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是效率比较差的早期教育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9 21:46
标题: 读经是效率比较差的早期教育方式
很多早期教育方法,只要不是打,骂,强逼,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方法。但是,可以接受未必就一定要实施。
因为教育除了要考虑有害无害,有效无效之外,还要考虑效率问题。因为任何人的时间,精力,包括孩子和家长都是一定的,
在时间,精力,金钱等是一个常量的情况下,效率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以前批评doman法,主要批判其无用加低效。而不支持读经,则主要是因为其低效。
为什么低效呢?因为在孩子早期,语言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一能促进智能,其次如果能形成很好的语感,
对成年后的口才,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不容否认,这两者的强势对于一个人成才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孩子早年,如果把文言文背得很熟练的话,他会形成文言的语感,这是毫无疑议的。在古代,这样的语感至关重要,
因为直接关系到写作与口才能力。但是在现代,文言文的语感不能说没用,而是其用处与现代文的语感相比差得太远。

与此同时,如果孩子加强现代文语感的训练,那么,其现代文的语感就会相应的好很多。所以,正像前面提到的,
我们的时间,精力等是一个常数,那么,我们只能在文言语感和现代文语感中间选择一个。

选择什么呢?当然是现代文,因为他应用最广,有直接的价值,而且更容易提高。

很多双语国度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会出现中文和英文都很一般的情况。这很容易理解,孩子和家长的时间是一定的,
两者都抓的结果肯定是比较平均。如果说,因为英语的强势地位,有些家长宁愿牺牲母语修养的高度尚可理解的话,那么,
为了文言文的语感损害了现代文语感发展的良机,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的。

至于有人说,读经能够培养智力,培养道德诸如此类,我姑且认为这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是,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培养道德呢?我认为不仅有,而且有很多。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孩子参加一项团队活动,在活动中
学会合作,宽容,无私,动脑,是不是比读书本上的文字更加有效呢?既然有人提到认知心理学这个名词,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这完全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读经是一种低效率的早教方法。让孩子读经,不如让孩子读童话,听故事,读歌谣,读历史,读自然,背诗歌。
这些内容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而心理学上的一个定律就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7-19 21:47
认同的沙发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9 22:31
不赞同楼主对文言文的看法。如果家长能够坚持督促孩子读经。我认为是学习历史、文学、诗歌、哲学的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是有志于在写作能力方面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
   文言文是可和任何文学、诗歌媲美的文学、诗歌的语言。
作者: xfddl    时间: 2007-7-20 00:27
说实话

对这么多早教方式,一直很迷茫

这个帖子应当发到读经专栏去。。。
作者: mormor    时间: 2007-7-20 00:28
可能是吧!
各施各法啦........
每種方法必有其利弊..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0 02:42

此帖兼答《早期教育最要紧的两件事》的69楼jiangying、70楼susan_1201。

第一,答《早期教育最要紧的两件事》的69楼jiangying

原帖由 jiangying 发表
大师所说还是王教授那套.只背不理解,晕......人文能力不靠多阅读多思考而只是背诵是来不了的.


答:
我强调的是孩子13岁以前,而且读经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您并不了解“读经”,也不了解历史。
您如果对“王教授那套”读经的方式和内容,有真切了解,是不会这么断章取义的。其实,哪里来的“王教授那套”呢?两千年来,私塾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不新鲜。

真理就是真理。老一套又如何呢?真理还能时常变动的吗?

不经深入了解,就轻率发表“评价”,是个流行的通病。

原帖由 jiangying 发表
非也,非也,他们哪一个不是思
考出来的.


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请问,思考的基础是什么?

原帖由 jiangying 发表
嘿嘿,没有百家争鸣,光考瞎背
诵,当然出不了大师.



答:
1、读经不是瞎背诵,此为歪曲;
2、单靠百家争鸣,就能出大师?呵呵,没见过吵架出大师的。

原帖由 jiangying 发表
我儿子洋洋三岁的时候就能把回乡偶书和登鹳雀楼编成动作边背边表现出来,谁说小孩子只能背不能理解.




答:呵呵,如果一开始就看见这句话,我会觉得没必要回答了。
邻居问樵夫,你知道皇帝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樵夫答曰:怎么不知道?皇帝用金斧头砍柴呗......

原帖由 jiangying 发表

"失败乃成功之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



答:民谚,是大众消化经典后形成的一种理解。误解经典原意的可能性非常大,意旨和境界相去甚远。
民谚和“经典”混为一谈,我还能说什么呢?

谢谢您了,您才是真正的大师。


第二,答《早期教育最要紧的两件事》的70楼susan_1201

我看,您的意思和我没有冲突,只是,您也许没有意识到“语境”问题。
悲哀只对“戏论”而发。



第三,答帖主

1、立论根据有问题。
建立在浅层次的“认知理解”基础之上,是谈不出什么新鲜东西的。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性非常大,虽然我建议帖主认真学习,但是实意,却在于“了解那是个什么”之后,才知道“那东西靠不住”。

2、反对什么,您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不经过了解就反对,就丧失了起码的学术诚意。
北宋张商英反对佛教,准备写《无佛论》。他太太提醒他,别乱说话,否则招人笑话,你先深入了解了,再反对吧。后研读《维摩经》,结果如何?

