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被小学三年级的课文难倒了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3 19:45
标题: 被小学三年级的课文难倒了
先看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灰雀
译者 李声权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问题:

1.列宁说“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赞扬了男孩什么样的品质?
3.本文歌颂了列宁什么样的品质?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9-23 20:23
确实莫名其妙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3 21:06
早就莫名其妙过了。

那时还是虫子读二年级,冬天。因为我与虫子的班主任闹翻了,虫子休学在家,等待学校调班或是跳级的通知。
我带着虫子预备了一点小三的内容。
遇到这篇课文,我瞪着眼睛反复看了几遍,也没找到关于“诚实”以及列宁的“品质”可以说得上是证据的信息。

但这不属于“超出儿童理解能力”的问题。
再版多少次这样的课文仍挂在上面,应该是课本编写机制上的问题。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3 21:42
这篇文字就是你说的典型的两边都不落好的东西。

语言文字没讲好,道德教化也莫名其妙。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09:04
不就是男孩抓了又放了吗?
小时候学过的,怎么会看不懂?
作者: pipiydq    时间: 2007-9-24 09:31
我也看不懂,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09:37
1.列宁说“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孩子把鸟抓了,但是知道做了就放了.知错就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赞扬了男孩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

3.本文歌颂了列宁什么样的品质?
  允许人犯错.

另:别小看小学生,他们的回答一定比我生动有趣.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9-24 09:47
标题: 回复 #1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我感觉语文课本太注重思想教育,每一篇都得分析教育意义,有时难免会失去语言本身的美感和乐趣。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9-24 11:14
这样的文章其实是充斥在课本中的。

现在孩子的语文作业难的不是课内的问题,最让俺头大的教辅书上不着调的问题。别说孩子不知答案,俺都是搜肠刮肚地不知教辅书想让俺们说点啥好。

这种情况下,俺一准百度一下,往往能找到答案。

俺只想说,编书的人太有才了,不靠百度能回答对问题的人,太有才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4 12:15
标题: 网上搜来的参考答案:
引导孩子在课文的品读中理解,小男孩喜欢灰雀,将灰雀带走,那样的做法不可取。列宁喜欢灰雀,关心灰雀,给它们带食物,为失踪的灰雀着急,真心爱护灰雀,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表现。

课文通过对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描写,使男孩知错就改、诚实的品格突显出来,也在对话中突出了列宁教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是列宁的宽容、理解和珍爱使男孩被感化,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4 12:3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09:37 发表
1.列宁说“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孩子把鸟抓了,但是知道做了就放了.知错就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赞扬了男孩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

3.本文歌颂了列 ...





推测出题人的意图,这是中国学生擅长的。
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优点!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3:37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9-24 12:38 发表





推测出题人的意图,这是中国学生擅长的。
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优点!


社交本就是在推测人的意图,论这项本领,美国的律师比我们强很多.
这个算不上中国教育的优点.

反而有很多成年人说看不懂这样的文章,正说明了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国有弱点.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4 13:51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13:37 发表


社交本就是在推测人的意图,论这项本领,美国的律师比我们强很多.
这个算不上中国教育的优点.

反而有很多成年人说看不懂这样的文章,正说明了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国有弱点.


看不懂这篇文章因为有很多歧义,作为成年人,不能把猜测当成答案的,那样反而会给人浅薄之感。
我觉得蒋兄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失算了。你怎就知道你的是标准答案?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9-24 14:0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09:37 发表
1.列宁说“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孩子把鸟抓了,但是知道做了就放了.知错就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赞扬了男孩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

3.本文歌颂了列 ...

若真是此解的话,看来我D的假大空是有传统的啰
介个故事纯粹瞎编:
1.几只菜鸟每天定时飞来吃老头的面包
2.那个小孩抓得也准,是我就都抓;抓后专门养起,好等老头来问。。。
3.小孩“捉放曹”后,那菜鸟依然开始在“老地方”老时间“痴痴地等”老头

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4:19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4 13:51 发表


看不懂这篇文章因为有很多歧义,作为成年人,不能把猜测当成答案的,那样反而会给人浅薄之感。
我觉得蒋兄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失算了。你怎就知道你的是标准答案?


