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我需要补习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田园诗情〉 [打印本页]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6 01:18
标题: 我需要补习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田园诗情〉
看着女儿的语文课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疑窦重重。
不怪老师没教好,只怪自己中文没学好。
到目前为止,我脑中最清晰的文章结构是美国老师教我的。
除此外不知用什么标准方法去评估一篇文章的好与不好。
下面是课本中的一课,以及我的读后感。
田园诗情
¶ 1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部分,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在英语文章里叫introduction。这一句话对读者有极强的暗示,预告了下文的内容至少有三个部分,而且会按照这里提示的顺序展开“水”“花”“牧场”这三个话题。)
¶ 2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话题。而段落的第一句称为topic sentence即主题句子。也就是说,这一段的内容都是与这个主题句所表达的主题有关的。按这个理,这一段应当讲的是“奶牛”。看下去,是的,这一段主要内容确实是奶牛,可最后一句却是关于郁金香的,不属于这一段的主题范围,跑题了。而且,按照首自然段“水”“花”“牧场”的提示,这一段应当写“水”才是。怎么写起奶牛了?)
¶ 3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这一段的主题句“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提示了这一段写的是“运河”,结果却是写“马”。而且,“水”“花”“牧场”这三个话题呢?)
¶ 4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呼噜着。成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一段,我可以把它看成是“转折段”transition paragraph,不和它计较)
¶ 5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同样地分析,本应是挤奶的主题,却拐到写环境的寂静上面,好在总结句“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把主题跑回来了。)
¶ 6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从段落内容来看这一段重点在于描写寂静的氛围,可是主题句没表达出这点意思。上面¶2、3、5、6段落的问题,用美国老师的观点来看,都是段落的结构没掌握好,没有把握住“主题句-支持句-总结句”这种段落结构技巧。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然段只有一个主题、一个话题。既不要跑题,也不要把不相关的东西拉进来。)
¶ 7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最后一段,最好与第一段有所呼应,并进行一点深化,给人以回味的空间。但这只是求更好的标准。不是原则问题,得过且过吧。)
过头来看整个文章,文章写的其实就是“牧场”这个内容,包括牧场上的奶牛、牧场上的马、牧场上的绵羊、猪、鸡、山羊,还有牧场上的挤奶活动、牧场宁静的氛围。充分地展开并支持了第一自然段所提示的“牧场”这一话题。
但“水”和“花”这两部分内容在哪?——给人以一脚踏空,不,是两脚踏空的感觉。
望大侠指点我中文文章结构的规律、基本章法。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6 01:23 编辑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6 01:47
红笔是你的评语吗?如果是的话,你对第一段的解读有偏颇。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可以按照你的意思理解(水,花,牧场并列关系)。但也可以按照另外的意思理解(有点递进的味道)。
把“也”字换成“更”就更容易理解了。但更准确的替换是“还”。“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还是牧场之国。”
这里,作者没有展开水之国,花之国有两种可能。一是此文是节选,前面已对此有交代,
其次是作者将其视为常识,不必赘述。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6 01:51
另外,这篇文章是散文,散文的思维是跳跃的,视觉化的,感性的。红笔的分析像是在讨论一篇说理文,思路是有问题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6 01:53
在网上找到这个,感觉比课文有秩序一些。
荷兰的田园诗情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反刍,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乌德勒支或兹伏勒。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没有一个人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牛。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汽车火车,都装载着一罐一罐的牛奶运往城市。车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狗不叫,圈里的牛不发出哞哞声,马蹄也不踢马房的挡板,真是万籁倶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6 01:54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6 01:47 发表 
红笔是你的评语吗?如果是的话,你对第一段的解读有偏颇。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可以按照你的意思理解(水,花,牧场并列关系)。但也可以按照另外的意思理解(有点递进的味道) ...
这也是一种解读吧。
这种解读会使文章看起来更合理一些。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6 02:06 编辑 ]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6 02:05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6 01:51 发表 
另外,这篇文章是散文,散文的思维是跳跃的,视觉化的,感性的。红笔的分析像是在讨论一篇说理文,思路是有问题的。
也许,你说的是中文的散文。
也许,你不相信英文写作在理性的框架下,也可以有灵动的美文。
比如,很独特很散漫很感性的《芒果街上的小屋》,都是可以分析出很理性清晰的结构。
稍微不一样的是记叙性的文章,比如故事,开头-中间-结束这种结构,是最一般的结构。但若在前后加上了introduction paragraph或conclusion paragraph的话,则就是一样的: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
但在段落里,topic sentence- supporting sentence- concluding sentence 这种汉堡包似的结构都是一样的。
掌握这种两个结构(文章结构和段结构),对写作非常有用。象narative essay, comparing & contrasting essay, argument essay。。。哪种文章,无非都是在同一种基础上的变化而已。
老师教给我们的速读法,就是读文章的前后两段,而中间的段落,只看第一个句子,因为那是整个段落的主题句。
但我觉得这个方法用在中文文章里就令人不放心。
我也怀疑我的思路有问题。
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在感觉之外评估一篇中文文章。
这篇文章是美,但结构却很乱,作为网上的帖子,或是一篇习作都非常优秀,令人不忍挑剔。
但作为范文,就。。。。到底要给学生们传达什么呢?
是清晰的文章思路结构,还是唯美的所谓的“思路跳跃”?
