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孩子在学校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9-23 21:03
标题: 孩子在学校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学习?
因僵硬的回贴中谈到:学校不是学知识的地方,是学人际关系的地方

我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所以很想谈谈这个问题.

孩子(主要是指四五年级以下的孩子)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学习?首先得有交往,如果连交往的机会都没有,谈何学习?

孩子之间交往的内容主要有:游戏,聊天,吃东西,交换物品,一起听故事,看书.课堂学习也是社交活动之一.暂时只能想起这些来了,请大家补充.

先说游戏的交往,首先必须得有游戏的时间,游戏也包括运动的项目,如果学校课间不能保证孩子们有游戏的时间,那么,这一项就除去了.

再说聊天,首先也必须有时间,如果没有聊天的时间,这一项也除去了.

吃东西,个人认为孩子们一起吃东西,是一种很重要的交往方式,孩子们会观察别的孩子吃东西的方式,喜好,而且大家一起吃东西的那种愉悦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在幼儿园却吃得很香?(当然前提是幼儿园的饭菜质量有保证).其实对大人来说也一样:人多吃饭香,这是一句老话了,我以前在学校在单位都有大家各自带东西一起吃的经历,别人家的咸菜吃起来会比自家的红烧肉更香,平时自个不爱吃的菜,看到别人都说香,自已也会觉得果然好吃了.那种气氛真的吃嘛都香!

如果孩子们在学校没有一起品尝食物,交换食物的机会,那么这一项也除去了.

互相交换故事书,一起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并且讨论故事的内容,不仅能大大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口语能力等,对孩子表现自己,与人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交往方式之一,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这样的时间,那么这一项也只好除去.

剩下的就只有课堂学习了,包括语数音英美体,孩子们也会有一定的社交体验,但是非常少,除了少数的孩子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大部分孩子都是被动的,整个小学期间某一门课从来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恐怕不在少数.

还有一项,就是与老师的交往,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的,同上一条类似.跟老师说的话恐怕也是有限的很.

在学校里能有多少时间学习人际交往呢?

最大的可能是,抓紧一切机会,跟别的孩子说话.BB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老师总是因为这个告状,但又说他是一个乖孩子

象BB这样,为了就近上学,租住到这个小区,以前的朋友来往的就很少了,课余时间能跟别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的机会几乎没有.所幸小区里有广场,孩子们会经常聚在那里玩,能有时间去的也就是周五周六的晚上人比较多,会碰到同学一起玩.再就是兴趣班里可以认识同学以外的朋友和老师,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兴趣班的老师和学校的里的老师在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比较灵活,比较主动,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与老师交谈,也扩大了孩子的社交面.另外,有相同兴趣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里容易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再远一点说,孩子到了社会上,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社交中最好的话题.所以我是非常支持孩子上兴趣班的,只要孩子想上,就应该去尝试,不能因为怕孩子坚持不下来就连尝试的机会也不给孩子.

特别特别想说的是:因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不应该只是家长们的问题,而应该是社会问题了,教育部门应该考虑这一点,学校里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的交往,学习,游戏,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学校制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小学生们,孩子的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制度也应该变变了!!!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3 21:40
这一点,楼主过虑了。
事情不是象楼主想得那么绝对。
比如,老师好象偏向某几个同学,当班干部的同学心理上的变化,怎么处理那种借了橡皮不还的事情。。。。。。
这些都是在发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9-23 21:48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9-23 21:40 发表
这一点,楼主过虑了。
事情不是象楼主想得那么绝对。
比如,老师好象偏向某几个同学,当班干部的同学心理上的变化,怎么处理那种借了橡皮不还的事情。。。。。。
这些都是在发展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是的,我忽视了一些课堂上的交往内容,比如借橡皮之类,也是很重要的交往,还有如何处理别的孩子的告状等等......................
课堂上发言,我很重视,BB的语文老师每次都只提问那几个同学,BB至今没有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9-23 23:59
  
  很多人一起就有交往
  不一定要聊天搞活动
  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笑也行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4 08:26
女儿总会说同桌不好,说同桌影响她学习,太淘气,是班级的差生,会央求我找老师换某某某做她同桌;我让她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可以选择的,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去改变和适应;

儿子下课哪怕10分钟的上厕所的路上,也要和男孩子打闹,追跑,在路上也形成了“团伙”,和班级的“孩子王”是归顺服从领导还是另立“山头”,这个是他需要考虑的“人际关系”。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4 08:34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4 08:26 发表
女儿总会说同桌不好,说同桌影响她学习,太淘气,是班级的差生,会央求我找老师换某某某做她同桌;我让她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可以选择的,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去改变和适应;


女儿班级里,有一个偶像级学习最优秀的女孩子,她的同桌老师给安排的是班级学习成绩好、最乖的男孩子,可能让女儿心生羡慕,总是不平衡。

后来,因为我没有理会她,她自己找老师说过一次换同桌的事情,老师给她换过;在她第二次想换的时候,我认真和她交流怎么样和同桌的相处的问题。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9-24 09:16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4 08:34 发表


女儿班级里,有一个偶像级学习最优秀的女孩子,她的同桌老师给安排的是班级学习成绩好、最乖的男孩子,可能让女儿心生羡慕,总是不平衡。

后来,因为我没有理会她,她自己找老师说过一次换同桌的事情,老 ...


