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从教圣说起谈一点教育的基本规律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1 23:15
标题: 从教圣说起谈一点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圣佩斯泰罗齐大约两百年前搞了个直观ABC的儿童教育方法,大获成功。直观ABC,其实简单说来就是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教儿童直观的,能够理解的东西。让孩子从直观,经验中学习。佩斯泰罗齐的方法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后辈的教育学者和实践者启发很大。世界各国教育系的教科书上,佩斯泰罗齐是无法绕过的人物,被尊为教圣。

教圣的方法有多么高超,玄妙吗?没有。两百年前不可能有今天的科技。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孩子从灌输经文中解脱出来,那时的经文就是一些宗教的教义或者是成年人的各种规矩等等。教圣把儿童还原为儿童,而不是等着大人灌输的工具。他的方法大受欢迎,有人认为德国的强盛与教圣的教改有着直接的关系。

看看今天的中国,200年前被教育大师摒弃的教学方法现在拿回来当宝贝,所谓的读经不管披了多少华丽,蒙人的外衣从根本上他是违反儿童认知特点与规律的。读经,读古文固然需要,但不顾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的灌输是不恰当的,不仅仅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有害的。

背东西能够活化大脑,无疑是正确的。但背什么呢?是背三字经吗?孩子不能懂的东西指望能够影响其生活,举止诸如此类,这是白日梦,所有牵强的理由都是唯心的或者干脆说是愚蠢的。

如果家长用心,教育学家有心,应该给孩子编制适合今天孩子特点的三字经,或者说歌谣。这些歌谣,比如:懂礼貌,爱父母,不打架,不骂人,爱劳动,帮他人。。。。。。孩子能懂,好背,不是更加能够帮助孩子?我相信这样的东西市面上肯定会有,家长不妨拿来借鉴,但最好是编制自己的三字经。

决定学习效果的是孩子已知的东西。世界最发达,先进国家的教育者都把这句话奉为圭臬。鉴于这些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我们没有理由不更相信他们一些。而中国那些半仙游医的狗屁教育学说,就权当放屁由他去吧。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8-21 23:17
先沙发------------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8-21 23:18
再板凳。。。。。。。。。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7-8-21 23:23
地板。。。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8-21 23:25
炮火继续攻向读经,火力有所加强,还引了外国几百年前的例子,再引就又得把“五四”拉出来了。

这帖俺躲一边,天鸟今儿喝了不少,正好倒些糊话。

老易还是再读一遍你帖子里最后一句吧。此坛喜欢读经的不少,别打击面太大,俺看着实在不顺,提个小小意见。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1 23:40
来这只是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是为了交朋友。老易这个ID就是用来得罪人的。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8-21 23:54
看来楼主是花心思考察了国外的屁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8-22 00:04
如此课堂——美国的直观教学
文/施雨
2007年04月09日,星期一
《世界周刊》,第1203期(2007年4月8-14日)
  美国人喜欢直观教学,通俗易懂,直接了当。记得当年为了准备考美国西医执照,我常去各系听基础课。德州西南大学医学中心的药理系实力非常雄厚,在全美名列前茅。药理系的系主任阿尔弗雷德·吉尔曼(Alfred Gilman)教授因为发现了G蛋白这一重要的信号传递系统,而获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兼医学奖。这个G蛋白系统影响视觉、嗅觉、和许多其他生理现象,并与药理学密切相关。吉尔曼教授讲课生动风趣,常常让人笑得前仰后合且记忆深刻。
  他在讲解G蛋白作用机理的时候,用了一组图来显示,这是一组男女做爱的各种姿势图片,有面对面的;有从后面的;也有从侧面的,活灵活现,让人脸红心跳。大家议论纷纷,药理学教授待大家安静下来了才接着讲课,他用教鞭煞有介事地指着那组做爱姿势,慢条斯理地说,“注意了,G蛋白和受体的结合位点可以有屏幕上显示的这几种,但不管哪一种姿势,嗯,我是说,不管结合位点在哪里,G蛋白和受体一旦嵌合,就能引起兴奋,产生一系列生物学作用……”原来,药理学教授把G蛋白画成男性,受体画成女性。这就是老美教授们的拿手好戏──形像而直观教学方式。
  当然,直观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自然学科,同样适用于社会学科。譬如历史课。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爱丽斯岛(Ellis Island)这课是重头戏。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报告,每11个人中就有一名是出生在美国以外国家的第一代移民。早年各国移民进入美国时,都必须先经过爱丽斯岛,在那里住一段时间,确定没有传染病了才获准正式踏上新大陆。当历史课上到这一章时,历史老师在学校里模拟爱丽斯岛的入关程序,让学生们背上书包,排队等候各种繁琐而又必不可少的手续。当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等上2、3个小时才登记完毕,谁会忘记祖先们的辛苦呢?
  除了爱丽斯岛,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是极其沉重的一章。小学生们分成北方联邦军和南方同盟军模拟交战,体会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是如何经历了这场血战。借用这种类似戏剧表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重现美国历史,同样也可以再现世界历史,包括俄国革命史。