你所说的:“这篇文章是散文,散文的思维是跳跃的,视觉化的,感性的”,我觉得说服力还不够。
美国老师的文章结构为什么给我深刻的印象,我想是因为二、三十年的稀里糊涂之后,终于能够清醒地知道文章该怎么写,该怎样去整理归纳自己的思路而有秩序地在文字中流露出来。
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的写作,是要培养什么?
是培养思维跳跃的风花雪月的法无定法?
还是以稳定的步骤清晰的结构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感?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6 03:28 编辑 ]
作者: 瑜珈 时间: 2007-11-6 12:41
标题: 回复 #1 dawnch 的帖子
分析得在理。建议把贴子发到这里的论坛,请那里使用苏教版教材的老师们说说。http://www.xxyw.com/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6 13:03
你陷入误区了。恕我直言,你的文学素养不是一般的欠缺。或者干脆说,你还不知道文学为何物。
说理文跟文学是两回事。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6 13:17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6 13:03 发表 
你陷入误区了。恕我直言,你的文学素养不是一般的欠缺。或者干脆说,你还不知道文学为何物。
说理文跟文学是两回事。
我确实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什么是文学。
说理文跟文学是两回事,也真是第一次领教。
——这是实话,真的。
不过呢,再一次说明的是,我上面讲的英语写作的结构规律,并不仅仅是“说理文”才这样。
不信你去一些英语小说里找找看。
但这种英语写作的规律,是否与中文有不同;中文是否有自己的写作规律,或者根本就不要规律,这个我真的不知道。至少我在英语的规则下,看不懂,或者不认同上述课文的结构。
原因当然是中文没学好。
段落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我的确是在英文写作中才学到的。
还有,拜托,你说的误区是什么?
是我不该用英语的规则套中文?——这有可能,因为写作老师教写作时就说:“这是英语写作。”
但我还是觉得英语的文章结构更合理,也更好用。
或者,你认为说理文不是文学,而我则应该把说理文与文学分开?这可不是我的意思。
其实我分析那篇课文的问题就是两个。
一个是整个文章结构,但这个结构如果照你对第一句子的理解,结构就比较顺,美中不足的是“也”字递进的意思表达不明显。
另一个问题就是段落的内部结构问题。英语写作,肯定是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无论是论文,还是故事、小说。中文写作是不是这样呢?
也许中文写作中没有对段落结构有着象英语那样的汉堡包的三层结构,但一段一个意思,这大概有这种规律吧?否则,分段来干嘛呢?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6 13:40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6 13:41
美国人爱写8股,有标准章法,易于老师偷懒评分
中国人受8股毒害太深,现在提倡新概念作文了,一脚把8股踢到西方去了.加上中国人命勤劳勇敢,老师不怕累,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来做限制.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1-6 15:11
思路清晰vs思维跳跃?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1-6 18:31
中学时老师作文课总提醒
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不是议论文或者应用文
则文法是比较宽松的
文无定法
越是奇特的文章越有人看
特别是文学作品
如果都能用套子套
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一棵树上吊着了
比之于论坛发贴
吸引人眼球的绝对不是合文法
俺象俺们吃美食
直接感觉就行了
能分清营养成份的是少数美食家
特有营养的不一定好吃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1-6 19:01
标题: 回复 #1 dawnch 的帖子
不赞成老易的观点, 不过觉得老虫应当细细体会中西文化的不同, 虚简与实繁之区别, 这在文法上也是如此, 中华文化艺术如文人画、书法、诗词表现手法莫不如此,不可以硬套西方的标准来要求。“意”的表现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是很重要的。。。。。。
前几天去听那杨大师的美的演讲,本来02觉得他老了嘴巴是不是管不住了,虽然干巴巴地他还是道出了中西美感的区别,广度上比范大师的中式眼睛看世界要宽些。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1-6 19:06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1-6 19:01 发表 
不赞成老易的观点, 不过觉得老虫应当细细体会中西文化的不同, 虚简与实繁之区别, 这在文法上也是如此, 中华文化艺术如文人画、书法、诗词表现手法莫不如此,不可以硬套西方的标准来要求。“意”的表现在我们传统 ...
看来这场演讲确实值得听,02这句话虽然不干巴巴,倒也道出了中西美感的区别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1-6 19:15
学生时代,学写作文,学了太多的套路:
说明文和应用文,特别是机关应用文,有太多的规则和套路,包括行文用语,文头使用,落款等等。
议论文,语文老师讲议论文写作,也是有套路的,如何提出论点,组织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记叙文写作也是有套路的,记得老师卖力地讲这三种类型作文的区别和套路。
最没有套路的,应该是抒情散文,需要的什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形散神不散啊等等。
现在看网文,最讨厌的是学院派的正经文字,喜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但,对于选入教科书的文章,还是应该严谨些,能经得起推敲些。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6 23:21
跟中文,英文没有关系。英文的文学作品怪诞的更多。后现代文学就是从西方发源的,你看他们的文字,会惊叹天下还有这么一种写作方法。
老虫的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知识面不会这么窄吧?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11-7 00:52
难得这次和小E有了共同语言。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上面的文章看上去似乎很散乱(其实同意小E的观点,那个“也”字是表递进关系的),但始终是围绕着“荷兰的田园诗情”来说话的。
另,从文章的题目来看,第一段的“也”字是表递进关系的。
我们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受到的确实是那种田园的宁静和诗情画意,脑海中浮现的更多的是一幅中国水粉画,也似乎可以嗅到那淡淡的夹带着水汽的青草香味。
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按照造机器或者做实验那样一板一眼,步步都按SOP来,那这上世界就成单色、平面的了。这样的世界。。。。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13:48
我的文学素养不是一般地差,知识面不是一般地窄。
我不知道这篇课文是不是“文学”,是不是“说理文”,但我就觉得它工整、有序。
除了词藻堆砌这点,我觉得这是一篇好范文。
还有下面这篇,截选自 Kimberly Willis Holt 的儿童小说 Dancing In Cadillac Light (在卡迪拉克灯光里舞蹈)
语言生动精彩,结构也很有章法。
看看是不是“八股文”?