为何拘泥于标准答案?

哲学,文学,艺术什么的都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听命运,有几个人能听到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但很多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情.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4 15:3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09:37 发表
1.列宁说“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孩子把鸟抓了,但是知道做了就放了.知错就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赞扬了男孩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

3.本文歌颂了列宁什么样的品质?
  允许人犯错.

另:别小看小学生,他们的回答一定比我生动有趣.





您的“孩子把鸟抓了”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从课文的文字,到后面的问题,充满了暗示。
对于熟悉某种文化氛围的人来讲,当然知道“课文”希望我们去理解什么,也知道“问题”希望我们去回答什么。
但既然课文的文字里并没有提供合乎理性的依据,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理智去屈从、去满足那些躲在课文、问题背后的意图?

如果,这篇课文锻炼的是人们的另外一种“能力”,我没话说。

当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当我面对作业,首先我需要挣扎的是我自己对老师出题意图的推测。经历了若干次的反馈之后,我才慢慢能够去适应说自己的话,思考自己的思考所带来的快乐。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9-24 15:42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6:15
标题: 回复 #16 dawnch 的帖子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我知道老虫是研究法律的,从法律和严谨逻辑来说,确实没有证据证明是男孩抓的.但是这里只是一篇小文章,又不是法庭在审问犯人,有必要这么正式吗?

曾经我以为老外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是多年在外企工作(包括在国外短期工作)的经历,和老欧老美在工作上打交道多了.发现老外的心思和我们一样,是需要"推测"的. 在政治斗争这一块上.老中比老欧差了不是一级两级,而老欧又比老美差的等级不是一级两级.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6:17
原帖由 八根儿 于 2007-9-24 14:03 发表

若真是此解的话,看来我D的假大空是有传统的啰
介个故事纯粹瞎编:
1.几只菜鸟每天定时飞来吃老头的面包
2.那个小孩抓得也准,是我就都抓;抓后专门养起,好等老头来问。。。
3.小孩“捉放曹”后,那 ...



呵呵,人心不古,怪不得读经这么有市场.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4 17:11
老虫说到根子上了。

其实这篇文字是典型的“含蓄马屁体”文字,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文风。杨朔之类散文大湿特别擅长这类文字。
其特点是夸领导不直接夸,可是又心痒痒实在想夸。于是就弄了不少暗示的文字在里头。
如果不懂这暗示,实在是不解风情了。
不过没关系,老师那有教参。教参里会大张旗鼓,豪不脸红的使劲夸。
一唱一和双簧过后,便顺利达到了给领导拍马屁的目标。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4 17:2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16:15 发表
但是这里只是一篇小文章,又不是法庭在审问犯人,有必要这么正式吗?




哈哈,
是谁曾作痛心疾首状说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的?
我看缺的不仅是逻辑,连原则都没有。

如果不正式,那干嘛非得把孩子的思路往一条路上引?为什么不留点空间让孩子去想象?
既然都没有足够的依据,那为什么就不允许小男孩是救了受伤的灰雀,而非得让这孩子做一件错事去抬显伟人的品质?
毫无事实依据的事情而非得要往诚实、品质上面扯?

思想就是这样被禁锢的,心灵就是这样被扭曲的,思维就是这样被白痴的。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9-24 17:37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7:36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9-24 17:29 发表




哈哈,
是谁曾作痛心疾首状说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的?

我看缺的不仅是逻辑,连原则都没有。

如果不正式,那干嘛非得把孩子的思路往一条路上引?为什么不留多点


逻辑和语文是两门学问. 不要混在一起.

该逻辑的时候逻辑,该艺术的时候还是要艺术的.

我说:中国人缺少逻辑.只是个事实,而不用作痛心疾首状.

