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论三类不同性质的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16 14:21
标题: 论三类不同性质的学习
这三类学习大致是技能型学习,知识型学习,思考型学习。

先说技能型学习。这种学习运用的是人的隐性记忆,比如学习游泳,学骑自行车,很多动作是靠下意识完成,不经过大脑的。
语言学习本质来说也是这种技能型学习,母语不用说,外语中的听力与对话部分也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因为对话的时候是
很难去思考的,往往是凭借下意识应答。

那么,怎么才能产生这种隐性记忆,最终形成技能呢?关键是熟练。熟能生巧,而所谓的巧就是把一项技能连到炉火纯青,
不加思索,信手拈来的地步。

知识型学习用的是显性记忆。就是通过记忆把知识存在一个地方。需要的时候通过回想把它调用出来。英语中的阅读和写作是
需要这种能力的。此时,英语从技能变成知识。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精华,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可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实在太多.一个人
穷其一生也难以学完.所以,知识的学习要抓住重点,有所选择.

思考型学习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等等思维活动。人类的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几千年来总结了一些
关于思考的知识,形成逻辑,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

中国学生在这三项学习中都有很大的欠缺.分别是:

技能型学习不够彻底. 好不容易学了一项技能,比如弹琴,英语,往往到最关键的时候,即将达到得心应手的时候半途而废.因为技能型学习
达到极其熟练的程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与此同时,知识型学习也得需要大量时间,两者的冲突使技能型学习往往不能继续.

知识型学习脱离实际.人当然要掌握一些常识,但同时也应该接触到一些实际的知识.比如我前文提到的赚钱的知识.在学校是很难学到的.而家长又几乎把知识学习等同于学校的书本学习,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知识结构严重脱离实际.

思考型学习就剩做题.做题当然锻炼思考能力.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作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所以就有思辨,折衷,妥协,矛盾,辩证,质疑等等思维方式.中国学生由于整天泡在标准答案中,这些生活中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没有练到,
却形成了盲目自大,走极端,一根筋,盲从跟风,不辨是非等等不好的思维习惯.

正因如此,中国的高考状元成材率相对较低.除了具有炒作的价值外,几十年了,高考状元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凤毛麟角.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不健康,不完全的学习.而他们本身又对这种学习方式沉迷太深.所谓有得必有失,他们达到了应试教育的巅峰,却又失去了健康,完全学习的机会.即便大学里奋起补课,无奈坏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更重要的是,十多年宝贵时光已经消逝,所以这些人或许可能成为中才,而成为出类拔萃人物的机会则必定是少之又少.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16 14:25
沙发,先抢,再看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8-16 14:33
坐板凳学习,有没有板凳奖啊?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8-16 14:35
太没有专业精神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8-16 14:57
说实话,老易的文章是。看第一遍,觉得有道理,看第二遍,觉得有问题,看第三遍,问题一大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批驳好,因为总是错中夹着对,对中夹着错。
这个分法不知道是不是老易原创,但反正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分没什么错,但是分完后割裂开来看,就不对。比如学钢琴等,以技能型为主,但也要思考型,学下棋,则是思考型为主,技能性为辅,等等。
我一直认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高考,在于资源问题。高考问题是表象而已。对比20年前,现在高考论难度,论科目,论持续时间,论考试时间的气候,论录取比例都好了不知道多少,为何竞争更加激烈?
资源不足,导致教育功利,功利性不仅体现在针对高考而进行的各种教育,也体现在反对高考而提倡的各种方法。比如老易所说:“知识的学习要抓住重点,有所选择”,理论依据是学了没用,所以不学,用的时候在去搜索,功利性一目了然,比准备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则,家长的惰性导致责任推卸,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出了任何事情都找学校算帐,学校诚惶诚恐,只好把学生死死看住,家长又不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全部消失。
针对本文。
1.技能型学习不够彻底
基本赞同,但所举例子不赞同。英语学不好,是教学方法和环境问题。钢琴是太功利,缺乏思考
2.知识型学习脱离实际
不赞同,知识就是知识,没有脱不脱离实际一说。说知识学习脱离实际,是功利主义作怪
3.思考型学习就剩做题
赞同
这段时间,我一直想写一文谈谈对高考的建议。这里透露一点。
高考现阶段改革,不能减,只能加。加科目,加时间,加难度,加逻辑,加性向。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8-16 15:20
标题: 回复 #1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真好哇
谢谢分享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8-16 22:24
jiangying 说的:
说实话,老易的文章是。看第一遍,觉得有道理,看第二遍,觉得有问题,看第三遍,问题一大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批驳好,因为总是错中夹着对,对中夹着错。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16 22:35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7-8-16 22:24 发表
jiangying 说的:
说实话,老易的文章是。看第一遍,觉得有道理,看第二遍,觉得有问题,看第三遍,问题一大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批驳好,因为总是错中夹着对,对中夹着错。


