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汉语是与信息社会兼容的语言(考虑再三,还是单独开帖) [打印本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09:37
标题: 汉语是与信息社会兼容的语言(考虑再三,还是单独开帖)
对汉字的想法来源于几件小事。
1.几年前和法国同事一起吃饭。法国人问,你们学中文要几年,我们回答,12年,同事说我们只学3年法文。当是惊叹了一下老外学语言的能力。
2.公司有很多老外,那个意大利老头(就是我另一篇文章提到的那个)到中国时开始学汉语,刚开始进展很快。学了一段时间,不学了,对我们说,汉语太难了。我纳闷了,老外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强吗?
3.一天到医院,发现英语注释基本看不懂,天,我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居然还是英语文盲?
于是开始思考。
汉语是由几千个汉字(character)组词,再组成句子。
英语(含其他拼音文字)是由26个字母(letter)组成单词(word),再组成句子。
根据信息学原理,基本元素越多,信息量就越大,任何译本,中文是最薄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汉语,基础是识字,汉字组成有3种方式(形声,象形和会意)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不认识的字也能通过上下文推测。字组词后,即使不知道新词的意思,大多数时候都能猜个大概范围。即使是新词汇,也基本上是由现有的字组成,系统收敛,不用背太多基础字。即使是某些新造字(比如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字),因为遵循了形声和会意的原则,大致的意义可以理解。同时汉语是单音节文字,适合编口诀,背诵,这条老易很清楚。
而英语则不同,基础是单词,单词之间有一定的词根联系,但相互联系比汉字少多了。英语是发散的,很多词,跨专业领域的词别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甚至连领域都不知道。随着信息社会的加快,很多新词产生,这些新词望文无法生意。不认识,就不要说去搜索了。

总结
汉语优势:
收敛,信息量大,琅琅上口,易背诵,易传承,几千年前的经典,小孩都可以读。
汉语不足:
无格,无时态,不严谨。

总的来说,汉语与信息社会兼容。应该是未来语言发展方向。反观历史,正因为汉语的这些优势,虽然我们也被外来民族统治过,但基本是中华文化同化异族文化。
而英语不同,被法国人统治,引入了不少法语,还有很多拉丁词。拉丁语一度成为贵族语言。地道的英语,不过是地层人民的语言。

能有读经争论,是我国的大幸。毕竟国人只要不是文盲,看经典,至少能二懂二懂。小孩也有读古典籍原文的可能。英语2000年的东西和现在完全是两种语言,不读大学语言专业,恐怕是读不了的。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3 09:46
沙发支持一个先。。。。。。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04
标题: 回复 #1 jiangying 的帖子
读工科的对语言的高论让人捧腹大笑啊!

汉语的难处是书写复杂,听读有四声、儿化音和轻重读的变化。。。。。。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0:12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04 发表
读工科的对语言的高论让人捧腹大笑啊!

汉语的难处是书写复杂,听读有四声、儿化音和轻重读的变化。。。。。。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汉语在音调上还是不难的,因为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难的是字、词、句,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有明显的规律。
这个难度有可能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
而是一直没有人认真研究总结过其规律。
导致识字、阅读、写作教育的手段工具概念落后,
外国人学中文缺少方法。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14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04 发表
读工科的对语言的高论让人捧腹大笑啊!

汉语的难处是书写复杂,听读有四声、儿化音和轻重读的变化。。。。。。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我不是研究语言的,不足之处肯定有.

但我发现老全真的是抓不住重点.

我那一句在说汉语的难处了?

我讨论的是和信息社会的兼容性问题.

四声实际上也起到加大信息的作用,不是吗?

轻重读不是汉语的独有.

