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14天3000元,浸泡英语玩时间差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17:32
标题: 14天3000元,浸泡英语玩时间差
这种炒作虽然很厌倦了,但不得不再提一提。

这种浸泡据说逼着孩子用英语表达,吃,住,玩都跟外教,营造一种外语环境。

这个宣传利用了外教,外语环境,浸泡这样的概念。道理是不错的,但问题就在于这14天上。

14天能泡出什么来?在国外呆过的应该都知道。

可以把what's up? fine,i'm good. how are you! thank you!等等最简单的玩意说得滚瓜烂熟,
当然也有稍微复杂点的,我在美国第一天就永远记住了一个句子,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但是,花3000块钱学这么几个简单句子性价比何在?

可广告宣传利用了人们心理上对于外教以及全封闭,浸泡等等的好感,打了个时间差。

真正的浸泡怎么也得3个月吧。没有3个月以上的浸泡,还是少提这个概念。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10-1 22:07
辛苦了,学习一下......................
作者: wlj181    时间: 2007-10-2 00:47
主要是现在很多人都有钱,他们愿意出这个钱。
作者: ddxxsc    时间: 2007-10-2 11:56
赞同楼主观点,参加这种班也就是凑个热闹而已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0-2 14:53
标题: 转帖“漏屋”先生的英语教学误区
很早的时候,在天涯看见“漏屋”的一篇英语教学帖,也涉及到英语环境的误区问题,与edu的议题相关,部分摘录,贴上来分享一下(比较长,但确实写得好):

=======================================================================

    那有外语环境不就好了吗?比如出国。答案:非常错误。这一条是中国同学误解最深,吃亏最大的一条。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和移民很多。大家在出国前,英语大多不好,可都这么想:到了国外英语环境自然就会了,天天听,而且被迫说英语,有几个月就流利了。当然,听说有人也不行,那他们一定是因为老在中国人圈子里。大家都说在唐人街上的华侨一辈子都可能不会英语,我可不在唐人街住,到时候找外国房东家住,有机会跟他多练习。可到了国外后,发现大家真还都不在唐人街住,因为那里讲广东话,更不懂,在唐人街上跟中国人也是讲英文的。尽管人家一般先用广东话跟你打招呼,发现没反应后双方就开始各操费力的英文开始交流,好在到那里去的唯一目的是买菜,对付的了,不过感觉很滑稽,大家明明都是华人,还非得讲洋话。在国外一段时间,居然很多人把广东话学会了,包括我在内。

(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了,国人在广东话环境能很快学会粤语,这可和学英语的原理截然不同,实际不是在学外语。近似度太高,而且大家的语言思维是一样的,几个月就够。会西班牙语的人学意大利语就很快,也因为太接近。不用学,这两国人也能各操自己语言彼此交流。马克思用三个月学会的那个外语和这个情况类似。)


平时是在英语环境的,是在外国人家住的,也大工,也上补习班,也看英文电视和报纸。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了,发现怎么自己的英语还是这么差呀,听不懂,说不好,只会一些日常生活很简单的用语,还讲得好难听。当然,到了国外,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这一关还是过了。到国外两星期都敢说了,因为被逼的。一旦敢说了,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碍了。但说了两年了,怎么翻来覆去还是只会那几句?英语环境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如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一条就是“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


  我帮大家分析一下,很容易懂。比如有同学住到了外国房东家,满心欢喜认为可以通过交流学英语了。早上起来和房东问好:
  老中:Hi, good morning! (练这句话有用吗?早会了,也不用到外国练呀!)
  老外:Morning! Nice weather ah?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嘿,全听懂了,真是太棒了。)
  老中:Stay in home. (想说点啥,一时没想起,这句接得还周正。或许有点毛病?反正人家听懂了直点头,也没提出异议。)
  老外:OK. Did you know last night there was a racoon got trapped in the dumpster? I heard the noise and called the cops, then they came and called the vets. A vet shot a tranquilizer dart from the tree at the its butt, ah bang, bulls-eye! Hell of a shot. Still, took them another hour to rescue tha’ poor bastard…

