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0:15
标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经界的朋友。现在热心读经教育的人士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老实读经,只求读和背,还有一方主张讲解,否定死读。

这个问题不便在读经网或读经专栏讨论,我总感觉读经热心朋友有一点“那个”。一谈到与偶像有不同教育观念就会出现很多大嗓门。所以只好躲到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来聊这个话题。

这个问题的确有些麻烦,我为此也花了很长时间的思考。麻烦在哪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经,读,讲,解这几个字的涵义,以前古人如何教学,现实问题以及具体问题等等说起,凭我的水平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我将逐步尽量将我的思考说明白,我说话有些绕圈,可能会越兜越远。这是我的顽疾。中国人是一个文化内涵很深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使得国人的思想变得非常复杂。除非圣人,否则想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服一个人实在太难了。

现在“读经教育”字实际上已经特定化了,已经成为王氏读经专有名词了。我很尊重王教授,不论怎样他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在承传中华文化,就这一点非常了不起。我与王教授在孟母堂同住了多日,私下交流了多次,应该是对他还是有些了解的。从我的了解,他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修行者修炼的人。而他太太是一个佛家修炼者。王太太的确厉害,智慧要高于王教授。从王太太的嘴里,我也了解了很多东西。王教授搞了个全球读经,王太太搞了个全球身心灵健康学会。这些有点偏题就不多聊了。

我与王教授交换一些观念,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是以前没听说过没看到过的,从随后他与别人的交谈中将我的观念转给了别人,说明他很认同我的观点。比如我说数学其实也是人文,数学从另一个角度在向我们展现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比如,数学中有一条短线段和一条长线段,它们一一对映吗?用数学分析,通过一点将它们一一相连,发现只要在一条线段上有一点,必能在另一线段找到唯一的对映点;同样原理,在另一条线段上的任一点都能在这条线段上找到唯一的对映点。这说明,这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包含的点是一样多的。数学就到此了,那么这个数学问题在告诉我们人什么道理呢?其一,有限包含无限,无限也是有限的。这个结论已经有中华文化的味道了。其二,线段不论长短一一对映,那么平面呢?立体呢?也是一一对映的,不论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如果拿人体和宇宙来分析,人体和宇宙不是一一对映的吗?人体内任何一点均能在宇宙中找到唯一的一个对映点,同样,宇宙中任一点也能在人体中找到唯一的一个对映点,这不与我们道家所说的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非常吻合吗?数学不就印证了文化了吗?
(待续)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0:49
绕了一圈还得回来。

前面提到王教授,只是想说明王教授就是一个学者,他是一个人。我希望把他从“迷们”的神坛上拉回到常人中来。我认为这不是贬低他,而是尊重他,保护他,还他一个真实存在与人与他都是好事。

王教授的读经教育理论其实是有问题的。我把它说成是美丽的谎言。我们考虑问题首先得考虑大局,考虑时代的需要。王教授倡导读经教育应该是非常及时的,非常顺应中华复兴的时代需要的。读经对我中华民族来说太需要了,能够从小读经,那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功德。所以,王教授在大陆一走,全国各地胸怀济世情怀的,有赤字之心的,图国富民强的,爱中华文化的等等人士,纷纷追随相应,表示欢迎和支持。当然,多年来,大陆官方对王教授的读经教育推广似乎没有表露出什么大的热情,始终持小心谨慎观望的态度,反应最热烈都是民间人士和民间组织。其实这更说明了王教授推广读经教育的价值。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百姓的内心渴望,是深的民心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民间积极的推动,现在在大陆各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读经教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观念,按照读经教育理念实施教育的也开始多起来了。当然从相对数量来讲,接受读经教育的孩子还是非常有限的,还是需要不懈的推广。在这时来讲读经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对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讲呢可能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更负面影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读经出现了问题,就会现身说法否定读经教育。所以,讨论读经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一直非常谨慎,本只是与王教授私下讨论。无奈王教授已是神坛太高难以下来了。唉,都是“迷们”惹得惑!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1:30
标题: 记忆力理解力问题
王教授读经理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理论是儿童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与年龄关系原理。他认为儿童在13岁之前,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降低的,年龄越小记忆力约好;理解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提高的,年龄越大理解力越好。

我们先讲讲这个“13岁”,这个有一定的依据。王教授在推广中华经典,那么我们应该到中华经典中去找依据。《黄帝内经》是一部系统论述人体科学的经典。人的生长发育是有一个非常规范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人对人的研究是最透最深的。人有男有女,男女的发育是不一样的。这些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就不细说了。

有关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个有必要说说。记忆力和理解力只是人的学习力或者认知力的其中两种能力,并不没有涵盖全部。人的学习力还包括思考力,想象力等等。我们既然研究教育就不能把眼睛只盯住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两种能力上。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圣人贤者好像记忆力理解力都很好,但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好是不是就具备了成圣成贤的良好基础了呢?这样反问可能不太确切。我只是想说明可以利用和需要开发的人的能力很多,大家是否该好好思考思考一种只注重或者建立在单一这两种能力基础上的理论是否会有问题呢?

咱们回过来说,我们中华经典中有关于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描述吗?有关于记忆力和理解力与年龄关系的描述吗?我没有翻这么多经典,但是我猜测没有或者很少。因为无论讲记忆力还是理解力,这是西方科学体系的用词,西方科学研究脑,大脑器官。记忆力理解力可以说都是“脑力”。而中国自古研究的是“心”,这个心可不是心脏器官。西方讲开发“脑智”,中国讲开发“心智”。中国其实是很反对用脑的,所以老子讲弃智,我的理解是告诫人不要动(小)“脑筋”。中国的语言中对动脑筋是有否定意思的。而,与心有关的部分,中国人研究的太多太深了,看看想、思、虑、悟、情、性等等这些词就可见一斑了。

王教授在讲孩子学习力的时候既然用了西方脑科学的词汇,那我们看看西方科学家们到底对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什么论述。皮亚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儿童认知的专家。现代很多有关学习教育理论都是建立在他的学说基础之上的。那么他有关于儿童记忆力和理解力随年龄增长关系的理论描述吗?请大家自己找书看看吧。有还是没有,到底这么说的,还是大家自己言见为实。

如果王教授的有关记忆力理解力这个基础性的重要理论,在中华经典中找不到依据,从西方学术上也没有科学依据,那就真的糟糕了。。。。。。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2:15
标题: 说个笑话。
现在有关开发大脑的教育非常热门,什么左脑开发右脑开发全脑开发,有家长笑话说我让儿子左脑去开发了右脑去开发了都开发糊涂了。时下各种开发大脑的培训书籍音响制品非常多,大多数家长看看这个有道理,那个有必要,也不管到底有没有效,抱着开发总比不开发好的想法送孩子去开发。

这里咱们不去妄谈谁的理论有没有问题,到底什么科学有道理咱也不随便说。但是,现实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比如,有人被汽车撞了,一下就失忆了。有人的脑袋突然被什么打了一下,居然能莫名奇妙的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西方脑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些问题,可至今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个笑话,让孩子开发这脑那开发那脑,说不定还是你在孩子后脑打一下有效。

西方脑科学发展还是很不发达的,因为大脑实在太复杂了,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研究起来实在太难了。比如说以前认为心脏不动了人就死了,后来发现不对,认为脑死人才算死了,现在发现又不对了,脑死了的人也可以复活。

绕了一大圈,只是想说明,我们不要盲目的去跟随西方的科学。从教育方面讲主要是不要随便跟随西方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所谓的科学其实不科学,它一直在变的。我们轻信它拿了这些建立在不科学不成熟基础之上的理念来指导孩子教育,搞错了谁来负责啊?谁为孩子承担责任啊?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2:23
如果我们把王教授的记忆力理解力与年龄关系问题放到一边,重新真实面对孩子,这样可能讨论起来容易一点。否则,如果一直把“王脑”理论作为真理定律,接下去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接下去我们要来讨论孩子了。(一个人聊了半天还没人有反应呢,先暂定一下,看看大家的反应再说吧。如没人想听就不多说了。)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11-21 13:12
说得很好,请继续!
作者: shuaige    时间: 2007-11-21 13:29
一直在关注有关内容,观点赞同,请继续。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1 13:45
希望继续
我在读经版唱了些反调,没啥效果,懒得再去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13:53
愿闻其详,请继续。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14:10
我提倡讲解,但问题是:孩子多大讲解?怎么讲?由谁讲?什么老师算合格讲经老师?训诂讲的话,用哪个版本?朱子还有不透的地方呢。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5:00
看来关注的人还顶多。这里我就权当一回老师了。

我给孩子们上课喜欢互动,喜欢启发。讲得多讲得高不一定就是好,关键要讲得能启发孩子,讲得能让孩子们发问思考。用一个术语就是“点化”,老师主要是“点化”学生,点就是一点,不是一大片;点就是指点提示,化就是变化,若隐若现的;化就是内化。果行同学悟性很高,开始发问了。(注:我这里是顺口玩笑,其实果行是我的老师)

插一句,sunny现在最大问题是不会发问。不会问就是还不会思考。当然有很多孩子会乱问,那只能是一种调皮。

老师把问题讲透了但学生不能从中有所启发那其实没什么用,顶多只是在学生面前卖弄炫耀一下老师的才能。最高的本事是老师今明月明晚风的东拉西扯却能让学生从中悟道。道,可道,又不可道。这句话不是老子说的,但我想老子也有这层意思。师者,首要的是传道,要传这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

又绕一圈看看。
作者: 水瓶子    时间: 2007-11-21 15:40
黄老师,今天这些文字可是有含金量的!
作者: 水瓶子    时间: 2007-11-21 16:00
我对读经私塾教育的迷惑是,读经人并没有将读经教育的是否讲解划分出阶段来,并没有言明经典在某某时候是需要讲解的,将来会怎么讲,目前有没有开讲的计划------没有基础和储备可以由计划开始,可是很明显目前私塾是有意无意地一截子断言:不需要讲解,孩子不需要理解-------刚刚进入读经的孩子,都很有想明白和理解意思的欲望.后来在不断地不需要理解的强化下,花很长时间来适应读背不懂的内容,当然孩子适应力是很强的,他们有能力去读不懂的内容,这是大人所望尘莫及的.