(一)一堂俄国历史课
  有位朋友的女儿放学回来兴奋地告诉她母亲,说今天班上教世界史的女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哭了。原因是昨天老师在放学走空的教室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满学生辱骂她的话。她一直是个爱学生的好老师呀,平时也很有学生缘,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事让她伤心又委屈,她说这是她当教师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流眼泪。她把这件事报告校长,校长又联系了警察局。
  一早警察就来班上找这位历史老师,警察和她说了一阵子话以后就带走了班几个可疑的学生。这几个学生最近一次历史考试不理想,老师给的分数不高,还有就是平时爱和老师顶嘴的学生,都被老师列为可疑对象。
  那几个学生被警察带出去以后,老师又叫留在教室里的学生之间不许互相交流,每人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条子给老师。条子的内容包括:平时和班里哪几个人走得近,写出名字和活动;推测骂老师这事是谁干的。写完不许给别人看,直接交给老师。
  没多久,被警察带出去的学生有一个被放回教室,看来被排除作案的可能。但究竟是谁还没最后查清,老师看上去很生气,又把教室里的一个学生拎出去交给警察,老师怀疑的目光不时冷冷地扫过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真的被老师吓到了,看着可疑的同学一个个被拎出教室,大家都在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什么错了,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自己被拎出去了。这让平时自由、快乐、放松、无所顾忌的学生们汗毛直立,甚至有胆小的女生受不了,吓得哭出来……连我这位当母亲的朋友都提心吊胆,担忧地问她女儿,你没事吧?最后怎么样?不料她女儿忽然开怀大笑,说,都是假的啦!那是历史老师的安排,老师的表演。
  原来历史老师用表演在教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俄国革命史,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斯大林。这位历史老师告诉她的学生们,什么是“暴君”,而当年俄国可怕的情形,他们刚刚才经历过。朋友又好奇地问,那么警察呢?他们是串通好的吗?女儿回答:“当然是说好的了,他们配合演戏。历史老师说,上课讲多少,我们也不会印象深刻。这样子大家参与演戏,我们会感觉到暴君统治下人的心理有多恐惧。演得好像哦!我们都以为是真的。”
  我这位朋友还不甘心,又追问,“女生怕,男生也害怕么?”她的女儿肯定地说:“当然男生也会害怕啊,每个人都怕死了。我们老师今天有4节课哦(不同班级),要表演了4次呢!厉害吧?”
  看来这位历史老师这场出色的表演,用这个办法来教俄国革命史,将给她所有的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一生难忘。