指望三、五百字的文章字字珠玑,无懈可击,说实话,我还真没有这个功力。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8-17 01:50
知识还有分赚钱的、不赚钱的,这挺新鲜。

俺们都是因为学了点知识,才能赚点钱,如果当初只会傻玩,俺现在还不知干啥呢。

至于赚钱,不光是知识起作用吧,性格、运气、胆识都起作用呢。

有的馅饼专往某人脑袋上砸,他躲都躲不过去呀。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8-17 01:54
技能型学习不够彻底.

其实技能学习,也无所谓彻不彻底,比如学钢琴,是不是学到钢琴家就彻底了,没学到就不彻底呢?

其实不尽然的。学到能见谱能识,不是非常高难度的曲子能弹,能自娱自乐,能对音乐有比常人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喜爱,这就也算有所成呢。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8-17 01:56
思考型学习就剩做题

俺晕。以偏概全。俺儿子看故事书也会思考,但绝对不是做题呀。

是不是俺又和楼主理解两岔去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8-17 02:11
原帖由 ealain 于 2007-8-17 01:54 发表
技能型学习不够彻底.

其实技能学习,也无所谓彻不彻底,比如学钢琴,是不是学到钢琴家就彻底了,没学到就不彻底呢?

其实不尽然的。学到能见谱能识,不是非常高难度的曲子能弹,能自娱自乐,能对音乐有比 ...


费那么大力气学琴恐怕不都是自娱自乐吧。买个MP3岂不更省事?
作者: pony7878    时间: 2007-9-25 15:49
标题: 很精彩!
这就是许多高考状元后劲不足,高分低能的根本症结所在


做题当然锻炼思考能力.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作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所以就有思辨,折衷,妥协,矛盾,辩证,质疑等等思维方式.中国学生由于整天泡在标准答案中,这些生活中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没有练到,
却形成了盲目自大,走极端,一根筋,盲从跟风,不辨是非等等不好的思维习惯.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9-25 23:15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高考,在于资源问题。
家长的惰性导致责任推卸,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出了任何事情都找学校算帐.

非常之赞同,特别是第二点,在现今这个时候越演越烈,甚至开始出现不是家长也把教育的责任全推到学校头上,可谓“旁观者不清”。
作者: taozhi007    时间: 2007-9-28 08:27
有一点道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8 08:32
小小修正一下这个观点。

高考状元的问题主要指90年代之后的高考状元,在此之前的那些状元或者大学生的素质还是相当相当高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09:06
标题: 回复 #16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为什么划分90年代以后?有讲究吗?

我知道91年高考是高考难度降低的开始.这样说来你这个划分支持我的减负减出问题的观点.

老易是什么年代的状元呢?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8 11:32
我是九十年代的,很不堪。

进入九十年代,应试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学习好的呆头呆脑,片面发展的越来越多,
不像80年代,很多人刚从农村回来,随便读读书就去考了。
这个时代出来的大学生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比如现在正在讲玄奘西游记的钱文忠。

你不要以为自己玩着闹着就考上名牌大学就以为这条路还不错。
实际上我当初考大学也没特别累着自己。

我们失去的其实是机会成本。就算我们玩,闹,我们敢偏科到一定程度,
钻研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吗?钱文忠的时代,84年大学生,就可以这样,
他16岁就给季羡林写信,已经对古典文化很着迷了。