   这回傻眼了。在老中听来,是这样的 ..last night tradumpter? Heard noice .shut .lazer, 还有。。。什么“不在”啊不可能,老外一定不会中文,可能是个和中文“不在”同音的字吧。接下来是an hour .pourbutter? 不懂,于是尴尬地说了声see you later. 回屋了。设想一下,如果多听几遍是否就能懂?就算多听几遍,把一些连接处听懂了,there was, heard the noise, called.. took..仍有很多难点,比如racoon, trapped, dumpster, vets, tranquilizer, bulls-eye, 所以还是不明白。那在多听呀,比如重复一百遍tranquilizer, tranquilizer, trann-qui-li-zerr!能懂吗?大家知道一定不行。所以并不是多听就多懂。
  给大家举个极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语环境吗?很好,我给你找一个。我找几个阿拉伯人在一间办公室交流,你每天都来,一天8小时听他们交流。过了三个月后我来看你,问你阿拉伯语听懂几句了?很多人这时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为你听到的那些外国声音,都被语言学家称为“无效的输入”,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因为不懂,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所以并不是多听就懂,听懂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后面我们重点讲需要什么严格条件,大家先不忙。

   回过头来再看刚才那位老中。如果那房东老外很有耐心,给咱解释一下总行吧。好,那咱看他应试图如何解释vetstranquilizer这两个概念。别忘了他只能讲英文,当然他在发现你有困难理解时,会试图从难到易变换解释方法。预备,开始: Vet, vet, a veterinarian, you know, a doctor who practices veterinary medicine, ehh, an animal doctor! 听的人更晕,怎么什么什么医生?还像动物?他很凶吗。接下来更莫名其妙了:”Tranquilizer, ehh, a drug that can knock an animal over. You know, you put this drug in a cartridge inside a dart, then you fire it from a gun and knock the target over, ehh, to pass out. Dart, a dart, small arrow….Oh for gods sake, forget it.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buddy.”

   交流结束。先不管交流是否愉快,大家再仔细分析,从刚才的对话对提高英文能力什么帮助吗?可以说几乎是零。无非是与“真人”交流了,说了几个以前早就会的简单问候语,听懂了几个单词但不知人家到底在讲啥,而且没有任何单词或其他东西是从以前的“不懂”到听过以后变得至少大概“懂”了吧。刚才我们论述过,不懂的是“无效的声音”,纯粹白听,和听阿拉伯语广播一样,永远也不可能懂。这时这位同胞大哥又明白了一件事:原来用英文解释英文是不现实的。其实大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却非要到国外去证实。大家都查过英-英字典或双解吧?早就听人说英文解释英文更准确,而且连查带学多好呀!碰到一个单词去查英-英字典,结果发现解释里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再查解释的解释,一会儿就乱套了。很多读者都有英-英字典吧?我敢向大家保证,查过两次之后就放书架上再也不会去碰他了。大家先别忙笑,分析一下为什么。

   这位新来的大陆同胞后来如何?先不说这位房东从此失去的与你交流的兴趣,而且你每月也不需要再和他交流,只要按时把支票放他信箱里就好。很快最短租期一到,这老哥就搬走了。不是不好意思见房东,而是老外的房租比华人的贵(华人比较不注重装修,并且常不开发票收现金,所以给你优惠)。既然练不了英文,还不走?还曾出过一个头疼的事:刚住下时订了份英文报纸,第一份还没看完半版,一个星期的都堆起来了,赶快退订。


这时,有以上同样经历的出国的朋友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国外的真实语言环境太难了,我不适应,所以难学。咋办?去加拿大的同学们真走运。政府给所有新移民准备了英语培训班ESL Course。“小班纯外教。”原来在国内认为是很贵但是是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在加拿大居然是免费的。一个Native speaker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用英语每天在一起交流。在这里不但免费,还发午餐。管饭!不但管饭,还发每天上课来回的车费。不但发车费,有的偏远省份还发钱。只要一个月全勤,可以去政府领几百加币(几千人民币呢)。有如此的国家和政府,真幸福。再说不管饭也要去呀,英文要紧。于是大家踊跃报名。每天高高兴兴来教室和老师同学交流英文。