3、我不反对帖主的“孩子读童话,听故事,读歌谣,读历史,读自然,背诗歌”,只是反对“帖主对读经不经深入了解就反对”的态度。

4、帖主亦未深入了解“文言文”是个什么东西。


总的说来,帖主是想当然的说法。但是,我对您个人,包括对jiangying先生,并没有任何意见。
我只是不同意您个人的“看法”而已,如同我不同意jiangying先生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1 17:46 编辑 ]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7-20 02:47
我女儿从小读文言文,收获的却是现代文写作与阅读(包括英语)的能力。
而且,从识字角度来看,据我本人对各种识字阅读教育方法的比较,读经可以说是效率最高的。从管理操作的角度看,对三岁以上的孩子,读经比杜曼要容易一些,效率也更高。

楼主的很多观点都缺乏实证支持,但口气和态度却大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光看题目,不用看发贴人,我就知道是你老人家在发言作报告。

其实,宣扬读经,我并不赞成什么道德熏陶这种说法。尽管这种作用是存在的,但不要天真地以为这是几年内就可以建构或考证其效益的。
但读经对孩子的语感的构建,语言的审美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确实作用很大!
对这一点,我不想劳累我自己来举例。接受与不接受看各人的缘份。

自己得了好处自己知道就足够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0 03:21
楼上所说又有什么事实依据呢?读文言文收获的是现代文,包括英语能力。恕我愚钝,我实在想像不出你是如何操作的。
此外,我请问楼上,如果你的孩子不读经,读童话,歌谣,诗歌等等,对现代文能力就没有效果吗?
究竟哪种方法更加有效?你又有何实证的证据?外国人没有所谓的经文,难道他们的早期教育效果比我们要不如吗?

我在文中并未将读经与doman做比较,你偏要在这里说什么读经比doman更容易一些。那么,我请问你,读童话,歌谣,诗歌等等,比读经更加有效率,你是如何找出你所谓的实证观点来反驳的呢?

我的文章逻辑很清楚,你不反对我的逻辑,倒在这里乱扣帽子,说什么我的口气压倒一切之类个人攻击的话。实证不实证不是我的责任,我只将逻辑。而且这个逻辑已经表述的很清楚。如果你真有诚意,写一篇像样的单独立论的文字,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你的观点的证据是什么。总比在这里阴阳怪气要好的多。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06:04
楼上所说又有什么事实依据呢?读文言文收获的是现代文,包括英语能力。
我相信。不是操作问题,而是文言文就有这个功能。因为文言文是精华,一、从语言角度来讲,它表达是很美的很精简很形象,是经过千锤百炼留传下来的语言。二、含意非常深刻,读一辈也会觉得它非常新,越读会觉得其中含义越深。

虽然我没有读过,我这是理解了文言文的。因为我对几个成语是越来越感叹的:“水滴石穿”“过犹不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呆若木鸡”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06:2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0 03:21 发表
楼上所说又有什么事实依据呢?读文言文收获的是现代文,包括英语能力。恕我愚钝,我实在想像不出你是如何操作的。
此外,我请问楼上,如果你的孩子不读经,读童话,歌谣,诗歌等等,对现代文能力就没有效果吗?
究竟哪种方法更加有效?你又有何实证的证据?外国人没有所谓的经文,难道他们的早期教育效果比我们要不如吗?

我在文中并未将读经与doman做比较,你偏要在这里说什么读经比doman更容易一些。那么,我请问你,读童话,歌谣,诗歌等等,比读经更加有效率,你是如何找出你所谓的实证观点来反驳的呢?

我的文章逻辑很清楚,你不反对我的逻辑,倒在这里乱扣帽子,说什么我的口气压倒一切之类个人攻击的话。实证不实证不是我的责任,我只将逻辑。而且这个逻辑已经表述的很清楚。如果你真有诚意,写一篇像样的单独立论的文字,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你的观点的证据是什么。总比在这里阴阳怪气要好的多。


education2008 ,DOWNCH她通过自己经历和看到的事实,告诉我们她的理解和看到的事实,我们只要由此再对自己的看法再怀疑再思考,这就够了。
因为从DOWNCH文中看出她不想参与什么争辩,她觉得实际做的点事比争辩更实在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0 06:24 编辑 ]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7-7-20 06:24
读经有读经的好处,玩有玩的乐趣,有些事情光凭分析可能还真不管用,特别是小孩子的教育上面。多点时间陪孩子,爱他,并顺着母性的直觉来爱他、辅助他,如此就可。

什么才是爱的教育?我所能领悟出的答案是: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教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当她被这个荒谬的世界熏染时,协助她找回清明的自性;当她跟着众人一起颠倒时,协助她从倒立的状态回归正直;当她叛逆时,要为她指出叛逆之中虽然有某些洞见,但毕竟不是完整的认识。 ————胡茵梦

这段话我很喜欢,而且对我自己也有用。胡女士在走过繁华之后的回归,令人感佩。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06:27
dawnch   2007-7-20 06:10   威望   +2   读《理想国》也会有这种功能。
dawnch   2007-7-20 06:10   金钱   +2   读《理想国》也会有这种功能。
是吗?《理想国》我看过了,让感觉很深的是一种很清晰的寻找答案的逻辑思维方式。对许多东西进行辩识,而不让自己落入常识(如果常识有错的时候)的错误中。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0 06:30 编辑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0 08:15
老虫,实在不喜欢你那种言简意赅,欲言又止的风格。
把你的体会写个长一点,能让人看清逻辑的。让我们一起都来学习。好不好?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0 08:31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0 06:04 发表
楼上所说又有什么事实依据呢?读文言文收获的是现代文,包括英语能力。
我相信。不是操作问题,而是文言文就有这个功能。因为文言文是精华,一、从语言角度来讲,它表达是很美的很精简很形象,是经过千锤百炼留 ...


帖主,我没有否认文言文的伟大意义,伟大作用。我的语境是:在早期教育这个母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读经与现代文比起来是低效的。
如果孩子过了早期教育这个阶段,当然可以对文言文大读特读,甚至以此为业。难到孩子晚一点读经效果不好吗?