前面我不是说了吗?何必拘泥于标准答案.

另:别小看小学生,他们的回答一定比我生动有趣.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4 17:41
再补充一句,去年参加PMP认证考试(美国人搞的).那些题50%都是在推测出题人的意思.

我们的教育太古板,教育出来的人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只会考试,死记硬背.成年后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又反过来全盘否定,不论精华糟粕,统统打倒.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9-24 17:4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17:36 发表


逻辑和语文是两门学问. 不要混在一起.

该逻辑的时候逻辑,该艺术的时候还是要艺术的.






鸭子死了嘴巴硬!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4 18:1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16:15 发表
曾经我以为老外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是多年在外企工作(包括在国外短期工作)的经历,和老欧老美在工作上打交道多了.发现老外的心思和我们一样,是需要"推测"的. 在政治斗争这一块上.老中比老欧差了不是一级两级,而老欧又比老美差的等级不是一级两级.


《灰雀》是一篇前苏联的译文通常翻译过来的东西,在语言表达和语境上与原文多少有些出入。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们觉得有些绕的原因。

我在找俄文原文,没有找到,比如“诚实”这个单词的翻译,可以有一些近义词代替的。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18:52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9-24 20:12
原帖由 江湖 于 2007-9-24 18:52 发表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 ...


感动ING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0:35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9-24 20:12 发表


感动ING

130055

.............................

15F326B89B384A21AE6196FB6A0BDD56.GIF (17.33 KB, 下载次数: 0)

15F326B89B384A21AE6196FB6A0BDD56.GIF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9-24 20:37
标题: 这些都是主题文章
没有办法考据真伪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路过留言不参加讨论。

想起了《周总理的睡衣》、《伟大领袖金日成将军举起了枪》、《金正日爷爷认错》》、《金爷爷工作最紧张的时候》等等等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0:42
难倒了说明内心不象孩子一般地纯净
如果没听说过列宁就不会多联想了。
列宁只是一个老头,外国老头。
那个救蛇被咬的外国傻老头也叫列宁。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9-24 20:57
标题: 回复 #29 江湖 的帖子 好美啊
  有一年冬天,外国老头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放了三只灰雀标本: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作欢蹦乱跳地唱歌壮,非常惹人喜爱。老头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标本。

  一天,老头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标本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老头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标本吗?”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老头说:“那一定是“飞”走了。天气严寒,“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老头灰雀没有“飞”,但又不敢讲。
  老头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标本呀,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男孩看看老头,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它还在。”
  老头问:“会回来?”
  “一定会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老头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欢蹦乱跳地在枝头作歌唱状的灰雀标本。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老头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标本,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标本没有告诉老头昨天它去哪儿了。老头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9-24 22:1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4 16:15 发表
曾经我以为老外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是多年在外企工作(包括在国外短期工作)的经历,和老欧老美在工作上打交道多了.发现老外的心思和我们一样,是需要"推测"的. 在政治斗争这一块上.老中比老欧差了不是一级两级,而老欧又比老美差的等级不是一级两级.


我在美国一所名校工作时,同事请我感恩节与她的家人一同过,说她有一大家人要团聚,我答应了,此时距离感恩节还有两个月。到离感恩节只有两个星期时,老板找我说他的传统是请实验室的外国人到家里过感恩节,问我愿不愿意去。我说已经答应同事了,所以很遗憾。他什么也没说出去了。转眼,我同事来找我,说她非常欢迎我云她家过感恩节,但她先前不知道老板有此传统,如果我想去老板家,又觉得先答应了她而为难的话,请我尽可放心,她不会介意的,所以,如果我愿意去她家她会非常高兴,如果我选择去老板家她也不为生气,请我自己定夺。

请问两位海归人士,我该怎么做?为什么?我的同事更希望我怎么做?原因是什么?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2:35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9-24 22:17 发表


我在美国一所名校工作时,同事请我感恩节与她的家人一同过,说她有一大家人要团聚,我答应了,此时距离感恩节还有两个月。到离感恩节只有两个星期时,老板找我说他的传统是请实验室的外国人到家里过感恩节, ...

