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问一个伤感的话题,您愿意您的孩子与自闭症儿童交朋友吗? [打印本页]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18 17:44
标题: 问一个伤感的话题,您愿意您的孩子与自闭症儿童交朋友吗?
如题,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很想知道您内心的想法,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孩子的母亲。
作者: 问题小子    时间: 2007-7-18 17:53
当然愿意,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不论他是否健康),如果我的孩子能给别人送去快乐与帮助,这会使我和我的孩子都得到快乐啊!
作者: xgcp    时间: 2007-7-18 22:04
如果能让孩子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
作者: 落叶飘飘    时间: 2007-7-19 08:36
我在网上也认识了一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说他们周围没人跟他家孩子交朋友,连作他孩子的干妈都没有一个人愿意。 开始没有见过有自闭症的孩子,不知道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况。真的就让人拒之千里吗?我同意了作他孩子网上的干妈,他很感激。我说我什么都没有做呀,他说算过命,有个干妈,他孩子的情况会好起来的。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自闭症是天生的,是胎里来的疾病,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后天因素没有玩伴什么的造成的。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四川的一对兄妹,哥哥5岁发病,慢慢失语。妹妹1岁多发病,也慢慢失语。能听懂别人说的意思,却自己不能表达。因为没有钱,所以开始在附近医院治,都不知病因。父母为此还搬家三个地方,以为换了环境,孩子的病就会好起来。于是拖了5年。后来,记者报出来,才给他们联系了重庆儿童医院作免费检查。作了一系列检查确定是自闭症。这个治疗是个慢长的过程,就是尽量减少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却不能治愈。 看了这个节目,才理解了,为什么那个网友的孩子没有人愿意一起玩,没有人愿做他的干妈。他们家在积极的治疗,孩子的表现比以前好了许多。真心的祝福这些孩子,愿能好起来。
作者: 朵朵仔    时间: 2007-7-19 09:13
做为一个母亲, 首先你不能灰心, 更不能放弃孩子的治疗,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母亲真诚的爱.
愿您的孩子早日康复!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19 10:18
标题: 心里暖暖的
谢谢大家的关心,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儿子马上就满三岁了,在他一岁半的时候由于没有任何的模仿能力,没有目光对视和共同关注能力(简单地讲就是你指一样东西,他不会跟着你的目光看东西,他不会使用食指来指物),有转圈,傻笑,发愣,玩车轮等刻板的行为问题,被儿童行为发育科的教授诊断为儿童自闭症倾向,从21月开始我们奔波于特教机构和家庭训练,同月评估,实际年龄21个月,发展年龄14个月,在27个月的评估,发展年龄18个月。那时候的他学会指物,基本认知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等概念,学会听一步指令,第一次主动叫爸爸,30个月学会自己控制大小便,所有行为问题全部消退,慢慢发展到现在,我们下个月准备评估。目前的情况比较好,能与亲近的家人做简单的沟通,回答诸如”你吃了饭没有?“”和婆婆睡觉好不好?“”你在干什么?“这一类的简单问题,但不会熟练只是偶尔提问比如”**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什么?“,认知理解方面问题不大,基本与同龄孩子一致,但在里由于我们非常了解他,在强烈的夸张的语言刺激下,能与我们做互动游戏,但在幼儿园里由于没有了夸张的语言提示和特别丰富的肢体语言,儿子不能维持良好的共同关注力,有时候会有下位现象,很多时候不能参与儿童间的互动游戏。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19 10:28
标题: 走到现在我其实很迷茫,需要大家的帮助
儿子现在和正常儿童的差距在哪里?他其实是不是根本就不是自闭症,而他的表现只是性格气质的原因,我真迷茫和困惑,对于他的一些现象我不知道是他这个年龄正常儿童发育的过程还是作为自闭儿的核心特征呢?我该运用自闭儿的教养方法来对待他还是正常儿童的引导方法来对待他呢?这是我的苦恼之处。,我该如何与幼儿园的教师沟通才能更大程度地帮助儿子,也是我的苦恼之处。我会把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说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非常感谢!
作者: wrtulip    时间: 2007-7-19 10:36
小区内有一个自闭症小男孩,十岁了情商跟三四岁孩子差不多哦,很可怜。不过,经过偶尔交往发现自闭的小孩还是有超人的一面,那个孩子在某些方面很聪明的。母亲不要泄气,经过努力是可以有很大进步的。。。。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7-19 11:08
  
  请专家或者权威机构鉴别一下
  如果一定要医学治疗才能达到效果
  还是要相信医学治疗


  无论怎么样
  在心态上应该当正常儿童来教育
  如果只是发育比同龄儿童慢点
  过一段时间差别会越来越小
  很多发育慢的孩子长大后与其他人都没有明显差别
  有的反而非常优秀

  俺某位至亲1岁多的时候
  她3岁的哥哥不会说话站立不稳
  她抢哥哥东西吃还打哥哥
  现在
  她哥哥各方面都很强
  生意做得很红火

作者: 我是一根葱    时间: 2007-7-19 11:52
透过自闭症学校的篱笆看里面的小朋友玩耍看不出与一般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不过经常听到学校里的哭声, 想来自闭程度与智力也是不同的, 社会要有包容性, 孩子尽量做到让他们与外界接触比较平顺自然为基点.