当孩子更懂事一点读经不更好吗?干嘛非要挤占童年本来就很宝贵的母语成长的时间。
如果你楞说文言文也是母语,有很多成语在里面的话,这就属于抬杠了。
如果一个人整天讲话文绉绉,动不动冒出一句文言来,我看大家都要吓跑了。

再提请注意的是,此处提到的母语,跟口语这个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口才,口才,真的很重要,
口才好不好跟童年的训练关系非常大。如果说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捕捉孩子成长关键期的话,
母语口才的锻炼就属于关键期之列。

而文言文属于书面系统,书面系统可以年纪大后加强。中国人留美可以成为杰出的英文作家,如林语堂等人,
但是,没听说过一个中国人成为很好的英文演说家。大部分留学生的文章可以写得像模像样,可口语惨不忍睹。

既然我们承认外语的口语在早期重要,难度母语就不重要了吗?

我在北京生活了很久,北京人的口才普遍比外地人好。因为他们的语言与普通话对接容易,所以语言浑然天成,
而我们小时候说的方言,大了还要转化为普通话,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语言的许多细微,精妙之处就丧失了。

所以一个孩子,与其让其读经,不如让其好好练练普通话的朗读。练好口才。这是一件要紧的事情,
也是早期教育阶段效率高,效果好,但可惜的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0 08:32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0 09:35
标题: 回复 #6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您并不了解“读经”,也不了解历史。
您如果对“王教授那套”读经的方式和内容,有真切了解,是不会这么断章取义的。其实,哪里来的“王教授那套”呢?两千年来,私塾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不新鲜。
“读经”我是一知半解,你可以说我不了解.虽然我不是搞历史的,但是历史我算是了解得比较多的.两千年来的农业文明,老祖宗这套风光无限,现代的工业文明,西方(源于古希腊)的重契约,重体育占拒主动.所以说,两千年来都是这么来的不能现在和未来也得这个样子,而且两千年还不是这么来的.没有不思考.未来的信息社会,我们在语言上有优势(中文的信息量远大于西方拼音文字),但是现在底子薄,能不能搬回来,还未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请问,思考的基础是什么?
思考的基础是学习,我说过不学习了吗?我引的是一整句,不是半句

1、读经不是瞎背诵,此为歪曲;
也许话有点点重.但是看看你自己的话,再看看王教授的话,是否歪曲大家说话

2、单靠百家争鸣,就能出大师?呵呵,没见过吵架出大师的。
如果争论是吵架,我无话说.

邻居问樵夫,你知道皇帝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樵夫答曰:怎么不知道?皇帝用金斧头砍柴呗......
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不能作为批驳我的理由

民谚,是大众消化经典后形成的一种理解。误解经典原意的可能性非常大,意旨和境界相去甚远。
民谚和“经典”混为一谈,我还能说什么呢?
即使现在,经典就没有被误读?于丹就没有误读?程朱理学本来就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读.现在的经典已经没有人可以去理解当时的意境了.

谢谢您了,您才是真正的大师。
大师,我是不配当,爱抬杠而已.论语和道德经几乎看完过.但是几乎忘完了.

读经,咱也做过,只是大人读,不强求背.
我的意见,读经可以,背诵也可以,但是不能只背不思考,哪怕一知半解,哪怕错误理解,也比没有理解好.宁殆不罔.

注:楼主的立论,我也是相当的不赞同,早期教育就是要先全面铺开,再重点突破.也就是说要先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点效率,找出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和缺点.以后可以针对特点,定制计划.但是不管如何设定重点,阅读都是重中之重.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07-7-20 09:42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0 12:17
回复 #7 dawnch 的帖子

因您对孩子的责任心,深深敬重您。

1、您因为履践,故深有体验。
生命的学问,必经体验方能通透其深刻的内在意蕴。没有体验,发言则是苍白的。

2、您说得对,读经显然不能包治百病。道德亦不是单靠“读经”即可锻造提炼的。
然,道德自律依靠内省,读经却为内省提供了“必要资源”。(为什么是必要资源,就不展开了)

3、接受与不接受看各人的缘份,自己得了好处自己知道就足够了。
您这话,细细品味,其实是说:道可道,只与识得人道。不识,却道来何益?
小鸟以为,网络论坛无局限,怎知定无识得之人?该道还是道吧,不为听者反应所“缠缚”即可。


回复 #8   #14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0 03:21 发表
楼上所说又有什么事实依据呢?读文言文收获的是现代文,包括英语能力。恕我愚钝,我实在想像不出你是如何操作的


体验,当然不是靠“想象”可以替代的。
如果您有孩子,要他按照正确的读经方法,读200遍后,您就知道了。

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效果,我当然也可以“说”明白,但却没有意义。
因为无论我“说”得多么明白,那依然只是“我的收获”,与您的孩子无关联。

再看您14楼的回帖,终于知道您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没搞清楚,所以反对”。

您说:早期教育这个母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读经与现代文比起来是低效的。......文言文属于书面系统,书面系统可以年纪大后加强。

甄别之处在于:
如果您是强调“教孩子怎么说话”,那么,您可以放心,读经与之并不冲突。
日常家庭会话自然可以教会孩子说话,日常阅读自然可以补充孩子词汇。这是“读经”之外必然会存在的教育。


读经补充的是孩子“将来思维的底蕴”。您一定要清晰明辨:
1、孩子一旦过了“记忆力”黄金阶段,等过了13岁再去恶补文言文,由于记忆能力下降,孩子很吃苦,而且效果很差。
2、因为从小未能习惯文言文表述方式,孩子大了后,心理上也很拒绝这种绕口的东西,您要求他“逆感觉学习”文言文
,这是苦上加苦,与第一条形成恶性循环
说一句直话,我看,您的文言文水平,以及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是这么造成的,请为了孩子,反省一下吧。
3、幼年读经,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孩子的定力。您看现在的孩子,躁动不安、厌学忤逆多不胜数,主因即在“不能定”。

很多孩子其实很聪明,数学成绩却很差,为什么?没有定力,心态浮动,看题目看不完整,所以看不懂,怎么能解答?您可能没教过孩子,因此不知道这些。



回复 #15 jiangying 的帖子

既然您已经承认,并不了解读经,那么,我很敬重您这份坦诚,所谓不知者不怪,我们就不说了吧。
如果小鸟有言重的地方,请您多多原谅。


小鸟的所有言论,只着眼“孩子的未来”,只针对“观点”,并非针对个人而发。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12:59
早期真的就这么重要吗?!