3只了。。。。。。。。。。。。。。。。。

2007822445346858.jpg (202.9 KB, 下载次数: 0)

2007822445346858.jpg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2:35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9-24 22:17 发表


我在美国一所名校工作时,同事请我感恩节与她的家人一同过,说她有一大家人要团聚,我答应了,此时距离感恩节还有两个月。到离感恩节只有两个星期时,老板找我说他的传统是请实验室的外国人到家里过感恩节, ...

三只乌龟来到一家饭馆,要了三份蛋糕。东西刚端上桌,他们发现都没带钱。
大乌龟说:我最大,当然不用回去取钱。
中乌龟说:派小乌龟去最合适。
小乌龟说:我可以回去取钱,但是我走之后,你们谁也不准动我的蛋糕!大乌龟和中乌龟满口答应,小乌龟走了。
因为腹中空空,大中乌龟很快将自己的那份蛋糕吃完了。可是,小乌龟迟迟不见踪影。第三天,大中龟实在饿极了,不约而同地说:咱们还是把小龟的那份吃了罢。
正当他们要动手吃时,隔壁传来小乌龟的声音:“如果你们敢动我的蛋糕,我就不回去取钱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4 23:22
标题: 对02的小文做个补充
有一年冬天,外国老头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放了三只灰雀标本: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作欢蹦乱跳地唱歌壮,非常惹人喜爱。老头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标本。

  一天,老头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标本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老头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标本吗?”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老头说:“那一定是“飞”走了。天气严寒,“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老头灰雀没有“飞”,但又不敢讲。(他听爸爸说,这老头很厉害,曾下令集体枪决了沙皇一家男女老少。)

  老头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标本呀,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男孩看看老头,(心里更胆怯了,战战兢兢地)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它还在。”
  老头问:“会回来?”
  “一定会回来!”男孩肯定地说。(男孩吓得要哭了。)

  第二天,老头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欢蹦乱跳地在枝头作歌唱状的灰雀标本。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暗暗祷告)
  老头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标本,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标本没有告诉老头昨天它去哪儿了。老头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男孩如释重负。)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3:26
哈哈,ED 开始幽默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4 23:30
标题: 不是幽默
列宁下达“屠杀令”,俄国沙皇一家男女老少遭集体枪决

  1918年7月17日,对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罗曼诺夫家族而言,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末日”——这一天,布尔什维克军队将末代沙皇一家以及他们的御医御厨和两名男女仆役全部枪杀。将近九十年后,沙皇的后裔们仍然对这场屠杀充满“仇恨”,要求为皇室平反。
  
  列宁下达“屠杀令”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罗斯爆发民主革命,其结果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尼古拉二世退位后,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拒绝接受其家族前往英国避难,于是沙皇一家被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同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政变,沙皇全家包括沙皇夫妇和五个儿女,还有一个医生、一个厨子、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被布尔什维克军队囚禁于叶卡捷琳堡。
  
  而列宁的好友也是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托洛茨基在他的回忆录中则称,当时布尔什维克上层对处理沙皇的两派意见……列宁一派看到沙皇的存在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极为不利,只有处死沙皇全家才能彻底摧旧王朝复辟的机会。托洛茨基说,“是列宁亲自下令处决沙皇的。”而苏联共产党后来的解释为此举是为了“防止白军的劫狱”。
  
  最后的晚餐
  
  到1918年7月16日,末代沙皇全家已被囚禁了七十多天,他们失去了自由。除了他们每天日常简单的锻炼时间之外,其它时间都被限制在顶层各自的房间内。即使是去厕所,也会有布尔什维克卫兵陪同——对女人和女孩们来说,这是极不舒服和尴尬的时候。
  
