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选用金庸的作品,而是不能用金庸作品取代鲁迅作品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17 13:54 发表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鲁迅,按照现在的流行词语,就一个粪青,文章写得也不好(比同时代的林语堂等差远了),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课本中出镜率最高的头号明星,现在出了个叫金庸的人气新人王,替换掉一篇课文有什么大不了?
鲁迅的东西是不是经典,文学界还有争论,林语堂的东西是不是经典,文学界几乎是没有争论的,但是为何鲁迅的东西在语文课本中可以有这么多,而几乎没有林语堂什么事?
减小鲁迅这样长期占统治地位人的文章,加入其他人文章是鼓励百家争鸣的态度,我强烈的支持。
是否选金庸,是否选雪山飞狐,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17 14:16 发表
刚才,66回信息说,阿Q已经是个典故,不应该删。
我觉得此话不对,是否典故和删不删没关系。
水浒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西游记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三国演义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东周列国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镜花源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封神演义典故多不?课文有几篇?
再说经典,论语有几篇?史记有几篇?道德经又有几篇.
为何偏偏鲁迅就只有老Q这个个典故,课文就要有10多篇呢?
语文课本不是鲁迅选集,研究鲁迅去看鲁迅选集。课本还是多引入些好.
删阿Q还是删社戏,也没关系。
但是删,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争鸣和民主的态度
鲁迅的不多
这篇非常经典
“阿Q精神”已经是成语了
其中很多典故用起来也比较顺手
编写小组特地对鲁迅的几篇文章做了调研,进入中学课堂听课,看到底好教不好教。根据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最后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而是新选了名气相对较弱的《铸剑》。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8-17 21:56 发表
看来这里挺鲁的,讨鲁的都不熟悉鲁,不然12楼我故意留的小bug怎么没人看出来.
鲁迅的课文我还记得几篇
友邦,fire play缓行,出汗,脊梁,雷锋塔.
其他的记不起来了,大家还能想起多少?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8-17 22:49 发表
我语文学得不好,其他的不清楚,但阿Q和那个什么芝年纪肯定比胡一刀年长(zhang3),这时间检验出的东西嘛感觉还是尊重些好。
另,我历史也学得不太好,但想着如果语文课本中多点鲁迅的东东叫政治,那为了不政 ...
原帖由 爱的翅膀 于 2007-8-18 08:14 发表
BUG在哪里? 好奇一下!
你的记忆力真的很好! 出汗,脊梁一点不记得了. 讲什么的?
还记得"一件小事". 这篇极好模仿,也带出了不少新八股.
祝福好象也在课本里的吧?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18 18:51 发表
是的,王小波只是个很有天分的写手,因不深刻而透显一点凉薄。
他看孔子,本来是看见了本质的外围: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
但是他来不及深思“实话如何来的”,60岁的天真可爱是如何可能的,思维就滑出去了。
丧失了与孔子跨越千年的会心一笑。
他评孟子就更冒失了,完全进入不到孟子的思想实质里面去,甚至,连历史感都丧失了。(孟子的辨,是有历史原因的)
他的作品,永远不可能排入教科书。
我想,爱翅膀也只是推崇他的幽默和机灵罢了。
小灰熊 | 2007-8-20 10:55 | 威望 | +5 | 说得很好,可有些听不懂。 |
小灰熊 | 2007-8-20 10:55 | 金钱 | +5 | 说得很好,可有些听不懂。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0 10:51 发表
妖精的说法很道地。
爱翅膀的几个看法,可能还有细分的余地吧?
1、好懂固然可喜,但有些学问,确实不是那么好懂的(66爱因斯坦帖里,小鸟已明白分析了学问的表达问题,如有时间可以参考一下)
爱因斯坦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0 11:19 发表
1、认错,书名经常搞混
2、礼仪的表达方式是随时代变迁的,当然不同
3、如果我承认自己不了解读经,就不会再轻率置评。不过你的轻率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你的求助帖。那个帖鸟儿爱看。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0 11:19 发表
1、认错,书名经常搞混。正因为你是中学生,所以不知道相对论不支持的东西,不表示不可能。
2、礼仪的表达方式是随时代变迁的,当然不同
3、如果我承认自己不了解读经,就不会再轻率置评。不过你的轻率也不是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8-20 10:51 发表
1、好懂固然可喜,但有些学问,确实不是那么好懂的(66爱因斯坦帖里,小鸟已明白分析了学问的表达问题,如有时间可以参考一下)
爱因斯坦的理论,无论他怎么表达,还是不容易懂。(即便如《物理学的成长》,以通俗话语表达,深处还是有些奥义的)
所幸我们可以不用懂相对论,也能活得好。
因为科学的理论,是外延于物的,很多与我们不相干。
但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学问,却是息息相关的
还是要深入一些,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
2、孟子的辩,是一个行为。行为当然要参看历史原因。
比如磕头,是古代礼仪,你不能用现在的观念,去批评当时人们迂腐(jiangying先生也批评过小鸟迂腐呢)
但是,磕头所代表的尊敬,崇敬之心,却是千古不变的人类共性,无所谓历史变迁。
孟子所辨的理,就是这个亘古不变的人类共性,何来变化?
3、鸟儿从来没有说过:经典就是一切。
好像吃饭,吃饭很重要,但是,吃饭不能满足人类进步的一切需要。
因此,鸟儿常说:人文是经,科学是纬,缺一不可。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7-8-21 15:40 发表
呵呵,楼是有点歪,扶正了又歪了。
语文课本确实不单单是学习中文,语文的教学也不单单是讲语法,这从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上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从私塾开始,上学学的就不只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宝黛二人反对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