In the kitchen, Momma lined canning jars on the table while a pot of stewed tomatoes waited on the stove. At the sink, Racine wiped a dish with a cloth as she wiggled to a song on the radio.
Even though I was only ten months older than Racine it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a hundred, because Racine had a hole in her head as big as Texas. She was one hundred percent female. She had a butt-twisting walk like the teenagers down at the park’s lodge even though she was only ten years old. She wanted dancing lessons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I believe Racine would have given up Christmas for tap shoes and lessons at Lynette Logan’s Dancing and Baton-Twirling School. I’d rather drive.
“Move over,” I told her.
She cocked her head to the side, blinking her eyelashes. “What do you say?”
“Move over or I won’t help you with the dishes.”
“How about ‘Pretty please with whipped cream and a cherry on top’?”
“How about I go back outside and let you do the dishes by your pretty please with whipped cream and a cherry on top self?”
Momma sighed. “Enough.”
Racine snapped her tongue against the roof of her mouth and scooted a few inches to the left. She tucked a strand of her thin brown hair behind her ear. That was another thing different about us. Racine’s silky hair hung straight like the models’ on magazine covers. Mine waved and turned frizzy like a Brillo pad at the slightest hint of rain.
The phone rang and Momma glanced at the clock. Eight o’clock on the dot. Aunt Loveda. After Grandpap moved in with her family, Aunt Loveda called Momma every morning at eight, griping. Momma got where she could set her watch by Aunt Loveda’s call. The telephone barely rang the second time before Momma answered, “Hello, Loveda. What is it today?”
It was just about everything. One day Aunt Loveda complained that Grandpap walked through the neighborhood fetching everyone’s mail and bringing it to their door. Grandpap had been the mailman for twenty years in Moon, but Aunt Loveda said people who lived in nice, fancy neighborhoods didn’t take kindly to anyone opening their mailboxes, much less touching their letters and bills. Some grumpy old neighbor down the street even threatened to call the FBI or the CIA.
Last week Aunt Loveda marched into our house, swinging her hand bag with a gloved hand. Her teased brown hair looked like a football helmet. After plopping herself on our old couch she announced that Grandpap dug up half her yard to grow her sugarcane. With quick breaths between words, she kept patting her chest with her hand. “I, ah, declare, ah I ah, don’t know ah what ah to do!” I would have bet my prized squirrel tail that she was going to have a heart attack right smack in our living room.
Momma stayed calm while Aunt Loveda talked. The she asked, “Is it going to hurt anything to let him have a little garden? He’s always planted some sugarcane.”
Aunt Loveda took one giant breath, then released it. “But Arlen, I’ve planted an English rose garden for teas and luncheons.”
“Poppa dug up your roses?”
“No, but how can you have a sugarcane crop growing ten yards from an English rose garden? That would be tacky!”
Momma had always listened as Aunt Loveda went on and on, but today Momma’s forehead wrinkled as her ear pressed to the telephone. She said, “Loveda, we can’t do that.”
I heard Aunt Loveda’s muffled squawking coming from the phone. She sounded like a chicken getting its neck wrung.
“But Loveda,” Momma said, “we always swore we’d never do that to Momma or Poppa.”
Squawk, squawk, squawk.
“But---” Momma never got to say another word because Aunt Loveda had hung up. Momma stared at the phone in her hand.
“When did Aunt Loveda want now?” I asked.
Momma glanced my way and frowned. “Jaynell, be careful or you’ll break that dish. We only have four left as it is.”
She didn’t drop one hint about what Aunt Loveda said, although I could tell she was fretting about it. She plumb forgot about canning the tomatoes and started sweeping the floors.
Daddy came home from the ammunition plant for lunch and I finally learned what Aunt Loveda had said. I heard every word from beneath the open window on the screened porch. And once in a while I even stole a peek. I would make a great spy.
Daddy leaned back in his recliner, balancing a plate of red beans and a slice of white bread on his lap, while Momma sat on the edge of the lumpy couch, looking down at the floor, wringing her hands as she unraveled the story. It seems Grandpap had told Sweet Adeline that if she didn’t quit stuffing rock candy in her mouth, she’d look like Porky Pig. And everyone knew Aunt Loveda couldn’t handle anyone criticizing her precious babies.
The whole time Momma talked, she looked down at the floor. She always did that when she was fretting or when she was around other people outside our family. Finally, she looked up. “Loveda thinks we should put Poppa in a nursing home.”