  《震惊世界的日子》对沙皇一家临死前的晚餐做了详细的描写:围在桌旁吃饭的有尼古拉自己,对未来很担忧,他的脸因为过度紧张而布满了皱纹;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看上去也老了许多;还有他们的孩子:奥尔加(22岁)、塔蒂阿娜(21岁)、玛丽娅(17岁)、阿娜斯塔西娅(16岁)、阿历克谢(差一个月到14岁)。吃完晚餐后,尼古拉做了祷告,沙皇一家便被遣散回各自的房间里了。
  
  屠杀及毁尸
  
  7月17日凌晨,沙皇一家被叫醒到一个地下室集合。女孩子们赶紧把宝石等首饰塞进内衣裤中——自到叶卡捷琳堡后,许多东西都被人偷走了。与沙皇一家一起的还有他们的家庭医生尤金。波特金,宫女玛利亚。德米多娃,还有一个男仆与厨子。他们一群人来到住所远侧的地下室。
  
  到了地下室,荷枪实弹的士兵们走了进来。负责行刑的首领卢洛夫斯基向他们宣读:“请注意!现在宣布乌拉尔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决定。鉴于你们的亲属在继续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乌拉尔执行委员会决定枪决你们。”
  
  尼古拉不相信地往前走了一步,接近口吃地问“什么?什么?”——子弹射到他的脸上,他最先被杀死。子弹首先打中了尼古拉二世,他的妻儿也随后中弹。其余被关押的皇室成员,如公爵、公爵夫人、塞尔维亚女王等,也在沙皇被处死前后,遭遇了相同的命运。
  
  在一片空地上,尸体都被剥光,女孩子们束身胸衣里的宝石也被拿走,然后尸体被抛到一个充满水的废旧矿井中。因为矿井中的水很浅,从上面看,他们的尸体还是不能完全被淹没的。所以杀手们又扔了一些松树枝子盖到上面。士兵们烧毁了沙皇一家的衣服,然后在黑夜中驱车离开。
  
  天亮后,士兵们又奉命把硫酸泼到死者的尸体脸上,让他们无法被辨认;沙皇一家的尸体在铺着木板下面的浅浅的坟墓里被埋葬了近73年,无人发现。直到1991年,他们被挖掘出来时,少了两具尸体,传说,阿娜斯塔西娅幸免逃生了——对于这位末代公主的去向,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7月18日,收到电报的苏维埃俄国领导人之一斯维尔德洛夫在莫斯科的人民委员会例会上宣布,沙皇已经被处死。20日,报刊上注销了这一消息。但有的报纸称,处死的只有沙皇和王储,他的妻女已经被转移到安全的地点。四天以后,白军攻占了叶卡捷琳堡。他们已经得知沙皇被处死的消息,但他们只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小对象,没有找到遗骸。
  
  八十年后被重新安葬
  
  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屠杀一案在俄罗斯历史上被视为不光彩的一面
  
  1998年,根据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命令,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教堂中。叶利钦在当时的葬礼上发表了一番颇有政治性的话,他说:“我们必须公布真相,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遭集体枪决,是我们历史中最可耻的篇章,我们希望以安葬这些无辜的受害者,为我们的先人赎罪。我们要以忏悔来告别这个世纪,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血腥的世纪,令俄罗斯失去和谐的世纪。”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4 23:45
3年级的孩子没必要熟读俄史,只要告诉他们南京大屠杀就行了。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9-25 01:58
没办法,生在中国,必须得学会用出题人的逻辑来考虑题目. 多年没考试,发现好自己严重退化了,看得一头雾水,JIANGYIN还是很精于此道滴. PF. 相信一直与考试保持密切联系.

02说的这些文章怎么一个也不记得了,小学里几首诗倒还记得很清楚,一点都没忘记. 看来人的记忆还是有选择性滴, 自动过滤啦!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9-25 07:07
我女儿刚学过这篇文章
她是这么推理的
小灰雀可能从树上掉下拉,摔伤了
被小男孩带回家养伤
伤养好了,就飞回来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08:52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9-25 07:07 发表
我女儿刚学过这篇文章
她是这么推理的
小灰雀可能从树上掉下拉,摔伤了
被小男孩带回家养伤
伤养好了,就飞回来了


善良可爱的小女孩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09:29
其实,我也不喜欢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但是楼主这里大张旗鼓的把这篇文章提出来,也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我们能容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面的逻辑硬伤(这三本我都看了不下20遍,矛盾和不合理处可以信手捻来,红楼梦只看了2遍,没看出问题),仍然把它们列于4大名著之中.

