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高考状元负效应 (徐小平)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3:35
标题: 高考状元负效应 (徐小平)
上午,应新浪教育博客唐晓芸的邀请,去北京欢乐谷参加了一个有意思的活动:高考状元见面会。来了几十个高考状元。一聊起来,全是来自各省的文理科状元,又全在北大清华读书。
主持人要我说几句,我就模仿前面那些状元做了自我介绍:我是徐小平、来自江苏泰兴、我是我们家乡1978年高考最后一名……说实话,在这些状元们展示的考试实力面前,我可真是自愧不如!

接着我就说了一个观点:成为高考状元当然值得庆贺,但更要再接再厉,成为人生事业状元、成功状元和幸福状元,为此仅有考试成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人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观点已经不新鲜了。新鲜的是我在现场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2004年,我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Julliard Effect. 朱莉亚效应。朱莉亚音乐学校是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顶级音乐学院。能够进入朱莉亚学校的,全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天才级年轻音乐家。做个不太恰当的比较,学音乐的要进入朱莉亚学校,其难度大概比学文理的要进入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更难吧。总之,考取这所音乐学校,等于考中了音乐的状元——而且是全球的状元。

《纽约时报》这篇名叫“朱莉亚效应”的文章,调查了这个学校1994年毕业班几十位同学的就业现状,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毕业十年之后还在从事音乐工作。很多人做着和音乐无关的工作,有人作了银行业,有人作了会计,有人从事了计算机,还有一个人做的是报税员(tax preparer),报税员是一种简单低级财务工作,很不令人羡慕。

为什么这些来自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高考状元,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竟如此差强人意?纽约时报的结论是:经过调查,那些在毕业十年后,能够在音乐生涯上取得更高成就的人,都是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展社交范围、结交社会关系的那些学生。纽约时报由此创造一个词组:Julliard Effect,“朱莉亚效应”。它指的是一种人才现象:无论你多么有才,但要想获得成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你还必须拥有面对人和社会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你扩展你的职业空间。否则,你的天才,与你未来的事业成就未必匹配。

假如有人嫌“朱莉娅效应”拗口,我也愿意把这个现象意译为“高考状元负效应”,意思是高考状元如果只顾埋头读书而忽略综合素质,也可能走向“状元”的负面,成为实际生活的弱者。

高考状元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功。但这些成功的孩子要小心,欲在未来几十年成为职场状元、成功状元和幸福人生状元,还需要在其他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令我欣慰的是,在场的那些状元男和状元女们,好像对这个观点都已经熟知,并不觉得这有什么惊奇的。于是我这个一贯鼓吹大学生要积极读书、活动、谈恋爱、利用大学时间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老家伙,就怏怏地退场,退出了欢乐谷的舞台……

与其登上舞台讲这些陈词滥调,我更喜欢爬上过山车翻滚!
作者: xxycskrp    时间: 2007-9-28 13:42
超级可爱睿智的徐小平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9-28 16:27
然!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9-28 17:35
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篇文章或者说这个说法本身有逻辑问题。

首先,有没有人调查一下,俺们中国的顶级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转了行的。对朱莉亚音乐学院有一点点了解,广州的钢琴家赵胤胤就毕业于此。他已是著名的钢琴家。俺不了解美国的情况,反正在中国,即便一个钢琴专业毕业的学生,再不济,想找个教钢琴的差事并不难,而且,收入颇丰。这不算转行吧。

再则,本文想说明什么问题,是那些钢琴学子们,没有在各方面提升自己,才没有走上职业之途,才没能继续从事钢琴事业吗?

音乐之路有其特殊性,钢琴手多如牛毛,而钢琴家屈指可数。据我说知,成为钢琴家有着很大的偶然性。要不断地参加比赛,而且你对音乐的诠释能打动评委的某个神经。我更相信对于那些顶尖学校毕业的钢琴手来说,并不是自己努力不够,而更有可能是缺少点运气。

这与那些高考状元的学文学理之路完全不同。

总之,朱莉亚现象与这个提升自己的结论,完全不搭界。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8 22:15
状元的负效应是啥?压力和光环下的迷茫?

状元的智商都应该是上等的,应该知道考试状元代替不了以后……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9 08:59
标题: 回复 #4 ealain 的帖子
本文的主题是说:

成为状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这只是徐老头的一篇文章而已.多看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他的思路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