My heart sank. My Sunday school class visited an old folks home once to sing Christmas carols. That place smelled like pee and cough syrup. Our teacher, Mrs. Geiger, told us to be “real sweet” to those old people, but they seemed out of their minds, sticking to us like flypaper, begging us to sing more songs. Even though we visited months ago, I could still see their pale, bony fingers reaching for me. Grandpap didn’t belong there. He belonged back at the homeplace.
“Why on earth does Loveda think that?” Daddy said with a mouthful of beans.
Momma turned her head, staring out the front window. “She’s convinced that Poppa is turning crazy and mean.”
I didn’t think what Grandpap said about Sweet Adeline sounded crazy at all, just honest. After all, she was already the squattiest ten-year-old I’d ever seen.
“What if she’s right, Rollins?” Momma asked.
Daddy scraped his fork across the plate, moving around the bean juice.
“I couldn’t bear to see him like that again,” she said.
Again? What did Momma mean? The only crazy person I’d ever known was Betty Jean Kizer. The night her son died, she’d cut off her hair and danced naked outside, howling at the moon. I couldn’t picture Grandpap doing that. Now Betty Jean lived in the backwoods. Every once in a while we caught a glimpse of her in town, walking around with a blank look on her face, snarled hair and a pack of pigs following her.
“I don’t know what to do,” Momma said.
Daddy sat up straight and wiped his chin with his napkin. “You know exactly what we have to do.”
I wondered if Daddy meant Grandpap should go to the old folks home, but after lunch, he announced, “Jaynell, you’re going to have to move in with Racine for a little while. You need to make room for our Grandpap until he’s ready to go back to the homeplace.”
Now I felt like I was going crazy. Living that close to Racine was sure to give me the urge to shuck my clothes, dance bare naked and howl at the moon. But at least Grandpap would be safe with us.
As Daddy headed to work in his old pickup, I heard the low groan of the gravel truck making its way down Cypress Road.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7 13:53
标题: 回复 #18 dawnch 的帖子
中文的应该是说明文
英文的应该是记叙文,不算8股
而楼顶的是散文
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学习的时候,什么文都要接触到,写写散文没什么不好.考试的时候,还是考8股比较好.评分标准好定义,也少争议.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应试而应试,如果只考8股,估计学校就只教8股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11-7 14:22
感觉济南那篇不算说明文吧, 说明文不太会用那种华丽的辞藻吧. 应该也算是散文的一种.这种结构是比较明晰, 但也会觉得稍微有些无趣.记得有篇课文叫 苏州园林, 标准的说明文.
前面02说的我很赞同, 中国文化讲究意境什么的, 有了章法四平八稳的可能未必有意境之美, 好象颜体的字我就是不大喜欢的, 还是狂草来得漂亮, 但是一般人学写字还是正而八经写比较好, 否则没人能看得懂. 所以赞同老虫教孩子写文章最好是挑些结构比较明晰的范文. 但是光从结构是否明晰来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恐怕也是不合适的.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1-7 14:41
虫妈的思路很好,用这种结构对付应试作文应该比较有用,继续继续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15:02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1-7 13:53 发表 
中文的应该是说明文
英文的应该是记叙文,不算8股
而楼顶的是散文
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学习的时候,什么文都要接触到,写写散文没什么不好.考试的时候,还是考8股比较好.评分标准好定义,也少争议.
问 ...
按理说,小说的章法应该是更复杂的,或者干脆说是更没有章法的。
但上面那个英文小说的章法结构却非常清晰,却不失作品本身的生动与精彩,反而帮助了作品中若干个线索的发展、回忆、心理描写。。。的有秩序交待。
这不是八股文,结构却是“八股”结构。
如果“八股”意味着严谨的结构,那在严谨的结构之下,文章同样可以精彩。
因而,不能把文章不好,归咎于八股;也不能以某些借口来为文章中的不足来开脱。
我同意肢膀所说的:“但是光从结构是否明晰来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恐怕也是不合适的.”
好文章好作品的要素是很多,结构只是要素之一。文章可以以情动人,以词汇迷人,以思想胜人。。。可能结构问题是当中最不讨好的一个要素。
但若对学生,或者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们来讲呢?回过头来竟不知道文章的基本结构怎样,不知道一意一段,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觉梳理成有条理的文字。。。。。。
“和父亲掰手腕”是一个哈佛学生写的,情感描写复杂,文笔极细腻。
“追逐”,文笔细得可以绣花,追逐场景描写逼真得可以令人感到他们的热血的奔腾。。。。
这些都是英语八股写作教学中的范文,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将各种素材组织成一篇结构清晰严谨的文章的样板。但我现在找不到这两篇的电子文本。
下面是另一篇英语八股写作教学的范文。
The Struggle to Be an All-American Girl
by Elizabeth Wong
--------------------------------------------------------------------------------
It's still there, the Chinese school on Yale Street where my brother and I used to go. Despite the new coat of paint and the high wire fence, the school I knew 10 years ago remains remarkably stoically1 the same.
Every day at 5 P.M., instead of playing with our fourth- and fifth-grade friends or sneaking out to the empty lot to hunt ghosts and animal bones, my brother and I had to go to Chinese school. No amount of kicking, screaming or pleading could dissuade my mother, who was solidly determined to have us learn the language of our heritage.