   可是接着发生了这样的事:两星期后,许多中国同学就开始不来了。中国同学多半很聪明,很快就观察出问题来的。刚来上课时非常兴奋,老师自我介绍: Hi! How are you? My name is , I am from Canada. Nice seeing you all.;同学互相认识,开始交流。但很快同学们发现,两个星期过了,并没有学会几个以前不会的“新东西”。还是只能听懂那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有一天中午吃饭老师说是 spaghetti”,这词记住了,是“通心粉”。但两星期才这几个词,太慢了,两年也不行啊?还不如我自己回家背单词呢。我当时听到这情况时还劝他们:那也别走啊。至少你们可以跟老师说英语呀!回家找谁去呀?总不能老在街上跟人聊吧。这些同学不以为然:多说英语更有问题。因为我们发现,说来说去,都是在说那些以前就会说的那些话。不会说的话,我们都在那里瞎说,这样越说越差。很多同学以前认为有机会多说就越说越好,但现在又明白了,原来不会说的话,是不会在外语环境中自动变会的。比如有个同学想说她把全家福照片做了塑封带来。塑封不会说,怎么都不行。有人提出了:说个简单形式的总可以吧?她说 I put plastics on my picture. 老外能懂吗,当然能。于是英语交流实现了,人家继续跟你聊:Oh, whats the picture about? 简单英语也可以交流啊, 甚至可以应付生活中的大部分琐事。但您说英文的能力提高了吗?零效果!所以不是“随意多说”就好。说是输出过程,脑子里还没有的拿什么输出啊?于是退课了。(可怜的加拿大老师们还不断打电话求中国学生们回去。倒不是喜欢他们,而是上课学生少会被政府裁员的。)

   这时大家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噢,原来到了国外和老外瞎交流没效果,说的都是会的,听的都是能懂。不懂的很难懂,不会说还是不会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到了国外,英文还要靠自己系统学。(那篇出国十大秘密的文章得出类似观察结果)。

=======================================================================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0-2 16:51
新加坡的50岁以上的第N 代华侨,很多都不会讲华语的,能听得懂。
作者: pipiydq    时间: 2007-10-2 19:56
还有吗?继续呀!有意思!
作者: tigerqiu    时间: 2007-10-2 22:13
有道理,不会的到了环境还是不会,呵呵。。。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2 23:09
标题: 回复 #5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也要限定一下条件吧?

女儿刚到美国,阅读课的课文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说的还是“I am China.” 这种水平的英语。
但半年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学校,听、说都没有问题;看原版电影听原音故事也没问题;和同学聊天吵架也没问题;看完了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七》和《悲惨世界》;阅读速度至少是我的四倍;写作作品代表全年级参加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的比赛得奖。。。。。。

这是我在国内搞英语二十多年都达不到的水平。

怎么会说语言环境没有用呢?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0-2 23:14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2 23:23
以前英语老师讲个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在美国打杂几十年.英语能听懂,但说的时候几乎用Do和Be代替了任何动词
开门和关门都是do the door
作者: 瑜珈    时间: 2007-10-2 23:40
标题: 回复 #9 dawnch 的帖子
去天涯找了原贴看了,上面只是转了部分内容,是针对成人说的.并不是全面否认环境,如果是孩子,英文环境下是完全不同的,你女儿和你的例子正好证明成人和孩子去国外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同的,你的进步没有你孩子的大,是不是这样呢?而且成人在国内时的水平高低也对在国外环境下取得的进步有影响.如果在国外本身就很差,去国外后也难学会流利地交流.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2 23:49
原帖由 瑜珈 于 2007-10-2 23:40 发表
去天涯找了原贴看了,上面只是转了部分内容,是针对成人说的.并不是全面否认环境,如果是孩子,英文环境下是完全不同的,你女儿和你的例子正好证明成人和孩子去国外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同的,你的进步没有你孩子的大,是不 ...




我和女儿进步的差别就在于环境在差别。
女儿每天有相当的时间在英语环境里浸泡,用英语看、听、说、写。
而我在国外每天使用的语言仍是中文,英文环境并不多。
我甚至连看电视的时间也没有,但女儿每天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看电视的时间。
但因为我的写作作业比较多,于是,我在英语方面的进步在写作上表现了出来,突飞猛进。

不同的语言环境、语言信息量造成不同的英语学习效果,我和女儿的例子就很典型。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2 23:50
原帖由 瑜珈 于 2007-10-2 23:40 发表
去天涯找了原贴看了,上面只是转了部分内容,是针对成人说的.并不是全面否认环境,如果是孩子,英文环境下是完全不同的,你女儿和你的例子正好证明成人和孩子去国外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同的,你的进步没有你孩子的大,是不 ...