LP同事有一孩子是自闭症的,程度中等(能够一个人呆也能接受指令), 他妈妈就是说希望孩子生活能完全自理与社会接轨, 长大了能自立,还特别举例希望可以能胜任麦当劳快餐店打工的工作.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7-19 13:30
66说得对,先去医院鉴别一下才能做下一步打算呢!
不管怎样,给孩子更多的爱,总是没错的!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19 14:10
标题: 大家的关爱对我很重要
谢谢各位的建议,的确“给孩子更多的爱,总是没错的”,“在心态上应当当作正常儿童来教育”,其实从确诊至今,儿子算是自闭症儿童中非常幸运的一类,甚至也不属于高功能,比高功能更好,他属于边缘状态,智力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还算正常,扶一把,在六岁前康复的机会很大。只是有时候我自己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儿子的点滴进步欢欣鼓舞,为儿子的某些不如意的表现焦虑心碎。之所以以后要多来这个论坛是我越来越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发展的规律和步骤大致是相同的,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更多教育儿子的灵感和方法。儿子自闭,妈妈不能自闭,要放下怕别人知道自己孩子情况时的各种目光,不怕被刺伤,也许是我自己太敏感,其实多数人是善良的,不是吗?在这里我感到了温暖。
作者: 咖啡㊣伴侣    时间: 2007-7-19 14:17
坦然面对。正确引导。

搜索到一本书,可能有点帮助。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  者: [美国]奥利弗·萨克斯  
译  者: 张丹丽   
简介:
  “萨克斯了不起的天赋在于,他能站在其研究对象的立场上并以他们的方式来察看世界,以十分的认同而非怜悯来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萨克斯的散文非常清澈和动人,他对人物的描写足以让大多数当代小说家汗颜。” ——《每日电讯》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作品”——《卫报》

详细介绍:



作 者 简 介



    奥利弗·萨克斯1933年生于伦敦,在伦敦、牛津、加利福尼亚和纽约接受教育。现住纽约,是当地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病学临床教授。著有:《周期性偏头痛》、《苏醒》、《单腿站立》、《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看见声音》、《聋人世界之旅》和《色盲之岛》(均由骑马斗牛士出版社出版)。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色盲画家的病例…………………………………………………………

最后的嬉皮士……………………………………………………………

一位外科医生的生活……………………………………………………

看见还是看不见…………………………………………………………

梦幻之景…………………………………………………………………

奇才………………………………………………………………………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译后记……………………………………………………………………









中文版序言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一本故事集,一本另类的故事集,因为它讲述了七名患者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他们由于神经方面不同的病因,而遭受到的生活上的变故。

    虽然中医与西医间很多方面不尽相同,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我肯定中国也有图雷特氏综合征患者,或者说也有一些自闭者,他们有时也具有那些奇异的“学者”才智——我就知道,在湖北省就有这么一位具有“天才的”音乐天智的男孩。中国肯定也有天生就失明的人,他们在成年后通过手术,亲历了被赋予一个先前难以想像的视觉世界的体验;一定也有一些想像力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患有某种癫痫,然而却认为此症对其天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定也有一些人丧失了许多记忆,因而,他们活在过去;另外还有一些人失去了色感,却在黑白世界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美。

    我认为,这本故事集虽然来自一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度,但在新读者中定能引起共鸣,让他们联想起类似的情形。非常高兴这本书将在中国出版。感谢张丹丽女士不辞辛苦、悉心认真的翻译,同时也感谢译林出版社,他们的努力使得本书的中译本得以出版。



奥利弗·萨克斯            

2001.10.15         









前  言



    我是用左手在写本书的前言,尽管我绝对不是左撇子。一个月前我右肩动了手术,所以现在不允许也不可能用右手。我写得很慢、很笨拙——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写越顺手、越自然了。我一直在适应,在学——不仅仅是这种左手写作,还有许多别的左撇子的技巧:我还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我的脚趾,以此来弥补那吊着腕带的膀子的不便。右臂不能动的头几天,我身体严重失衡,可现在我改变了行走方式,我已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我在逐渐形成不同的方式,养成不同的习惯……一个不同的自我,可以说,至少是在这一特殊的范围。我大脑里一些程序和线路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改变突触的重量、连接和信号(虽然大脑成像方式尚未灵敏到能显示出这些)。

    虽然我的适应有些是刻意的,有计划的,而且有些还是经过了尝试和出了错的(头一周,我左手每个指头都受了伤),可大多数还是自行完成的,不知不觉中,通过我根本不清楚的一些程序重编及适应(正如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我是如何正常行走的一样)。下个月,如一切顺利,我就又能重新开始适应,重新完全(并且“自然”)地用我的右臂了,把它再并回到我的身体,我自己之中,再一次成为一个灵活自如的“右撇子”。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恢复决不是自动的、一种类似组织修复的简单过程——它牵涉一系列肌肉和姿势方面的调整、新程序(及其接合)的整个顺序、学习、发现,这是一条恢复的新路。我的外科医生善解人意,自己也动过同样的手术,他说:“有一些笼统的指导方法、限制和建议。可一个个具体细节则要你自己去发现。”我的物理治疗医生杰伊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应路径。神经系统产生自身的路径。你是神经学专家,这种情形你一定常碰到。”