汉语难学,多花点时间学很正常,学会后,在学习的时间就不多了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21
标题: 回复 #5 jiangying 的帖子
  我还正想说,汉语不存在着“不足”,而只有学习的难处。汉语的轻重读是对一个语句的,英语的轻重读是对多音节单词的。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27
标题: 回复 #4 dawnch 的帖子
汉语的语音语调是最难的,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教语文的老师,尤其是南方方言较重的老师,例如,什么是翘舌声母,什么是平舌声母。。。。。。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35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21 发表
  我还正想说,汉语不存在着“不足”,而只有学习的难处。汉语的轻重读是对一个语句的,英语的轻重读是对多音节单词的。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承认自己不足有什么不好?难道要死人?
老全说,汉语不存在着“不足”.老鸟说:经典没有糟粕.

汉语的不足是明显的,就是不严谨.我个人浅见是没有格和时态造成的.

这个不足已经体现在中国人逻辑能力差上了.

不过针对逻辑问题,这个不足不是大问题,学逻辑用逻辑符号就是了.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40
正因为汉语的这些优势,虽然我们也被外来民族统治过,但基本是中华文化同化异族文化。

-------------------------------------
汉语被英语同化的也不少啊, 象是 “沙发、吉普、罗漫提克、水门汀(老人说的/水泥)。。。。还不说那些口语中的拜拜、ok ,说话写文章中时不时地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也大有人在啊。。。。。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0:41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27 发表
汉语的语音语调是最难的,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教语文的老师,尤其是南方方言较重的老师,例如,什么是翘舌声母,什么是平舌声母。。。。。。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对你这个难我没有体会。

我们的参照系也不一样。

我给老外的标准是:不要求他们发音准,只求他们说出来。

因此,你这个“难”,我跳过了。

当然,汉语的声调会影响语意,对这样的原则问题,我还是不会放过的。
但即使发音不准导致有可能岐义,但似乎多数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

学习汉语还有一个难处是,汉语的符号与发音是脱离的。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44
汉语的不足是明显的,就是不严谨.我个人浅见是没有格和时态造成的.

------------------------
相反,格、时态和语态正是语言学习的累赘,不如汉语的清晰明了。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48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40 发表
正因为汉语的这些优势,虽然我们也被外来民族统治过,但基本是中华文化同化异族文化。

-------------------------------------
汉语被英语同化的也不少啊, 象是 “沙发、吉普、罗漫提克、水门汀(老人说的 ...



这些多吗?对比英语中的法语,拉丁语,算少的了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48
标题: 回复 #10 dawnch 的帖子
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各有千秋。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49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44 发表
汉语的不足是明显的,就是不严谨.我个人浅见是没有格和时态造成的.

------------------------
相反,格、时态和语态正是语言学习的累赘,不如汉语的清晰明了。

——————————————
指点江山— ...


也许吧,只是我个人意见而已
不过缺陷是不严谨.

楼歪了.打住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51
标题: 回复 #12 jiangying 的帖子
英语是中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汉语是外国学生的必修课吗?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53
标题: 回复 #14 jiangying 的帖子
  没关系的,聊天嘛,只当玩笑啦!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0:55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0:35 发表

汉语的不足是明显的,就是不严谨.我个人浅见是没有格和时态造成的.

这个不足已经体现在中国人逻辑能力差上了.




语言与思维模式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个人感觉是汉语言的“全息化”,导致汉民族的高度的概括能力,而缺少具体细化过程的能力。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55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51 发表
英语是中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汉语是外国学生的必修课吗?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楼不歪了

因为美国是老大,所以大家学英语
现在汉语不是外国学生的必修课,未来难说.

信息爆炸的速度是很快,什么时候英语无法承载这么多信息量的时候.

孤立语必然战胜曲折语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0:57
本来我上午要写综合实践的教案的,现在看是要泡汤了,僵君要赔我银子啊!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0:57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8-23 10:55 发表




语言与思维模式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个人感觉是汉语言的“全息化”,导致汉民族的高度的概括能力,而缺少具体细化过程的能力。




结果就是逻辑差.