看到大家好象对早期教育很重要的观点是一致认同的,我不明白,早期真的就这么重要不可替代吗?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0 13:02
我试着跟您讨论一下您的如下观点:

读经补充的是孩子“将来思维的底蕴”。您一定要清晰明辨:
1、孩子一旦过了“记忆力”黄金阶段,等过了13岁再去恶补文言文,由于记忆能力下降,孩子很吃苦,而且效果很差。

----首先;我用这记忆的黄金时间来学英语好不好?背点诗歌好不好?为什么读经是效率最高的?当然,你可以说孩子学英语,读经,背诗可以同步进行,互不耽误,那我只能说,孩子的这点黄金时间可能真的有点开发过度了。

2、因为从小未能习惯文言文表述方式,孩子大了后,心理上也很拒绝这种绕口的东西,您要求他“逆感觉学习”文言文
,这是苦上加苦,与第一条形成恶性循环

-----我只知道,一件东西不去用它,是很容易忘记的。即使这件东西是在记忆的黄金时间记住的。难以想象,一个人每天会把经文温习几遍,会不停的用经文与他人交流。一件东西没有机会去用,荒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早期黄金时间的一种浪费。

说一句直话,我看,您的文言文水平,以及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是这么造成的,请为了孩子,反省一下吧。

------我永远不可能靠着文言文吃饭。从道德的角度讲,我并不认为经文的教义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有多大好处。我只希望不要有副作用即可。我还是认为道德的养成是在实践中,在群体生活中,并非在书本里得来的。再从经济的角度讲,我也不认为读经能够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多大好处。除非此人专门从事这项研究,这另当别论。但我知道,即使孩子真的选择投入这项研究,也没有必要从他早年便开始做功课。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可能让他对此生厌。

3、幼年读经,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孩子的定力。您看现在的孩子,躁动不安、厌学忤逆多不胜数,主因即在“不能定”。

很多孩子其实很聪明,数学成绩却很差,为什么?没有定力,心态浮动,看题目看不完整,所以看不懂,怎么能解答?您可能没教过孩子,因此不知道这些。

------孩子的定力培养有多种渠道。而我认为背书这种形式培养出来的定力是很靠不住的。我担心的问题倒是:孩子的定力可能练出来了,是不是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之类,比如成了书呆子。当然,如果你的培养目标就是这个另当别论。

作者: jjhs    时间: 2007-7-20 13:03
原帖由 xfddl 于 2007-7-20 00:27 发表
说实话

对这么多早教方式,一直很迷茫

这个帖子应当发到读经专栏去。。。

我儿子一直在不知道什么是早教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0 14:15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0 12:17 发表
回复 #7 dawnch 的帖子

既然您已经承认,并不了解读经,那么,我很敬重您这份坦诚,所谓不知者不怪,我们就不说了吧。
如果小鸟有言重的地方,请您多多原谅。

小鸟的所有言论,只着眼“孩子的未来”,只针对“观点”,并非针对个人而发。


诚如您说言:该道还是道吧,不为听者反应所“缠缚”即可。
我从不认为争鸣是吵架,因此,不存在见谅问题.

事实说话即可.
我儿子四岁1个多月,在学珠心算.这个学校是著名的全国连锁,名字我就不公布了.开设的课程有珠心算,识字,拼音,读经,学习能力,数学等.
2个月前去试听的时候,老师很奇怪他为什么会打算盘,还专门问他是不是学过珠心算.
上周日上课,去的时间早了点.我带着洋洋阅读了墙上一段关于创造力的文章,大约只有不到20个字他不认识.后来老师问我使用了什么方法.
昨天,老师又问了怎么教的小孩认字.而且还叫他教和他一起学珠心算的其他小朋友(都是6岁的)认字.
显然,按理说,这个学校的老师在识字和读经方面比我权威.但是还是在请教我呢.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0 14:58
标题: 敬答18楼education2008 先生
逐条讨论,是很能讲清楚问题的。

1、看您这么说,我知道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了解是很少也是很浅的。因为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所以不赞同孩子花精力读它。

这不能怪您。
经典文化,因为五四运动的灭杀,加上建国后数次清剿,使得我们这几代人,一直丧失了深入了解经典文化的可能。我们都是“文化摧残”的受害者。
在这里,我不去具体说明它好在哪里,但是,我们可否,至少给自己的大脑,留一点空间,存放一个疑问:一个如此“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文化,历经如此残酷的剿灭,却仍然生机盎然,这是为什么?

千万不要,仅仅因为“不了解”它,而产生一连串误解,从而否定它。
这不符合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认识论”范畴,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科学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
可是,科学精神,却是不变的。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可言。

请您试着从这个方向去理解,好吗?