深以为然。

感觉成年了这脑袋锈住了,英语就是不往里进。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2 23:55
还忘了两点:

一,因为要赶作业,很多单词一查到就用到书面上去,根本来不及了解它的读音。
结果造成现在很多单词会认会用但不会说或者是说不准或者是没有自信去发音。
要知道我的发音原来在国内人群里那可算是上乘的水平啊!

二、回国之后,发现自己的英语口语还是有质的提升的。特别是听自己给老外上中文课的录音,那已经不算不流利了。

环境不一样,结果还是不一样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3 00:01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0-2 23:23 发表
以前英语老师讲个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在美国打杂几十年.英语能听懂,但说的时候几乎用Do和Be代替了任何动词
开门和关门都是do the door





其实很多华人,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那种,开始是连ABC都不会,但若干年后,尽管口音不纯正,但正常口头交流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也和环境有关系。

那些常年在中国餐馆打工的,根本没有多少机会涉入本土环境的,是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3 00:10
标题: 语境很重要
赞同老虫的感受。在国外不见得就有语境。很多国内出来的人在国外读中文报看中文书结交中国朋友上唐人家关心中国国家大事,其实出了国那语言环境一点儿也没有改善的。

我自己在这边还是被逼出来的,第一个老板是留学英国的大学副教授(自己出来开估价师事务所)华人不会讲中文的,后来去了韩国三星公司也是不能讲华语的,后来的老板也是不会中文的英文教育者,工作语言书信全是英文环境的,有五年多时间基本上我不看华文书华文报只读英文报只看英文书英文报。近年倒是能用上一点中文了。说起报纸要是不想了解中国的大事我宁愿看英文的报纸,英文报纸内容多而且世界的中心不会是中国的(华文报的世界中心就是中国,语言限定了人们的视野)。海外朋友聊天说起学英文,包括年轻一代,如果内心没有与旧文化脱离隔绝一段日子的决心真的很难学好的,不要说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等就是工作语言都比较困难。

小孩子海外读书就不同,那是全方位的投入,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一到六我有买,觉得女儿还小不让她看她都偷拿去看了,不知道看了几本。当然那些年纪大点的留学的(18岁以后出来的)我见到的很多也不行,除了几本课本,交中国朋友上中国餐馆看华文书看华文电影等等连个求职信都写不好的,想不说留学LJ都难。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3 00:14
标题: 其实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捷径
浸泡英语要系统地去浸泡,而不是学一些招呼语言或菜场语言那么简单,语言的档次性其实是很强的。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3 00:48
标题: 回复 #1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老易不能老没有建设性,怀疑别人还不行那不行的,要学习先进的经验是N分重要的。

要提出一个观点一个方案管它实际效果如何首先纸上谈兵完成纸上作业然后坚信它去推广之去迎接孔方兄,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可以动摇,坚持到底就是商业成功的出头天,到有点规模了你成功了再怎么再吹怎么解释都行,不用说叫孩子们下跪就是叫孩子们一起喊爹都成

希望你快快成功或快出个好教材好理论,我委屈一下可以让我的孩子们试用你的教材,广告词就可加上一句“教材深受东南亚华人的喜爱(绝对无不实广告之嫌)”,当然我的孩子们就先享受了你的新成果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3 01:06
语音语调的感觉还是提高了不少。老外夸我英语进步大。
我想主要是语音语调的那种感觉。
作者: wlj181    时间: 2007-10-3 01:38
完全否定浸泡环境也是不对的,能浸泡当然是好的,但你要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进步。孩子为什么进步的快,除了他浸泡在英语环境里外,他每天都要学很多新的单词,还要做作业,阅读大量的书籍,当然进步快。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就停止了学习,单纯的指望浸泡在英语环境里当然进步慢。国外是有很多免费的英语课程,但回家里也要针对下次要聊的内容查些资料,在家多练习,上课的时候才能聊的更深入一些,这样老师也能和你聊的更深入一些,学的也就快一些,否则就还是那点“hi,morning”之类。如果完全指望浸泡在英语环境里就能学好英语,那是不可能的了,至少对我们这些成人是不可能的。浸泡基本上可以让你记住你学过的东西,没有浸泡很多时候学了也就忘了,需要不断的重复学习。