Forcibly she walked us the seven long, hilly blocks from our home to school, depositing our defiant tearful faces before the stern principal. My only memory of him is that he swayed on his heels like a palm tree, and he always clasped his impatient twitching hands behind his back. I recognized him as a repressed maniacal child killer, and knew that if we ever saw his hands we'd be in big trouble.
We all sat in little chairs in an empty auditorium. The room smelled like Chinese medicine, an imported faraway mustiness. Like ancient mothballs or dusty closets. I hated that smell. I favored crisp new scents. Like the soft French perfume that my American teacher wore in public school.
There was a stage far to the right, flanked by an American flag and the flag of the Nationalist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also red, white and blue, but not as pretty.
Although the emphasis at the school was mainly language—speaking, reading, writing—the lessons always began with an exercise in politeness. With the entrance of the teacher, the best student would tap a bell and everyone would get up, kowtow2 and chant, “Sing san ho,” the phonetic3 for “How are you, teacher?” Being 10 years old, I had better things to learn than ideographs4 copied painstakingly in lines that ran right to left from the tip of a moc but, a real ink pen that had to be held in an awkward way if blotches were to be avoided. After all, I could do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s, name the satellites of Mars and write reports on “Little Women” and “Black Beauty.” Nancy Drew, my favorite book heroine, never spoke Chinese.
The language was a source of embarrassment. More times than not, I had tried to dissociate myself from the nagging loud voice that followed me wherever I wandered in the nearby American supermarket outside Chinatown. The voice belonged to my grandmother, a fragile woman in her 70s who could outshout the best of the street vendors. Her humor was raunchy, her Chinese rhythmless, patternless. It was quick, it was loud, it was unbeautiful. It was not like the quiet, lilting romance of French or the gentle refinement of the American South. Chinese sounded pedestrian. Public.
In Chinatown, the comings and goings of hundreds of Chinese on their daily tasks sounded chaotic and frenzied. I did not want to be thought of as mad, as talking gibberish. When I spoke English, people nodded at me, smiled sweetly, said encouraging words. Even the people in my culture would cluck and say that I'd do well in life. “My, doesn't she move her lips fast,” they'd say, meaning that I'd be 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world outside Chinatown.
My brother was even more fanatical5 than I about speaking English. He was especially hard on my mother, criticizing her, often cruelly, for her pidgin speech—smatterings of Chinese scattered like chop suey in her conversation. “It's not 'What it is,' Mom,” he'd say in exasperation. “It's 'What is, what is, what is!'” Sometimes, Mom might leave out an occasional “the” or “a,” or perhaps a verb of being. He would stop her in mid-sentence. “Say it again, Mom. Say it right.” When he tripped over his own tongue, he'd blame it on her: “See, Mom, it's all your fault. You set a bad example.”
What infuriated my mother most was when my brother cornered her on her consonants, especially “r.” My father had played a cruel joke on Mom by assigning her an American name that her tongue wouldn't allow her to say. No matter how hard she tried, “Ruth” always ended up “Luth” or “Roof.”
After two years of writing with a moc but and reciting words with multiples of meanings, I finally was granted a cultural divorce. I was permitted to stop Chinese school. I thought of myself as multicultural. I preferred tacos to egg rolls; I enjoyed Cinco de Mayo more than Chinese New Year. At last, I was one of you; I wasn't one of them.
Sadly, I still am.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7 15:04 编辑 ]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15:14
标题: 回复 #19 jiangying 的帖子
说明文?有道理。
下面是我九岁的女儿模仿“泉城”的结构——这种类似“英文写作结构”写的中文作文,你可以说是记叙文,也可以说是散文,或者,说它是说明文。
EDU呢,模仿您的结构“让孩子炒股是在害他”,可能会有这个结果:“让孩子这么写是在害她”。
呵呵
------------------
冰天雪地访哈佛
哈佛大学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我的脚刚踏上哈佛广场,妈妈就对我说:“这里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我低下头,沉吟着……
进了哈佛大学,就像进了冰雪皇后的宫殿。陆地白了,结冰了。树木仿佛是冰做的,如果一只松鼠把树枝轻轻抖一抖,雪就会掉到人的头上,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大雪人!草地被厚厚的冰盖上了,形成一个个天然的“溜冰场”。我在上面滑呀滑呀,永远都不厌倦!法学院等建筑被大雪覆盖了。高高的尖塔,厚重的拱门,细致的图案,371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加上厚厚的冰雪,多么壮观!我喜欢这漂亮的校园!
妈妈说:“哈佛的学生是世界的精英,是世界的领导人!”在哈佛学生中心,我看了一个毕业典礼录像。其中,有一个印度学生的演讲十分大气,神彩飞扬,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我听说,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就是从哈佛毕业的,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也是从哈佛毕业的。但妈妈说布什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考试不及格。我想,考试不及格怎么还能当总统呢?也许就因为他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吧!我羡慕哈佛人!
在茫茫雪路里,我来到了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的雕像前。他双目有神,凝视前方。有人给他套上枣红色的哈佛学生的运动衣,他永远是哈佛大学的一员!听说,如果有人摸了他的脚,就一定能上哈佛!我热血沸腾,跑到雕像前,踮起脚,伸长手臂,跳啊跳啊,即使我可怜的小手已经冻红了,可还是够不着。后来,爸爸把我举起来,我使劲地搓着哈佛先生那已被无数人摸得亮闪闪的鞋子,感觉仿佛是温暖的。我笑了,没摸够,不肯走,但是爸爸硬把我扯下来。我真不想离开哈佛!