女儿跟老师的交流很好啊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9-24 09:18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9-23 23:59 发表
  
  很多人一起就有交往
  不一定要聊天搞活动
  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笑也行


适用于地下工作者
或者恋爱阶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09:18
人多就必然有人际交往,不用学,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洋洋2岁多时候,上小班不爱说话,后来我们带他出席各种聚会,婚礼,多见识,现在话多得不得了.

同样,现在的家长总喜欢花钱给孩子找人数少的小班.我觉得很不值,不如把钱留着出去旅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班上同学多,自然就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小学课程学习的东西这么少,还要老师面面具到的关心,毫无意义.
作者: 水珠子项链    时间: 2007-9-24 09:53
我儿子在学校有个四人帮,他们几个是从幼儿园小班一起升上来的,平时有一个特别要好的,住我们楼下,除了这几个几乎没别的朋友了。
  一年级时一位同学用杯子在他头上敲了几下,他开始反击,于是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儿子把人家脸抓破了,但自已没带伤,第二天那同学的奶奶带着妈妈到学校找儿子,要我们过去赔礼道歉,虽然觉得他们过份,也还是去看了看,买了东西送给人家,但儿子从此不理他,他就更得意了,叫几个人来和儿子打,儿子总是躲开,他还气儿子说:“你咋不打我了呢?”儿子回来告诉我,我也只能说别理他,他没教养。想想当初人家的奶奶找到学校时口口声声的说儿子没教养,真是气愤。不和人交往是烦恼,和人交往也是烦恼,必竟将来他们还是要进入社会,那就让他早点体会一下吧。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9-24 09:58
标题: 回复 #1 嘀哒嘀 的帖子
有一阵,孩子回来说有个孩子老掐他,特别疼。每天躺在床上睡觉时他都在担心这事。后来我悄悄地找了那孩子,讲了些道理。现在我孩子回来很高兴,说那个大坏蛋不欺负他了。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9-24 10:49
女儿的社交,从小就是阳光、透明的。
也就是说,基本上,她所有的交往对象,都与我们保持了沟通,哪怕是小屁孩。

这一点很重要。在这种透明、公平的环境中,孩子没有任何压力,一边扮演交往者,一边扮演着观测者,她能够时刻接收引导信息,时刻调较自己。

因此,她三年级时,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优良的人际交往习惯。缺少的只是交往面(对于一生而言)。后来她出远门,去到山东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读书,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还是遇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交往困境。

于是我们又专程远赴山东,在那里住了将近10天,先与老师深入沟通,再与同学混成一片,真切了解情况后,找到了问题根源(不多讲了)。

总之,孩子的社交,学校也好,社区也罢,都只是个操练场,首要的还是在家长这个“孩子最切近的环境”上。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4 11:10
楼上小鸟说的在于家长在“孩子最切近的环境”,让家长打入孩子的社交圈?
其实,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磨练,也可以让孩子早一点单飞。


回到我的三楼回贴:女儿在家对哥哥比较任性,撒娇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遇到分毫不相让的同桌不太适应,记得写过一个贴子:“孩子的交友原则”反映那个时期的状态: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3797&extra=page%3D1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9-24 11:46
标题: 回复 #13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
我的意思,并非要求“家长打入孩子社交圈”。

首先,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最切近的社交圈”。因此,作为孩子的“生活环境”,家长要非常用心地去扶助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当然,孩子需要自己磨练。但是,这个“磨练”之前,我们得帮助他奠定一个“能够耐得住磨”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在强调“放单飞”的时候,还要注意随时关注,随时调整。

我女儿5岁就自己坐火车,从深圳到长沙(内会儿5岁孩子还不准单独飞呢, )。9岁就离开父母,独自远赴山东,你说小鸟到底是注重“打入”呢,还是注重“放单飞”呢?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4 11:59
标题: 回复 #14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5岁就自己坐火车?厉害!