同时我们能容忍金庸大侠在射雕和笑傲中的逻辑硬伤(这两本好看些,多看了几遍,其他几本看得少),还认为这是金庸大侠的代表作.

我们也能容忍古龙小说中虎头蛇尾和黄易的RPG剧情.

为何却对语文课文这般的挑剔?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09:37
原帖由 爱的翅膀 于 2007-9-25 01:58 发表
没办法,生在中国,必须得学会用出题人的逻辑来考虑题目. 多年没考试,发现好自己严重退化了,看得一头雾水,JIANGYIN还是很精于此道滴. PF. 相信一直与考试保持密切联系.

02说的这些文章怎么一个也不记得了,小学 ...


02说的文章除了第1篇是以前的课文,其他都是网上的人编的

毕业后经历了2次补考. 学车和职称计算机,郁闷,读书的时候我可是清白的

去年参加了一次美国考试,感觉也要推测出题人的想法.

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老美比较懒.做出一个题库后,很久不更新.而老中的每次出题都是一次出题人和考生的博奕.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10:24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09:29 发表
其实,我也不喜欢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但是楼主这里大张旗鼓的把这篇文章提出来,也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我们能容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面的逻辑硬伤(这三本我都看了不下20遍,矛盾和不合理处可以信 ...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孤证。很多文章跟这是一个路子。我是随手把这文章挑出来的,不是苦心孤诣为了反对而反对。
其次,改革开放后教科书的编纂历史怎么也有快30年了。作为小学生的课本,千万小学生都要学习的课本,要求高点不过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9-25 10:38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9-25 07:07 发表
我女儿刚学过这篇文章
她是这么推理的
小灰雀可能从树上掉下拉,摔伤了
被小男孩带回家养伤
伤养好了,就飞回来了


当我们也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是这么看这些课文的,也是这样想这个世界的,为什么长大了就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世界呢?

至于补充02的小短文,什么地方证实小男孩知道那老头儿是列宁呢?又有什么证据说明小男孩知道列宁下令枪毙了沙皇一家呢?对小男孩来说沙皇不该杀以及表明他断定沙皇不该杀的证据又在哪里呢?没有这些证据,那么对02短文的补充又是什么呢?不是推测吗?如果是推测,那楼主岂不是自己反自己?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1:03
语文首先学习的是文章本身.

先不说文章是否是真的(9成是假的).但本文作者的意图很明显是小孩把那只傻鸟抓了.鸟受伤的推敲更不符合逻辑(哪有这么快伤好的,伤筋动骨100天,难道列宁同志3个月没去看鸟?).当然也有其他可能性,小孩的朋友抓了,小孩去要回来了.坏人抓了,小孩去把坏人教训了一顿,等等.但是就概率来说,就作者的意图(不是出题人的意图)来说,就是小孩抓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1:13
标题: 回复 #43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孤证。很多文章跟这是一个路子。我是随手把这文章挑出来的,不是苦心孤诣为了反对而反对。
   抛开伟人和说教,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短篇小说.既然是小说,难免有些无关大雅的小问题.我前面已经都说了4大名著中都有逻辑硬伤.
   我见过一篇关于德国老人教育小孩的文章,如果把德国老人换成马克思,一样大家看了也不爽.