长大后,我要上哈佛大学,要有一个成功与尊贵的人生!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7 15:19 编辑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7 15:51
你的确是在害你的孩子。写这种八股只能应付考试或者将来的公文。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应付考试只需要考试前突击顶多几个星期就够了,
因为这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
即便你不想把孩子培养成文学家,你现在的做法也是浪费时间。
有时间不如去研究点真问题。
还想说,感觉你的孩子现在有点太早熟了。过犹不及,也许你该放慢点节奏。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1-7 15:51
那篇泉城写的“有的。。。有的。。。”非常8股,我看了就想笑
虫这篇很好,通过8股的结构自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对孩子来说,首先鼓励的是自己的思想,然后用有序的结构把思想梳理清楚表达出来,这个路走得脚踏实地,然后再飞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7 15:54
标题: 回复 #24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这样的8股不能应付中国的考试.
反而在以后工作中用处极大.写论文,报告什么的,就是8股.
君不见,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都不会写论文了吗?
反而是如果想当文学家,还是不要接触8股的好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16:04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7 15:51 发表 
你的确是在害你的孩子。写这种八股只能应付考试或者将来的公文。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应付考试只需要考试前突击顶多几个星期就够了,
因为这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
你的视野不是一般地窄,难怪你会陷入“八股只能应付考试或者将来的公文。”这样的误区。
我上面贴的两个英语文章,别人看不懂,你若看不懂就不应该了。
看来你没怎么接触过美国的孩子。
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孩子就太babyish了。
这是多数中国孩子的特点。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16:11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1-7 15:54 发表 
这样的8股不能应付中国的考试.
反而在以后工作中用处极大.写论文,报告什么的,就是8股.
君不见,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都不会写论文了吗?
反而是如果想当文学家,还是不要接触8股的好
国庆期间和自己的一个教授吃饭。
席间谈到中国学者出书存在的问题。
教授说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学者的语文水平大多很差。”
我听了心里暗笑,因为脑子里马上浮出正在读的这个教授一本书里的几个段落,“一意一段”做得实在不怎么样。
但是,这掩盖不了他思想的光芒。我对他照样充满了崇敬。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1-7 21:01
这篇[泉城]不对我的胃口,不欣赏这样的文章,如果起步学习借鉴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14,15年前写过的[工程计划书],当时自己的感觉是“令人窒息”,拿华文写[工程计划书]后的体会。说起来偶还是感性的人,喜欢随性。
今天儿子发烧
不用陪读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11-7 22:28
再次申明,在中国,语文课不单单是教语法的,同样不单单是教写作的。课文选择中有大量的散文,既可以教孩子散文的写作方式,让他们自己想写散文时知道怎么写,也可以教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不单单是体现在对所谓8股文的理解上。就算这篇课文狗屁不通,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会怎么理解这些狗屁不通的话,如果正好这个孩子觉得这狗屁不通的文字描绘出了他想象中的仙境,他愿意也弄几篇这样狗屁不通的文章出来,可能他的父母还高兴呢。
说笑了哈。
不过说实在的,我们的语文课本已经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趣了,我们还是正面地引导孩子看待我们认为的不足之处吧,等他大了,他自己也知道回过头来看的,那时他会有自己的判断的。如果我们老是持批判的态度,那孩子学到的也是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长大后他会很痛苦的。然后他又以批判的态度让他的孩子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来看去,这个世界就没有看头了。济南的泉水也好,荷兰的田园也好,统统都得见鬼去了。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22:39
标题: 请让我来害害你
英语中有很多锻炼八股的写作游戏。
这是老师给我们的第一个写作作业。
想想挺有意思的。
可以起到提炼观点、整理思想、理解分段落、熟悉段落的内部结构的作用。
移植一下,效果不敢确定。
同意让我害害你或者你的孩子的,请试试。
五个名词
要求:
1、找五个与自己有关的名词(或者说借用五个名词来描述概括自己的特点,或者说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2、为这五个词各写一段解释的话,让人明白这个词与你的关系;
3、可以把这五个词,作为五个部分的小标题。也可以用“我是。。。。”“别人叫我。。。”类似这样的句子来作为这一段的开头。但无论怎样,请务必让你所要谈及的、解释的这个词在这段话的第一句出现(可以使用代词);
4、水平再高一点的,要求再高一点的,可以在每段话中,讲述一个故事——当然是与自己有关的故事。用这个故事作为你这个“词”的支撑。
5、注意,孩子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因为。。。所以”这样的词。帮助他们试着把这种词拿掉,看看效果怎样。
6、在这种八股格式下,看大家的创意了。
这里提供一篇范文,是我的老师写给学生们的。
从英文翻译过来,文字有点别扭。
---------------------------
女仆或妈妈
我是一个母亲,有时候,我觉得我更象一个女仆。在家里,好象是我承包了家里所有的清洁、接送孩子之类的工作,这就和一个女仆一样,区别只是我不拿工资。我那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他们让我整天忙得团团转。你们当中有谁想偶尔客串临时保姆吗?