    正如弗里曼·戴森常讲的那样,自然的想像力比我们丰富,而且,他还赞叹地说到物理界和生物界的这种丰富,物理形式以及生命形式的种类繁多。对我这个医生来说,自然的丰富是要从健康和疾病的种种现象方面去研究,从无穷无尽的个体适应的形式方面去研究,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及变化无常,人类生物体通过这种形式来重塑自我。

    这种意义上的缺陷、失调及疾病,通过显露生命的潜力、发展、演变和形式,而起到自相矛盾的角色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缺陷、失调及疾病,也许永远看不到,甚至都无法想像生命的这些潜力、发展、演变和形式。因此,是疾病的矛盾性、它的“创造性”潜能,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因而,当一个人因为失调或疾病的肆虐而造成的伤害感到惊恐万状时,他有时倒也不妨视其为颇有创造性——因为如果这些破坏毁了那些特定的路径、特定的行事方式,它们会迫使神经系统形成别的路径和方式,迫使它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生长和演变。这种发展或疾病的另一面是我在几乎每个病人身上都能看到的东西;而且这正是我在这里特别希望阐述的。

    神经学专家A.R.卢里亚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他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卢里亚一生致力于研究那些患脑瘤,或脑部受伤或中风后存活时间长的患者——以及他们得以存活所采取的方法和适应途径。他很年轻的时候(和他的良师L.S.维考斯基一起)还研究过一些又聋又瞎的孩子。维考斯基强调此类孩子的完整性而非其缺陷:



    一名残障儿童代表一种性质迥异、独特的发展类型……如果一个盲童或聋儿取得和一个正常孩子同等的发展,那么这个残障儿童是通过另一种方式,通过另一种渠道,用别的途径达到这一步的;于是对老师来说,了解这一渠道的独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必须领这孩子走过这条道儿。这独特性把残障和缺陷转变为弥补其不足的长处。



    卢里亚认为,这样巨大的转变可能会发生,但需要对头脑有一种全新的观念,别视其为设计好的程序且固定不变,而应将其视为精力充沛的、活跃的、一个效率极高的有适应力的体系,它适应演变和变化,随时适应生物体的需要——尤其是建构一个连贯的自我及世界的需要,不管头脑功能出现什么样的缺陷或失调。头脑各部分有精细的、明确的分工,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有数以百计的小区域,它们对感觉和行为至关重要(也许,从色彩和行为的感知到个人智力的发展方向)。这些区域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那样精诚合作,变为一个整体,真是奇迹。

    大脑这种奇特的可塑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适应能力,在神经或感觉系统出现灾难的特殊(常常是绝望的)情况时也一样,已逐渐左右了我自己对病人以及他们生命的观念。其影响之深让我有时禁不住想,是否就没有必要给“健康”和“疾病”的概论重新下个定义呢?那样的话,就能从生物体能力方面创造一种崭新的体制和秩序,能够适应其特殊的、已改变了的性情及需求,而非从固定不变的即所谓“标准”的定义来看待“健康”和“疾病”。

    疾病意味着生命的缩短,但此类缩短并不一定会发生。好像几乎所有我的病人,无论生什么病,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尽管他们身体状况不行,而且经常还就是因为这些状况,甚至是在它们的帮助下,他们才快乐地活着。

    这儿叙述的是七个自然的——以及人类精神的——故事,这两者意想不到地碰撞在一起。书中的人物都受到了各种神经病的侵袭,如图雷特氏综合征、自闭症、健忘症以及全色盲。他们是这些病的例证,是传统医学概念上的“病例”——但同时他们也是独特的个体,每人都生活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了)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就是幸存的故事,是在改变了的,有时是彻底改变了的状况下的幸存——是其拥有的重建及适应能力才使这幸存成为可能,这能力非常强大,可有时也险象环生。在前几本书中,我提到了神经失调中的自我“保存”,还有自我“丧失”(少得多)。我不得不认为这些术语过于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自我丧失,也没有自我保存,有的只不过是适应,甚至是演变,产生了一个彻底改变了的大脑和“现实”。

    对医生来说,研究疾病需要研究本体,即患者在疾病的刺激下产生的内心世界。但这些患者的真实状况,他们及其大脑建构其自身世界的方式,是无法完全通过观察外部行为就能理解的。除了科学家、博物学家所采用的客观方法外,我们也得采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如福科所写的那样,迅捷“进入病患意识当中,[设法]用病人自己的眼睛去看这病患的世界”。关于这种直观或移情的特性和必要性,G.K.切斯特顿的描述是最精彩的,他借助精神侦探布朗神父之口道出。因此,当有人问及布朗神父的方法和秘诀时,神父答道:



    你理解了“科学”这个词的涵义后,就会发现科学是个了不起的东西;是世上真正意义上最了不起的词汇之一。但现今人们用这个词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指什么呢?譬如当他们说侦查是门科学,当他们说犯罪学是门科学,这些都指什么呢?他们是指从一个人的外部来研究他,就仿佛他是只大昆虫;他们称之为不带任何偏见,而我却说那是毫无人性的。他们是要和他拉开距离,仿佛他是个史前怪物,然后盯着他那颗“罪恶的头颅”,仿佛那是一种可怖的瘤,就像是犀牛鼻子上长的角一样。科学家举例时,他决不会指自己,而总是指他的邻居;也许是境况不如他的邻居。我不否认不带偏见有时有好处;可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就是科学的反面。这与知识相去甚远,是对我们所知的一切的压制。一如将朋友视同陌路,装模作样地把耳熟能详的东西看得远不可及、神秘无比。就像说一个人两眼之间长了个大鼻子,或说,他每二十四小时就发作一次,昏倒不省人事。你们所说的“秘诀”恰恰不是什么“秘诀”。我不想研究人的外部,我试图弄懂他的内在。



    对改变很大的自身和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在诊所或办公室是无法办成的。法国神经病学家弗朗索瓦·莱尔米特对此就尤其敏感,他不仅仅是在诊所观察病人,还特别注意去病人家家访,带他们去餐馆进餐,剧院看戏,或驾车带他们出去兜风,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就类似一些医生现在或过去的通常做法。家父90高龄还极不情愿考虑退休,我们说:“至少不要去家访了。”可他答道:“不,我还会去家访——别的一切都不干好了。”)

    我把这铭记在心,脱掉白大褂,基本上不呆在我已呆了二十五年的医院,而进入患者的真实世界,去研究他们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我像个博物学家,观察难得一见的生命形式;某种程度上又像个人类学家,该领域的一个神经人类学家——但还是最像一名医生,四处家访出诊,在人类经历的边缘奔波忙碌。

    以下这些就是些关于蜕变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由于神经方面的原因成了现在的样子,可他们变成了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种生命形式,尽管如此不同可还是人类成员。









译 后 记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终于译完了。面对打印出的厚厚一沓译稿,我禁不住长吁了一口气,心里感到一阵轻松。看着即将付梓的译稿,我想起了在该书的翻译过程中热情帮助过我的人。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要感谢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保罗·约翰·埃金教授 (Prof Paul John Eakin)。 我就是从埃金教授的论文《自传的起源:叙述身份与拓展自我的出现》中第一次知道了奥利弗·萨克斯的名字。埃金教授在这篇论文中,引用了萨克斯的《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The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1987),而该书正是《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姊妹篇。埃金教授获悉我在翻译《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并希望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时,立即告诉我萨克斯博士目前的通讯地址。此后,埃金教授在他紧张的日程中还不断询问本书翻译的进展情况,并祝愿中译本出版顺利。

    我要感谢奥利弗·萨克斯博士。他目前在纽约行医,同时任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一直笔耕不辍,而且经常为一些病例而奔波于世界各地,其忙碌的程度是不难想见的。但在我按埃金教授所提供的地址与他联系时,他立刻给我回复,对我的翻译表示感谢,并允诺有关本书的任何问题,他都愿意作出回答。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萨克斯博士在其新著《钨叔叔:化学童年的回忆》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2001) 出版的当周即让助手给我寄来一本,并附有亲笔署名和祝愿。最令我感动的是,萨克斯博士慨允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文版作序,并在外出前赶写出来,嘱助手传给我。

    我特别要感谢萨克斯博士的助手凯特 (Kate Edgar)。 她跟随博士多年,亲历了博士一次次行医经历。连萨克斯本人都称她不只是助手,还个合作者。我们除通过数次越洋电话外,先后还有近二十次的电子邮件联系。她和萨克斯博士一起,耐心、及时而且详尽地解答了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六十余处疑问,其中一些非常专业,目前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他们权威的解答确保了译文的可靠和信实。她还主动询问我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书籍,并随即慷慨寄赠,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告知其中一本书(《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人》)在寄出一月有余后尚未收到时,她安慰我别着急,允诺会另寄一本给我。

    我还要感谢萨克斯博士的另一位助手卡特小姐 (Sheryl Carter)。 她在博士与凯特外出的数周中,与我保持联系,发来了博士写好的中文版序言,并回答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这一切真令人感动,叫人感激。

    萨克斯博士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脑神经学方面的临床病例,他据此写成的一系列著作出版后好评如潮,多部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风靡世界,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神经文学家”。他很高兴该书能在中国出版。相信随着《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出版,中国读者会越来越了解和喜爱萨克斯博士奉献给读者的充满了强烈人文关怀的作品。



译 者              

2001年秋于南京月光广场
作者: 葡萄树枝子    时间: 2007-7-19 15:59
我觉得楼主的孩子不是自闭症啊。
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迟开的花朵也是美丽的。
好好爱他,多和他说话,多和外界接触,多和小朋友玩总是有好处的。
作者: zgl    时间: 2007-7-20 03:36
据介绍,国外有让这类孩子养只小狗帮助舒缓解决自闭抑郁情况的,楼主不妨一试
作者: zgl    时间: 2007-7-20 03:36
“医生狗”打开自闭儿童的心门