不是说浸泡英语不好,但14天用处确实不会很大。
作者: dxt112    时间: 2007-10-3 11:23
对于小孩子学习的环境!只有14天是不够的!这种纯粹是那捏住了大人的心态!一要有学习外语的环境,平时还有有多练习的机会!不然只是靠14天能学到什么呢!语言不是一朝一息的!要循许见近的!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0-3 11:43
不知道edu的儿童科学读物编制工作,进展怎么样了,关注ing。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0-3 12:02
标题: 回复 #11 瑜珈 的帖子
原帖在天涯,说得很全面很专业。
在环境项下,区分了孩子、成人、原有英文水平高低等因素。
我部分转帖,只是回应edu谈到的一些问题。

您说的自己孩子的状况,实际上并非单一“环境因素”所致,这涉及到后天语言习得的许多细微精致处。建议您去看看那个帖子,如果您有兴趣的话。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07-10-3 12:35
我不会让花高价让孩子去学how are you 这样的基本句子,性价比太低!

不过对于办学结构,这种形式对家长却很有吸引力,很来钱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3 12:43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0-3 11:43 发表
不知道edu的儿童科学读物编制工作,进展怎么样了,关注ing。


哈哈,还记着这事呢?别急。肯定会弄的。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3 13:29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0-3 00:48 发表
老易不能老没有建设性,怀疑别人还不行那不行的,要学习先进的经验是N分重要的。

要提出一个观点一个方案管它实际效果如何首先纸上谈兵完成纸上作业然后坚信它去推广之去迎接孔方兄,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可以动 ...


谢谢02的好意。

其实我有自己的苦衷。前些天一个美国大佬不是得意洋洋的说吗?我们不怕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差,这同样会影响他们的自主创新。
这句话说到根子上了。

我现在想的非常多的事情不是创新,创作,而是盈利模式。中国的空白点多的数不清。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问题是,做每个事情都是一个工程,
要付出的心血和时间是巨大的。所以,必须考虑到通过怎样的盈利模式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创作。

抄袭大王郭敬明进了中国作协。最近看了《幸福在哪里》,没想到连这个剧本都是抄袭的。连剧本都敢抄,何况教育产品?

我的一个朋友推出的一个图书品牌,刚火起来。合作的出版社就来了个釜底抽薪,他们
仿造这个品牌推出了自己的项目,而且主推,把我朋友的图书品牌打压的几乎无利可图。至于盗版,其实现在已经不是最大的
敌人了。比盗版更厉害的就是同行的抄袭,仿制,跟风。这样的风气之下,谁都不愿意去花大心思去创新。都是搞一些超低
成本的运作。比的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精品工程,而是超低投入,糊弄老百姓的垃圾工程。

我早就不愿意跟书商和出版社合作了。他们给的稿费低的可怜,让你想到是在卖血而不是卖书。而且首次出版后你的书就不再
属于你。出多少你根本无从知道。

除了图书产品,其他的教育产品也是一样的,专利保护形同虚设。现在大家比的是谁的广告响亮,谁更能忽悠,产品同质化非常
严重,创新的东西非常少。这是个很无奈的现状。

培训也一样,你的教学方法创新,马上就有人跟进模仿。所以新东方现在教学方法不再创新,主要精力放在制造神话,打造文化
上,也就是忽悠。一个可笑的事实是,新东方这个教学部门不好好去搞教学研究,而是重点推出了《新东方精神》这本杂志。
我想他们也是很无奈的。创新太难,投入太大,被剽窃,复制又那么简单,谁肯做这个冤大头呢?

除了同行的恶意竞争。网络盗版的发达也让知识创造者无奈。所以网络课堂这种东西在中国就几乎无法存在,而电子书更是
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这几个知识传播,知识盈利的途径都被堵得死死的。创作者的无奈跟谁说?