作业女士
这个外号是学生们赐给我的。当丈夫按摩我那因长期伏案而酸痛的双肩时,他也会对我使用这个称呼。然而很多学生不会告诉我,他们从我这里所学的,以及那些大量的作业对他们真正地有过帮助。为此,我猜我应该有更糟糕的一个外号。
溜冰鞋
不久前我才为我自己买了一些溜冰鞋,在此之前我从未有拥有过一双。在芝加哥漫长的冬天,如果能有一双溜冰鞋,那就是拥有了一项有趣的冬日活动。我喜欢在冰面上穿过北风滑行的那种感觉。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在某个周四下午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千禧公园滑冰,好吗?
尼德罗沙
我来自尼德罗沙,德国的一个小山村。我曾经是那么高兴,为的是能够逃离那么一个小地方。但现在我却非常乐意回到那里。生活总是和我们开着玩笑,不是吗?
学习者
这是我给自己重要的定义之一。我一直在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一些是通过书本;有一些是正式的课程;有一些是通过经验;有一些是通过旅行;而更多的则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的。学习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目的。我希望你们能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分数。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7 22:42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11-7 22:28 发表 
如果我们老是持批判的态度,那孩子学到的也是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长大后他会很痛苦的。然后他又以批判的态度让他的孩子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来看去,这个世界就没有看头了。济南的泉水也好,荷兰的田园也好,统统都得见鬼去了。 ...
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这可是太重要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1-8 00:47
你举的这个英文老师的例子,实际上在中国也不新鲜,跟造句或者看图说话差不多。这是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主楼说的是散文。是文学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学能力有关,但不能划等号。文学能力是一种悟性,
这种悟性可不是用八股能够练出来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8 08:1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8 00:47 发表 
你举的这个英文老师的例子,实际上在中国也不新鲜,跟造句或者看图说话差不多。这是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主楼说的是散文。是文学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学能力有关,但不能划等号。文学能力是一种悟性,
这种悟 ...
新鲜,怎么不新鲜?我小、初、高都没遇到过这种好玩的东东。
看图说话、写话那是发散的,而这个是归纳提炼的。
看图说话那是语言表达,而这个重在思维的整理。
基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是让人人成为文学家?还是修炼成仙?
这种套路走了那么多年,这文学是不是比别人还繁荣?国民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吗?
无论是文学素养还是写论文的水平(这是你把它划到文学之外的啊!),哪样好了?
文学悟性不是学校、课本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不能成为粗鄙简陋的教育的挡箭牌。
写作可以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整理思维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这也不能被扣个“八股”并以此为由去打杀,或者逃避。
天堑说,批驳儿童炒股,都是让"金钱是罪恶之源"洗了脑。
那这里叫叫所谓“文学”的是被什么洗了脑?
有一种民族心理,好高骛远,以未来之理想代替现实之路径,以理想的模式与人性的希望而远离现实的改造。
想要高高山顶立却又不愿深深海底行。
要以所谓空灵散逸来满足自己的所谓审美需要,却连基本的文章不会做。
空有华美的花架只不过是一场浮华一阵烟云过河的泥菩萨上阵的纸老虎。。。。。。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8 08:42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09:14
标题: 回复 #30 happy_99 的帖子
批判一下也没什么,但是不要什么都批判
作者: 瑜珈 时间: 2007-11-8 09:18
标题: 回复 #34 dawnch 的帖子
看得真过瘾!继续支持!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09:24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8 08:10 发表 
新鲜,怎么不新鲜?我小、初、高都没遇到过这种好玩的东东。
看图说话、写话那是发散的,而这个是归纳提炼的。
看图说话那是语言表达,而这个重在思维的整理。
基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是让人 ...
看来老虫从小就是批判主义者,这可不是太好.
太过激就成鲁迅和李敖这样的人了.
小易下面这段我还是赞同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8股,什么时候该散.结果什么文章都象散文.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11-8 00:47 发表 
你举的这个英文老师的例子,实际上在中国也不新鲜,跟造句或者看图说话差不多。这是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主楼说的是散文。是文学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学能力有关,但不能划等号。文学能力是一种悟性,
这种悟 ...
注:我提到8股,统统不带贬义.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1-8 10:05
批判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中占一席之地
好看好看
继续继续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1-8 10:08
严重同意虫妈
先要整理思维,才能放飞思想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1-8 10:52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8 08:10 发表 
新鲜,怎么不新鲜?我小、初、高都没遇到过这种好玩的东东。
看图说话、写话那是发散的,而这个是归纳提炼的。
看图说话那是语言表达,而这个重在思维的整理。
基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是让人人成为文学家?还是修炼成仙?
这种套路走了那么多年,这文学是不是比别人还繁荣?国民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吗?
无论是文学素养还是写论文的水平(这是你把它划到文学之外的啊!),哪样好了?
文学悟性不是学校、课本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不能成为粗鄙简陋的教育的挡箭牌。
写作可以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整理思维的能力,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这也不能被扣个“八股”并以此为由去打杀,或者逃避。
天堑说,批驳儿童炒股,都是让"金钱是罪恶之源"洗了脑。
那这里叫叫所谓“文学”的是被什么洗了脑?