  “点点,抱抱!”面对穿黄粉花连衣裙的小京叭狗,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喊叫着。这声叫喊在常人听来可能显得过分热情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但是,对于一个原本自闭的孩子,这声叫喊更多地代表了她与世界沟通的愿望。这一幕发生在不久前世界爱护动物基金会与新源西里小学为该校特教班的孩子们举办的与“医生狗”联欢的活动当中。那一个小时,我见到了最热情的孩子和最具忍耐力的狗,当然还有最伟大的老师和最善良的狗主人。

  自闭的孩子开口了

  新源西里小学的耿校长介绍说,特教班的孩子是智力发育不太好的孩子,还有的有自闭症。你可能不知道自闭的孩子什么样,典型的自闭症状是喜欢静、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黑。他们从来不跟别人玩,也不跟别人说话;他们冷漠、情感封闭。耿校长说引进“医生狗”活动的目的是想通过与小狗的接触,打开自闭症孩子锁得紧紧的心门,最终让他们能够与别人正常交流。新源西里小学的“医生狗”活动是从2000年3月开始的,每个学期的双周下午,就有两只健康活泼、温顺可爱的“医生狗”准时来到特教班,一年多来,特教班的孩子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心理闭锁的孩子胆子大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其他的孩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特教班的祝老师说,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从此兴趣点切入,进而教育他们爱别人、爱集体。开始,他们不知道怎么跟动物玩,老师就告诉他怎么摸小狗,怎么与小狗沟通,慢慢的,孩子就知道与同学交流原来是一样的。有一个轻度孤独症的男孩,原来连与人眼睛对视都做不到,现在能跟别人一起玩了,也会向别人问好,会祝大家节日快乐。还有一个孤独症的女孩,以前也是任人不理,谁也甭想跟她交流,现在,她跟一只叫“菁菁”的“医生狗”关系不错,每次都抢着喂它,跟别人也能说上几句话了。从活动开始到现在,一年的实践表明,精心挑选的“医生狗”的确起到了极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特教班的孩子在小狗的陪伴下变得更容易接近、积极活泼、爱与人交往,也更有生活情趣。

  “超级忍者”不一般

  我从来没见过谁家的狗温顺成那样。你知道孩子们兴奋起来有时候挺要命的,活动中他们用近乎“折磨”的动作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是那么喜欢“菁菁”、“奔儿奔儿”、“点点”和“宁宁”四只“医生狗”,他们用力抚摸它们的毛,抢着往自己怀里抱,抢不着就急得去揪小狗的尾巴。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狗早急了,狗主人也不会答应。可这四只“医生狗”从始至终都没有大喊大叫,特别老实,它们的“家长”也极有忍耐力地看着自家宝贝儿让孩子们“搓搓”,实在受不了才抱过来安慰一会儿。

  几位“医生狗”的主人都是普通的北京市民,都是自愿来做这项工作的。她们贡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家的狗,更有她们的爱心和耐心。小京叭“点点”别看个头小,忍耐力可是超一流。“点点妈”说,有个小姑娘以前是一句话也不说的,跟“点点”玩了一年,现在见到“点点妈”会甜甜地叫上一声:“阿姨好!”在照顾小狗的过程中,“点点妈”还不忘到隔壁班去看看那个小姑娘,问问她最近好不好。那天,我刚好跟一个穿白纱裙跳舞的漂亮小姑娘聊了好一会儿,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点点妈”告诉我,她就是那个原本从不说话的小姑娘。6岁的黄色北京犬“宁宁”是第一次到新源西里小学来,“宁宁妈”抱着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患脑瘫、坐轮椅的男孩子抚摸小狗,男孩本来很害怕,但在“宁宁妈”的示范和鼓励下,他从开始时眼睛都不敢看狗进步到可以用手去摸小狗的后背。白京叭“奔儿奔儿”那天患着口腔溃疡,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得到了所有人的表扬。贵宾犬“菁菁”也是老资格的医生狗了。

  跟孩子们“厮混”了一个小时,出来的“医生狗”们各个都找地方“嘘嘘”;再看看它们的妈妈,也不轻松。做好事,劳神、累心哪!

  “医生狗”作用大大的

  “医生狗”活动最早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991年8月在香港发起的。经过严格身体检查和性情检查的“医生狗”在主人的带领下,定期到学校、医院、老人院、幼儿园、孤儿院、康复中心进行探访活动,宣扬爱护动物的信息。1998年10月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首次在北京举办了“医生狗”活动。目前,“医生狗”活动正在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宣武区南菜园小学和房山县良乡二小开展。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医生狗”项目将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医生狗”能进入北京的老人院、医院、康复中心,为更多需要身体恢复、情感交流与慰藉的人带去无私的爱。

  本报记者 兰红宇
作者: yaokai.yang    时间: 2007-7-20 10:10
我还记得儿子1岁多的那天上完亲子课,我抱着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我忍不住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抱着他,跟他说话,跟他说“这个夏天无论怎么样,妈妈都带你去青岛看大海”,跟他讲了好多话,也不知道小家伙听得懂不,想到了在家专职带他,也想到了要不要联系海豚治疗机构。

儿子1岁多在外面可怕生了,我们都上过一学期的亲子课了,第二学期又去,他的表现比那些才上课的孩子都要恐惧,当时我真是很难过。也可能是我当时大惊小怪了,毕竟孩子在家说话都挺好的,他说话也挺早的,也可能就是接触外面少而以,不过看他那时候在外面的表现,真是很郁闷。

