,我不仅忘了很多背过的东西,而且至今仍然没有对中国史、世界史有什么深入的理解,对历史学科也当然更是门外汉。其他那些学科,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可能会想,这对于小学生是不是要求过高?我想不是。就像幼儿要真的理解数数这件事一样。对小学生,我们要求小学程度的理解;对中学和大学生,我们要求更高难度的理解。目标对了,一开始就有效,也不容易走偏。将来走出校门,也不会感到竹篮打水一无所获。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呢?具体方法专家、老师们可以探讨。我想到下面这些:


让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我想,达成理解的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把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相结合,让孩子看到这些知识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产生、将来有着什么用处。我们常说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动机从哪来呢?从看到知识的真实用途而来。我在讲学英语那篇里说到“有意义的学习”,当我们看到生活中原生态的知识时,知识就是有意义的,是活的、有生命的,是有感召力的。想象一下,在我小时候,在从来没见过任何活的或者影视里的外国人时,当我很难想象讲英语的人真的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时,学英语,这是件多么诡异而又超现实的事情啊,谈何兴趣和动机呢?具体怎么做?我想,教师和家长应该尽一切努力,带领着孩子,看到存在于生活中各个角落里的知识的影子。我们可以带孩子走出去,去参观博物馆、参观各种工作场所,也可以把生活样本搬进课堂,可以请各行业的人士来上课,讲解不同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每一次这样与真实生活的互动,都能给孩子的感官和大脑以丰富鲜明的感受。孩子和知识全都变得活跃起来。这不仅会带来一周的兴奋、一学期的兴趣和动机,更可能带来一生的影响。有时,为了保护这种生活样本的原生态,我们甚至要让科目的分类做妥协——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大主题,把各科知识融入进去。比如,以环境为主题,我们可以学到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物理、化学、数学,甚至体音美,几乎所有学科。这样,孩子就看到了,知识是怎样在构建、在驱动这个世界的。


用多种方式去接触教学内容
过去讲过多元智能,要想让不同智能特点的孩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我们就要精心设计,让孩子以多种方式去接触要学的内容。比如,上生物课,我们可以有讲述的环节,把生物的生活像故事一样去讲解;同时,还可以有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的环节;当然还要有丰富的图形和视频;还要有动手操作和走进自然的环节;还要有小组讨论、合作的过程……这样下来,每个学生不仅能以自己擅长的途径接触知识,并开发自己不熟练的智能,同时,这种多样的接触方式,也能让孩子从不同侧面去感受事物,看到新鲜点。再举个我熟悉的语言教学方面的例子。这里说的是美国人对母语的读写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语文。当然,对于我们的外语学习其实也适用。在美国,在读写训练方面,曾有“语音拼读法”(phonics)和“全语言法”(whole language)两种主要方法。简单地说,前者强调让孩子通过掌握英语单词的拼读规律,来学读写;后者主张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通过关注语言的内容和意思来促进学习,强调丰富生动的阅读的重要性。两种方法分别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我觉得全语言法更有道理,而拼读法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中文的语文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如果只让孩子单调地学认字、写字,效率一定很低。如果我们用孩子喜欢的绘本童书,用各种标牌、广告、包装、通知上的文字去让孩子接触,再以多媒体视频为辅助,让孩子多关注内容,引发对文字的兴趣,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穿插着教偏旁部首比划,同时再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去写字,比如让他们写菜单、写便条、给线路图写说明等等,去大胆尝试写字——所有这些加起来,那就会效率更高。