问题是,孩子们很可能在这样的强化下,并没有正确地理解为"暂时"的不需要理解,而将这种不需要理解和抹煞探求未知的欲望,举一反三到别的未知世界中去呢?

我不知道会不会,只是一点疑虑.

作为一个教育体系,不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员,没有合适的模式,就断言说不需要.这个也是我跳出读经之后,才认识到家长照理说是应该有这个疑问的权力的.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6:38
标题: 回复 #10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好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原话),有谁认为儿童读经需要讲解,说明这人连经典的门都没有摸到。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我敢肯定中华经典中没有类似的言论。

我们说话得有“根”,别人的话我们也要找找其中的“根”。有时候我们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把一片随风飘落的叶子误认为秋天。

果行女士说自己提倡讲解,好像以前没看到过类似的帖子。你已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过我还没有阐述我的观点。我认为答案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也许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单一的肯定和否定都不是中华文化。

又往外绕一圈。前段时间看了一些曾仕强老教授的讲演。我很佩服老先生,他用风趣浅易的语言将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风格讲得生动明了。我母亲是个农民,文化不高,但被曾教授的讲课逗得会心的大笑。我认为他把中国人的心摸透了。

继续往另一方向绕。如果我是司机,各位网友是乘客的话,我想问问大家头晕不晕,如果有人因此晕车,那我就不绕了。我多绕几个弯,为的是让大家少绕弯。

中华经典《易经》被推崇为百经之首。《易经》我没学习过更不要说研究了。南老认为学易经是要玩的。我每每体悟中华文化的美的时候常常想到这个“易”字,玩味这个“易”真是妙不可言啊。再来看看那个太极图,阴阳分明,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时而是阴,时而是阳。这就是中华文化啊。

现在又绕回来,我们这个帖的主题问题是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我的看法是。。。。。。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1-21 16:56
标题: 认真等待
认真看帖,认真思考,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我也是读经孩子的母亲。我们一起思考,当过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以后,我们可能更接近于真相。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6:57
如果有人已经知道了我的看法,那太好了。你已经“得道”了,你可以提前下山了。
如果还是不太清除,那么请耐心坐好继续听我绕圈圈,记住头有晕请随时提醒我。

大家坐好了,现在我要急拐弯了。我想通过数学方法来回答我们的主题问题。诸位看官请别笑,你们可能没听说过用数学方法也能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吧。(我好像没看到过类似的方法,如果果真如此,那我得申请创造专利。)

有人会问我是不是搞数学的啊?我可不是,跟大家一样在学校里学了一些数学,以前也不知道也从没问问为什么要学数学,只知道数学是要考试的。

好东西不能随便拿出来,既然我是老师,就给大家出个思考题作为作业,看看大家思路能不能跟上,请大家看看用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可以来解答我们的主题问题。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17:01
标题: 回复 #14 新新唐人 的帖子
黄老师这圈子兜得大,不过我不擅长兜来兜去,有话直说。

“认为儿童读经需要讲解,说明这人连经典的门都没有摸到。”这话是我说的,有狂妄之嫌,狂妄就狂妄,我不收回这句话。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就经典义理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我提倡讲经,不是提倡儿童讲经,年龄区别,还有动态的孩子的根器区别。

还是愿闻其详。。。等待继续。。。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7:11
标题: 继续卖弄
既然说到此了,我就继续卖弄了。记得修炼之前我有几个哲学问题,曾问了很多人均回答不上,而我却用了独特的数学方法回答了问题。

一个老问题:大家都知道鸡生蛋,蛋生鸡,那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非常熟悉,也可能有一些满意的解答了。不过,我现在要求大家用数学方法来解这道题。

这个问题权当课外思考题吧。卖弄多了就不值钱了。为了避免起显示心也避免找来非议,我还是知趣的早早结束太偏离主题的卖弄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17:19
我现在要求大家用数学方法来解这道题。
======================
学习的机会来了,如果不出我所料,您又会兜回去。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7:43
看来有人晕车了。果行老师现在用激将法提示我该刹车了。
好,我说过有人晕车我就不绕了。
有关主题问题的分析我好像还没正式开始,也就是说绕来绕去只是在盘山公路,还没到欣赏景点的时候呢。
我们刹车在鸡与蛋的问题上,那么我们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上路。不过,要是老师出了题目马上亮一些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似乎就减弱了启发教育的作用。所以,还是先把这个问题在网上晒一晒吧,网络可以藏龙卧虎的地方。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17:47
结论:讲解文字,不讲经典。
不要出我所料。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1 17:59
我来试试
从进化论来说,鸡不一定是蛋孵的,可能其他什么希奇古怪的东西进化而来.故,先有鸡.

请黄老师讲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1 18:07
关于记忆力和理解力
我个人的感觉是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用越好.如何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锻炼思维.

我在鼠版瞎混,大家都说我记忆力好,脑袋中用精密计算机n台,但实际生活中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够,为何?实际不是记忆不行,而是根本不想记,和观察力欠缺.年少时,我就不喜欢背,但现在记忆力一样好.但是我也算吃了不喜欢背的亏.但矫枉不能过正.需要背,不是什么都要死背.

死背读经比填鸭教育更不如.填鸭教育还填些定理公理及推导过程.解偏题怪题至少还是都脑筋.死背读经背的都是不知说云.连"朱子还有不透的地方呢".

脑子不动,何来13岁理解力就自动具备?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8:08
标题: 回复 #2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如果是一个孩子回答的,我会说这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已经开始思考了,请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或者有什么补充的吗?或者我会说回答的很好,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现在果行老师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很好!我们尽量不谈对错,有自己的看法就很好。

这个结论是不是与我看法相同我认为并没关系。我又不是什么专家权威,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考上就行了。

既然果行老师明确了一个结论,那最好能继续讲讲你的理由和思考。我们大家“全身都是耳朵”的听。

好,下面请果行老师上台演讲,大家欢迎!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1 18:09
回家了

到时候来看评语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8:36
标题: 回复 #22 jiangying 的帖子
回答的不错。

看来jiangying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实这是个哲学问题。

我们暂不谈进化论本身有没有问题,就按进化论讲,物种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这一极为短暂的时间不存在进化问题。

非常欢迎jiangying,请再思考思考,在家里可以问问家人,在单位可以问问同事,听听他们的思考。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1 18:53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1-21 17:01 发表
黄老师这圈子兜得大,不过我不擅长兜来兜去,有话直说。

“认为儿童读经需要讲解,说明这人连经典的门都没有摸到。”这话是我说的,有狂妄之嫌,狂妄就狂妄,我不收回这句话。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就经典义理 ...


果行老师可千万别生气啊。我们网聊至今一直是很愉快的,因为已经很熟了我可能就随便了,开始调侃开玩笑了。你可不要当真啊。

大家都是就问题讨论,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正常很好的。很多东西没有简单的是非对错也没必要分出个是非对错。不过对待问题的态度倒是至关重要的。一句“狂妄就狂妄,我不收回这句话”,我就不太理解了。这好像有点跟谁赌气似的。要么自己觉得没狂妄,要么意识到有点狂妄就马上收回马上改。这个知错就改的道理好像孔子也讲过。出自经典的话绝对没有一丝狂妄的。若要做必要的解释直接找出经典原文来就是了。我还是很认同圣人的。

如果这句话果真有经典出处,那这个主题讨论就到此为止了。圣人已说过的话,我们没必要再费口舌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20:44
标题: 回复 #27 新新唐人 的帖子
看来我们还得加深了解,我说话简洁而已,没有生气。再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大家谈看法而已。
我的话只代表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并不要求别人认同。这与有没有出处无关,经典没有出处的地方就不能讲话了?说不定我的想法暗合古人哟,嘿嘿。。。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1 20:50
标题: 回复 #24 新新唐人 的帖子
这不是我的结论,我这是在猜你的结论,猜对了有没有奖?