其次,改革开放后教科书的编纂历史怎么也有快30年了。作为小学生的课本,千万小学生都要学习的课本,要求高点不过分。
   4大名著对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影响大?金古黄对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影响大?还是这么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的的一篇小文章的中影响大?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12:16
楼上最近“废话”太多,以前的帖子还有点理据,最近是不是工作太忙?
以后这种没营养的帖子还是少发吧。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9-25 12:55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9-25 10:38 发表
当我们也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是这么看这些课文的,也是这样想这个世界的,为什么长大了就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世界呢?

长大了知道脑袋是被如何洗的了嘛
所以看到此类洗脑的文章就反胃,属于正常反应。。。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9-25 13:02
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讨论这篇课文
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你们这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

所以这样的课文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看,体会一定不同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3:11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2:16 发表
楼上最近“废话”太多,以前的帖子还有点理据,最近是不是工作太忙?
以后这种没营养的帖子还是少发吧。


最近参与政治斗争比较多,忙着"推测"老外的想法呢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13:4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3:11 发表


最近参与政治斗争比较多,忙着"推测"老外的想法呢


jiang兄最让人佩服的是性格的宽和。这点向你学习。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5 13:45
我倒觉得jiangying的主题贴,质量一般,不如老易的贴动静大;但jiangying跟贴当中有营养的还真是比较多,有的真是让人大长见识。

题目是[灌水]嘛,我也又再进来灌一贴,个人拙见,都别生气瞪眼睛哈。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9-25 13:51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3:43 发表


jiang兄最让人佩服的是性格的宽和。这点向你学习。


赞同。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4:13
标题: 回复 #53 果行育德 的帖子回复 #52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回复 #51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谢谢3位夸奖.

10年前,我应该和现在的老易差不多,是个毛头小伙,什么都看不惯,而且火气大着呢.现在基本不发火,但性子还是很急,发起火来也不容易收得住.

我的主题帖,宣扬应试教育多,说国外不好的地方多.不讨人喜欢,当然火不起来.

老易的主题帖讨人喜欢,又有我这样的人来捣乱,当然容易火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

现在国内教育的缺点,美国教育的优点,任何人都能看见.我不愿意人云亦云.我就喜欢找别人都看不见的.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5 14:2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4:13 发表
谢谢3位夸奖.
我的主题帖,宣扬应试教育多,说国外不好的地方多.不讨人喜欢,当然火不起来.

老易的主题帖讨人喜欢,又有我这样的人来捣乱,当然容易火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

现在国内教育的缺点,美国教育的优点,任何人都能看见.我不愿意人云亦云.我就喜欢找别人都看不见的.


因为你反映过此类问题,俺就在这里说说俺的想法哈,似乎有过一点委屈呢;

鼠版的风格是思辩性的、争论性的、探索性的、偏重于理念性的文章,或者育儿实践的经验性总结文章;
而对于类似“成长档案”的育儿生活点滴记录,因为有更适合的板块,暂时不做为鼠版的重点;
jiangying初来时,喜欢把自己博客的育儿记录转过来,版主关注的确实不够,那时候也名不见经传嘛,抱歉哈。

但jiangying确实为许多热门话题的讨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希望以后jiangying自己多多发好贴,别只为他人高楼添砖加瓦,还闹个说“废话”。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5 14:28 编辑 ]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9-25 14:3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3:43 发表
jiang兄最让人佩服的是性格的宽和。这点向你学习。

僵硬是被砸砸出来的,确实和以前很不同了。。。。不过,那点牛气还在。。。僵硬,还记得以前吧。。。。。老易这方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4:34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9-25 14:30 发表

僵硬是被砸砸出来的,确实和以前很不同了。。。。不过,那点牛气还在。。。僵硬,还记得以前吧。。。。。老易这方面。。。


上次那个动手能力的问题,我又没输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5 14:38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5 14:27 发表
但jiangying确实为许多热门话题的讨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希望以后jiangying自己多多发好贴,别只为他人高楼添砖加瓦,还闹个说“废话”。


继续废话一句,就得上婆婆家过节去了!

jiangying在别人楼里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点击一下自己主题贴,有个一句话贴?三句话贴?灌水贴倒有几个,我看着都搓手着急,埋没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4:38
标题: 回复 #55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
没什么好委屈的.从小就崇拜猪哥亮能够舌战群儒.

