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哈佛之道---诠释素质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0-17 10:52
标题:
哈佛之道---诠释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何解?
“Liberal Arts”、“君子之道”
什么是“LiberalArts”的教育传统?它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从2002年9月到2003年5月,整整一个学年,我主持了一个每周一次的讨论班,主题是“LiberalArts、人文学和传统资源”,参加的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来哈佛访问的教授、副教授、博导们,加上在哈佛的一些学生、学者们。这个讨论班除了对两岸三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得失成败进行交流对话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各个不同的传统出发考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文学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基本的看法。期间,我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收到了近二十篇论文。相信这些论文中的思想成就会在各地的精神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应当如何汉译“LiberalArts”这个词,我们没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
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这个词的用法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大陆叫作“素质教育”,台湾叫作“通识教育”,香港的用法更显古典,叫作“博雅教育”。严格说来,三种用法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各自突出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素质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品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这是对的,可是,经由何种途径、用什么内容、如何培养素质,却不甚了了。一般意义的素质培养,其实从襁褓中就已经开始,可这不是“LiberalArts”所要讨论的。它是大学的基础教育,是和知识教育、自我反思、自觉修炼的成人化行为连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这些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就难免沦为令人腻味的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当然,的确是有过这样的历史教训的,在还不算遥远的一段历史中,所谓“阶级斗争理论”、“全面专政理论”、“继续革命学说”等等,都曾经是培养素质的公共课的主要内容,而且,的确培养了一批不讲人性,动不动就大义灭亲、灭友的坚强的斗争勇士,这种素质确实是培养教育出来的,这不仅不是“LiberalArts”,而是彻头彻尾地颠覆“LiberalArts”。人文学的传统是用人类长期发展积累的智慧、品行、情操来塑造人,造就社会栋梁。它的核心就是文明和人性,反文明、反人性,最为人文学所排拒,开展人文学教育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力量主导社会进程。在这个意义上,“LiberalArts”的传统拒绝一切以政治家的名义构造的形形色色的学说理论,拒绝把任何政治意识形态说教当作人文教育。中国大陆大学教育现在相当重视“素质教育”,这是英明而有远见的举措。但是,“素质教育”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现状值得反省,国家教委一位主管官员也曾对我说,素质教育的课很难上。我想,的确应当考虑“素质教育”到底教什么?这实际是对人的理解和设计,是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在哈佛,这是本科教育的整套机制;在中国大陆,这只是各种知识之外的一个课程设置;这个区别应当足以说明问题了。
台湾的“通识教育”突出“LiberalArts”中的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哈佛的“LiberalArts”教育有十八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范围广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方面。说人文学所要求的人的培养不是一般的道德说教,其区别就在于它坚持成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应当而且也必须体现人类的知识累积,人文、社会、自然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但是,仅仅是知识还是不足以表达人文学的要求,知识只有转化为责任,才能成为人的自觉的要素,这就和境界、风度、品味、人格有关了,这些方面又是知识不能涵盖的。因此,人文学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在大的人文传统上来看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人文传统最主要的构成,知识应当是人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是人成其为人所自来的源泉,因为你知道你是出自这个大传统,你就能知道,你可以为这个传统做些什么,什么可能是你对这个传统的贡献,在人文学的视野中,人既是传统的产品,又是传统的创造者。假如我们把“通识教育”翻译成英文,它叫作“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它已经不是“Liberal Arts”了,最重要的是“Liberal”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它的问题。
比较起来,香港的“博雅教育”是相对接近的说法,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味。但是做人是有向度的,一个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人,固然比不学无术、举止粗俗的人好得多,可是那“博雅”假如只是表面功夫,就非常有害了。如何突出做人的深度,是“博雅”这个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Liberal Arts”这个传统起源于希腊,是非常古老的做人和教育的传统。在词源上看“Liberal”和劳动、自由、自由民、博学多才有关,再加“Arts”,是艺术的集合名词,是美的问题,美是自由的最高界面。因此,这是对人的自由的教育,自由是做人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自由是做人的境界,更是做人的使命,需要穷毕生精力永不休止去追求的,“LiberalArts”要解决的就是人对自由的理解、实现自由的能力、追求自由的责任和使命。这个教育的理想信念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我们必须惊叹古代先哲的伟大智慧,孔子一生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君子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塑造的问题。与“LiberalArts”相近的思想是孔子的“君子通六艺”,而孔子关于“君子”的思考,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要远远超过希腊的那些哲人,可惜的是一百年来的“破旧立新”,这些远见卓识屡屡成为糟粕被弃若敝屣,以至于我们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2年暑期,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经建议建立“六艺馆”,让各个学科的教授、博导有可能修习“君子之道”,在一个传统破碎而又物欲横流的社会,“素质教育”如果不从为人师表做起,那是绝对不会有希望的。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0-17 11:47