想想我孩子也快9岁了,每天接送上学,衣食住行贴身伺候,督促做作业,让俺惭愧S了。
我得找机会让他们飞飞,就是独立上学这一条,都不敢放手。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9-24 12:55
就这个问题,更多引起我思考的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与外界交往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如何去引导。提供一个能够与其他孩子打交道的环境只是需要家长去做的工作中的一个方面。

拿我自己来说吧,上小学时,我一直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所以潜意识里比较傲气,不愿意与差生为伍,不和他们打交道,甚至不和他们说话。对班子仅有的一两个农村来的孩子,也是这样。一起玩的,只有看入眼的个别几个学习成绩好的。

上小学时有的女同学非常飙悍,不仅打女生,连男生也一起打,哈,那些男生有的可真菜。虽然因为自己学习好,那些喜欢打架的女生对俺还算客气,但俺对他们却是敬而远之,但心里的敬畏曾让自己怕去学校。

和同学有时因为小事而谁也不理谁,但那之前是很好的朋友,这曾给我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是心理伤害。记得小时候曾经怕和别人不和而做噩梦,并在梦中惊醒。

一场小学下来,俺交下的朋友,只有俺们班班长、副班长,俺是学习委员,直到现在我们还时不时有联系。

在我上小学的全程中,与同学的相处方面,父母没有给过任何提示,没有教过我怎么做人和处世,我只是跟着感觉走。

这种同学相处之道,直到了高中才有所改变。那时活动比较多,在课外活动中,让我接触到更多虽然成绩并不十分拔尖,做事却十分出色的人。让自己这井底之蛙看到了广阔的天空。

上大学后,班上的农村同学实在不少,虽然俺还是一如既往地和城市女孩打成一片,却在农村孩子身上发现着越来越多优秀的品质,让自己打心里PF 着他们,也是从这时起才彻底改变了自己心里对农村孩子曾有的歧视。

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只跟着感觉走,慢慢摸索相处之道,这个过程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扰,如果没有什么机缘的话,甚至一生也不会有所觉悟,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交往的事情,视与他人打交道为畏途,或者在人际交往上不受别人接受和欢迎。

所以我认为,在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过程中,会有许多误区的,我们有没有去体会、去发现,有没有去提示,如何去引导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结,这些才是更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9-24 13:34
孩子在学校、社区等处的表现,只是个结果。原因可能在很早之前就造就了。比如月儿(女儿名字)三岁时,跟她外婆到小区的超市买东西。结果在结账的时候,外婆发现忘了带钱,很尴尬。

当时月儿毫不犹豫地挤到前面,对站在那里的一个保安说:保安叔叔,借点钱给我。
那保安一下子愣住了,讪笑说:我没钱啊......
月儿理直气壮:你天天上班,怎么会没钱?
保安脸都红了:这个...这个....嘿嘿嘿
月儿看保安如此不自在,马上“原谅”了他:叔叔你别急,我找爸爸借钱算了。

我们后来听外婆说这个事的时候,一边笑一边反思:
孩子的这些表现,明显是平时的家教熏陶造成的。

1、孩子不惧生。
我们家一直交游比较广阔,人客很多,朋友相处融洽。
同时,家庭内部也很和睦。孩子时常跟爷爷奶奶住一段,又轮换到外公外婆住一段,另外舅舅姑姑大爸爸大妈妈(哥嫂)等处也常寄住。2岁左右就到幼儿园全寄宿,家人轮换着接送。

要营造这么个环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家长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2、对钱的概念很清晰,就是个“等价交换物”,不夹杂“脸面”之类异味。
我们家友人亲戚来往频繁,开餐时分经常是十来个人一大桌,从我们手里借钱的也多,白吃白住的更不少。但金玉有价、情义无价的定律,是恒定不变的。孩子从小都看在眼里,遂不以“借钱”为羞惭,借了还就是了嘛。

她的环境,教会她“直接”理解事件,而非“曲解”。
这非常重要。

3、同情和体谅。
保安不好意思的时候,月儿马上就转弯了。孩子还小,成人世界的很多事情她并不知道,但她却很早就学会了“什么时候该让步”。
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会有矛盾,有冲突。产生冲突的时候,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避开孩子处理;情况比较简单时,我们不避讳,并且在处理后,会尽量给孩子解释清楚。


如果拉开来讲,其实还有很多值得一谈的地方,教育是件异常细致的事儿,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本身是什么”。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9-25 00:10
言归正传

确实如66所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一个肢体上的动作都能传递很重要的社交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不止是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终身也学不完.

虽然目前看来,BB与人交往的能力还不差,每天放学的路上都有很多的同学喊他,愿意跟他一起走,有个小胖子每天必定要等他一起走,经常是一帮子边走边练(打闹),边走边玩.上学期老师频繁地给他换座位,一开始挺不高兴的,因为他跟好朋友分开了,鼓励他不断的尝试交新朋友,每个朋友都会有不同的地方,果然如我所料,BB跟每个同座都相处的非常好,同桌还常常硬塞给他一些小本子之类的小东西,自己推脱不掉,只好拿回来给我看,本想让他退回去的,想到是孩子们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就叫他也拿一些小东西回赠给人家.

可是,还是觉得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太少了点,本来孩子们可以玩的更痛快点,实践的机会更多一点,可是......可是.........


再看鸟君的话:如果拉开来讲,其实还有很多值得一谈的地方,教育是件异常细致的事儿,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本身是什么”。

虽然家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是孩子是社会的,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着他,必定也得到实践中去打造他.

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