不过绕了半天还不知您要说什么,我还是等上半个月再看这帖吧,到时一下把精彩内容看够。

您请继续,我不再打扰。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1-21 23:50
老掉牙的题目。

妄执文字相而生造出来的题目,以一“静止抽象概念”替代一具体“动态事件”,然后才产生这类莫名其妙的问题,类似于“石女儿子的爸爸是谁”的问题。

《愣严经》早在2500年前已然解决此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1-21 23:58 编辑 ]
作者: mayavati    时间: 2007-11-22 04: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水瓶子    时间: 2007-11-22 09:40
不同看法不同的认识而已.黄老师有些看法我认同,有些我也不赞同.可是曾经我知道黄老师对读经教育身体力行地去大力推广和实施,而且也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时日,现在能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出他觉得更接近真理的答案,出来讨论一下我觉得大有益处.凭什么有些人听到不同声音,甚至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就处处咄咄逼人,誓将人压倒才称快.
楼上说得没错,修养是有点问题.至少我对大儒的印象都是非常谦和的,就是面对不同的声音,总也是微笑地,包涵地,可不是处处时时恨不得揭杆而起.
王教授这样的高人,我也没觉得他曾经想用气势来压倒不同言论的人.可是在本论坛,有这么一拔人,就真以为一杆子下去人家就会俯地.


[ 本帖最后由 水瓶子 于 2007-11-22 10:05 编辑 ]
作者: 水瓶子    时间: 2007-11-22 09:42
这个主题是旧的,但是却需要新的缘于实践得出的真实结果再不时地来检验,我觉得万不是过时的,而是讨论得太不够了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1-22 11:02
智慧

求智慧有程序,先求根本智,再成就后得智,根本智叫无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成就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就是修定!现在求学的方法,永远不会开智,为什么?他不知道修根本智,现代人不遵守古老的传统方法,疏忽了根本智。所以不可能有后得智。

根本智在童蒙培养。七岁上学教规矩,教读书,读书不讲解,只教读、背诵,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守规矩就是持戒,读、背书,心专注在课本上,不去想东想西,就是定,把一切妄想杂念打掉,属于修定。书念得清清楚楚,字没念错,句子没念颠倒,这是慧,就是根本智。七到十二、三岁,他心定了,该背的东西全背熟了,进太学开讲,叫后得智。小孩天天背书干什么?修根本智。不许他胡思乱想,用这个方法帮助他修定,修清静心。他心地清静就开智慧。

上面这段话是我从这两天在看的《净空法师法语菁华录》里面摘抄的。一部经典如果没有背得很熟,讲解也是枉然。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1:30
呵呵,时间会证明一切.

请黄老师继续.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1:33
原帖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1 18:36 发表
回答的不错。

看来jiangying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实这是个哲学问题。

我们暂不谈进化论本身有没有问题,就按进化论讲,物种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这一极为短暂 ...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悖论,用静态问题的来代替动态的事实.因为黄老师提到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我才那样回答.如果用哲学的来回答我是不会那样说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1:53
我来谈谈我对:"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1.经典的盲目崇拜问题,实际上读经人士不仅是对王教授盲目崇拜(当然他们认为是景仰),还对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盲目崇拜(当然他们也认为是景仰),要走下神坛的不仅有王教授,还有这些经典.
经典和道德哪个先产生,实际就是一个鸡和蛋的悖论.问题是经典是否就能完全代表道德?经典中有无糟粕?道德离开经典能否生存?等等问题.
我们先抛开经典是否有糟粕的问题,假设经典没有糟粕.但是对于经典的理解却有各种难保这些理解中没有糟粕,连"朱子还有不透的地方呢。"何况小屁孩.如果捂读是否会贻害一生?
孔孟已经是2000年的先人,他们到底如何想的,已经很难完整的理解了.

2.经典是否要讲解.
幼儿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语感?不如学唐诗宋词.
识字?未免枯燥了点.
修清静心?"曾经有这样一位法师说过:读金刚经与读狗屎一样,当他们到达同样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区别的(这句引用于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9983&extra=page%3D1沙发)
道德?应该这才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这就回到1的问题,死背有用没有?有没有害.

故我对黄老师问题给个回答:读经要讲解,讲的是道德,不是经典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1-22 12:13
标题: 回复 #37 jiangying 的帖子
修清静心?"曾经有这样一位法师说过:读金刚经与读狗屎一样,当他们到达同样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区别的(这句引用于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9983&extra=page%3D1沙发)


如果认同,那应该不要让孩子读任何书了,只要读狗屎就行了。
作者: mayavati    时间: 2007-11-22 12: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2 13:14
本不再想回帖,但看着有点热闹,还是把昨天在另一楼的帖子转过来。至于孩子要不要讲经,家长自己选择,我尊重所有选择。


回复 #54 新新唐人 的帖子 ( 果行育德)


等待继续,好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

我跟随王教授夫人(我叫师母)学过太极,还跟师母过过招,确实厉害,真功夫。那时我正在修“安那般若”法门,师母也对我进行了指点。

当时我问过教授,为什么不学这些,他说:学佛很好,但我不选择这条路。这句话我一直没明白,表面看上去师母是厉害得多。直到去年,我才慢慢明白教授的选择,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一条坎坷的路,他不是学者,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位真正的儒者。纯粹的美好理想让他忽略毁誉,百折千回而不退却。但如同当年孔子和孟子的平凡,几人能看懂?几人能明白?

王教授不是我的偶像,这样说略显轻佻。我算是拜师无数,但王教授是我最敬重的人,因为他的平凡,因为他是在红尘中用生命的鲜血在磨砺一条理想之路。这也许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然而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平凡的过程中难行能行,才显得辉煌夺目,阳刚十足。真乃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隐遁是容易的,一头栽进红尘去振拨人心是太难的。按年代的效果,孔孟提倡的都失败了,王财贵的读经也许也会失败。但他的眼光是给下一代又下一代的中国人留下火种,“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回复 #5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 新新唐人)


我知道你是一个修炼者,如幻也是,吕老师也是。读经圈里内行的人大都是修炼者。大家虽然不同门,但都是走在探求人生真谛实修证悟解脱之路的人。内行人之间交流就比较方便,要讲清一些问题相对可以简单一点,因为大家有一些基础和共识。

为了求道天南海北的走,这个求道之心真的太可贵了。然若拜师无数而未得明师,则徒劳往返长进不了。为了吃透王教授他们的路正不正,我有意的作了一些试探摸底,深入了解他的心性修为。当然我现在基本知道王教授和他太太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一颗什么心。这些问题比较敏感,不便公开说,希望德姐多多用心考察体悟。

找时间继续展开。

回复 #58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果行育德)

我应该不算修炼者,对王教授或师母究竟是怎样的人不感兴趣。这也许跟我修为有关,内心有什么便看到什么。我辞职教过孩子,所以能看到袁博士深厚的父爱,在现今社会,这样的人显得弥足珍贵,我由衷敬佩。我的孩子也去了私塾,所以对于家长的心情我尤能体会。我也教过私塾的孩子,即知老师的责任和方向非常重要,不论自己修为怎样,孩子的反馈最能说明问题,一定要及时调整,所以当老师真是战战兢兢。

我拜师无数,并不是师父不好,也不是我用心不够,而是一直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适合自己才最重要,直到遇到王财贵,读了牟宗三的书,我才狂心顿歇,我选择走儒家的路是我的宿命,不求此生解脱,只求活得坦荡透彻。由此我更能理解王财贵。

但我尊重一切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而且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来这里也可以跟您和袁博士学习经验,以及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和而不同”不亦乐乎。正因为差异这世界才五彩缤纷不是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3:24
标题: 回复 #38 霏霏 的帖子
那位法师用的是"夸张"这个修辞手法,如果霏霏女士如此回答,未免钻牛角尖了.