在美国觉得知识真的很值钱。甚至值钱到了令人不可信的程度。如果我知道一个点子,比如做一本书的封面,你想知道吗?
7美元可以拿去。我知道有个地方能办很便宜的信用卡,想知道?3美元。我就买过类似的信息,而且觉得很值。

网站内容绝不敢抄袭。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博客就能赚到不少钱。而且电子商务的发达给知识创造者带来了新的盈利途径,
在网上创作,只要有足够的人气,获得大量的回报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英文网站内容之丰富多彩,
知识含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软件的保护,音像,教育产品诸如此类,没法说。在美国,有知识真的很幸福。
可惜我现在有了路径依赖,不在国内做出点事业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奋斗。如果我本科阶段就出国,
我是根本不会想用中文来创作的,也不会想用中文来搞什么创新。顶多用中文写点风月,附庸风雅。中文知识太不值钱了。

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依稀发现了一些可能性。但愿功夫不负有心人。但愿能从无边的黑暗中寻到一丝光亮。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3 15:35
标题: 回复 #26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这种环境是挺让人绝望的。

一直在肚子里装着些产品的计划。看了这么多年,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还没一个比得上我的。
但还是算了吧。

“中文知识太不值钱”,撕得血淋淋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3 20:20
其实从出版社的角度,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哪怕不太多的一部分人买了书,仍是有赚头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3 23:22
“抄袭大王郭敬明进了中国作协。最近看了《幸福在哪里》,没想到连这个剧本都是抄袭的。连剧本都敢抄,何况教育产品?”

美国人抄袭剧本的现象最严重,翻拍了n多欧洲电影。

“培训也一样,你的教学方法创新,马上就有人跟进模仿。所以新东方现在教学方法不再创新,主要精力放在制造神话,打造文化上,也就是忽悠。一个可笑的事实是,新东方这个教学部门不好好去搞教学研究,而是重点推出了《新东方精神》这本杂志。我想他们也是很无奈的。创新太难,投入太大,被剽窃,复制又那么简单,谁肯做这个冤大头呢?”

这你就错了,新东方很难复制的,教学方法也许可以复制,赢利模式复制很困难。老易还是没有商人思维。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3 23:59
标题: 回复 #26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思维方向不对,读经的(就几本没有版权的经书)都可以赢利,这当然值得你学习,要创造一种容易为家长接受而且家长自己应各种条件做不到的教育氛围、情景或模式,教材当然是自己编的有特色,教材别人可以模仿但是教育氛围、情景或模式别人的模仿就有滞后性,要发挥地域上的首创优势在别人跟风之前适当做大(找一个容易上位的合作平台是很重要的)并取得赢利。

说到版权,如果国内人群的意识还是这样的话要想繁荣事业真正的强国梦是比较难的,英美的少年儿童文学的强势是靠版权维护出来的。其实其它科学技术都一样,不然谁还要研究,犯傻。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4 00:08
标题: 回复 #29 jiangying 的帖子
“美国人抄袭剧本的现象最严重,翻拍了n多欧洲电影。”

这电影工业还是老美的天下吧,翻拍不能算是抄袭吧。

我们的困境是新的东西出不来,只好旧的换新瓶,四大名著与金庸的小说就三五年来一次吧。

不大看电影,但开始对欧美儿童文学关心,发现老美只要好的儿童文学必拍成电影,版权与市场是打通了的。

让孩子读书有时还真是容易,先乱看上电影,再看书或听有声书。这在国内是没人愿意做的,电影没票房,VCD与DVD都是别人帮你生产了,书与有声书有市场的话也是别人帮你生产收钱了,所以没作家没有声书没儿童电影没有正常的儿童文学事业。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4 03:06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0-3 23:59 发表
英美的少年儿童文学的强势。。。



强势啊,真的是强势!
作者: coolmouse428    时间: 2007-10-7 18:49
效果不一定好,对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可能有点用。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10-9 09:29
环境浸泡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想的和说的都是英语,不再用汉语来搭桥,前面鸟儿说的就是典型的搭桥中转,听的要翻译成中文才能理解,说出来的想的先是中文。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0-10 16:22
  
  成人和孩子浸泡效果不同

  首先是心态不同
  孩子如果到了相应环境不会觉得学外语有多难
  就和平日新接触的所有东西一样
  很快就能融为一体

  其次还是心态不同 
  成年人能满足基本交流就止步
  或者干脆压抑交流的欲望
  孩子有一千万个为什么深究下去
  有强烈的交流欲望
  喜欢与环境互动
  就象一个“杯子满了”的故事说的
  成年人由于使用母语时间长已经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而且头脑里已经装下了N多的成见
  不倒出来就再也装不进新东西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