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不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桃李春风一卷书,学堂家园两盏灯——择校不是选项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5-14 10:27: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5-14 10:02 发表
woodhead2009-5-14 09:17威望+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woodhead2009-5-14 09:17金钱+5学版人气见旺的重要标志,qq来了。。欢 ...
版主糊涂,我一直都在数学板块混呢,怎么说没有来学版。

...


俺也转悠的少。。见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5-14 10:42:45 | 只看该作者
凑巧,俺家就在朝阳,当年买房从来没考虑过孩子入学,现在面对,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劝我,卖掉一套房子,倒海淀那边再买一套,回答,太折腾了.这么看起来,着实有点不负责哈.

    如果是我自己,也许会动摇,甚至脑袋一热就去削尖脑袋往海淀理钻了,但好在老公是坚定地就近派,跟僵硬的算盘有一拼,对他儿子的健康休息看得比什么都重,正好也给我一个好好权衡比较的机会,思考的结果大致这样:
择校,对于我们的情况来看,好处,当然,是我看重的方面,氛围好,让爱学习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让好孩子不会变成流氓. 至于说到,上了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无论我还是老公都没有这样的迷信,不在加分范围内.
不择校,孩子,我们,都很轻松很多,加之我们门口的小学在朝阳还算不错,只要看住了,别变成小痞子就万事大吉,至于学习,难道上了好小学就能完全交给学校了么?笑话!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子不曰 + 5 + 5 什么群?
wanyi77 + 10 + 10 见过群主!
woodhead + 5 + 5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5-14 11:39:0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干什么的?子版版介绍了三点,其实说的简练一点,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活的更加幸福。
而人活的更加幸福如何评判?一般而言,大家都同意,中国的孩子,不如美国的孩子幸福。
为什么?美国人口是中国的零头,但是美国人占有世界的大部分资源。这个资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比如就业压力。美国国会每年就贸易顺差辩论一通,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其实中国人处在世界食物链的最底端,挣的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血汗钱。美国人没有压力,当然可以满足于开个咖啡馆,自娱自乐。

纵观人类历史,自人这种生物出现以来,就一直和其他生物,和自己竞争。刚开始是猴子和猴子竞争,后来是部落之间竞争,再后来是国家之间竞争,再后来。。就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竞争。
择校就是一种形式吧。
写到这里,自己觉得有些胡说八道。当作笑谈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子不曰 + 5 + 5 是一说。
wanyi77 + 10 + 10 那你是择的呢,还是不择的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09:57 | 只看该作者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藏在心中的小镇

【按】继续转帖,作为某帖子的辅助读物,这样做实在有些明珠暗投,沙里埋金,委屈这些好帖子好文章了。


1 毕业

MM,

我毕业了。

我正坐在阳台上,近傍晚的阳光穿过树林,把长长的树影洒地面上。刚下过一阵雨,到处还是湿的。我点起一根烟,给自己倒了一杯红酒,看天空很蓝。烟,缓缓地缭绕,又消失,我开始想那过去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怎么能忘记那些星期天的下午,总是蹉跎逗留到最后一刻,假装不记得还有功课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里,我们挤进小镇的咖啡馆喝热呼呼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后,我们溜到小镇公园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边聊天到天黑,有时候水鸭会哗一声飞过我们的头顶。

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克伦堡,听起来好像会让你无聊死,尤其对我们年轻人,可是,我觉得它是“家”,我感觉到一种特别的眷恋。人们可能会以为,这么小的小镇,文化一定很单调,里头的居民大概都是最典型、最没个性、最保守的土德国人。其实正好相反,克伦堡国际得很。就拿我那三个最好的朋友来说吧,你或许还记得他们?

穆尼尔,是德国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杜拜、突尼斯长大。佛瑞弟,跟我“穿一条裤子”的哥儿们,是德国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语之外,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大卫一看这名字你就知道他是犹太人。大卫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以色列人,所以他也会说意第绪语。然后是我自己,是德国和台湾的混血。我们四个死党走上街时,简直就是个“混血党”。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在克伦堡一点也不特别,我们这样的背景几乎是克伦堡小镇的“典型”。死党外一圈的好朋友里面,我用手指可以数出来: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韩国人……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实有时候会引发争执,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混血儿”和“混血儿”之间还处得特别好,特别有默契。

譬如说,我们随便到一个空的足球场,准备踢球。不管认不认识,人数一够,就开始组队比赛。几乎每一次,会自然而然分成两队:德国队和国际队。凡是有国际背景的就自动归到国际队去了。这和种族主义没任何关系,大家只是觉得这样比较好玩。我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我的中国血统而受到过任何歧视。而且,我们常常开种族差异的玩笑。

昨天我和佛瑞弟,还有佛瑞弟的金发女朋友一起看足球赛。刚好是巴西对阿根廷两个不共戴天的世仇。佛瑞弟当然很激动地在为他的巴西队加油,我就故意给阿根廷队加油。足球赛一定会引发政治和文化的冲突的,很快我们就变成真正在争吵,到底是巴西人还是阿根廷人比较傲慢、愚笨、丑陋等等。吵到一半,佛瑞弟的女朋友好奇地问:“如果你们两个人都是纯粹德国人的话,会怎么样?”