读经的人常说西人也读圣经.但西人读圣经和我们读论语是不同的,他们读的都是现代的语言,而不是古雨,我们的读经人士读的是文言,还要去找繁体的文言.
如果是白话经典,需要讲解吗?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汉字的传承有优势.读白话经典有时又显得底蕴不足,故文言经典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何时学,怎么学?才是关键的.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1-22 13:42
标题: 回复 #41 jiangying 的帖子
呵呵,我害怕的是僵硬先生钻牛角尖啊!因为你把“修清静心”用这句话来解释实为不妥。

读书就是修,修心、修德、修身、修智、修慧。无论谁读亦或读什么样的书。只不过善书修的是善知识得的是善果。

文言经典何时学、怎么学?我的观点很明确不想再多说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2 13:59
避免楼歪,转过来一帖,供参考:

Re:转贴請問王教授﹕論語註釋本之選   
日期:  2005/01/25   發言人:  王財貴   
內文:

     一,學問有知識一面,有智慧一面。知識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靈活的。因為兒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議給他的閱讀,從簡易能懂的知識開始。

    二,當然,若他要看他還不能了解的書,也可以,只不過不要強求他了解。這樣,也等於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於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實也有很大的效果,因為現在不懂,但可以給將來的懂留下種子。

    三,像論語這樣智慧的書,本來就不必急著讓孩子了解,縱使講給他聽,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講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費力再講再看?至於本來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講了,看了,他的了解,還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義理之學,必須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來聽來的,都不著實。

    四,進一步說,如把論語翻成白話,講得讓他好像了解的樣子,他也能應用幾句,其中或許有大毛病在。即:從「理解」而來的「智慧」,是不了當,不相應的。如果一個小孩,居然把現在的了解當作是聖賢的智慧,則將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為何胡適之從小飽讀經典,長大後卻侮聖蔑賢,這可能與他小時成長的歷程有一點關係。他小時候,因為父親早死,母親希望他早日出人頭地,所以特別加學費銀兩給老師,要老師提早給胡適開講(即講解所背誦的經典的文句)。後來,我們看胡適的表現,就可以知道胡適的學問,其知識才華累積固然不少,但其智慧(歷史的見識,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卻只停留在十歲左右。例如,他說,他十一歲看資治通鑑,看到「神滅論」,以為很有道理,很高興,就定了他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為一個永遠的「無神論者」了,到老還轉不過來,還殘害中國數十年呢。此外,他對孔孟老莊了解的深度,也和一個小學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著讓孩子解經。一般的兒童青少年讀物,藝術,文學,歷史,地理,傳記,科學,多看些。開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讓一個六七歲的小孩看論孟老莊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讓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臉孔,說這句話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這樣那樣。否則,愛之,恐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書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莊,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還不到解四書老莊的程度。

     九,以此標準衡量,大概不會錯的。提供參考。

      十,兒童以讀經背經為要。讀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將來,他在低頭舉手中,忽有領受,在散步斜臥間,即有會意,在河川邊,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遙,何等自在?您煩惱什麼?該緊張的,切勿輕易放過了,不必緊張的,安之可也。


(果行注:多话不说,红字部分我自己深有体会,理解而来的靠不住,没有自悟,智慧不起。“坚持儿童读经要讲解的,个人认为他经典门都没找着”,我的真话别人听来可能是狂妄,对不起,那是他自己读经太少,磨砺不够,智慧不到。)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00
标题: 回复 #42 霏霏 的帖子
这句只是今天看到随手引用的,我以前的说法是,"读黄历也能达到读经典"的这些效果.夸张手法还不如他

读书不是修,读书只是获得,要消化和吸收才是修.修心、修德、修身、修智、修慧等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但是思考不能乱思考,也需要引导.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1-22 14:12
标题: 回复 #44 jiangying 的帖子
不知道jiangying所说的读经效果是什么呢?

读书不是修,读书只是获得,要消化和吸收才是修.修心、修德、修身、修智、修慧等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但是思考不能乱思考,也需要引导.

请你看我34楼的回帖。你说的思考那是后得智。根本智就是靠读书、背书修的。不读书、背书你连经典里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哪来的思考。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15
标题: 回复 #43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呵呵,时间会证明一切.
鸟兄常说"我们的祖辈,只能读私塾,也没见得就被糟蹋浪费了。"这还是死守古代循环论的过时观点,"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然而,世界的发展遵循的却是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祖辈的东西,现在不适用的多着呢,不然为何我们不用甲骨文,不刀耕火种?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1-22 14:25
标题: 回复 #43 果行育德 的帖子
三,像論語這樣智慧的書,本來就不必急著讓孩子了解,縱使講給他聽,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講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費力再講再看?至於本來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講了,看了,他的了解,還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義理之學,必須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來聽來的,都不著實。

谢谢果行转过来的好帖,又重温一遍。我孩子的书法老师曾经就跟我说过,真正书法写出门道来的都是靠自己悟出来的,书法老师最佩服的是他的老师之一吴玉如,无师自通。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2 14:25
标题: 回复 #46 jiangying 的帖子
逻辑混乱,你在跳高吗?中间脱离那么远?

现在是不是用甲骨文,看论语宰我问孔子那段,看完后看有没有新的体会。科学人文两码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26
标题: 回复 #45 霏霏 的帖子
不知道jiangying所说的读经效果是什么呢?
就是很多读经者引以为得意的,孩子坐得住,记忆力强等等不值得夸耀的东西.

我又没说不读书,不读经典.

我是说要适当帮助小孩理解,而不是死背.死背只会使理解力丧失,而不是13岁自己就来

再说道德不在经典中,只是经典中写了部分道德,是前人总结的,我们可以借鉴的,看书是节约自己的总结的时间和精力,讲解也是节约自己的总结的时间和精力,什么都靠悟,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1-22 14:29
草草修持
草草解读他人悟后心得,略略有解,遂以为自己已然证悟。
于是傲慢起来

但是由于修持不真,用功不深,连粗壮的“傲慢”也不能觉察
更不用说觉察增上慢,乃至断烦恼结使

不能觉察故,遂自以为通达,四处招摇,胡乱套用些词汇表达悟境
沾沾自喜亦是不能觉察的

于是就要解经。
读经网过来的人,居然如此无有见地

真要痛打三棒,断喝一声:自己尚且不解自己,解个什么经?
往圣前贤了达心性不二后的言论,也是思维混乱深陷烦恼的你,可以解释到位的吗?

如果连解释尚且不能到位
遑论“因才”、“应机”而圆融说法,渡引孩子?

良药苦口
切记:因果循环故,害人终必害己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1-22 14:43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2 14:37
标题: 回复 #49 jiangying 的帖子
你的问题就是没搞清知识与智慧的差别,认识你到现在还徘徊在这个圈里打转转,你打算转多久?

再转个帖,慢点看,算我们朋友一场,结个善缘:

有關「智慧」,是個雖口頭常用,但卻不易明確表述的麻煩辭語,其實若用一般的想法,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如要進一步的掌握,我常用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中「無之」的那部份來代表「智慧」。所以「智慧」,可以解釋為「用『用』的能力」,或者說是「能運用『知識』的能力」,或者說「能觀照整體的能力」,或者說「能照見高遠目的,預先綢繆並勉力以赴的能力」。譬如,以教育來說,能全面性了解一個人的教育問題,包括空間的廣度,和時間的長度,即考量其品德與才華等全方位的學習和終身學習生涯的規劃,甚至能夠注目於「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而開發之。這樣全面性的考量,能夠「該怎麼教,就怎麼教」的人,叫有「教育智慧」的人,有教育的智慧方可以稱為「教育家」而無愧。若只有學生時代,或留學時期,向外學些現成的東西,依樣葫蘆,雖然高佔了教育位置,握有豐沛的教育資源,可能也只是「教育匠」,而不見得即是「教育家」。

而讀經教育,正是一種為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及一生成就做考量的教育。能見到這點的教師,稱為「有智慧」。又當今時代的教育理論很多,尤其有所謂「主流思想」(如實用主義、認知心理學等),它們當然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也不見得是絕對真理,所以,如何恰當的使用它們,而不被它們所用,叫做「有智慧」。更簡便的檢查方式是:當前的教育,是「現買現賣」,「教育即生活」的結果,教育是從「只教學生該年齡的生活知識」,墮落到「只為了準備下一級的考試」和「供應一個人出社會以後的謀生技倆」,而不思考人的持續發展性和他在歷史文化天地宇宙中的定位,便是「沒智慧」了。如果讀經是一種「智慧的教育」,那深切把握讀經的人,便是有「教育的智慧」的人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2 14:40
我知道此帖又是徒增口舌之争罢了,至今也没看到黄老师的真实见地,诸位慢聊,我撤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43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1-22 14:25 发表
逻辑混乱,你在跳高吗?中间脱离那么远?

现在是不是用甲骨文,看论语宰我问孔子那段,看完后看有没有新的体会。科学人文两码事。


你每次都引用一段经典中来回答,是基于经典中没有糟粕这个假设,我不承认这个假设,对我来说这样的推理无效.

曾经我指出你引用的是糟粕,你又说我没通读理解.如果什么都要通读理解,那你的断章取意有什么意义?

科学人文是两嘛事吗?

以前自然科学就叫自然哲学,古希腊的哲学家都研究几何.进化论和热力学第1定律都是自然科学的发现,但同样都是哲学命题.

极限,相对论,量力物理,坐标,这些哪些又不可以用哲学来研究呢?

大名鼎鼎的索罗斯是位很有成就的哲学家.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50
标题: 回复 #5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而讀經教育,正是一種為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及一生成就做考量的教育。"
"如果讀經是一種「智慧的教育」,那深切把握讀經的人,便是有「教育的智慧」的人了"

看不出这第一句话的如何得出.也看不出第2句的假设是否成立.