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强逻辑学习.甚至高考开逻辑考试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8-23 10:59
沙发。

强烈赞同。

特别是关于中华文化同化异化文化的结论。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3 11:06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8-23 10:55 发表




语言与思维模式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个人感觉是汉语言的“全息化”,导致汉民族的高度的概括能力,而缺少具体细化过程的能力。


说法不完全准确,汉民族既不缺乏高度的概括,也不缺乏细化的能力,只是在科技方面”既不高,也不细“。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1:13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1:06 发表


说法不完全准确,汉民族既不缺乏高度的概括,也不缺乏细化的能力,只是在科技方面”既不高,也不细“。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俺知道法律由制定到实施这个由概括到具体过程的艰难。但法律这个例子涉及面太大,不好举。
Jiangying好象是搞管理的,应该知道企业里面管理细化过程的艰难。
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导致的重重阻力。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3 11:21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8-23 11:13 发表




俺知道法律由制定到实施这个由概括到具体过程的艰难。但法律这个例子涉及面太大,不好举。
Jiangying好象是搞管理的,应该知道企业里面管理细化过程的艰难。
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导致的 ...


是的,这也是守旧势力强大的原因.

很多时候,公司的流程都是摆设.

别看哪些管理书籍举的例子,某个公司这也好,那也好.实际上公司内部操作根本就是两嘛事.

流程改进是企业长期不变而又艰难的话题.

我反对死记方式读经,也在于此.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8:5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1:21 发表


我反对死记方式读经,也在于此.
...




小鸟是怎样读经的我不知道,对这个话题的我兴趣也过了,因此我基本上在那座楼里不参加这个话题。
我只对你对西方世界的看法,以及传统与西化、现代化的观点来发表意见,纯属打岔。
你的观点的问题在于缺少立体的了解,整个看法所基于的信息量太弱。
没必要细说从头。
因此我就不再说了。

闻、思、修,那是唯一的途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19:0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1:21 发表


是的,这也是守旧势力强大的原因.

很多时候,公司的流程都是摆设.

别看哪些管理书籍举的例子,某个公司这也好,那也好.实际上公司内部操作根本就是两嘛事.

流程改进是企业长期不变而又艰难的话题.

...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
面对西方的管理模式,甚至是他们的行为习惯与模式,中国的人该怎么做?
是要改掉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脚长得符合西方的标准?
还是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方式?

象“公司的流程都是摆设”现象,这是中国人自己做得不好,还是这些管理方式“水土不服”?
在谴责中国人种种不是的时候,在责备一棵树结不出桔子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根本不是一棵桔子树?责备的人根本就是用错了标准去要求这棵树?

我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仅仅一种强势文化,就可以把全球的价值观、灵感、想象力。。。。。。挤压得没有空间。

一些人以南韩、日本为例子说明他们丢弃传统而接受西化的好处。
但这些人是否看到,即使南韩日本丢了那么多,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念中的传统也比中国当代多得多。
中国现在是什么都没有,洗尽的传统、支离破碎的西方信息、虚假的主流思想、被涂改的宗教、蒙昧的科学观念。
什么都没有的,还扬什么,弃什么?
连选择的机会都不会有。


离题万里。
不说了。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8-23 19:21 编辑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3 22:22
楼上这位大虫的观点何其片面,却又居高临下说别人的观点“缺少立体的了解,整个看法所基于的信息量太弱”,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我看倒是相当的合适。

你说“一种强势文化,就可以把全球的价值观、灵感、想象力。。。。。。挤压得没有空间”,这简直是玩笑。不说中国人了,容易扯皮。就说穆斯林吧,现在正干什么呢?不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跟美国人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吗?

亨廷顿早就预言了,未来世界冲突的模型就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你现在倒好,开始忧虑世界大同,中国人丧失自身的价值观了。观点幼稚得让人苦笑不得。

你认为韩国人,日本人比中国多保留了几样古董的礼仪就比中国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这又是一个对事物“缺少立体了解”“信息量太弱”的观点。