(二)殖民地纪念日
  殖民地纪念日(Colonial Days)是美国小学5年级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活动日,几乎每个学校的5年级都有这个安排,让学生们模拟殖民地时代的生活方式,体验往日祖先们过的日子,加深对美国殖民地时期这段历史的记忆与理解。我家儿子上这一部分的美国历史课程时,作为家长,我也参与了这个有趣的活动。
  美国的殖民地时期是指美国初期、在独立以前的13州时代。1607年,英国人在现在的维吉尼亚州的詹姆斯城建立了殖民地;1776年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这段时间相距170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万历35年到清乾隆41年,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殖民地时期,也就是英国的祖先在新大陆创天下的时候。
  当初新大陆的移民几乎都来自欧洲,他们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的是因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有的是希望得到一个理想的、暂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他们中没有什么巨富或贵族,多是穷苦的布衣平民。在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每个家庭都人口众多,平均每家有十来个孩子,多者可达20出头。
  在他们引进非洲奴隶以前,家里的活儿无论粗细:打猎、捕鱼、种麻、植棉、种菜、酿酒、养家禽牲畜、纺纱、织布、缝衣、制鞋等等全由一家老少分担。男孩子随祖辈父辈下田耕种、上山砍柴、建屋造家具。女孩子祖母和母亲洗衣、做饭、带弟弟妹妹;出门访亲拜友、购物售物。
  所以,在这样一个纪念日里,小学生们纷纷穿上殖民地时期的衣着;带装食物的桶和原材料到学校去准备午饭;用自制的树枝做的笔写字;体验非常严格的学校标准和纪律等等,事事尽量亲历一番。但毕竟眼下不是旧时代,学生们所做的一切像演戏一样专注而快乐,一点都没有吃苦头的样子。这一天,不仅学校的师生参与活动,许多家长也出力帮忙,校园里热热闹闹地看起来倒像是个庙会。

(1)殖民地特殊式样的装束
  殖民地纪念日学校要求学生们尽量要穿上殖民地式样的衣服。这些衣服一般由学生们的母亲按学校发的式样自己缝纫,校方声明不建议去店里买(店里也买不到),大概这样比较方便学生家长与孩子同时忆苦思甜。
  殖民地式样的衣服在现代人开来很落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够欣赏到 。十八世纪男人的外套多充当工作服,便于干活,所以用比较粗糙、廉价的面料。内衣也用作睡衣,颜色多选择:白、棕、红、格子、斜纹,甚少穿明亮或缤纷的色彩。内衣的钮扣通常是三个,材料为:动物的角、骨,或者木头、锡基合金等。内衣露在领口部份的多呈圆形,或V字形;露出袖口的多有皱折,或蕾丝花边。
  女性的服装以内衣(也用作睡衣)最重要,一般领口低、袖子刚过肘关节,十八世纪以前的女性不穿衬裤,直到十九世纪衬裤才开始时兴。记得有部描写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生活片,影片中有个镜头就是描绘这个时期妇女服装的特征,一个正在劳作的妇女,忽然蹲在地上,我们只看到她的大蓬裙罩着,不一会儿她起身走开了,地上留下一片湿润,看到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她在小解。殖民地时期妇女的内衣多由白色的棉布或亚麻布缝制而成。一件高级的衬衫多会用上等的面料,领口衬有皱折和雷丝花边。家境不好的妇女就只能穿粗布衣服了。
  同现在的情形相似,有钱人家的女孩花钱从英格兰买玩具,节俭一点的女孩则自己动手做玩具。女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自然是娃娃。殖民地时代非常盛行的一种玩具娃娃叫“玉米壳娃娃”(Corn
husk doll)。这种玉米壳需要整个从玉米上剥下来,制作娃娃的身躯,眼睛用玻璃,头发是真人的头发,大概是女孩子们剪头发时特意留下的。
  小女孩离不开娃娃,男孩也有自己的宝贝。要找宝贝先要缝个宝物袋(Treasure Bag),男孩外出一般都要背个这样的袋子装必备的随身物品。