如果仅仅因为这是某个人说过就是对的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4:52
标题: 回复 #5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我也撤了
豆豆那楼怎么不续了,读经版我只到那楼去了,希望能看到后续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1-22 16:59
标题: 再次接见僵硬

论坛是公众场合,每个人的言论,白纸黑字地挂在那里,供人观阅。一直以来,有一种东西,深深地牵扯着我的手指,令我不敢肆意敲打键盘,将未经深切体认的垃圾,丢到网络上。

这个东西,叫做羞耻感。
没有羞耻感,所有的责任心都是空话。
没有责任心,所有的所谓“使命感”都是虚伪。

知道羞耻,是一个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低限度。

当好胜心要求我,发布一篇帖子,争得面子
当傲慢心要求我,发布一篇帖子,争得荣耀
羞耻感会拉我一把
让我沉静下来,想一想:

我到底在做什么?
我所说的这些内容,确切吗?
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能够让我有面子吗?
我所要反驳的那些内容,我的认识真的比他更接近真实吗?
等等,等等

良久,我得到一个答案:不认真学,不认真习,丢人现眼不说,更害人害己。




想起我岳父说的一个笑话:
彭祖在路上走,背后有人喊:孩子,等一等
彭祖疑惑:我都八百岁了,谁敢叫我做孩子?于是回头
后面走来一个人,自我介绍:我叫背时,而今已然千岁
二人结伴同行,少顷,后面有人喊:孩子们,等一等
二人大疑,谁呀?于是回头
来人名为祸害,至今万年有余。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17:49
标题: 回复 #56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如果鸟儿认为我是在争强好胜而故意刁难就太没意思了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2 18:05
强贴留名。
并以此纪念我在本站注册后的第一次登陆和第一次留言。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1-22 18:25
标题: 回复 #57 僵硬兄弟 的帖子
我在解剖自己呢,万勿对号入座。

如果诚如你所言,非为“意气争胜”,就有一个“应当”怎么做的问题。
即:理当深究“科学与人文”为何物之后,再论“二者是否为一”。

记得几个月前,你我就此问题,在鼠版有过交流,结果想必应该比较明朗。
非关义理,鸟儿一般不作辩论。
事关大义,鸟儿必会挺身而出。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2 23:51
标题: 回复 #59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科学与人文 不为一,但相通,

我在中学时就是这样的思想

读书的时候政治从来不背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1-23 03:52
科学人文,都是人类智慧产物,当然相通,前提是“有智慧”
有真智慧,方能真正懂得“为何能通以及怎么通”。

此话题无关政治,亦是政治。
会么?

不再回帖。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08:58
标题: 欢迎欢迎!
欢迎欢迎。没想到一天不来,竟然有这么多贵宾稀客光临陋室,在下向各位前辈大德兄弟姐妹行礼了!

人身难得。做人太不容易了,我们几千几万年才得个人身可得好好珍惜啊。人身难得,生在同一时代又是难难得,在同一时代有在同一国度又是难难难得,在同一国度又在同一网上那是难难难难得,在同一网上聊同一话题那就是难难难难难得。。。。。。我们大家能在一起多不容易啊,所以大家都要惜缘啊!
那么难得的机缘大家能在一起那不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12:15
标题: 讨论,还是不讨论?这还是个问题。
我们的主题好像还没有展开,朋友们的讨论已是非常热烈,这非常好啊。我们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有权利有责任多讨论多思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得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这么多回帖该讨论的内容已经很多了。我本来有点大言不惭的想当一回老师,可现在好像来了很多老饲。我们还得发扬民主听听老百姓的意见,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讨论下去?如果大家认为这些问题不能讨论或者不必讨论或者不该讨论或者不值讨论或者不配讨论或者不屑讨论或者不宜讨论,那么咱们就到此为止了。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1-23 13:00
标题: 回复 #6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我正在等着看你的帖呢,为什么要一直吊胃口呢?我希望听听不同的意见!尤其是过来人的意见。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3 13:10
标题: 回复 #6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等这你的结论呢,继续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15:27
标题: 对不对,还是合不合理?
既然开了个头,不把一些问题说明一下,似乎是不太负责任的表现。

前面我们好像说到了一个鸡啊蛋啊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随机想到就讲出来了。当然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我也不知道首先是谁在何时提出来的,但这些与我们关系也不大。其实,我们人啊一直在重复着那些老掉牙的问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不知道人类是何时发现1+1=2的,但这个问题肯定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问题。可到现在学校里老师们还是重复着为孩子们在讲解1+1=2。古人解决了,不等于今人解决了;别人解决了,不等于我们解决了;大人解决了,还得让孩子们解决。他有他的解法,我要有我自己的想法。

咱们把话头拉回来。鸡啊蛋啊这类问题是哲学家们喜欢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这样解也可以那样说。我们很难用对错去评价它。这给那些喜欢玩弄学问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沽名钓誉的大机会(当然,有真正的智者)。说到对错,我们又往外绕一下。

现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就用两个字--对错,不是对就是错,好像没有即对又错,不对也不错的评判。试题答案不是勾就是叉。在我们真实的社会里,我们发现我们无法只用对或错两字来评价事物。

其实,我们古人是不太喜欢用对错两个字的。我们衡量事物都是有一种标准的,或对或错或者说非白即黑的观念不是我们中华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认为事物是既白又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时白时黑即对又错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的。所以,智慧的古人喜欢用理字,有理,合理再加上一些副词比如有些、一定等来评价事物。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受西方文化那种二元论思想的教育影响,在孩子的教育中一直在用对错去评价人去评价他的思考答案。这些问题大家要引起思考啊。

讲到我们的主题问题,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运用二元论思想,那么答案就是要么是不要讲解,要么就是要讲解,或者是在什么年龄内不讲解什么时候开始讲解之类的答案。如果我们看到这类问题脑中只出现这个几个答案,那说明我们的思想都还没有中国化,用个扣题一点的词是还没有经典化。

看到有人有点急,我就满足大家的要求,给大家提示一下。

我们这里还是简约的说明,很多东西一展开就没完没了。为了节约大家宝贵的时间很多东西就只能点到为止了。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16:37
标题: 鸡啊蛋啊,谁先都是合理的。
我们在盘山公路绕,好像是说到鸡啊蛋啊的时候就刹车了。这个问题好像还没说明白呢。

讲到这里又要绕一下。有人开一辆崭新的宝马,若没人注意到他,他很会难受。(插一句,我太太穿了一身漂亮衣服或者佩戴了美丽的首饰,如果我没注意到没赞美她一下,她会很难受)所以开车的时候他会把油门踩得很响,以此来吸引路人羡慕的眼光。遗憾的是他吸引到的往往不是羡慕而是口水,因为他在炫耀和卖弄中扰民了。我载着大家在盘山公路绕,一不小心也扰民了。这到不是乱按喇叭乱踩油门,而是因我开的是一辆老掉牙的拖拉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好像很多人都已经解决了。答案可能也很多,只要有理就是合理的。

还是要绕一下。不知哪位西方哲学家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知谁翻译了这个句子。
不知这句话在西方目前处在什么地位,我知道很多人讨论研究过这句话。读经界很熟悉的牟老先生好像也论述过这个问题。

不管别人是怎么理解的,我是在讨论我们的问题。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总就觉得有点问题,可能是翻译的不很合理。如果讲”存在的就是有理的“这样似乎比较合理些,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就切合我中华文化了。在这里”有理的“就是”有因的“,也就是”存在的就是有因的“,“存在的”就是“果”,所以“存在的就是有理的”就是“果必有因”。这不是我们中国古代儿童都知道的道理吗?现代儿童就不知道了,因为没人教!

咱们回来。我好像要求大家用数学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好像讲到了数学,说数学其实也是人文,说数学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相生命的奥秘。说到数学,因是读经里有关于数学方面的教学思想。这里暂先不表。

好了,不再绕了,下一贴就搞定鸡啊蛋啊。罗嗦的自己都烦了。大家烦不烦?烦了告诉我一声,我好改正。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3 17:27
不烦,不过问个问题,为什么事事都要"中国化"或"经典化"?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1-23 18:06
标题: 回复 #67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有些意思,俺这里再给点掌声,再来一个哈!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18:11
标题: 回复 #68 jiangying 的帖子
这个问题好!

我的解释是一、我们现在是在讨论读经中的问题,大范围是学习中华经典问题。自然用词时考虑多用些中国呀经典呀之类的。二、我们相信我们中华文化是人类最博大精深的,另外不是有多少位西方一流科学家也宣称了我中华孔孟之道、大乘佛法才是最具足未来救世智慧的文化吗?所以,我顺口说了个“中国化”“经典化”,但不论什么化,重要的是化了后要越来越象人,越来越走向圣贤。

我们这里是讨论,所以我大量用了口语,用词也有些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想到就说。很多词汇来自于以前帖子内容,所以大家最好能得意忘言。谢谢jiangying朋友的关心支持。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18:51
标题: 中学数学解析哲学难题!
在鸡先蛋先的问题中,有两个物,一是鸡,另一是蛋,还有两个变化过程鸡生蛋和蛋孵鸡。

我们现在把鸡记作1,把蛋记作-1,把蛋鸡相生的变化用乘以-1来表示。那么鸡生蛋就可以表示成1*(-1)=-1,蛋生鸡就可以表示成(-1)*(-1)=1。

我们可以画一根数轴用来表示时间,原点表示现在,正方向表示未来,负方向表示过去。我们另外画一个与之垂直的数轴,1表示鸡,-1表示蛋。那么先鸡先蛋y作为时间x的函数的表达式就是y=f(x)=1*(-1)**x(表示x次幂)。现在我们把问题转变成当时间x趋向于-00(负无穷大,很过去,很久以前)时y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很轻易的发现这个函数是个不收敛函数。y的值始终在1和-1跳动。

好了,以上是用中学数学函数知识对这个鸡啊蛋啊问题的解析,最终答案大家自己归纳吧。

我这里只是举了个例子,我说过这类问题解答没有对错,只有看是否合理。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3 20:33
天高任鸿鹄飞,也任燕雀飞,任白天鹅飞,也任黑乌鸦飞,一切有为言行何必当真只是如梦幻泡影,如果真的能做到作好那真是长养化育的大功德。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3 23:50
标题: 回复 #67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扑哧。。。。

黄老师卖了半天关子才有这个新发现,好笑。

鸡和蛋在逻辑上虽有关联,但属于两个不同的类概念,鸡不是蛋,蛋不是鸡,怎能“把鸡记作1,把蛋记作-1”?这根本是个假命题,后面的推理结论也就不成立。

黄老师智慧如天,怎会犯如此幼稚的错误?