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做工具,什么是工具?一个大工程师,也可能是个工具。君子是不做工具的,君子自己是目的,获取财富不是目的,目的是使自己变得高尚完美。
《傅雷家书》,傅雷告诫傅聪,你要做一个钢琴家,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之后做一个艺术家,再之后要做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做一个钢琴家。你不能直奔主题,直奔钢琴去了,那样的话钢琴是学不好的,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很宽的基础。这其实还没有完全顺从孔子的教导,孔子讲君子不器。傅雷还是希望孩子成器,希望他成为现代分工里的一个专才。要成为一个大的专才,底面积都不能太小,何况做一个君子!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17 11:59
牵强附会的解释而已
任何教育都是为了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这个词汇太飘渺,自然就可以胡乱解释,随便强奸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0-17 12:08
这篇文章不是为解释素质教育写的,这是黄万盛在《天涯》上的特稿《哈佛之道》主要是讲哈佛的教育,上面这篇是解释Liberal Arts的,看来楼上没有看懂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17 12:13
本贴题目和内容不符
Liberal Arts也不是素质教育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0-17 12:14
哈佛校训和
“
一个傻子
”
每年的冬天
,
腊月初雪飞扬时
,
就到了哈佛发榜的日子。对那些怀抱梦想揪着心肺翘首等待的莘莘学子
,
一张哈佛的录取通知单是寒冷冬天中最暖人、最珍贵的一份圣诞大礼。孩子高兴
,
家长激动
,
好像一个灿烂的明天已然握在手中。这些天
,
我经常收到报喜的电话
,
几位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哈佛
,
大约因为我在哈佛的原因
,
除了让我分享喜庆
,
还希望能得到一些进了哈佛后的建议。在祝贺之外
,
我惟一能说的是
:
你得准备好了
,
往后的日子会非常艰难
,
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
尤其对那些直接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
,
更是如此。
比较中国的大学和哈佛在录取和入学后的情况
,
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差别
,
从北大、清华来的一些访问教授告诉我
,
在中国考名牌大学很难
,
考生多
,
竞争激烈
,
可一旦录取后
,
就相对轻松了。他们在哈佛看到哈佛学生的读书状况
,
非常惊讶
,
哈佛的学生比国内的学生紧张多了。在中国是先难后易
,
在哈佛
,
不能说先易后难
,
考入哈佛本身就很难
,
但是入学后更难更紧张
,
叫作难而更难。所以有这个区别
,
我想
,
还是因为对大学的使命和对人才的理解、要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美国是个注重实用的国家
,
实用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是美国主流精神
,
这保证了美国社会始终能够面向实际
,
不被那些纯粹乌托邦的意识形态所迷惑。但是
“
有用即是真理
”
这句话很容易被庸俗化
,
以为蝇营狗苟的蝇头蚊脚般的私利都是有用
,
也就都是真理。假如实用主义就是如此
,
美国这个社会连一天都无法维持。这里的
“
用
”
是大用
,
是国计民生之用
,
接近儒家所讲的
“
人伦日用
”
的用。这样的实用主义是把对个人、国家、社会、人类的发展有用有益当作真理来追求。这种大
“
用
”,
一直在限制和引导一己私利的小
“
用
”,
防止它膨胀成危害社会的力量。这个原则深入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建校的理想
,
二是培养人的理想。
在美国学校可以分成两个大类
,
一种叫
“Liberal Arts College”,
另一种叫作
“ ProfessionalCollege”,
前者的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
是谓大用。后者的目的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
,
看似小用。这两种办学理念在美国教育史上是长期冲突的。现在排名前二十位的
“LiberalArtsCollege”
中的大多数之所以会建校
,
是因为在它们看来
,
甚至连哈佛这样的学校都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污染
,
因为哈佛办了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
,
因此它们必须捍卫人文学教育的传统
,
为美国社会培养可以持续发展的有人文境界的人才。可见重视文理
,
从大用着眼培养人才
,
在美国是有深厚传统的。尽管哈佛也曾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
,
毋庸置疑
,
哈佛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中坚和代表
,
事实上
,
美国人文学为中心的教育传统
,
就是哈佛开了风气之先。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
,
译成中文是
:“
与柏拉图为友
,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
更与真理为友。
”
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
,
一是哈佛重视传统
,
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
,
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
,
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
;
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
无论是世俗的权贵
,
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
,
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
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
,
不断地推陈出新
,
这就是哈佛的魅力
,
它永久地激动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仅仅是多才多艺,而是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钱”途比一个神学院的毕业生要远大得多,神学院毕业的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
听听他的回答吧,他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
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
他的回答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当然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但是,从大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同时就是,学校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是和职业连在一起的,考上了大学就意味已经把将来的饭碗捧在手里了,这样,一跨进大学门坎,高考时的动力和奋斗也就开始退潮了,大学对人的培养,如果没有人的自觉是断断不会有结果的。学生自己没有动力和激情,又何以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