有一种民族心理,好高骛远,以未来之理想代替现实之路径,以理想的模式与人性的希望而远离现实的改造。
想要高高山顶立却又不愿深深海底行。
要以所谓空灵散逸来满足自己的所谓审美需要,却连基本的文章不会做。
空有华美的花架只不过是一场浮华一阵烟云过河的泥菩萨上阵的纸老虎。。。。。。
方法是好方法
但不适合套所有文体
撇开中国的事不说
只拿外国人说事
方法是外国人的
意识流小说也是外国人开始的
这种方法如果到处套
肯定要镇压意识流小说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7-11-8 12:15
我们用的是师大版的,可批判的也非常多。
尤其受不了课本选用的一些较早的文学作家的文章。词汇偏颇,难懂。语句晦涩。但从来没象老虫这样认真地看过。
不过,俺会鼓励孩子顺藤摸瓜。
前几日一个好笑的例子:
一日,看到孩子的课本里有一篇落花生,于是鼓励孩子上网查查许地山和他的父亲。
不想,孩子过了一会儿哈哈大笑起来,过去一看,他正在浏览下面的文字:
============================================
《落花生》改编今日用易驱整理老硬盘,发现了一篇我改编的许地山的《落花生》,真有意思,整理如下: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底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底茅亭举行。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底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底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落花生》改编:
我硬盘里有100G空间。游侠说:“让它空白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玩游戏,就辟来安装游戏罢。”我们几黑客和几个小闪客都很喜欢——买盘的买盘,付款的付款,安装的安装,过不了几小时,居然装满了! 游侠说:“今晚我们可以整一个游戏节,也请咱家电工来玩玩我们底新游戏,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游侠把目录做成好几份共享,还吩咐这节期要在我家底机房举行。
那晚上底电压不大稳,可是电工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电工说:“你们爱玩游戏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游戏底好处说出来?”
黑客说:“游戏底盗取不难。”
闪客说:“游戏可以取材。”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玩;都喜欢玩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电工说:“游戏底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盘不像那好看的键盘、鼠标、闪盘,把它们底有趣显于外表,尊贵典雅的外观,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内容存在盘里,塞入光驱,才容人把它读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张光盘瑟缩地丢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内容,非得等到你放光驱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游侠也点点头。电工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游戏,因为它是好玩的,不是尊贵、典雅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好玩的人,不要做尊贵、典雅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玩到死机才散,所有游戏存档虽然没有了,然而游戏画面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8 13:3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1-8 09:24 发表 
看来老虫从小就是批判主义者,这可不是太好.
太过激就成鲁迅和李敖这样的人了.
...
你也太抬举我了吧。
因为当顺民当了太久,一旦发现受骗,就会用尽力气去反动反叛。
这叫心理变态。
为了祖国的花朵的心理健康,还是从小让他们受受毒害,炒炒股,写写八股。。。。。。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13:40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8 13:33 发表 
你也太抬举我了吧。
因为当顺民当了太久,一旦发现受骗,就会用尽力气去反动反叛。
这叫心理变态。
为了祖国的花朵的心理健康,还是从小让他们受受毒害,炒炒股,写写八股。。。。。。
加点,
为了祖国的花朵的心理健康,还是从小让他们受受毒害,炒炒股,写写八股,说说谎,串点文具,早恋早恋。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13:45
dawnch 2007-11-8 13:41 金钱 +5 串点文具?专业术语?
dawnch 2007-11-8 13:41 威望 +5 串点文具?专业术语?
方言,串串(阴平)指的是倒买倒卖的人,比如房屋中介就是房串串。串点文具,就是倒卖点文具的意思。
没文具串,串点教辅,邮票什么的也可以。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8 13:52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1-8 13:45 发表 
dawnch 2007-11-8 13:41 金钱 +5 串点文具?专业术语?
dawnch 2007-11-8 13:41 威望 +5 串点文具?专业术语?
方言,串串(阴平)指的是倒买倒卖的人,比如房屋中介就是房串串。串点文具,就是倒卖点文具 ...
谢谢,受教了!
看来我的孩子正在串时装。
据说她在班上办了个时装店,她是老板,手下有两个副老板。
但还没见有收入。因为生产问题没解决。
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下午时间在同学家只为她的芭比做了几件衣服。
这么低的效率那一件衣服得卖多少钱呢?她的同学能消费得起吗?
严重与市场脱节。
我得找时间跟她谈谈。产品设计市场定位。。。。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13:58
标题: 回复 #45 dawnch 的帖子
她这个是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比串串高一个档次,厉害
看来该去学学MBA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1-8 17:35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8 13:33 发表 
你也太抬举我了吧。
因为当顺民当了太久,一旦发现受骗,就会用尽力气去反动反叛。
这叫心理变态。
为了祖国的花朵的心理健康,还是从小让他们受受毒害,炒炒股,写写八股。。。。。。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顺民.我还是比较遵守纪律的.
不过从小学开始就置疑过老师讲的东西.
比如0不是偶数,水喝不完是因为自然界水的循环,"树上花落未成荫"的花落是花落了.等等
高中时更是放肆,和同学在课堂上大声讨论问题,老师在一旁茫然的看着我们.
反正现在看东西是先理解,理解不了再批判.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11-8 20:08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7 22:42 发表 
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这可是太重要了!
注意,我说的是“批判的态度”,这和批判性思维差距可大了去了。批判性思维不单是在教育中,在任何事情上都非常重要,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了。但如果对用批判性思维发现的问题抱批判的态度,就会出现我前面所描述的后果。
以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
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问题
以建设性态度解决问题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