我们愣了一下,然后两个人几乎同时说:“那我们会闷死,跳楼算了。”

多国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我马上要去香港了,那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世界。我发愁的是,我怎么跟我的克伦堡朋友们说再见?我怎么跟10年来都是我生活核心的好友说再见,而心里又知道,人生岔路多,这种再见很可能是永远的?甚至那些你没有深交、但是很喜欢的人,你还没有机会去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好感,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完全地消失。我感觉一种遗憾。你或许会说,安德烈,人生就是这样,一条线往前走,没什么好遗憾的。我知道,但是,我还是觉得遗憾,不舍。

所以我坐在这阳台上,细细回想我们共有的美好时光,把回忆拥在心里,往前走,但是知道我来自哪里。

安德烈

2 背影

安:

我也听过一个尼加拉瓜人这样讲阿根廷人:在酒馆里,一个尼加拉瓜人问另一个尼加拉瓜人:“Ego是什么?”被问的人答道:“就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小阿根廷人。”旁边一个阿根廷人听到了,站起来粗声质问:“你说‘小’阿根廷人,什么意思?”

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你毕业了。好几个镜头重叠在我眼前:你从幼儿园毕业,因为不了解“毕业”的意思,第二天无论如何仍旧要去幼儿园。到了那里一看,全是新面孔朋友全不见了。你呆呆地站在门口,不敢进去,又不愿离去,就站在那门口,小小的脸,困惑、失落。“他们,”你说,“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然后是上小学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3 土地

你有一个“家”,而这个“家”是克伦堡小镇,安德烈,这不是偶然的。这要从你的母亲开始说起。如果你用英文google一下你母亲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么一行描述:“生为难民的女儿,她于1952年出生在台湾。”难民,在英文是“庇护民”(refugee),在德文是“逃民”(Flüchling)。所谓“逃难”,中文强调那个“难”字,德文强调那个“逃”字。为了逃离一种立即的“难”,“逃民”其实进入一种长期的、缓慢的“难”摒弃了乡土、分散了家族、失去了财产、脱离了身份和地位的安全托付、被剥夺了语言和文化的自信自尊。“逃”,在“难”与“难”之间。你的母亲,就是20世纪的Diaspora的女儿。

所以她终其一生,是没有一个小镇可以称为“家”的。她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每到一个小镇,她都得接受人们奇异的眼光;好不容易交到了朋友,熟悉了小镇的气味,却又是该离开的时候了。她是永远的“插班生”,永远的newkidontheblock。陌生人,很快可以变成朋友,问题是,朋友,更快地变成陌生人,因为你不断地离开。“逃民”被时代的一把剑切断了她和土地、和传统、和宗族友群的连结韧带,她漂浮,她悬在半空中。因此,她也许对这个世界看得特别透彻,因为她不在友群里,视线不被挡住,但是她处在一种灵魂的孤独中。

她给你一个家,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稳稳地包在一个小镇里,是因为她希望你在泥土上长大;希望你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己的村子;希望你,在将来浪迹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小镇等着接纳你,永远有老友什么都不问地拥你入怀抱。她不要你和她一样,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没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成为比较深刻的艺术家。

我感觉到你信里所流露的惆怅和不舍。难道,你已经知道,“毕业”藏着极深的隐喻?难道,你已经知道,你不仅只在离开你的小镇,你的朋友,你同时在离开人生里几乎是惟一的一段纯洁无忧的生活,离开一个懵懂少年的自己,而且是永远地离开?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安德烈,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我又想起你站在幼儿园门口徘徊的那一幕。

4 你从哪里来?

是的,我记得克伦堡的街坊国际人多、混血儿多。所以我很高兴你一点也不特殊。也因为小镇种族和文化多元,所以我这“外籍妈妈”在任何场合坚持和你们说中文,一点儿也不引人侧目,而且德国人羡慕你们在双语或甚至于三语的环境里成长。也因此,你知道吗,安德烈,在台湾,每8个初生的婴儿里有一个是“外籍妈妈”生的,但是很多台湾人并不尊重这些“外籍妈妈”的文化和语言越南语、马来语、菲律宾语……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些都是次等的文化和语言,以强势文化的姿态要求这些“外籍妈妈”们“融入”台湾,变成台湾人。我想,如果德国人以强势文化的高姿态要求我不要和我的孩子说中文,要求我“融入”,变成德国人你觉得我会怎么反应呢?