有次带他上亲子课,头半小时使孩子自己选玩具,结果儿子坐到墙旁边的小台阶上,看着别的孩子玩的那个地方,我就陪着他坐在那,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坐了好一会儿,他自己站起来了,去选玩具了。

不管怎么样,尽量多带孩子接触外界,不要给孩子压力。
多给他各种感官刺激,观察他,这点我可能还是挺敏感的,虽然很多时候他不说话,不表达他的想法,但是注视着他,很多时候我还是能感觉到一点。

现在看小家伙挺好的,不知道马上上了幼儿园,几乎完全脱离我们的保护的情况下会怎么样。

看起来你孩子还不是很严重,带这样的孩子真是要很敏感,很用心。
我听说过海豚治疗,深圳,南京有。我是觉得这样的孩子多接触些动物,会比较好的。

[ 本帖最后由 yaokai.yang 于 2007-7-20 10:14 编辑 ]
作者: 转贴    时间: 2007-7-20 10:12
标题: [转贴] Daniel Tammet: Advice for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Daniel Tammet: Advice for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I am regularly asked for advice by parents with children on the autistic spectrum. Because autism is such a profoundly complex condition, and very personal in how it affects each individual, it is not possible to offer advice that will be equally insightful or helpful to everyone. From my own experience, I suggest the following:

Ensure good basic hygiene skills, particularly tooth-brushing (which I had considerable problems with over many years into adolescence) and which I've subsequently read is a common problem because of the sound or texture or both of the brushing action.

Help teach your child core skills to function in society: how to dress themselves, tell left from right (perhaps use 'L' and 'R' labels as my parents did with me), maintain eye contact,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space', how to ride a bus etc.

Nurture any special interests, while finding ways to use them to help your child learn more about the wider world (for example, a passion for spelling can be used to discuss the names of family members or neighbours etc).

Discourage tantrums by identifying triggers and finding ways to avoid them (for example, supermarkets can often be overstimulating, try using smaller local shops).

Have patience - progress, if and when it comes, can often be sudden but is the result of many months or years of incremental steps forward.

Most importantly of all, know that your child is capable of great depthes of feeling and of love, even if it isn't much or often demonstrated.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20 14:17
标题: 谢谢大家给我出主意
其实我目前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希望有很多很多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好好的嘛,你不要在这里神经兮兮的”。
总感觉正常的三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正常的三岁小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下面举一些例子。

前两天的记录
儿子这两天很喜欢猜谜语,常常说“妈妈,猜谜语”可是这样又有了新问题,因为每次他猜出来我总是热烈地表扬,现在他简直是一点抗挫折能力都没有,自己猜不到就哭哭啼啼,答案是全然没有兴趣知道的。

觉得儿子的归纳理解能力还可以
电视里的广告播放的时候
问“瑜瑜,这是什么广告?”
基本能够准确回答“洗衣粉广告,药广告,汽车广告。。。。。”没有教过的。

妈妈:“有一个数字象鸡蛋,是什么数字呀?”
瑜:“零”
瑜:“有一个数字象气球,是什么数字呀?”
还没等妈妈说出口,人家自己就回答“9”。
妈妈:“有一种动物,脖子长长的,是什么动物呀?”
瑜:“长颈鹿”
妈妈:“有一种动物,穿着绿衣服,喜欢在池塘里游泳,大大的嘴巴,叫起来呱呱”
瑜:“青蛙”
妈妈:“有一种交通工具,在地底下开,长长的”
瑜“火—*(”被我打断,不是火车,是地铁”
瑜“·#¥%……,不是地铁是狐狸,狐狸,小狗小猫咪,大家一起坐火车%……—*#¥%……”哼他10分钟,除非我再说一个他能够回答的所谓谜语。
怎么可以这样?
怎么会这样?好像注意力集中在我的评价“你真棒”上面,对答案本身没有任何的兴趣似的。

如果正常的小孩子是不是遇到猜不到的问题时,会告诉大人,“妈妈,我猜不出来”,或者是“我不知道,你告诉我嘛“这一类的。不是象我儿子这样发急,另外这样的顺口编的小谜语,象他这么大的小孩来说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作者: yaokai.yang    时间: 2007-7-21 01:49
原帖由 gzyuyu 于 2007-7-20 14:17 发表
其实我目前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希望有很多很多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好好的嘛,你不要在这里神经兮兮的”。
总感觉正常的三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正常的三岁小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下面举一些例子 ...