幼稚园的小朋友学数学也不会把一只鸡与一个蛋相加,大字不识的农妇也不会拿只能买一个蛋的钱强行买一只鸡。

我看黄老师先不要谈哲学,先到幼稚园跟小朋友学学归类如何?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4 00:35
呵呵,对这个算法的看法同楼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24 00:53
原帖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3 18:11 发表
我的解释是一、我们现在是在讨论读经中的问题,大范围是学习中华经典问题。自然用词时考虑多用些中国呀经典呀之类的。二、我们相信我们中华文化是人类最博大精深的,另外不是有多少位西方一流科学家也宣称了我中华孔孟之道、大乘佛法才是最具足未来救世智慧的文化吗?所以,我顺口说了个“中国化”“经典化”,但不论什么化,重要的是化了后要越来越象人,越来越走向圣贤。

我们这里是讨论,所以我大量用了口语,用词也有些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想到就说。很多词汇来自于以前帖子内容,所以大家最好能得意忘言。谢谢jiangying朋友的关心支持。


论历史的悠久,咱比不上埃及,论影响的深远,希腊比我们强.论现代国力的强盛,我们下一代估计也感不上老美,这个"中华文化是人类最博大精深的"还是把这个最字去掉好点.
"多少位西方一流科学家也宣称了我中华孔孟之道、大乘佛法才是最具足未来救世智慧的文化吗?"是否误读咱不好说,反过来说不是也有许多有志之士说要全盘西化吗?一家之言当作绝对真理,是否合适?
口语可以用,大家也理解,民族自豪感咱要有,狭隘的,还是不要的好.

"非白即黑的观念"也不是西方人的观点,显然黄老师跟老外交道打得少,老外大事圆滑着呢.在外企工作有开不完的会,不停check,Action,就是没人draw a conclusion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8:46
标题: 欢迎批评!
欢迎大家批评。欢迎大家找问题。

我们这个讨论是越讨论越深入越讨论越广泛了。大家如果认为我的讨论一分不值,那各位请自便。我们欢迎大家来做客,也欢迎大家随时离开。我们绝不强拉强留客人,因为表现好客也得看看客人的脸色。

有人有看法,就权当我们在说笑话。

正愁不知从何聊起,有人提出来了,那接下去我们就讨论逻辑吧。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8:49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1-23 23:50 发表
扑哧。。。。

黄老师卖了半天关子才有这个新发现,好笑。

鸡和蛋在逻辑上虽有关联,但属于两个不同的类概念,鸡不是蛋,蛋不是鸡,怎能“把鸡记作1,把蛋记作-1”?这根本是个假命题,后面的推理结论也就 ...


谢谢果行老师的指点,我在此奢谈什么哲学真是自不量力啊。让我到幼儿园去学归类,看来这个建议不太可行,是不是我该请个幼儿园的老师当家教专门教我归类啊。

再次表示感谢!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4 08:58 编辑 ]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8:57
标题: 开始聊逻辑了。
首先申明在下不是搞逻辑的,也没好好学过逻辑学。喜剧性的是我在大学教过逻辑,可想而知现在大学的教学质量有多么的糟糕了。我们还是搞一个民意调查看看大家愿不愿意听我聊逻辑,愿意不愿意均表个态,省的我们一开始聊有人就来封嘴。在此,先透露一下,我们聊的逻辑可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9:04
标题: 回复 #75 jiangying 的帖子
非常感谢jiangying的批评意见。
不论是支持反对还是赞扬批评,我们均一样的接受。
不论吹什么风,均可以吹散我们心中的层埃。
有风多好,省的我们用扫把。
谢谢暖风!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4 09:24
本來我數學學得還是不錯的,被這位老師一說,覺得又好像接觸了一門新的學科,很有意思,于是我把您的解法複製給了正在讀理科碩士的朋友,他是這樣解答的——

没解决问题呀,只是又复述了一遍

确定一个系统的演化要知道演化方程和边界(初始)条件

“鸡生蛋,蛋孵鸡”,是演化方程

“最先有蛋或鸡”,是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本来就是要独 立给出的,不能从演化方程导出,所谓“鸡-蛋问题”是一个假悖论

另外演化方程有其适用区域,当时间趋于负无穷时,你不能确定它还是按“鸡生蛋,蛋孵鸡”这种方式变化

类似问题有

磁场产生电场,电场产生磁场,那么先有电场还是磁场?(目前还没找到磁单极)

一个人走路,迈右腿之后迈左腿,迈左腿之后迈右腿,那么他先迈的那条腿?

……

这些都不是悖论,只是初始条件没有给出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9:3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谁说的?老子说的。老子说的?噗哧一声真搞笑,是幼子说的吧!
何谓万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怎么可以统一成什么3啊2啊1啊?
看来这个老幼子还得补上幼儿园。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4 09:54
原帖由 天涯在小楼 于 2007-11-24 09:24 发表
本來我數學學得還是不錯的,被這位老師一說,覺得又好像接觸了一門新的學科,很有意思,于是我把您的解法複製給了正在讀理科碩士的朋友,他是這樣解答的——

没解决问题呀,只是又复述了一遍

确定一个系统 ...


欢迎老朋友。老朋友是真心诚意讨论来了。
咱们这里是家长们聊天,咱都不是什么家什么师,都是平头老百姓在故弄高深。
我们说过只要有理的都是可以的,我们不必一定定出个是否对错。只要大家交换思想取长补短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说实在的老百姓管什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务虚的问题,只要有鸡吃有蛋吃就行了。
再次对小楼姐表示感谢!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4 09:55 编辑 ]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4 15:13
不客氣,我很喜歡這類搞笑文章,請繼續 ^_^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7-11-24 22:42
新新唐人这位老兄,呵呵本来就是挺搞笑的一个专家,从头把这帖子看到小楼这里,哎!谁说儒家是讲"谦虚"的?翻翻<论语>,好歹读过几遍的才有资格说这说那吧,没读过的就不要废话了,读完再说你的理解不迟,省得当德贼!儒家这部经典里也很少提"谦"的,儒家是君子坦荡荡是什么就归类到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先讲这句话呢?因为要骂人,呵呵!意思就是该骂就要骂,不骂怎么对的起他呵呵!
       新新唐人的谬论以前也是经常有,不过今天特别多呢,其实真的老实看过王教授一些对别人的讲话纪录,如师资培训答疑等,就知道他提的那些所谓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充其量是骗骗那些思想不成熟的小孩子和思想锢蔽的人,因为他和法轮功的那些高足差不多,修炼到已经没羞耻心了.忘记以前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发那些法轮功的弱智帖子时被骂的感觉了吧!这个人就是欠骂!
      呵呵他混淆逻辑是经常的事情,有些人是用糊涂往明白里搅,有些人是明白往糊涂里混.这两点新新唐人也算都有很深厚的功夫!教授对于读经是否需要讲解的问题,难道真的讲的还不够清楚吗?该讲时你就讲呗!这个对境都是你自己的,别人怎么好说.但是对四五岁的儿童你非要讲,不知你打算怎么讲!讲些什么?启发?他有内涵你才可以称启发,都脑子空着启发什么?或者都跟你一样浆糊住了,用浅薄的理智主义妄谈读经,伪装理性而实是充斥傲慢!跑到这里来放无聊的空屁,怎么不到读经论坛发去呢?正好遇到我这不斯文的活该你倒霉!
     教授关于记忆力理解力的说法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吗?何况你为什么只提这个纵轴,不说教授在时机内容方法的教育原则横轴上的贞定呢?这不是偷换概念吗?你自己脑瓜子笨还要看教授和你一样笨,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你自己喜欢肤浅还要拉着人家非要说他和你一个程度,甚至还要品论人家是"美丽的谎言"?你这样高明怎么不跳出来继续讲你的什么大法好呢?永远是 师心自用,永远是自己那一套,知道不知道中国是有道统的呢?你接不上道统,把握不了智慧的根性,妄谈东西不是混杂无边际的无聊吗?
     你老老实实的把牟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读个十遍二十遍,就不会在这里放废气烟雾弹招摇了!绕了一百个圈子,就值两个字----废话!起的作用就是诟诋大方!真是不自量力.连个大方向都搞不清楚你讲什么废话呢?讨论个什么呢?分不清楚对错,知道自己其实也是故作高深,还在这里现什么世呢?我看你这类人就是实践读经教育一百年也是个浆糊脑袋.因为你满心都是你自己那一套,说放下也只是为了摆个姿态给大家提供一个搞笑的造型!
     你要品论经典,你要品论推广读经的人,你自己不先关照关照你那故作调侃实则扭曲的心呢?人家讲东你说西,然后还要说人家讲东不是东,你这讲西的才是东,真是混帐东西!把人家教授对你的包容涵养来不知羞耻的炫耀!真够垃圾的!
     不知这小子在这耗什么时间呢,放着经典不看,放着大方家的智慧不去斟酌琢磨,在这里胡说八道搅扰人心.,大概等着骂他的人出来呢!这下满足了吧!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4 23:04
搬板凳看熱鬧,希望一會宓山先生也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4 23:46
黄老师外面罩了一层追求真理的光环,思维偏执却恃才傲物自己也察觉不到。您爱惜王财贵要把他拉下神坛,我也爱惜您,冒昧提个醒。