应试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后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不敢有自己特别的爱好。也不敢偏废某个学科,尤其是状元级别的学生。

我看你的经历,你现在文字中体现的思维,说实话,是典型应试教育出来的半瓶醋。
这句话是实事求是的说,不是故意刁难你。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反思。

你的特点,知识面很广,小聪明有点,但说实话,你的专业我不知道,但就你
的思维和学养来说,比较浅薄。这是90后大学生的通病,人文素养太差。

大多时间都搞应试去了。思想没有深度,品味没有高度,什么都懂点,兴趣很广泛,
可惜失去了深入思考,研究的时间,就剩半瓶醋在那晃悠。

你说可以让孩子玩着闹着考上好大学这点如果孩子够聪明我相信,
但这样的孩子即使读了好大学也摆脱不了半瓶醋的宿命,除非大学的时候使劲补课,
但大学也糟糕,补课多半是奢望。

应试教育不仅仅是“累”,负担重的问题,我在好多文章里提到了,你可能还没看懂,
因为你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懂,以为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事实上,如果你认为
你自己已经很成功了我没话可说,但我总觉得以你为标准的成功定位还是低了点。

口不择言,不要见怪。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2:13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8 11:32 发表
我看你的经历,你现在文字中体现的思维,说实话,是典型应试教育出来的半瓶醋。
这句话是实事求是的说,不是故意刁难你。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反思。

你的特点,知识面很广,小聪明有点,但说实话,你的专业我不知道,但就你
的思维和学养来说,比较浅薄。这是90后大学生的通病,人文素养太差。

......

你说可以让孩子玩着闹着考上好大学这点如果孩子够聪明我相信,
但这样的孩子即使读了好大学也摆脱不了半瓶醋的宿命,除非大学的时候使劲补课,
但大学也糟糕,补课多半是奢望。

应试教育不仅仅是“累”,负担重的问题,我在好多文章里提到了,你可能还没看懂,
因为你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懂,以为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事实上,如果你认为
你自己已经很成功了我没话可说,但我总觉得以你为标准的成功定位还是低了点。


谢谢老易的回复。

我确实人文素养差,这点我从没有否认过。我也从没有认为自己是成功者,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算是做得不错的,做技术的时候,我参加过国家标准制定,转型管理后,所带团队年年是优秀。我也承认自己是在很多方面是半瓶醋。

但是我不认为偏科好,郎朗,丁俊辉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现在小丁已经遇到瓶颈了,人不聪明,做什么都难。我估计小丁最多就是一个高手,而成不了戴维斯,亨得利这样的大师。而看看现在最红的姚明和刘翔,这两个人的智商绝对不低,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作为一个普通人,太偏科,很危险,一旦不成功,会死得很惨。

现在的应试教育,恰恰和你说的相反,是让人偏科,而不是全面发展。
首先,人文培养不够,不管文科理科,语文只起到学习语言的作用,没起到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这样的文科使人不喜欢。
其次,分课不科学,中学时,地理这样的边缘学科是分在文科。大学时,经济,会计这样的纯理科学科又是文理兼守,导致学习进度不得不照顾数学水平较的文科考生。
第三,大多数老师重理轻文,聪明学生喜欢挤理科独木桥,不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即使喜欢思考哲学问题的学生,也得不到名师的指点。
第四,学生知识面狭窄,只知背书,不看课外书。前几天我给洋洋讲天上的金星和黄道,有个孩子妈妈带着小孩来跟着听,她给小孩说:叔叔讲天文知识了,快听。这样的家长还是很有教育意识的。

我本人实际就是偏科的受害者,人文素养不够高,导致现在的写作能力不强,英语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即使是这样,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中,也没见到几个人文素养高的。老婆有个表弟,人文素养高,人也不笨,理科太差,现在在一个小单位混,一个月就千把圆。

因此,我觉得,小孩教育,首先要全面铺开,然后再选定方向突破。小学学校的东西太少,没什么好学的,课外多接触广泛的知识,多接触人,多到些地方。在一两个方面突破就可以了。
我自己就是没有铺开,就在数学物理上突破,突破的力度又不够。高中三年和大学后两年玩得太疯,才导致现在这么个不上不下。