(2)殖民地学校的教学方式
  殖民地时期,孩子长到6、7岁就到“女老师”家里上私塾,“女老师”大多是年纪较长的寡妇或老姑娘,她们只教一些简单的语文和算术。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教育质量没有保证,有的孩子读完两年书,单词写不到几个,最简单的加减法也还会弄错。这就是当初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女孩子们一般上两年就辍学留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男孩子们可以多读几年书,当时的人们对教育已经很重视,法律规定男孩子要多上学。家境好的甚至会把孩子送到英国去继续求学。北美洲最古老的哈佛大学(1636年)和耶鲁大学(1701年)都在那个时期创立。
  殖民地学校要求比现在严格得多,有许多对学生身心不利的规定和惩罚都被逐步取消了。现在的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才能体会到先人们是怎么渡过和他们不一样的五年级的。
  来美国后有个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左撇子”,他们用左手写的字,并不亚于那些用右手的人,心想这就是美国崇尚自由的结果,小时候家长和老师都顺其自然。可是在遥远的殖民地学校,老师对用左手写字的学生总要施于重罚。他们认为"左撇子"是被魔鬼利用,要不及时纠正也会变成魔鬼。基于这样的信仰,一发现学生们用左手写字,老师就用教鞭狠恨地抽打左手肘,直到对方改用右手为止。
  殖民地学校的课堂提问的规矩也很严。现在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不需要先举手;老师叫学生名字,学生坐着回答一声:"来了(here)"就行了;从安全起见,学校只规定在走廊里不能跑,其他的地方都可以随意;欢迎男女生一起玩。但在殖民地纪念日这一天,一切都得按祖先的老规矩来。在课堂上任何原因的发言都要先举手;老师点名马上要起立,女生行屈膝礼(curtsy),然后回答:“到(present)”。男生要鞠躬(bow),说:present。
  那时候民风很保守,殖民地时期的父母普遍认为婚姻是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因为有门当户对的考量,终身大事轮不到年轻人做主。即便被双方父母批准约会的一对恋人,也不准单独见面。因为东北边气候寒冷,冬天一家人挤在一起烤火闹哄哄地不方便情感交流,便被同意男女可以“和衣同床”(bundling)说悄悄话。这个习俗在当年清教徒集居的新英格兰地区格外流行 。请不要误会,这里的“同床”绝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同床。床倒是一张大床,中间却架起一堵长六英尺、高一英尺、厚两英寸的木板。如此一来,准夫妻只能动口聊天却无法伸手动脚,若敢逾越者定遭重罚。这个习俗一直维持到法国与印第安发生战争(1754─1763)才结束。是当时的法国军人破了这个规矩,倒给后来人的约会带来了划时代的自由。
  在学校里,校风更是严格,男女授受不亲,走路和玩耍都要严格分开,如果发现男生跑到女生的势力范围,那么他将被狠狠地打三下手心,女生也同样要受到惩罚。
  对不爱学历史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一定特别庆幸自己生在现代。殖民地学校的老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通常旋转着地球仪,然后随便把指头戳在一个地方就提问学生。学生要是回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老师就会命令学生头戴圆锥形白帽,站到黑板前面,在黑板边上的墙上有小洞,被罚的学生得把自己的鼻尖伸到小洞里,一动不动地站立着,直到老师心软开恩喊停为止。这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惩罚之一。
  还有一种惩罚是坐“笨蛋椅(Dunce Chair)”。学生们可以因为不同的原因譬如:上课迟到、做错事、没精神、说话、做小动作、字写得不够端正等等,被罚坐在教师前面角落里、靠墙放置的“笨蛋椅”上。“新社会”被罚坐的学生都觉得很委屈,闭着眼睛羞于面对全班的老师和同学,恨不能快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他们说,幸好现在的所有学校都取消了这样的体罚,谢天谢地。
  我们通常看到美国小学在学校和教室里都自由走动,但在从前是不被允许的,进出校园、教室,各种活动都需要排队齐步前进(march in unison),嘴里还得大声喊:1、2、、3、4,以求步调一致。学生们形容说:“这样疯狂地嘶喊好像打雷一样果断、强烈、壮观、威猛,毫不犹豫”。当然,起步走的时候也是女士优先,女生全部走在男生的前面。一开始大家感觉非常新鲜,步伐一致,喊声震耳欲聋,让人肃然起敬,但没过多久就厌倦了,男女生们走得七零八落,叫起来也高一声低一声有气无力。
  最后大家都表示,十八世纪的学生很可怜。
背著“行囊”,抱著“孩子”,“爱丽斯岛”一课让学生们体会到当年祖辈们的艰辛。
殖民地时期老师们的装束
殖民地时期男生的装束
削尖树枝当铅笔
男女生分开排队进教室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00:08
楼上用个案否定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是无知还是故意抬杠?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8-22 00:11
俺无知,没去过米国,没有您有学问。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00:15
跟美国有什么关系?
佩斯泰罗齐是瑞士人,他的教育理论在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本帖谈的是教育,没必要把无关的话题扯进来吧。