引用黄老师的话:“记得修炼之前我有几个哲学问题,曾问了很多人均回答不上,而我却用了独特的数学方法回答了问题。”

由此而来就是鸡和蛋的数学解析,针对我的破解,您又搬出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谓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

下面我又来破解:

首先,您是用代数来演算的,用代数就不得不用逻辑,代数本来就叫“逻辑代数”。代数中X或Y代的不是数,而是代“类”(class)、代区(region)、代概念。代之以什么,便是它的值(value),一系列演算也叫“类的演算”或“项的演算”。

数理逻辑中把“1”命为全类,如:孔子+非孔子=人类之全;红+非红=颜色之全;鸡+非鸡=禽之全;蛋+非蛋=卵之全。所以,命鸡为1,那么非鸡就是-1,但不能命蛋是-1。不是同类就不能用代数演算。

其次,您用老子的话来推翻逻辑也是毫无道理的,这本身是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用人文推翻科学,也不能用科学代替人文。

就您所说“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是从超越境界上说的,亦超出了逻辑数学使用的范围。老子的“一”的概念是万物根源归一,这个一是对“根本”的描述。而不是数学里面的“1”(全类)。

至于“何谓万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
您想用这个来推翻分类也是不妥的。万物固然有关联,亦有牵剪不断处,但每个物体都有其本质特性的不同。所以在知识的范围内,不能只泛混的停不下来的关联,浑然一片关联。若如此,则根本不能有科学知识。从变动批评逻辑无有是处。

逻辑、数学、科学是连在一起的,在科学知识内,我们不能反对数学亦不能反对逻辑。但逻辑科学数学亦有局限性,它不能穷尽事物的一切内蕴。这就需要人文,需要突破知解分类方式来探知宇宙真理,这就是智的直觉部分,亦是悟性。

而经典正是培养我们这部分能力。如果经典也用分析知解的方式去学,那正是在扼杀儿童天生的悟性。好心办坏事。
作者: yu18168    时间: 2007-11-25 10:53
原帖由 霏霏 于 2007-11-22 11:02 发表
智慧

求智慧有程序,先求根本智,再成就后得智,根本智叫无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成就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就是修定!现在求学的方法,永远不会开智,为什么?他不知道修根本智,现代人不 ...

我来得太迟了,楼上已经讨论了这么多,我一一看下去又没时间,刚好看到霏霏的,我觉得这可以拿来总结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我自己是如此认为的.我的宝宝就满三个月了,我已经给他买了论语CD.我觉得读经不错.我侄子在幼儿园已经在学弟子规了,初时听不清他在念什么,过几天又过几天终于听清他在念此经.每当他念时,听去很流利的,大人都会称赞他,我觉得总比没学的好,至少当大人称赞他时,他的兴趣建立起来了,对学习的热忱高了,自信也强了(他5岁,之前还讲话讲不清楚,只能断断续续地讲,比其他孩子慢,会说话的时间也晚).我昨天看了弟子规,我觉得大人和小孩是有区别的,大人是理解了意思后才能记住,小孩不需理解意思就能记住,可别让他错过了这个功能.看完意思后,再回看原文,顿时对诗经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毕竟是传承了上百年的东西,确实是精华.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语言多么简洁有力.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5 12:13
标题: 回复 #84 天津清羽 的帖子
清羽老师肝火旺得很,看来真得御御心了。

儒者重谦德,但不视谦让为最高道德。该谦让则谦让,不该谦让则当仁不让、为义必争!义理问题,信仰问题,是不能讲谦让的。

但骂人是要有资格的。

“君子坦荡荡”这句话看来得好好理解,那背后是一颗仁德之心,有么?
圣人狂妄背后有大谦卑在,有么?
圣人骂人背后亦有大怜悯在,有么?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7-11-25 14:28
。。。倒了
鸡生蛋、蛋生鸡这种问题,跟数学有关系吗?数学来源于对经验的抽象,但是数学要应用于经验或者解释经验时,必须非常严谨的注意到我们所抽象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含义,这些含义在什么限制下运用。
乘法运算和正负符号的运算,跟鸡和蛋有什么关系?这样随便联想、类比是科学吗?叫做想象、比附还差不多吧!

光说短线段和长线段的同构,楼主的说法有问题,不是有限包含无限,无限包含有限,即使你拿一条线段和一条射线做同构映射,都不能说明有限跟无限的关系。因为“线段”“直线”在数学的定义里面,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个意思:线段上包含无限个点,直线上也包含无限个点,而数学用了一种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无限”的“量”,同构关系则说明了长度有限的线段和长度无限的直线的包含的点的“数量”是一样的。这个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实,本身已经在线的概念里面包含了,跟经验界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目前物理最前沿的发现仍然是有限,微观世界是有限分割的。

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启发的说世界的存在,却不能轻率的拿数学用来证明某些宗教的宇宙观。这是对数学的不了解,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不尊重。我们信仰,正是因为科学有不能及的地方,如果科学能够解释存在,能够提供智慧,那么信仰早已不必存在,道德也不必独立于科学而讨论。

小楼朋友所解释的,正是数学层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动力系统的初始值。但鸡和蛋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至今我还没发现科学能够给存在问题任何靠边的解答。

王教授是否修行,还是一个只讲“知识的了解”的学者,这个判断重要吗?楼主应该看的是,王教授提出的理论有没有现实验证的依据,有没有科学依据。修行讲的不就是“体证”吗,执着什么修行不修行,简直就远离了问题本身。再说了,科学虽然不是体证,但好歹也有实验依据。科学远远不是真理,但是难道科学受到了限制就能否定科学存在的真理性吗?我不知道您用数学阿讲了半天,又否定科学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意思?而且您讲了半天,还是没讲清楚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这个问题——别拿“中国式”思维做借口了,中国人讲问题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晰的分析,喜欢用启发式的语言,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表达方式都层层逼近问题的,层层呈现问题的,而不是这样不知所谓的混乱,完全是发散性的联想、比附。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7-11-25 16:02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7-11-25 15:47
读经不主张早讲解,这个论断本身是对思辩能力的限制性的一个隐含判断。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知识”,康德说“道德之可能是因为有自由意志”(要假定上帝存在,自由意志存在)。这些都是通过思辩得出来的结论,通通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但是中国人不这样讲道德,而是通过实践来讲,为什么?

读经不主张讲解只是一种方便之说,因为本质问题并非讲解不讲解,而是教育者是否认为语言上的讲解能够让孩子获得智慧?
如果讲解一旦定型,一旦讲解得封闭,一旦在孩子尚且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时候用粗浅的方式让他/她如此理解经典,那么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不是绝对)在长大之后仍然如此理解经典,认为不过如此(要知道,小时候很多观念一固定,就很难有转弯,他不会认为经典对他具备启发性,因为他已经有一套固定的观念去解读经典。如此一来,经典没有任何意义)。与其这样,不如通过暂时不讲解(并非不解释字义)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经典,越长大越有深体会——因为没有人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他可以读不同人对经典的诠释来了解经典的深邃非一家能言,也可以通过生命的一次次印证而体会到经典的内涵。这些都是超乎言语之外的,是生命不断的发现。

读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修定。有人天生定功高,有人天生定功低。但读经都可以作为修定的一个办法,只是执行的时候需要教育者有意引导。定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定?
西方人也有对脑科学的很多研究,总之是一个新的领域,知识很少。一般来说涉及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分别。大家都知道伟大科学家的长处,往往就在于他的潜意识赋予他的创造力——人们总是说,科学的创新是靠直觉的。希尔伯特(Hilbert,数学家)的理解速度很慢,要弄懂一些数学的语言很花费时间,但是他却创造了很多有意义的概念和理论。他靠的难道是很快的计算能力或者很快的理解能力吗?明显不是,他上课常常需要助手的提醒才不会出现证明的中断,因为他总是突然陷入证明的困难之中,无法继续下去。

为什么要举这样的例子,又要找西方意识和潜意识的说法作为类比呢?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看到西方的相应说法,都不能理解也不愿意承认中国的说法,所以我只好如此了。中国人讲学问都是通过实践讲,你要证明,可以,用你的生命去实践。西方人则用很多外在化的方式去“说明”(其实也不算什么证明),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回到“定”,西方人对“定”的描述大致上说白了,就是一种高专注力、直觉力的状态。

我也没受过什么训练,只能说修定之效果,不可思议,所谓“戒定慧”,是很愉悦、清朗的境界。这并非佛家独有,儒道都有。读经之开发智慧的功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诵读百遍、不问其义”中来的,这其中含有定。但是定修偏了,是懒惰、愚痴,其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我想还是需要热心于读经教育的人需要用现代学问方式好好阐发的一块领域。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5 17:00
一天不来,又很热闹了。
来的都是客,欢迎欢迎!