韩国人与日本人西化的程度远超中国人。以韩国人为例,他们信基督教的你知道有多少吗?他们虔诚的程度从那些冒死在阿富汗传教的韩国传教士身上可见一斑。

你说“中国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云云,这是你第三个对事物“缺少立体了解”“信息量太弱”的观点。中国社会如果什么都没有早就一盘散沙了,起码有一样东西中国人是没丢的,就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子女爱父母,父母爱子女,而且愿意为子女奉献。西方人,日本人都在发愁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甚至好多日本老人跑到中国来养老。但在中国,虽然社会保障很差,但由于亲情纽带的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像西方人估计的那样严重。

中国人还有一样东西没丢,就是不断的进取,为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勤奋,努力工作。以前被压抑了,现在这种力量被释放出来创造了经济奇迹。拉美,非洲人这点都不行。所以他们被中国远远抛在后面。

以前你的观点虽然肤浅,但还没有居高临下指责别人“缺少立体了解”“信息量太弱”的毛病。也许是读了几天洋经,让你对自己的斤两产生了错觉吧。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8-23 22:3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3 22:22 发表
楼上这位大虫的观点何其片面,却又居高临下说别人的观点“缺少立体的了解,整个看法所基于的信息量太弱”,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我看倒是相当的合适。。 ...

     呵呵,,,,对上了。
   我看楼上几位,全是咱论坛的狂人,半斤八两。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8-23 22:42
回应17、20楼  虫和jiangying

虽然你俩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是很可惜,有点偏。
有这么一个原则:罪不在法而在人。

语言与思维模式是有密切关系,这话不错。
但是,所谓--汉语言的“全息化”,导致汉民族的高度的概括能力,而缺少具体细化过程的能力--云云,站在语言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就有点因果倒置了。

首先,说华夏民族缺少“科学思维能力”,这是个容易下滑的误区。
从数千年的科技领先历史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从近代史看,似乎如此)

华夏文化(儒释道)的发展,绕过了逻辑路子,完全是“不愿意”而非“不能够”。事实上,从魏晋时代绵延下来的道家玄思,佛家唯识至宋明理学,都是逻辑和名理上的登峰之作。
但是毕竟,以上物事,并非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正脉。
华夏文化的正脉,是生命顶峰的直贯。(我不解释,自己去学)

这个部分,我在edu“从小鸟君的帖子看读经的害处”帖子的12楼里,已经浅约说明,不再罗嗦。


当代大哲牟宗三先生,是世界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界因为他的诠释,始能真正认肯“中国古代无哲学”是个极其错误而浅薄的错误看法。

他使用的也是中文,却以极其深刻精微的词汇,不仅向世界详尽解析了华夏文化的精粹,也帮助我们透彻了解西方大哲的智慧成果。
他自己也承认,自己不过是依赖着前辈圣哲们的如海文思,始能有所成就。

罪不在文字,罪在不肯下功夫。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3 22:43 编辑 ]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22:47
标题: 回复 #29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楼上的鸟儿,

在这个楼里,我可是没提逻辑一个字啊。

恰恰我在“逻辑思维”这个点上我没有苟同jiangying。

您慢慢来。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22:49
标题: 回复 #27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您慢慢扯吧。

我回家继续我的片面去。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8-23 22:51
标题: 回复 #24 jiangying 的帖子
流程重组理论,从创始之初,其先天不足就注定了它的迅速消亡。
然后重组它自己。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8-23 23:02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8-23 22:49 发表
您慢慢扯吧。

我回家继续我的片面去。

片汤?汤面?
哪里的美味啊?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3 23:16
原帖由 江湖 于 2007-8-23 23:02 发表

片汤?汤面?
哪里的美味啊?




片面下汤,好吃!

刚在淘宝买了十五件东西,挨个拍,挨个支付,挨个输入校验码,手都软了。
吃点东西犒劳一下。

过阵子研究你那个英文阅读的东西。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4 08:53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8-23 19:07 发表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
面对西方的管理模式,甚至是他们的行为习惯与模式,中国的人该怎么做?
是要改掉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脚长得符合西方的标准?
还是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方式? ...


这里补充一下.
公司的流程都是摆设”现象,不是中国人自己做得不好,也不是这些管理方式“水土不服”?