Oh My God
像你们那样顺口编谜语我们家都没玩过,
顶多就是谁呱呱叫,这样好象都不多,一般是青蛙怎么叫,我都怀疑你那些问题我儿子能不能答出来。

我儿子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到不哭,他有时不肯回答,哪怕他根本知道但是就是不说,他答错了就错了。
不过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儿子我说他是简直太不争强好胜了,非常没有抱负。
以前搭积木,要他垒起来,说会倒的。
干什么事,要他干,他倒好“我可不敢”

看你那些问题,老实说我儿子十有八九不会。不过我儿子说话我觉得还是很好的,
“无所谓”“假如”“但是”“因为”。。。 。。。都会说。
作者: 20zoo    时间: 2007-7-22 02:06
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孩子,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坦然面对,是否自闭还是由专业机构来判断的好,感觉中轻微的自闭与正常小孩没什么不同,只是有时不懂得怎样去表达而烦燥些,那需要家长能摆正心态,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去帮助他。
另外好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对儿童自闭进行心理辅导的,多点接触外界也有帮助。
作者: 落叶飘飘    时间: 2007-7-22 08:49
确珍是边缘状态, 那楼主妈妈应该很开心呀。乐观的面对生活。做一些训练,孩子就和正常儿童没什么区别。
     正常儿童也会注重“你很棒”这个结果的。毕竟还小。没有太多主动的探询问题的真实答案。
    我说的网友的孩子都6岁了。一直没上幼儿园,因为是中度。一直在家或是在特殊训练机构。也能专心听父母念佛经,他们家比较信这个。孩子主要是不主动沟通,可以天天几小时只玩一个玩具。做了训练比以前有进步的。会开口说话了。
     楼主坚持!我们都相信你家孩子会好的。

[ 本帖最后由 落叶飘飘 于 2007-7-22 08:52 编辑 ]
作者: 落叶飘飘    时间: 2007-7-22 08:50
标题: 网上找的。希望能有用
转帖]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一、问题的提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通常在三岁前可以察觉,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
[1]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
[2]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有严重的障碍,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自闭症儿童的口语障碍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immediateecholalia):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说(delayedecholalia):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3]
三、训练的步骤:
(一)了解起点行为:
先简单测试儿童语言发展的程度,如使用《自闭症儿童基本沟通行为评量表》[4]。简易的听指令能力和大肌肉动作的模仿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因为透过这些模仿学习可以促进儿童对外界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日后的语言训练。如果孩子已有说单字的能力时,训练的重点则可放在说短句、表达需求上。
(二)拟定学习目标:
了解儿童的起点行为与分析现有能力后,要具体地列出他该增进的行为和该减少的行为,并让家长了解,配合共同教导。
(三)实用的原则:
自闭症儿童的抽象思考能力有缺陷,不懂的举一反三,要尽量通过实物帮着他们理解与获得有用的沟通技巧。所以在教导自闭儿语言训练时要以生活用语为优先。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是依循一定的顺序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不例外。例如一个孩子还不会说话,妈妈却拿着果汁要他说出“喝”才给他,结果弄得孩子大发脾气,妈妈沮丧不已。如果这个妈妈能了解孩子的学习重点在于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仿说,她就不会缘木求鱼地要孩子去做那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所以在教学前必须先做能力分析,依儿童的个别差异,循序渐进的教。
(五)避免一成不变的学习过程:
自闭症儿童本来就有固定行为的特性,故在教导时应尽量多变化,不分时地给予机会教育。否则会造成他只在特定地方才知道某个东西,离开该处就不知道了。例如在教孩子认识水时,要让他了解在瓶子中的是水,水龙头流出来的也是水,水沟中的水也是水。
(六)运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
找出孩子的增强物(零食、饮料等),只要他达到该阶段的目标即予以增强。[5]
四、不同程度自闭症的教育要点[6]:
程度一
无语言 (模仿、理解、表达)
无沟通意图 引起沟通动机、模仿能力
用哭闹沟通 加强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寻求口语外的沟通方式
用手势沟通 加强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加上眼神、表情
不会说话 检查发声器官,加强发声、发语前的准备工作
其它  布置沟通情境、儿歌教唱、动作训练、感觉统合治疗 音乐艺术治疗

程度二  
单字、短句、仿说 (加长句子、字义、构辞)
立即仿说1全句仿说2半句或句尾仿说 示范正确的说法
延宕仿说 了解代表意义、示范正确说法
单字、短句 字词的增加、词性的变化(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组、句子,多说话,制造说话的情境
构音、音调、音量不正确 同语障儿童的指导要点
其它 玩装扮游戏、玩两人以上的游戏、不要事事替他安排
程度三 
句法、文法问题 (文法、章法及语用)
代名词反转 玩扮演游戏或布偶戏
语意怪异 破除僵化、固执化,加强语意理解能力
文法不当 随时纠正语法、简单介绍文法规则
不会谈话 多听多说多演练
说话不带感情 随机指导、眼看说话者时才和他说话
不懂隐喻式语言 随机指导
其它 安排会谈情境、练习作文
五、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方法
(一)对于完全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可以用:
1、压声法:让儿童平躺在床上,用双手交*压在腹腔上,微用力下压,迫使其发声。
2、搔痒法:用手或轻软物体搔儿童的手心、脚心、颈部、掖下等部位,使其发出“咯咯”的笑声,并同时说“好痒”。[7]
3、训练言语机转(Speech mechanism disorders):上下唇内敛动作,抿嘴的动作,亲吻的动作。另外,借助吸管训练儿童的嘴唇动作能力。用嘴唇抿吸管,用嘴唇包住吸管喝水等。同时,还利用吸管、纸、乒乓球等物体联系儿童的呼吸功能。用吸管吸水,吸乒乓球;用力吹纸,用吸管吹乒乓球等。姚xx是一个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年龄:6岁。有说的愿望,发音器官正常,无任何器质性问题。对他进行言语机转测试,发现其言语机转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于是,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用上述的3种方法对其进行语言训练。经过3个月的训练,该生能说简单的字、词,现在能说一些电报句,偶尔会有一些简单句子。
4、语言训练操 :是我校为语言障碍儿童编制的语言康复训练操。此操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构音器官运动操
(1)口部活动:共4节。使学生的口部肌肉、关节共同协调来完成动作。
A.噘起嘴
B.咧开嘴
C.鼓起腮
D.咂咂唇
(2)舌部运动:共6节。充分调动学生舌部肌肉活动,使舌活动更灵活,能够在发音时找到正确位置。
A.伸收舌
B.舔嘴