传统文化的正脉,只讲两个问题:
一是智慧从何而来,如何达成。(认识论和超越认识论)
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宇宙本体论和存在论)

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析清楚的。但是,深入了解经典文化对这两个问题的精深认识,您一定会恍然大悟:啊呀,原来它和我的想象根本是两码事。
推荐您读一读牟宗三先生的哲学论著。他是公认的真正“学贯中西,百年难遇”的天才。西方哲学界因他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无哲学”的错误知见。
看他的书,要相当的学养和定力。

2、说到英语教学,我只能说,那只是个语言技术,如卖油翁所言,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多背诵就可以了。
但是,您担心孩子“这点黄金时间可能真的有点开发过度了”,是欠考虑的。因为您没有实际操作过,您可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高估了孩子读经的痛苦。
事实恰恰相反,孩子读经,真正按照正确方法引导,是很快乐的,如水中鱼儿一般。

3、您又认为,即便现在记住了,不用它,也是很容易忘却的。
A、要知道“乡音不改鬓毛衰”。您不太了解大脑记忆的规律。
B、前面已经解释过,经典文化不是一个技术,也不是一个“物”,它开显的是人性深处的真机,孩子没有一天不用到它。它帮助孩子学会“敏锐洞察内心”。您停留在“语言使用”层面,当然是看不见的。

比如,《论语》中对“孝”的解释前后不一,孩子读久了自然会有疑问。疑问就会“存思”,进而体察孔老夫子智慧圆融、因人因时因地施教的圣心。这个“体察”,不是您平时可以“教会”他的。非得要孩子自己存思,而后亲身体察,才真,才切,才生智慧。


您帖子的下文论述,基本都是“想象出来”的看法,就不多讲了。
再次推荐您看看牟宗三先生的书。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0 15:14
标题: 回复 #20 jiangying 的帖子
呵呵,我的孩子3岁左右即认识2000汉字以上,多方面表现聪慧,到任何幼儿园、学校都深得老师宠爱,8岁即在报纸发表文章,至今三年不学数学,她姐姐的初中数学随便解出。

但我不认为那意味着什么。那只是小聪明,没什么用。

记得她回家告诉我说,爸爸,我们老师推荐我的文章发表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只觉得现在的报纸编审取向有问题。后来我明确告诉老师,今后不能再这样,文以载道,8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呢?小仲永终身没出息。

根基不牢靠,小聪明只会害她。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15:35
天高任鸟飞先生:
  您的言语太厉害了,如果高山瞰物,对于学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我是不敢问,我现在感兴趣的是您的生平和经历,可以述说一二吗?因为我相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有些不解其中的原委,这就是我对您生平感兴趣的原因。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混乱的、没头没脑的。感觉自己只有一个优点:喜欢问为什么和追究。好象总在用一种象数学推理的方式来解不惑似的。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0 15:44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0 15:49
标题: 回复 #22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承认你厉害
2000怎么统计的,我现在对统计小孩的识字量发愁呢.
其实我现在蛮后悔的,没有对小孩进行系统的早教.现在已经有点晚了.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07-7-20 15:52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21:59
标题: 回复 #24 jiangying 的帖子
我想就该有大概文章或书本,里面的字量就是2000,小孩如果能够比较容易的读下来,那说明他已经有2000的字量,比较三年级的课本或五年级的课本。

我小孩没早教,我不后悔。人一生有七八十年,何必这么着急在意这么几年呢?!再说学海无涯,凭人一生来说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沧海一粟。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0 22:08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0 22:46
hq1966   2007-7-20 22:33   威望   +5   说重要很重要 说不重要因以前也没关注
hq1966   2007-7-20 22:33   金钱   +5   说重要很重要 说不重要因以前也没关注
说重要很重要因此现在这么说了,说不重要因以前也没关注(也没有说)
作者: taoqian    时间: 2007-7-20 23:35
这次同意楼主的观点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1 04:48
标题: 回复 #24 jiangying 的帖子
都是最笨的办法。孩子的潜力,全在父母慈心的倾注。
这主要感激我的太太,是她的持之以恒所致。

她从怀孕起,每天都会花两小时以上,一边听舒缓的音乐,如古筝,古琴,提琴、钢琴之类,一边读书。

孩子出生之后,她每天都会重复两件事:
1、无论何时,只要孩子目光所在,都有笑脸;
2、在家里,但凡孩子目光所及,都贴满相关联意义的自制识字卡片。孩子玩到哪里,就引导她辨认到哪里。因此,孩子八个月时,虽不会说话,却能指认很多文字了。

至于说统计,也是最笨的,家里卡片不下2000,再加上相关读物。


但是,尽管孩子聪慧早发,学什么都能很快上路,后来却成为我最为头痛的事情。
因为,过于聪明则必导致娇宠,娇宠必导致孩子虚浮气躁。
这“虚浮气躁”,往往还被长辈们误认为是“反应快”,当作优点加以鼓励。

当我发现所有长辈,包括她的老师,集体密谋“如何对付她”,而她却早已“料敌机先”,并获得最终胜利时,我感觉有点问题了。
当我进一步发现,她爱好广泛,涉猎群书,却只是凭借“兴趣”,而非“韧性”时,我知道问题严重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学习当然要靠兴趣啊,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啊。
这是大错特错了。

凭兴趣,那只是“身不由己”的层面。兴趣是会因外部条件改变而变迁的,靠不住的。
凭“我决定干什么,才去干什么,并且要干好”,才是学习的根本。


因此,我才决定让她全职读经。原因有二:
1、免得现时的教育系统毁伤了她的才性。
2、免得她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准确表达,应该是“聪明反被浮躁误”)

她读经3年,全职读经一年,作为一个要求比较严格的父亲,我这么说:有很大进步,但离“根本”尚远。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1 04:53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1 08:3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0 15:14 发表
呵呵,我的孩子3岁左右即认识2000汉字以上,多方面表现聪慧,到任何幼儿园、学校都深得老师宠爱,8岁即在报纸发表文章,至今三年不学数学,她姐姐的初中数学随便解出。