先向大家请教几个幼儿园问题:
1只鸡+1只鸡=?
1个鸡蛋+1个鸡蛋=?
1只鸡+1个蛋=?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5 17:19 编辑 ]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5 17:11
标题: 与幼儿园老师的对话
昨日,我向一位幼儿园老师请教了,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老师,鸡是什么?“
”鸡是动物。“
”那蛋是什么?“
”蛋是动。。。。。。蛋是物体。“
”鸡蛋里是鸡吗?“
”鸡蛋里是蛋不是鸡!“
”那为什么蛋里可以跳出来鸡啊?“
”。。。。。。。鸡孵蛋,蛋就变鸡了。“
”哦。那蛋是不是就是带壳的鸡啊?鸡是不是就是没壳的蛋啊?”
“??????”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6 08:27 编辑 ]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5 17:18
标题: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万物归一,万物有万相。
水与冰,实为一物,只是态不同,水是液态,冰是固态。
物有万相。实有万名。
鸡与蛋只是某实物(先鸡先蛋)的两个不同的相而已。
好了,还是先去吃鸡吃蛋填饱肚子再说。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5 18:20
标题: 用心说话!
咱们说话最好用心,用自己的良心、真心、善心说话,最好不要用脑,(因为我们的大脑灌满了太多后天的观念自己的成见外来的干扰等等,脑中的东西往往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也最好不要用肝来说话。

用心说话,才能触及别人的心,打动别人的心。
用脑说话,别人的心里加上脑就是--恼,徒增烦恼。
用肝说话,别人会觉得你老想“干”---动粗。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5 18:23
标题: 大家都有理!大家都有礼!大家都有利!
大家都有理!大家都有礼!大家都有利!
这是我对大家所发帖的综合评价。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7-11-25 20:55
  骂了就骂了你们女人家就是罗嗦,骂人还讲资格真是书呆子,不知是可爱型还是虚伪造作故作矜持!果行德育也不知是男是女呵呵,又不是我老师,怎么没事学起教训人来了,我又不是君子也不是什么斯文人,他可以胡说我就可以乱骂,就这样骂了也没资格你们谁能怎么着吧呵呵!真搞笑.我不像有些国人那样就是人家骂到爹娘师尊还要摆个气量宽宏的造型,遇到有一类人只有没礼没理,至于肝火有没有旺恐怕只有我自己知道吧,呵呵!你们慢慢跟他鸡啊蛋的废话吧,我骂爽了,恕不奉陪了.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11-25 20:59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1-25 21:43
“轻语”老弟,我是女人家又怎样?你男人家的胸量还比不得我这小妇人。近来是否走火入魔了,见人就咬。

新唐人自有他的问题,可不是你借着维护师门放肆撒野谩骂的借口。师门也不需你如此维护,你不给教授丢脸就不错了。你可以骂人,但不要搬出牟先生和经典,别侮辱圣贤。别人的仁心仁德都被你说成矜持造作,要都像你这般才算坦荡荡?坦荡荡先是对自己诚实,你还是好好检视自己是真维护师门还是傲气十足使然吧。王教授和牟先生的书你也看了不少,怎么就没点长进,到现在除了搬书,我看你皮毛都没学到。

因为你是教读经的老师,孩子们的慧命在你手中,所以我不得不说。不要仗着教经典就好像比别人高,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经典焉在书本里?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5 23:08
原帖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5 18:20 发表
咱们说话最好用心,用自己的良心、真心、善心说话,最好不要用脑,(因为我们的大脑灌满了太多后天的观念自己的成见外来的干扰等等,脑中的东西往往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也最好不要用肝来说话。

用心说话, ...


說得好,這就是爲什麽王財貴先生能得到那麽多“迷們”擁護的理由,原來您最明白,總算到現在說了幾句明白話。
另:自詡是“迷”的人未必在迷中,說自己不迷的,嘿嘿。。。
作者: 天涯在小楼    时间: 2007-11-25 23:11
鶏和蛋的問題,還得到其他朋友的響應,分享一下:

==============================
鸡和蛋的问题显然不能用数学问题来解决,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基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比较好.

有以下几个论据:1,生物体从诞生之起其DNA决定了它的性状.

                2,物种进化,在自然选择中产生更优良的基因,形成新物种.

                3,鸡都是由鸡蛋孵出来的,鸡蛋在受精卵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它性状,因为DNA是确定的,而鸡蛋的鸡这种物种的DNA是在其他原鸡繁殖后代中代代变异中选择出来的.

                4,最早的鸡蛋不是鸡生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条件是"鸡都是鸡蛋孵出来的,鸡蛋都是鸡生的",人为制造的悖论.其实问题已经很清晰.

  我的结论:先有了鸡蛋,后有了成形鸡. 其实鸡蛋和鸡根本就是同一个物种,拥有相同的遗传密码子,他们只不过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阶段而已,从降生到幼小,在生长到成年,最后死去,这是每个生物体的必经过程.

      鸡和鸡蛋之争可以休也!!!
=======================

没有“蛋生鸡”这一说,这是一个障眼法,实际上是鸡生鸡,只是在中间用“蛋”这个形式过渡了一下而已。

=========================

问题出在用分析有限量的方法和习惯来分析无穷大。

上面的分析实际已经假定鸡的繁衍过程中没有变化了,忽略掉了亲代和子代鸡的差异。

但实际上由于变异,上一代鸡和下一代鸡会有微小的不同,这在讨论几代的问题时可以忽略,但是向负无穷大推就会出现问题。

尽小者大,积微者箸。按照微积分的理论,极小量与无穷大相乘是不可以忽略的。所以必须用变化的眼光来看。

若把时间向前推到远古,“鸡”就已经不是鸡了。

按照进化论,越是古老的越不像鸡,越是离现在近的越像鸡。鸡便是渐渐从鸡的祖先演变过来的。

这么看来这过去的某一代,鸡的祖先生的蛋其基因已经足够像鸡,可以定义为鸡(具体是哪一代,要看人类的定义)。在这以后变开始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

所以

先有鸡蛋后有鸡,最早的鸡蛋不是鸡生的。

楼上说的有道理,实际上鸡生鸡和猪生猪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胚胎在体外而已。
=============================


这个函数的设定有一个关键的错误,在这个函数中,一只鸡终生只下一个蛋,当然一个蛋只能孵一只鸡,所以这个函数成了围绕横轴震荡的函数,如设定一只鸡每天下一个蛋,一个蛋夫一只鸡,所孵的小鸡男女比例适当,那么时间、鸡、蛋三者所筑成的三维立体函数就是个发散型的了。

另外,当年应当是两只鸡,才能下出能孵出鸡的蛋。特此声明。

=====================

仅就函数本身而言,其已预先假定鸡生蛋  1*(-1)X   此乃伪命题,无须讨论!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7-11-26 02:07
标题: 回复 #9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唉,我已经说过了,宗教观念不要用科学来讲。鸡和蛋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读经教学是教育的问题。说明白点,鸡和蛋的问题是宇宙起源的问题(所以有进化论的讲法,有基督教创世论的讲法,有佛教心识变现的讲法),读经教学这个事情涉及的层面没那么高,没那么终极,顶多涉及到对第八识的理解。

我回帖,是因为看到楼主拿科学、数学来讲宇宙观,完全不对。用心讲问题,脑子并非是缠夹不清的——这不是一个借口!心都清明了,脑子会糊涂吗?我们的观念虽然是造作,但是数学科学那套是造作里面存在真理,你既然用了数学,就不能不清楚自己用的是什么东西,然后说什么凭“心”说话。我信佛,但不会妄言什么科学和数学的什么揭示跟佛法的终极道理是一致的。

佛陀谈论问题,是层际分明,即使用的是吊诡的语言。而您呢,用吊诡的语言,讲得层际混乱(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出来读经教学和蛋鸡问题是同一个层际、同一个范畴的问题)。中国人用实践来证道,并不意味着思辩毫无用处——如果实践不够,思辩至少就有辨伪、去虚妄的能力。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