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于丹的父亲是个大教育家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30 23:41
标题: 于丹的父亲是个大教育家
刚看完面对面对于丹的专访。提到早期教育那段很有意思。

传说于丹四岁读论语,这个是媒体的放大,实际上是于丹的父亲给他讲论语。
他的父亲是个国学的研究者。

比如看到一群人在那里,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去数数有多少老师?
看到一个助人的阿姨,于丹认为这个是老师,而一个随地吐痰的叔叔不是,
父亲又说,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贤就是那个阿姨,见不贤而内省。不贤就是那个叔叔。
所以这两人都是老师。

就这样潜移默化中教于丹。

王志问于丹哪有时间去背那么多经典和诗词?于丹说,你说到了一个秘密,
我的这些经典和诗词都不是背的。然后说,很多孩子喜欢听歌,你见他们
刻意背过歌词吗?如果真正喜欢,投入,就不必刻意去背也能记住。

于丹还说,感谢父亲的教育,但最大的感激不是父亲教的内容而是方式。
于丹读经典从来都是认为这是在玩。父亲给他讲到一半,她不专心了,跑出去了,
父亲从来没有把她揪回来,玩就玩去了。

还有一个细节,父亲带他看花,然后顺便问,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用闹字,
而不用其他的。。。

我以前有个观点,从“综合实力论”的角度看待读经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5524&highlight=%2Beducation2008

现在看这个观点有正确之处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正确在于,有一个懂国学的家长
在身边对孩子的成长的确用处很大。而不正确在于,忽视了教育方式的问题,
如果这个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型,是逼迫孩子读经,这个孩子也许会厌倦这种东西,
长大后排斥它而不会喜欢上。所以家长有本事没耐心,不懂教育方法也是不行的。

我最近在反思教育培训的问题。对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来说,培训家长,同时给
家长提供一些搞家庭教育的资源似乎比培训孩子更有效。毕竟家长跟孩子朝夕
相处,不管是贤还是不贤,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00:23
哈,于丹成名了,于丹的父亲就是个大教育家了!

韩寒成名了,其父亲就出书谈对韩寒的成功教育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09:05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10-1 00:23 发表
哈,于丹成名了,于丹的父亲就是个大教育家了!

韩寒成名了,其父亲就出书谈对韩寒的成功教育了!


看懂了么?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0-1 10:05
标题: 回复 #2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
高徒出名师, 02豆芽成功02的豆苗老师都红遍论坛了......

按老易的标准, 02有教育家的素质了, 02也想成为大教育家呢.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0:08
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全部视频,前两天传给66后刚刚删掉,也看过一些她的一些访谈节目:

我想说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家庭教育占多少比重,可能多少父亲比于丹父亲更加呕心沥血,方法更加独道而没有培养出于丹;于丹多次提到小时候有很严重的自闭症,这也和家庭教育的氛围有关系吧

于丹父亲后悔的三件事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惯用格言,深得广大家长的尊崇。


看到自己的女儿于丹走红网络成为国内“学术超女”,无数家长引颈称羡。
然而,已经作古多年的于丹父亲于廉生前却留有文字,称自己后悔不该为女儿做了三件事,现写来,供诸位学习。


第一件事:不该将她领入国学界
孔子云:学而优则仕。说学习好了,书读好了可以作官。这也是数千年以来包括今天的每一位中国父母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于廉也不例外。子承父业,他渴望于丹能在此有所建树。
但是,现在看来,他是后悔了。他只想着让女儿成材,却忘记另一面,即学而优则商。这是一个商品化时代,竞争激烈,一切价值体系的构成都离不开市场的检验。于丹来到这个时代,为自己找到了“卖点”,成名、走红,让其身价倍增,而带来的却是国学界的一致批评。你说,这能算好事吗?


第二件事:不该为她传授儒学心得
学术界一直以来以术业有专攻而生存发展。这样的发展结果造成老百姓与其距离遥遥,竖置高隔,蒙尘多年。于廉为于丹讲,学术普及与学术研究的区别,前者为大众化知识普及,后者为学术专业潜心钻研,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区别,前者面对专家,后者才面对普通百姓大众。显然,于丹的心得属于后者。


第三件事:不该从小对她封闭教育
很小,于廉为给于丹打基础,叫其注重读、听、写、说等基本训练,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经验,也是近代国学教学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然而,现在看来这种方法的训练对于丹自小沉默寡言自闭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她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她整个人全变了,似乎多年来的积累和压抑突然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火山终于爆发。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0:09
标题: 回复 #4 klcz2002 的帖子
02儿女成名成家以后,02就自然成为“大教育家”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10:39
宁静,你把小报记者的胡编乱造拿过来当证据?
这篇编的也太没水准了吧。于丹自己都辟谣,自己小时候只是性格内向,跟自闭是两回事。自闭是病态。内向是性格。