鼓励多角度的理解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一件事,这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是一个专业人士有成熟的学科思维的标志,也是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途径。
有很多方法能促成多角度的理解。最基本的,比如,多出开放式问题,多留探索研究性质的项目作业,鼓励一题多解,淡化标准答案。在授课方式上,也可以做调整,鼓励多角度理解。比如,语文课学鲁迅的《一件小事》(我还真不知道这是否还在教材里),我们可以让不同学生按照不同角色的角度去深入理解。有人是鲁迅的角度,他要分析鲁迅的思想和经历的背景是怎样的,当时正处于怎样的状态;有人是那个老妇人的角度,他要分析她的生活和思想的背景;有人是现代人,比如是记者或媒体评论员,他要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学生们都在课下做自己角度的研究工作,最后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历史课,如果学生试图从慈禧的角度去做研究,去探讨慈禧究竟面对怎样的问题压力和阻力,或许会发现慈禧其实也做了很多事情,对她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另一种能帮助多角度理解的做法,就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不仅可以锻炼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更能让每个学生通过看到别人完全不同的思路和做法,跳出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消除偏见。别说是孩子,就是我们成人,其实也经常生活于自己狭隘的思路之中,有时只有当你跟别人聊天,你才暗暗惊呼,哎呀,原来别人这么想。大家的思路放在一起,能激发出新意,能培养质疑精神,能让学生重新审视、修订自己的想法,培养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说,有些事情,别人告诉你多少遍,你也不一定能真听进去,而自己亲身经历一次,你才真的明白。去一个地方,自己找去的,下次一定还记得路线。学习更是这样,自己主动探索出来的,才是真的理解。我们的教育常常追求进度和难度,似乎节省了时间、灌输了更多东西,就是胜利。可是,这种所谓的效率好比是豆腐渣工程,一碰就散架,是自己糊弄自己。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美国一位教师兼研究员,在自己给初中生任课的一年里,努力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式教数学。其中一堂课上,他让学生在从1到100的平方中去寻找规律和规则。学生大胆自由地讨论。通常,他只需给出很少的指导,学生就能自己“推导出有关指数的关键想法。”如果连数学规律都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来,其他科目更是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我们应该好好看看,小学生中究竟有多少潜在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科学家、研究学者。我想,如果课程设置得足够丰富,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个隐居的高手。自主探索的学习,不仅效率高,能达成深入的理解,而且会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孩子的精神会变得很强大。

制定合理的评估方式
现在大家都对现存的考核制度有很多批评。但是我想,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体制外的非主流的那些学校中。脱离开中高考体制的学校,很多缺乏完善的评估方式,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实验探索性质的非主流学校,如果没有经得起推敲的评估方式,一方面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真正认可;另一方面,也真的会妨碍了他们对待自身教学的改进工作。学生要考试,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他们究竟学的效果怎样,能看到每种教学方法,到底是否高效。根据考核结果,学生自己掌握情况,做调整,老师也对教学方法做修订。所以,改革不等于要取消考试,不是说学生要没有丝毫压力。关键是要去研究,究竟该考什么、怎样考。评估的方式其实有很多,比如,学生自己评估、大家集体评估、学生对某一科目做档案随时评估、统一评估,等等。我想,或许,最能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的,就是把各种评估方式综合起来去做。


上面只是我个人对于小学教学的一些不考虑现实因素的狂野想法。我们都不是教育部长,但我们是家长,孩子是我们的,对他的教育,我们当然要主动参与,有更大的影响。如果家长能拓宽对学校教育的理解,那我们也会成为教育改革的有益的推动力量。教育改革,不应该仅仅是减负,并增加一些文体活动和兴趣班,而是要深入去探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最后再说两句题外话:我希望大学的专家和领导们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人才进入自己的学校,怎样的高中毕业生才是最受欢迎的,是能最大程度享受到大学教育,能学出最好成果的;我们怎样的录取制度,才能更好地筛选出这些人才。我希望大学的专家、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们能够意识到,这个目标的设定究竟有多么的重要——它影响的不仅是高二高三学生,而是包括幼儿园孩子在内的所有孩子!

现在很多小学的改革步子已经迈得很大,我们比过去有了太多的进步!祝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孩子们能在更好的教育环境里,健康成



如您对育儿和心灵成长感兴趣,请关注罗玲的微信!微信号:luoling_2013微信公共账号:罗玲的空间;罗玲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87078661;百度“罗玲”即有链接。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联络邮箱:luoling_qna@163.com如果您觉得好,请转发给您的朋友们!转发也是力量! 让我们一起祝愿:愿天下的孩子们都健康快乐成长!^_^

点评

学习了,需要关注下  发表于 2016-2-29 22: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5-6-16 08:16:10 | 只看该作者
我有关注罗玲的微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0-20 17:23: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痴人说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2-24 14:28:1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 18:09 , Processed in 0.08197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