而是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

我们公司的流程改进,基本上是中国人在推动外国人.中国分公司在推动外国公司.从工作效率来说.中国人远超外国人.

在人性上,大家几乎是一样的. 一句话总结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因此鸟说:"罪不在法而在人"显然是错误的.

人说:中国人爱贪小便宜,不遵守规则.
其实不然.所有到爱贪小便宜,不遵守规则.关键是不遵守规则的成本值不值得去做.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4 08:5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3 22:42 发表
回应17、20楼  虫和jiangying

虽然你俩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是很可惜,有点偏。
有这么一个原则:罪不在法而在人。

语言与思维模式是有密切关系,这话不错。
但是,所谓--汉语言的“全息化”,导致 ...


中国人缺乏逻辑一事,已是事实,为何总不承认?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4 08:58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3 22:51 发表
流程重组理论,从创始之初,其先天不足就注定了它的迅速消亡。
然后重组它自己。



流程改进,不是流程重组.

流程改进的理论应该是源于戴明的PDCA环.后经全员质量管理和0缺陷理论发扬.到6西格玛和CMMI形成体系.

通用电气,IBM,motorola等公司都是受益者.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8-24 09:42
标题: 回复 #1 jiangying 的帖子
谢谢分享
要同时学好汉语和英语还不容易呢。
我也发现汉语不如英语严谨,容易产生歧异。有时觉得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09:49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04 发表
读工科的对语言的高论让人捧腹大笑啊!

汉语的难处是书写复杂,听读有四声、儿化音和轻重读的变化。。。。。。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这不算高论,基本是共识,你不懂就不要嘲笑!

汉语是综合语,远比属曲折语的各种印欧语和属粘着语的各种突厥语-日本语来的简单。声调就是曲折简化的结果,上古汉语没有声调,同欧洲语言一样,靠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示体、格、数、性的变化,现在基本靠虚词和词序来解决了。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自源性音意文字,同时能表示意义和字音类属,具有信息量大、组合能力强、意译能力强的特点,靠几千常用字涵盖了所有信息量,缺点是部件多,初学量大。
拼音文字都是借源性文字,只能表音,无法表意,具有信息量小、内涵小语义精确、归纳能力差、无意译能力的特点,是一种密码型文字,但是部件少,初学容易。
英语词是一物一词,词的基数太大,且增长迅速,因此各学科都有专业英语,到处都有英语专家,说明其语言的横向覆盖联系极差;对外语词无法翻译,只能音译,造成词汇间逻辑、归类关系的复杂和混乱。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09:54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0:14 发表


四声实际上也起到加大信息的作用,不是吗?

轻重读不是汉语的独有.


声调、轻重音都是音节表现的一种形式。北方话有轻音现象,不符合汉语声调的逻辑,是因为北方长期受阿尔泰语系民族统治而受到的影响。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09:59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27 发表
汉语的语音语调是最难的,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教语文的老师,尤其是南方方言较重的老师,例如,什么是翘舌声母,什么是平舌声母。。。。。。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这个不是什么汉语的问题,各种方言本来就不一样。请各位记住,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相当与欧洲各种语言的差别,甚至比印欧语系某些语族的差别还要大。英语和德语的差别不大于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差别,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就相当与上海话和苏州话。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10:0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0:35 发表
承认自己不足有什么不好?难道要死人?
老全说,汉语不存在着“不足”.老鸟说:经典没有糟粕.

汉语的不足是明显的,就是不严谨.我个人浅见是没有格和时态造成的.

这个不足已经体现在中国人逻辑能力差上了.