记得她回家告诉我说,爸爸,我们老师推荐我的文章发表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只觉得现在的报纸编审取向有问题。后来我明确告诉老师,今后不能再这样,文以载道,8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呢?小仲永终身没出息。

这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水平,不能因为小孩没有达到大人的水平就不许小孩发表,我只是正确看待被发表这件事就可以了。
8岁能写出什么?写出8岁或她自己的水平的东西,对你来可能没有用,但对她相同水平或低一点的水平是有用的。同时可以记录她自己的成长过程。
一个东西被人看成没有用或不对,不是那个东西真正没有用或不对,只是你看的眼光或用的方法不对而已。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1 08:39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1 15:05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1 08:34 发表
这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水平,不能因为小孩没有达到大人的水平就不许小孩发表,我只是正确看待被发表这件事就可以了。
8岁能写出什么?写出8岁或她自己的水平的东西,对你来 ...


唉,这就是“数理逻辑”惹的祸啊。
从局部的字面意思,直线推理,怎能体会人性?
我不赞成8岁孩子发表文章,原因难道是“对我有用或无用”?此言大谬啊。

尝试着回到8岁,去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
再回到大人角度,仔细审虑自己“为什么赞成8岁孩子发表文章”;
再去到编审角度看看吧。

问题的形成,是系统性的,不是单一的。(因缘观就是很好的系统论)
不设身处地,怎能体察入微?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1 15:06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1 16:07
标题: 回复 #28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从这里看出,大师女儿早慧,原因不在读经,以这个作为读经的依据,似乎不妥.

至于其他言论,不敢同意.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1 17:43

回66兄:

所言甚是,不必拘泥。拘泥即成死物。
但为人父母,尽份却是应该的。



回楼上兄台:

我所言读经者,本质只在于“孩子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即“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

我自己孩子的早教,只是恰恰暗合于季谦先生的读经教育之本质。
正因为这个暗合,才会最终走向全职读经。

春江水暖,入水者知道。
求同存异吧。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1 17:46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1 18:35
本质只在于“孩子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即“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施教。
大师之言,字字珠玑,小子受教了.
不过,我儿虽离大师千金尚有差距,但也属早慧,所做所为实与大师相差无几,却在这里感叹没有进行"系统"早教,小子浅薄,可见一斑.
然读经一说,仍不敢苟同.小儿爱学,让他学即可,小儿不喜运动,需要多多引导.
以后所做,培养习惯,避免“聪明反被浮躁误”.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07-7-21 18:38 编辑 ]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21 20:27
很喜欢一楼的文章,尽管观点不完全赞同,尽管语言上有不容质疑的霸道,但做为一种观点,他论述得很全面,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很客观。如同大专辩论赛,他抽签到反方观点,他能把这个观点做最有力的论述!

也很喜欢这楼的气氛,各执观点,但而没有嘲讽贬损。如果说争辩也是种休闲和乐趣,大家在探讨文化,这个楼里很文化。

关于一楼的观点,我只想说一句:楼主曾提到过于丹,如果于丹不在很小的时候读经,可能没有今天北师大著名教授诗化的演讲风格,仿若清新唯美的妙乐流进心底的感觉,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对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22 09:02
天高任鸟飞   2007-7-21 22:38   威望   +2   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呵呵
天高任鸟飞   2007-7-21 22:38   金钱   +2   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呵呵

有这样一位老师,真是三生有幸!估计也是小鸟君的引路人。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2 11:14
回宁静:
于丹有家学。至于是不是小时候读经背经我不大清楚。
但如果家长真的要把孩子培养成国学大师,当然,读经是最有效率的早教方式了。但恐怕多数人志不在此,
而是将读经赋予了许多不应有的早教功能。
作者: 贝包    时间: 2007-7-23 05:28
在诸多高手面前,我多少有些自惭形秽的 斗胆插言。
我家宝宝七个多月,虽然开始读经没有几周,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很喜欢听。
经典之物,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读性非常高的。读经,提到效率问题,也许会对大人的时间有所浪费(其实也不能算是浪费,开卷有益,每次重温,都能有新的感受)。但对于孩子来说,和他说儿歌聊天也是说话,给他读经典读物也是说话,从这个角度考虑,在孩子的人生之最初,就让其接触到非常优美的凝练的语言,要比较事半功倍的。无论他是否能记住,至少在将来再遇到经典时,会有种熟悉的感觉,会自然而然的亲近,会更好地体验到博大精深的文学之美语言之美,这对于孩子,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接触任何一种早教理论,我们做家长的最重要的是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做出选择并坚持。
我觉得王财贵先生关于推广读经的话很有道理(虽有些偏激),所以我赞同并努力坚持读经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3 08:08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0 15:14 发表
回复 #20 jiangying 的帖子

呵呵,我的孩子3岁左右即认识2000汉字以上,多方面表现聪慧,到任何幼儿园、学校都深得老师宠爱,8岁即在报纸发表文章,至今三年不学数学,她姐姐的初中数学随便解出。

但我不认为那意味着什么。那只是小聪明,没什么用。

记得她回家告诉我说,爸爸,我们老师推荐我的文章发表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只觉得现在的报纸编审取向有问题。后来我明确告诉老师,今后不能再这样,文以载道,8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呢?小仲永终身没出息。

根基不牢靠,小聪明只会害她。

根基不牢靠,小聪明只会害她。我只问天高任鸟飞先生你欲小孩往何?!为何打的根基?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3 08:10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7-23 09:21
原帖由 贝包 于 2007-7-23 05:28 发表
在诸多高手面前,我多少有些自惭形秽的 斗胆插言。
我家宝宝七个多月,虽然开始读经没有几周,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很喜欢听。
经典之物,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读性非常高的。读经,提到效率问题,也许会对大人 ...