反正我还是要坚持当"丧家的应试教育的乏走狗".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至于其他人受到应试教育毒害,我认为是方法问题.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9-25 14:3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4:34 发表


上次那个动手能力的问题,我又没输

你没输?但有个人气跑了,,,,,n月没敢露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4:40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5 14:38 发表


继续废话一句,就得上婆婆家过节去了!

jiangying在别人楼里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点击一下自己主题贴,有个一句话贴?三句话贴?灌水贴倒有几个,我看着都搓手着急,埋没啊!  


不要看"成长之路"系列,看"菜鸟视野"系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4:44
标题: 回复 #60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工作忙而已,那时候工作积极性很高
不想现在,没得激情.不过是为了手下几十号弟兄,和那些人斗斗罢了.

家庭第一,炒股第二,工作第三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9-25 14:4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5 14:44 发表
工作忙而已,那时候工作积极性很高
不想现在,没得激情.不过是为了手下几十号弟兄,和那些人斗斗罢了.

家庭第一,炒股第二,工作第三

。。 。。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15:31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9-25 14:39 发表

你没输?但有个人气跑了,,,,,n月没敢露面


还有这事?

我以前一生气也跑,傻,现在明白,把别人气跑才过瘾。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5 15:58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9-25 13:45 发表
我倒觉得jiangying的主题贴,质量一般,不如老易的贴动静大;但jiangying跟贴当中有营养的还真是比较多,有的真是让人大长见识。

题目是[灌水]嘛,我也又再进来灌一贴,个人拙见,都别生气瞪眼睛哈。


你是食草的,我是食肉的,我们对营养的看法是不同的。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9-25 16:32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5:31 发表


还有这事?

我以前一生气也跑,傻,现在明白,把别人气跑才过瘾。

  还是你厉害。。。。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5 17:22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5:31 发表


还有这事?

我以前一生气也跑,傻,现在明白,把别人气跑才过瘾。


她这是造谣.

你啥时见我生气了,还气跑了

不小心又自己吹了一次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9-25 20:27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5 15:58 发表


你是食草的,我是食肉的,我们对营养的看法是不同的。


你是“胃亏肉”,一草障目,就不见了肉。
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没肉就嚷嚷………

有草有肉才正常那,哪能句句都得叨“肉”上!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9-25 21:03
我老公说内不叫吃肉
应该叫吃动物尸体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9-26 13:30
课文本身和问题都是次要,关键是答案

不容许答案的多样化才是关键

才会让孩子习惯于揣度出题人的意思,习惯了这个思维方式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9-26 14:13
莫名其妙的课文,可怜的孩子。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9-26 23:48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9 17:01
小易看的什么版本的课本呀,我看到的问题不是那样的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 ... 20070401_383079.htm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0-9 18:00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0-9 17:01 发表
小易看的什么版本的课本呀,我看到的问题不是那样的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3s/200704/t20070401_383079.htm




我可以作证,当年,2004年12月,我看到的问题是和EDU说的一样,课本就是从人教网上下载的。

学生的教材年年都有改变。

问题改变后就好多了。
但这么虚的问题,在不善于发动讨论老师,没有自由讨论习惯的学生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真是没用。

寒酸的课本!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0-9 18:52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0-10 09:11
标题: 回复 #74 dawnch 的帖子
这么看,我们的教材也在与时俱进.是好事
作者: prcstone1    时间: 2008-10-6 15:08
是的课文中,尤其是练习中有很多都难以理解。
作者: 纯白色    时间: 2008-10-6 18:55
标题: 回复 #10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太牛叉了,弯弯拐拐这么多道
作者: babyby    时间: 2008-10-9 16:03
我看了一遍,也觉得课文莫名其妙。
是不是我这个三十岁的人自学小学,会毕不了业呢?
作者: sxplhyp    时间: 2008-10-9 16:22
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正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