不过针对逻辑问题,这个不足不是大问题,学逻辑用逻辑符号就是了.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表示动作时间和语法格位变化的功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汉语没有时态,但有体态,依靠虚词做动词后缀来表示,而动词本身没有曲折变化;汉语格位变化是通过严格的语序来表示,而曲折语是通过曲折变化,语序则自由,这方面,英语正好处在从曲折语向综合语变化的过程中。
中国人逻辑能力差?不知道根据从何而来。就语言文字本身来说,汉字是音意文字,比单纯表音的拼音文字逻辑要求恐怕要高一些。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10:15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51 发表
英语是中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汉语是外国学生的必修课吗?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这和语言本身有关吗?这是文化经济实力的体现,历史上汉语称霸东亚、中亚,法语横扫欧洲,都和语言本身没有关系。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10:22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40 发表
汉语被英语同化的也不少啊, 象是 “沙发、吉普、罗漫提克、水门汀(老人说的/水泥)。。。。还不说那些口语中的拜拜、ok ,说话写文章中时不时地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也大有人在啊。。。。。


你又不懂了。这个不是同化,这些都是借用外来词,语言词汇的互相借用是很常见的。比较起来,汉语中的外来语算是比较少的,英语中则有大量外来语词汇,几乎占词汇量的一半以上。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10:26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3 10:48 发表
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各有千秋。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错误。
汉字是音意文字,同时表音和表意,表音表的是音类,与西方拼音文字表音素不同,只有极少数汉字是象形的,他们是汉字构字的基础。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9 10:2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3 10:57 发表




结果就是逻辑差.

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强逻辑学习.甚至高考开逻辑考试


在母语未习成的情况下从小学英语,造成差异很大的两种语言的交叉思维,容易造成思维紊乱。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8-29 10:48
标题: 回复 #45 samyik 的帖子
大侠,
有个语言问题请教,发短信给您!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9 12:25
原帖由 samyik 于 2007-8-29 09:59 发表


这个不是什么汉语的问题,各种方言本来就不一样。请各位记住,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相当与欧洲各种语言的差别,甚至比印欧语系某些语族的差别还要大。英语和德语的差别不大于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差别,西班牙语和 ...


此话是根据南方人学习普通话而言的。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9 12:28
标题: 回复 #45 samyik 的帖子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9 12:41
原帖由 samyik 于 2007-8-29 10:22 发表


你又不懂了。这个不是同化,这些都是借用外来词,语言词汇的互相借用是很常见的。比较起来,汉语中的外来语算是比较少的,英语中则有大量外来语词汇,几乎占词汇量的一半以上。


这里的同化不仅是语言的纯净受到影响,而且生活习俗也受到了影响,例如近几年来流行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除了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化还折射了社会的变化。同化在此既说明了语言的变化,也说明了社会的变化。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8-29 13:03
原帖由 samyik 于 2007-8-29 10:29 发表


在母语未习成的情况下从小学英语,造成差异很大的两种语言的交叉思维,容易造成思维紊乱。


此话差矣!

思维的紊乱不完全是语言交叉的结果,思维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或方式。

无论从语言学习的原理还是语言学习的结果来看,上述的结论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


——————————————
指点江山——全慧升之道

[ 本帖最后由 全慧升 于 2007-8-29 13:04 编辑 ]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31 00:36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9 12:28 发表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 ...


汉字是音意文字,不仅表意,而且表音类。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31 00:38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9 12:41 发表


这里的同化不仅是语言的纯净受到影响,而且生活习俗也受到了影响,例如近几年来流行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除了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化还折射了社会的变化。同化在此既说明了语言的变化,也说明了社会的变 ...


语言是没有纯净的,只有受外来影响的多寡而已。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31 00:46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9 13:03 发表


此话差矣!

思维的紊乱不完全是语言交叉的结果,思维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或方式。

无论从语言学习的原理还是语言学习的结果来看,上述的结论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
...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载体不同对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影响,双语地区最能体会到。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提到自己与当地华人的思维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李的母语是英语,华语和马来语是外语,其思维与多数以华语方言为母语的华人不同,因此在培养李显龙时有意识的让其上华校,以拉近与华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31 00:54
原帖由 全慧升 于 2007-8-29 12:25 发表


此话是根据南方人学习普通话而言的。


其实,北人学南方话更难,南方方言的音系一般要比北方复杂一些,声调更多一些,几乎都多于4个,最多的有12个,南方方言保留的古汉语特征更多一些,更有规律。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