我其实也不是反对读经的.
但是我反对象王教授这样的读经.
实际上,读经的读应该是家长读,就象你这样.而不是小孩背.尤其不是不理解的死背.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2个月),我就给他读过三字经,读99表,想起什么读什么.但都不要求他背.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7-23 11:09
标题: 回复 #35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
“三生有幸”似乎该是鸟儿说的,不是你说吧? 太自夸了哈......还妹见过脸皮这马厚底银!



回复 #38  susan_1201 的帖子

既然咱们“沟通”了这马久,您还不知道我意欲孩子之根基为何而打造?
为她能“自主”而打根基。如此而已。

做自己的主人,就这马简单的期望,不高吧?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3 11:12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7-23 11:39
好,是为了小孩“自主”,那请问您叫老师不要发表小孩的文章,问过小孩她是愿意发表还是不愿意发表呢?
我没有觉得您让她有“自主”的决定。所以我觉得您想的与做的是不一致的,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不够“客观、明晰”

我觉得您要求小孩是“明”,明人,明外界。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7-23 14:08 编辑 ]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7-7-23 12:35
感觉是应该给孩子一点经典的阅读,但是儿子只要一听到我念唐诗或是论语,就会阻止我,说不要了不要了。我又不想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几次尝试都只读了一小段,这个读经该怎么读呢。听说读经的六字真言是:“小朋友,跟我读。”我一说,我家小朋友(三岁半,故事就听不厌)就马上按住我的嘴,说:“不要了,不要了。”请问小鸟先生有好办法吗?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7-23 13:58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22 09:02 发表
天高任鸟飞   2007-7-21 22:38   威望   +2   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呵呵
天高任鸟飞   2007-7-21 22:38   金钱   +2   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呵呵

有这样一位老师,真是三生有幸!估计也是小鸟君的引路人。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3 11:09 发表
“三生有幸”似乎该是鸟儿说的,不是你说吧? 太自夸了哈......还妹见过脸皮这马厚底银!



  
  宁静认定高人之所以学识过人
  和那位语文老师的引路有关
  所以
  代高人说“三生有幸”

  这贴发言有点与以往风格不符哦


[ 本帖最后由 hq1966 于 2007-7-23 13:59 编辑 ]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7-24 11:49
同意楼主的,读经在早教阶段可以培养记忆力,但确实很低效

王大师那篇倡议读经的经典北师大演讲,最吸引眼球的其实是前半部分,他讲了一大通现在我们的教育,那是残害儿童的,讲得非常深入人心。然后提出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是降低我们的科学教材程度,适合儿童,让他学得很高兴,以至于培养思考的兴趣,第二个办法,从小就是提升他学习的能力,让他也能够应付高度的数学教材。非常灿烂

然后就说我们要读经,讲了一堆拉杂的例子,根本没有理论支持。其读经结论下得非常牵强,甚至前后都没有关联。在一堆灿烂中冒了一个读经的结论出来
作者: 竹林依依    时间: 2007-7-24 23:41
记得孩子没有到八岁的时候,我们老师推荐孩子的文章发表在了校报上。我高兴的给给告诉了妈妈,因为妈妈也是老师.孩子当然也很高兴,妈妈高兴,也决定看更多的书,还自己制定计划,要经常的写作文.不过,大家的讨论,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读经对孩子有好处.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7-25 01:37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根,不认识这一点,就不会理解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edu仍然是那么偏颇。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5 02:22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7-25 01:37 发表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根,不认识这一点,就不会理解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edu仍然是那么偏颇。


请博士回答:为什么非要让孩子3,5岁的时候背经,读经,难道不这样做就学不好现代汉语吗?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7-25 02:35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5 02:22 发表


请博士回答:为什么非要让孩子3,5岁的时候背经,读经,难道不这样做就学不好现代汉语吗?


用我女儿的实际情况来说吧,她那时候读了一点点经,现代汉语,我是一直不教的,她就能自己阅读,至少省了很多学习时间。这是一,第二,因为学得早,语感好,现在也喜爱读文言,一篇不太长的文言,读上几遍就能背出,也能理解讲解。这样,对文字的理解和使用就很有价值,你不同意吗?第三,语言的感受和使用能力,实际上也对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方面,我想还要做更长期的观察。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5 03:30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7-25 02:35 发表


用我女儿的实际情况来说吧,她那时候读了一点点经,现代汉语,我是一直不教的,她就能自己阅读,至少省了很多学习时间。这是一,第二,因为学得早,语感好,现在也喜爱读文言,一篇不太长的文言,读上几遍就 ...


我其实想跟你探讨的是:如何证明早期教育阶段读经有必要?比如,读小学的时候再读。或者那时根本就不是读经了,而只是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
这对孩子的语感就没有帮助了吗?我其实不是反对孩子读文言文,这是必经的过程,只是说,3,5岁,连现代汉语还没说利索的时候去读经,
让人感觉是舍本逐末的。

实际上我从你的回帖中感觉你让孩子读经的路子跟那些大师们读经的路子还是不一样的。你强调的是语感,大师们强调的不仅仅是这些,
简直成了万灵药。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7-25 04:11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7-25 02:35 发表


用我女儿的实际情况来说吧,她那时候读了一点点经,现代汉语,我是一直不教的,她就能自己阅读,至少省了很多学习时间。这是一,第二,因为学得早,语感好,现在也喜爱读文言,一篇不太长的文言,读上几遍就 ...