我希望洋洋以后走理工转经济这条路。即使失败,理工这条路上也能过得不是很差,所以现在的突破方向就是数学。当然他现在还小,也许需要调整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8 12:38
你这里说的偏科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你那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

我所谓的偏科,偏的是这种东西:

喜欢,极为喜欢,又非常适合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特点。

我以前发过一个说天才的文章。说一个人在自己极为喜欢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十年就能成为天才。

应试教育扼杀的就是这个机会。而大学的糟糕又把学生最后的可能性剥夺。

所以培养出来的多是平庸之才。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3:19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8 12:38 发表
你这里说的偏科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你那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

我所谓的偏科,偏的是这种东西:

喜欢,极为喜欢,又非常适合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特点。

我以前发过一个说天才的文章。说一个人在自己极为喜 ...


我理解你说的天才,但那些天才太少,可遇而不可求.

自己的孩子,还是保险点好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3:51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8 11:32 发表
我们失去的其实是机会成本。就算我们玩,闹,我们敢偏科到一定程度,
钻研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吗?钱文忠的时代,84年大学生,就可以这样,
他16岁就给季羡林写信,已经对古典文化很着迷了。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但我所在的省,84年的时候,高考前还有预考.想参加高考,必须先通过预考.
预考制度好象是88还是89年才取消.

说那时候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竞争激烈,主要是资源问题.那时候高中生找工作比现在大学生容易,很多人都是顶替父母上班的.大学生也包分配.现在很多名牌大学出来都找不到工作.

另外我始终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高考太简单了.我高中的时候,数学都是把84到90的高考题全部做过的,数学难度是3年一轮回,85,88年特难,按这个规律我们91应该很难,但91年特简单,而且以后越来越简单.
高考难度降低后,对智力的要求也就降低,就给了背多分机会,把一个考智力的游戏变成了拼体力的游戏.而在80年代,录取率低,很多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干脆高中毕业找出路去了.而现在人人只要会背都有机会,于是大家从小学就开始练背功.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9-28 14:03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8 13:19 发表


我理解你说的天才,但那些天才太少,可遇而不可求.

自己的孩子,还是保险点好


少?数数美国出产的天才吧。我这里不是说那种爱因斯坦之类的大天才。就是普通的天才。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5:35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8 14:03 发表


少?数数美国出产的天才吧。我这里不是说那种爱因斯坦之类的大天才。就是普通的天才。


没有更多的是笨蛋.
只是靠着国家强才过上好日子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9-28 15:43
是美国有更多的笨蛋,写错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7-9-28 16:28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9-28 13:51 发表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但我所在的省,84年的时候,高考前还有预考.想参加高考,必须先通过预考.
预考制度好象是88还是89年才取消.

说那时候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竞争激烈,主要是资源问 ...


说起来是89年取消的,但我们县里面90年仍然有一次类似预考的考试,只是考完不是直言你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而是劝你下次再考保险点,那保险一下子保脱近一半的人。

另,关于美国笨蛋的问题,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有很多人是作凭着国家强才过上那样的好日子的。
作者: 涵儿    时间: 2007-12-1 10:15
精彩!!!很值得细品的贴。
作者: 跳跳龙的妈妈    时间: 2008-1-9 18:47
可以看看黄全愈的文章,他对中美两国教育的比较很有说服力.
作者: 老等    时间: 2008-1-27 14:44
中国家长应该怎么办好呢?
作者: 天宽地阔    时间: 2008-1-27 23:24
标题: 点的是死穴!
原帖由 ealain 于 2007-8-17 01:50 发表
知识还有分赚钱的、不赚钱的,这挺新鲜。

俺们都是因为学了点知识,才能赚点钱,如果当初只会傻玩,俺现在还不知干啥呢。

至于赚钱,不光是知识起作用吧,性格、运气、胆识都起作用呢。

有的馅饼专往某 ...


教育的功利性被你这三句半给点的是当当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