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教育部:“受助不感恩”事件说明国家资助效果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8-28 11:14
标题: 教育部:“受助不感恩”事件说明国家资助效果好
中新网8月27日电 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一个讨论,有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去报答、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
  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王旭明介绍,教育部在8月15日到9月15日这一个月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热线电话,开通以来一周的时间中,值班人员共记录了1000多个有实质内容的电话。教育部有关部门都采取了各种方式,及时把问题通知了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今年在8月初教育部下达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成立县一级资助困难学生的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完成生源地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和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后的管理工作,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助学管理工作和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等等,采取这样一些新的措施,推进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的落实。

  王旭明指出,各地都有了非常多的好经验和做法,来推进这项工作。比如说河南省今年应计划发放国家助学贷款6亿元,凡是在河南就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的困难学生都可以获得国家贷款;每个学生贷款总金额可以达到6000元。另外,辽宁省30所公办高等学校都成立了有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组的组长。甘肃省还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另外,截至去年年底甘肃全省已经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个亿资助困难学生。浙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他们把国家政策宣传延伸到了高中,就是关于在高中生当中做好高校资助学生的宣传工作。另外,大连市除了国家政策资助以外,还专门由市财政拨了近300万元专门资助困难学生。(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8 11:16
估计是断章取意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8 11:23
仔细看了一下

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国家应该负起资助困难学生的责任.社会资助的效果不好.

而题目是:教育部:“受助不感恩”事件说明国家资助效果好

连断章取意都不是,简直就是歪曲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8-28 12:15
中新网8月27日电 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一个讨论,有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去报答、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
  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取这个题目的人估计是根据上面这段话来写的.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7-8-28 23:32
嗯,知道了,这就是说大众的捐助是多此一举了!

这岂不会让捐助者的心都寒了吗!
作者: xfddl    时间: 2007-8-28 23:59
“无情贫困生”折射群体道德无知
2007-08-22 16:55:00 来源: 红网(长沙) 网友评论 8 条 点击查看
  日前,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受助过一年的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一年多来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不懂感恩,使他们无缘受助。他们因此被称为“无情贫困生”,其实,从他们身上折射的是群体的道德无知。

  襄樊的“金秋助学”,有22名贫困生受助,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结果,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过信,有一名男生倒是写过,但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22个贫困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无情;而且被人提了醒,这些人却依然无情。

  这种无情,很有可能源自于“做好事不留名”的说教。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道德高尚者“不求回报”、“不思索取”的道德表现,固化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于是,就有了一种貌似纯之又纯的道德判断,要求做好事的人,不应有任何名利的企求。这样一来,在有些受助于人者的眼里,他们不仅不必有任何回报的义务,弄不好,还会觉得在为别人提供做好事的机会,反倒有恩于人似的。不然,何止于会有那么多的人不知感恩、不思回报?

  这种无情,还有可能源自于对“不食嗟来之食”的崇敬。在推崇资助行为的时候,从来没有给受助行为以积极的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救济过程,它是由资助和受助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资助是好事,是对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一种贡献,那么,这种贡献是要通过受助来完成的,受助也就应该视作好事。但长期以后,总把拒绝援助说有骨气、有志气的表现,客观上就给受助者一种低人一等的无形威压。也许是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让受助的大学生愧于示人。既然连面对恩人的勇气也未必会有,怯于表达感恩之心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讲究礼貌曾被看作是虚伪的,流露感情曾被看作是软弱的,连句“谢谢”、“对不起”都不知道说,也会被誉之为腼腆、含蓄,被视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在基本的公民礼仪长期缺乏教育、缺乏培养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知恩不报的现象,很可能是不知要报和不知如何去报的尴尬。要是能有深度的报道,在给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让这些貌似知恩不报的贫困生袒露一下他们的心迹,恐怕会找到道德无知的病根。无情是表现,无知才是根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资助,还应包括道德与礼仪的启蒙。(慕毅飞)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8-29 07:03
捐助者心寒,
被捐助者心态不是很阳光。


关乎人情冷暖,更说明世态的炎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9 09:05
这个发言人说的没错

资助本就是国家的责任. 社会资助只是一个补充
作者: tianqunping    时间: 2007-8-29 09:14
无聊的炒作,多发这种新闻才有看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道理大家都知道没说的,知恩不报,禽兽一般就应该口诛笔伐,大加宣扬.正如狗咬人大家都知道正常,人咬狗的事才有嚼头.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8-29 09:18
受助者不应该把受助当成理所当然
资助者不应该把回报当作资助条件

两者都得讲道德
一方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一方面: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不是投资

[ 本帖最后由 子云 于 2007-8-29 09:24 编辑 ]
作者: tianqunping    时间: 2007-8-29 09:24
原帖由 子云 于 2007-8-29 09:18 发表
受助者不应该把受助当成理所当然
资助都不应该把回报当作资助条件

两者都得讲道德
一方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一方面: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不是投资

说的是,有心为善,虽善不扬.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8-29 09:43
  
  
  
  王旭明这个名字很熟
  既是发言人
  想必前几次教育部宏论也是经他嘴里出来
  在不适当的时候发不适当的言论
  不仅贫困生要加强教育
  教育部自身更要加强自我教育

  有网友已经说了
  贫困生读不起书主要是高校收费问题
  教育部在这个时候还想露一小脸顺便对民间资助下一大石头
  如果发言人的意思真代表教育部的意思
  希望俺们泱泱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教育部不要蜕变成FR部

  看了发言不明白
  难道教育部连慈善也想垄断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