[ 本帖最后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2 04:23 编辑 ]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8-22 00:28
俺没听说过这个教圣啥齐的就成了无知
但俺傻人有傻福

呵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04:26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发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种能力都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充分发展的力量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 应做到智育、 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人。他十分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裴斯泰洛齐断言,认识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他在《论教学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后来,又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一书中,建立了心理学化的教学思想体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Ansehauung),意思就是知觉或观察,他认为这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因而也是一切教学的基础。裴斯泰洛齐所谓直观,不仅包括感官的外在知觉或直接认识事物,而且包括内在意识的体验、情操和情感,自发地体察道德行为。直观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和天地万物溶为一体。他的主张对教育心理学是一大贡献。

  裴斯泰洛齐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必须使人的动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道德行为的基础是在家庭里奠定的,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英、法、美等国的影响很大。裴斯泰洛齐的学说,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04:39
关于发现式学习的文字,太长,放空间里。

[ 本帖最后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2 11:07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2 09:24
恰恰相反.
德式教育是寄宿制以老师为中心的知识教育.
发现教育只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的历史已经证明是失败的教育.为何老易总盯着不放呢?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09:49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2 09:24 发表
恰恰相反.
德式教育是寄宿制以老师为中心的知识教育.
发现教育只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的历史已经证明是失败的教育.为何老易总盯着不放呢?


你总抓着美国公立基础教育的失败做文章。实际上,是弄错了因果关系。
对于那些没有任何上进心和学习动力的学生而言,中国式的教育只能更糟。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2 09:56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2 09:49 发表


你总抓着美国公立基础教育的失败做文章。实际上,是弄错了因果关系。
对于那些没有任何上进心和学习动力的学生而言,中国式的教育只能更糟。


我说过中国的学校教育好吗?
我只是说在现在的状况下,家长要学会应用.
但是我一直在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主题要不得.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11:06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2 09:56 发表


我说过中国的学校教育好吗?
我只是说在现在的状况下,家长要学会应用.
但是我一直在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主题要不得.


你用的是中式思维,认为知识的习得高于一切,
而欧美人认为个人的人格,尊严与幸福高于一切,
价值观不同,教育的取向也就不同。

美国企业家也许认为美国少了不少合格的劳动力,
可美国的医生可能认为美国少了不少精神病患者。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2 11:12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2 11:06 发表


你用的是中式思维,认为知识的习得高于一切,
而欧美人认为个人的人格,尊严与幸福高于一切,
价值观不同,教育的取向也就不同。

美国企业家也许认为美国少了不少合格的劳动力,
可美国的医生可能认为 ...


两嘛事,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

人格是人格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22 11:2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22 11:12 发表


两嘛事,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

人格是人格


学校除了培养合格的打工仔之外还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人格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22 11:3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8-22 11:23 发表


学校除了培养合格的打工仔之外还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人格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但教育不是人格教育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8-22 13:10
蒙式的理论和由蒙式产生的《爱和自由》很有可能从楼主说的直观的方法来

现在没有人会在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对爱和自由提出置疑,而在教育的其它方面科学教育等却仍然有这么多异议,其实这些都是相通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