打一点岔。
现在我有机会用一点英语,经常拿这两种语言作比较。
经常发现现代汉语有短缺的时候。比如,同一个意思表达,在英语中很准确利索,而在现代汉语中竟是那么的笨拙,而在文言中却能找到比较贴切的说法。(暂时想不到例子,想到了再举例)
这也许与我个人的语言能力有关系。
但我自己正在猜想,这现代汉语是否有发育不良的问题。
如果是,这是否与文言的“根”疏远的缘故?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5 04:57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7-25 04:11 发表



打一点岔。
现在我有机会用一点英语,经常拿这两种语言作比较。
经常发现现代汉语有短缺的时候。比如,同一个意思表达,在英语中很准确利索,而在现代汉语中竟是那么的笨拙,而在文言中却能找到比较贴切 ...


文言文比现代汉语表达意思要细致。如关于马就有几十种说法。一个例子是,现代汉语的小马,文言文是驹。而英语的繁琐跟文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大学一年级,freshman,二年级。。。三年级。。。等等都有不同的叫法。

文言文可以弄部辞海。英语现在已经有54万词汇。

在我看来,现代汉语简洁容易学,但不可否认失去了很多细微的表达。但细微往往意味着繁琐与记忆的负担。英语这么膨胀下去,
并非是件好事。汉语这么简洁下去,也并非是件坏事。

[ 本帖最后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5 04:58 编辑 ]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7-25 09:34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5 03:30 发表


我其实想跟你探讨的是:如何证明早期教育阶段读经有必要?比如,读小学的时候再读。或者那时根本就不是读经了,而只是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
这对孩子的语感就没有帮助了吗?我其实不是反对孩子读文言文,这 ...


这样明确了问题,更好讨论。
文言何时读,确实可以讨论。我只主张幼儿读一点有好处,倒不一定要死背,特别是大篇大篇地背,我不赞成。我更反对把现代私塾定义为只读传统经典、或以其为主的做法。但一点不接触,也未必恰当,很多中学生在应试时就会有问题,甚至畏惧文言,觉得文言太难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接触太迟太少,缺乏应有的语感。而且,不读文言或接触太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上也会有缺失,比如像鲁迅的文章,没有文言的底子,就很难真正感受其美、其妙、其绝,更何况对古典文献的查阅使用。即便是想写好白话文,没有一点文言的底子,没有一点文学史方面的了解,满篇口水话,怎能成就好文章?幼儿读文言,我觉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惟其遥远、惟其朦胧(似懂非懂),倒反而留下了不断思悟的余地,有利于培养悟性。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7-7-25 09:40
铃木的早教理论也说到读韵律诗,因其语感的琅琅上口而强化和锻炼记忆力,同时增进语感。和楼上说的道理一样。但现在通俗说法的读经好像走歪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25 10:56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7-25 09:34 发表


这样明确了问题,更好讨论。
文言何时读,确实可以讨论。我只主张幼儿读一点有好处,倒不一定要死背,特别是大篇大篇地背,我不赞成。我更反对把现代私塾定义为只读传统经典、或以其为主的做法。但一点不接 ...


我觉得你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只主张幼儿读一点有好处,倒不一定要死背。。。。。”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7-25 13:34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7-25 04:11 发表


打一点岔。
现在我有机会用一点英语,经常拿这两种语言作比较。
经常发现现代汉语有短缺的时候。比如,同一个意思表达,在英语中很准确利索,而在现代汉语中竟是那么的笨拙,而在文言中却能找到比较贴切的说法。(暂时想不到例子,想到了再举例)
这也许与我个人的语言能力有关系。
但我自己正在猜想,这现代汉语是否有发育不良的问题。
如果是,这是否与文言的“根”疏远的缘故?


  
  需求不同
  一般交流用新华字典6千多字里面的3、4千字就足够了
  高人交流可能康熙字典里的字都不够

  实际上6千多常用字加成语典故诗词歌赋
  表现力已经够惊人了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7-7-25 13:48
每当新科技对人们喜欢或习以为常的事物造成威胁时,就会有人发誓绝不随波逐流。一开始,脚踏车只是呆板的机械装置;汽车,是噪音的入侵者;口袋型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威胁;收音机,人们识字的终结者。但是这种抗拒创新的誓言通常无法持久。由于省时省力,这些机器很快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将人类新的创意激发到最高点,并成为我们所信任的工具之一。新一代的人和它们一起成长,将它们变得更人性化,并乐于与之为伍。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25 14:4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3 11:09 发表
“三生有幸”似乎该是鸟儿说的,不是你说吧? 太自夸了哈......还妹见过脸皮这马厚底银!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7-23 13:58 发表
天高任鸟飞   2007-7-25 11:25   威望   +2   玩笑也当真?
天高任鸟飞   2007-7-25 11:25   金钱   +2   玩笑也当真?


俺的脑壳也愚钝了些,没听懂这玩笑,也只好“吼吼”陪着干笑两笑。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7-25 21:43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25 04:57 发表


文言文比现代汉语表达意思要细致。如关于马就有几十种说法。一个例子是,现代汉语的小马,文言文是驹。而英语的繁琐跟文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大学一年级,freshman,二年级。。。三年级。。。等等都有 ...




这不是词汇的问题。
是句子结构。
可惜前几天一个好例子现在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作者: locked    时间: 2012-8-3 21:28
我带孩子坚持读经。
但是,我在这个论坛最喜欢看的是反对读经的帖子,以便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差。

楼主说的道理很有趣,可惜没有数据或者案例支持。但是,我仍觉得有可取的成分,会接受一些劝告,即以后也诵读经典的现代文。
只是让我感到麻烦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检验,哪些现代文属于“经典”,且适合孩子诵读。我还需要花时间去淘淘。
作者: gardeniay    时间: 2012-8-13 23:19
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教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

学习了

小孩子啊,最关键还是给予爱与自由吧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