成大教育家很容易,能够做到上面说到的这点:

潜移默化,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就是大教育家的做法。
而那种揪着孩子的脑袋硬灌,死记硬背又说将来能够用一生领悟的做法就是胡搞。

读懂之后再发文,就不会跑题了。

另外,多加强一下媒介素养,了解一下今天媒体的生态,不要偏听偏信,把胡编乱造的东西拿来佐证自己的糊涂观点,
到处闹笑话。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0:56
这是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的视频:分上下两集,当时和孩子一起看,分两次才看完:

刚才找到录相,没有时间再细看, 是在哪一段,是上集还是在下集,她有过几句关于她自己小时候的描述,我当时疑惑这样口若悬河的奇女子,小时候会自闭。

有耐心的话,找到上下集,自己看吧:

《鲁玉有约----师才于丹》
http://you.video.sina.com.cn/b/2084298-1272502203.html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1:03
我在网站工作,太清楚媒体是怎么回事了。

一个成名的女子,会满怀深情地对已故的父亲片断回忆,会被后人演绎,而奉为“大教育家”,这也是媒体!

不可否认,于丹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有潜移默化,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一面,但他成为“大教育家”,绝对是在于丹成名之后,不在于丹成名之前。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11:11
标题: CCTV 面对面 于丹专访 看看吧
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930/105229.shtml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1:25
呵呵,没空看了,要下线了,出去过节去了!你也开心!

因有两个宝贝,对孩子的先天后天因素及“大教育家”起的作用因素一直在思考,我相信02也有同感,才有4楼的“高徒出名师”之说了。

我相信,我是看懂你的贴子了,真要闹笑话了,你就当乐子看吧。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12:33
你一开始就误读了我本文的主旨。

于丹天资再好,如果他的父亲不善教育也可能毁掉。

没看到于丹采访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于丹的父亲是教育家,
看到采访之后,尤其是几个细节,才有这种赞叹。

你没头没脑的来一句于丹成名了他的父亲就是教育家了,让人莫名其妙。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0-1 13:25
那也许是因为你的题目误导了宁静的逆反吧?  

我想说的是,正因为于丹教授的父亲之培养方式,才造成了于丹只是现在的于丹。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学术和人生上,就没有这么尖锐的争议。

因为无可争议。
我赞赏于丹,并非赞赏她的才华,而是她的社会影响。

当然,我认为,家长本身的素质和孩子的秉赋,可能是孩子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0-1 13:31
我太太教过女儿,现在正在教侄儿。天资问题十分突出。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3:42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10-1 10:56 发表
这是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的视频:分上下两集,当时和孩子一起看,分两次才看完:
《鲁玉有约----师者于丹》
http://you.video.sina.com.cn/b/2084298-1272502203.html



俺是一个很较真的人,重看了我曾经看到的视频,终于找到了于丹的原话,可是于丹亲口所说,请把你的“把胡编乱造的东西拿来佐证自己的糊涂观点”帽子拿回去!

“我从小可自闭了,小时候基本上不说话………”

“没有人跟我说话,因为我是独生女,我父母因为文革后期,都给打下放去了,我姥姥带着我,在一个三进的大院子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女孩儿,一个很大的院子,就我们俩……”

“我基本上看着象一个得自闭症的一个孩子差不多,然后就读书,从小就教你读……”

于丹在这个访谈节目里,提到小时候说了很多,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父亲对她的教育,这一点很奇怪。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0-1 13:42
我是“有头有脑”地说了2楼的一句话。
你看懂了么?不赞同是你的立场和观点,没看懂,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呵呵。


楼主是懂逻辑的,你应该知道逻辑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于丹的父亲是一个国学研究者,让于丹很早就接触国学,于丹承袭了父亲的基因,使于丹有了今天的成就?
还是,因为于丹的父亲是一个大教育家,因为父亲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才让于丹有了今天?
两者是有区别的,我更同意前者;前者是一个环境和先天基因的问题,后者是后天教育的问题,有本质的区别。


于丹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好的,也是值得学习的,充其量也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如果于丹因为天资不行,没有成就,同样是其父亲,在媒体的笔下,会不会成为逼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性格内向的反面典型呢,这很难说。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10-1 15:29
对于你说的自闭,于丹已经辟谣了。详见《面对面》。
她所所的自闭并无多大贬义。在你这里成了证明其教育不当的理由。
作者: gelex001    时间: 2007-10-1 18:29
炒得可真热闹呀,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不可能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
不是教育家不一定孩子就成不了才。
教育家的父母也许是个文盲也说不定。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