学会尊重异文化真的需要很长时间。你刚好成长在德国一个比较好的时期,1950年前的德国人,我相信,不是现在这样宽容的。纳粹时期不说,1950年代对土耳其人的态度也是很糟的。可是国际化真的可以学习,或许对于台湾人,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那时间很长,而现在在那儿养儿育女的“外籍妈妈”日子可不好过,他们的孩子也被剥夺了一个多元的、为母语骄傲的环境教育。

我最近也碰到一些“奇怪”的人,“奇怪”在于,身份复杂到你无法介绍他。我们还是习惯地说,他是日本人,他是法国人,他是印度人等等,但是对伊里亚你怎么办。我们都是柏林国际文学奖的评审,10个评审分别来自10个语文区,我负责华文区域。伊里亚坐在我旁边,我问他:“你来自哪里?”标准的见面的问候吧,但是他沉吟了半天,然后说:“我拿的是德国护照。”“喔。”我知道,麻烦了。他自己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你来自哪里”这个古老而原始的问题。

伊里亚出生在保加利亚,说斯拉夫语系的保加利亚语。6岁时,父母带着他逃亡到德国,为他取得了德国护照,作为保护。然后他们迁居非洲肯尼亚,他在肯尼亚上英文学校,所以他会英语和流利的非洲Swahili。高中毕业之后他回慕尼黑上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于是德文变成他写作的语言。之后他到孟买去住了6年,又到阿拉伯去生活了几年,信仰了回教……

“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在大流动的21世纪,真的愈来愈不好回答呢。然后我在香港遇到了“柔和”。“柔和”是一个印度名字,长得也像个印度人,有着很柔和的眼睛。他若是走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条街上,人们可能直觉地以为他来自印度或巴基斯坦。但是,不,他是香港“原住民”,已经有好几代的家族出生在香港,比满街的香港中国人要香港得多。他讲英语,拿英国护照,但他是香港人,可是由于血统,他又不被承认是“中国”人;看起来像印度人,但是他和印度关系不深……

“你来自哪里?”你要他怎么回答呢?

所以我在想,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逐渐地要摒弃“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的老观念?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国籍;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可是不管国家这种单位发生了什么根本的变化,有了或没了,兴盛了或灭亡了,变大了或变小了,安德烈,小镇不会变。泥土和记忆不会变。

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

MM

(来源:南方周末)2005-07-1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5-14 13:19:39 | 只看该作者
世上本没有名校,择校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名校.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5 + 5 真是名言啊!
kathyhhs + 1 + 1 有道理,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5-14 13:27:07 | 只看该作者
嗯,学习啊, 看来孩子上学也有些像买彩票啊,遇到好老师是关键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5-14 13:27:52 | 只看该作者
wanyi77 2009-5-14 13:01 威望 +10 见过群主!
wanyi77 2009-5-14 13:01 金钱 +10 见过群主


这里还是你是老大.

子不曰 2009-5-14 13:07 金钱 +5 什么群?
子不曰 2009-5-14 13:07 威望 +5 什么群?

09级小学生群.

变相广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5 + 5 群主变版主啦
wanyi77 + 10 + 10 .。。。。。。。。。。。。。。。。。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5-14 14:03:51 | 只看该作者
哪个学校也有好学生,哪个学校也有差生,但和将来长大成材好像也不成比例。我们这里富翁极的人物,好像没几个名校毕业的。
关键还是看孩子是否有上进心,有不怕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动力。
至于是否选择好学校最主要的还是看家长自身是否有这个能力让孩子从小上好学校。如果能上好学校,谁都愿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wanyi77 + 5 + 5 看来你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算择校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5-14 22:33:4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有的地方不让择校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zyfh + 5 + 5 那才好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5-15 05:06:27 | 只看该作者
老公当年就读的中学现在是臭名昭著的学校,那里的高中生能跟实习老师打架,可他们那一届被铁腕校长硬留下来的一批学生有两个去了清华,有去差一点的高校的是全校第一名进去的。其实学生本身是最重要的,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但现在择校之风刮得好学生和好老师都往几个学校挤,老公的中学当年教他的老师不是退休就是跳到其他学校,那里是风光不再。
带实习的学生去过不同中学,重点中学的老师不是个个都有多优秀,但还行,可普通中学碰到差劲的老师张嘴闭嘴的错误真让人替那班学生担心,当然普通中学的好老师也很不错。小学没有研究不敢乱发言,但应该知识性错误不至于犯,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好老师。
有办法的,择校不如选老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学习一下。
woodhead + 5 + 5 你这是双择:先择校,再择老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4 15:16 , Processed in 0.089637 second(s), 3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