C.舔嘴角
D.弹响舌
E.舔绕唇
F.顶两腮
(3)下颌运动:共4节。提高学生在发音时下颌的控制能力。
A.张口闭口
B.左右移动
C.前后移动
D.上下扣齿
第二部分:按摩操,共6节。通过按、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
A.抹口轮
B.捏下颜
C.擦下巴
D.弹颧腮
E.揉面颊
F.轻拍面部
第三部分:发音儿歌,据发音时舌的位置编成儿歌,儿歌中涉及了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及卷舌音,并配上动作,让学生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来辅助发音,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对于立即仿说或延宕仿说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利用强化物刺激儿童,激发语言模仿的兴趣[9]。例如:陆X,只会访说简单的音,如:妈、门、白、吃等。陆X喜欢吃饼干,教师就用饼干做强化物,让他练习说吃、饼干等字词。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8岁多的他终于能说出简单的句子了。
(三)对于其它类型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采用情境法[10]进行语言训练。因为语言沟通不能离开情境,要发展语言,必须要有情境。例如:许XX,8岁多会仿说,对于他进行情境训练,在他要进教室时挡在面前不让他进,教他说“让我进去”。几周后,看到这种情境,他不用提示,完全可以自发性地使用语言表达表达自己的这个要求。又如每天吃饭前洗手,教室举着洗手液的瓶子,教他说:“老师,我要洗手液”。现在他也能在这个情境下自发地应用了。
六、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原则:
(一)不断地对儿童说话:
对自闭症儿童说话,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假以时日才会慢慢开花结果。
(二)对着儿童的视线说话:跟自闭症儿童一起游戏、拿任何东西给他、请他做任何事、帮他做任何事时,要常常对他说简单的话。首先叫他的名字“×××”,等他注意您在叫他时再对他说话。自闭症儿童常常视线不看人,有时不是不看,而是看的时间非常短暂。不注意您的时候对他说话是没有效果的。但也不用着对较大的孩子,特地把脸靠过去,把他的头转过来向着他说话。只要在不太远的地方,很自然的喊他的名字,配合当时的情境对他说话即可。
(三)选择切合情境的话题:
眼前看得见、容易了解的自然话题为佳。尤其是以儿童感到关心或喜欢的事物做为话题,效果更好。不仅大人对儿童说话,希望儿童说的话,大人也可以先以儿童的口气说给他听,让他知道这时候他应该怎幺说或回答才好。
(四)不必重复练习太多次:父母为使儿童学会说话,同样的话语叫儿童说五次、十次,有时反而使自闭症儿童拒绝说话。比对一般的儿童多说一、二次左右即可,同样的事在同一个地方不要重复两次以上。但碰到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要再重复的提醒。不必刻意教学,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不断地、自然地对他说话,让儿童了解语言的意义,便可期待他逐渐会说出话来。
(五)不必矫正发音:
即使说不好,有表达意思的姿态即可,若刻意矫正发音,说不定反而会抹杀好不容易培养的说话动机。只要他肯说话,发音不正确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改善过来。家长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确的说话模板即可,但千万不要学儿童说娃娃语。
(六)只发语头或语尾音时怎么办:这种时候也不必特地加以矫正,下次碰到这种场合时,大人实时发出二次左右的正确语音即可。即使只发语首或语尾音,也表示他有表达意思的动机,便要赶快给予鼓励。
(七)模仿电视广告:这时家长或周围的人会以为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不坏,若禁止他看电视,唱广告歌,就可以学习说有用的话。事实上禁止他说广告的话也没有用,不如让他继续说伺机配合情境说些别的话题,提高其理解能力,以其慢慢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八)鹦鹉式语言如何处理:这时,像广告一样,想矫正他也矫正不了,不如不刻意矫正,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当时的情境,多制造对他说话的机会。
(九)有耐心的听他说话:自闭症儿童虽然表达能力差,但想说话时大人要有耐心地听他说话。反复地问同样的问题时,大人也要认真的回答。如此,对自闭症儿童说话时,他也比较愿意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姿势、表情、手势等方式来回答大人。
作者: 早早妈妈    时间: 2007-7-23 14:56
我想愿不愿意和你孩子交朋友
你不必太在意
关键你心态摆好

要更坚强和积极面对

母亲才是决定孩子的一切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7-23 18:35
如果孩子愿意的话我会支持孩子和自闭的孩子交往的.

楼主不容易.  现在看孩子的表现都很正常的. 不要担心. 自闭的孩子可能在哪方面有些超人的能力的, 注意观察, 也许是个天才呢.

看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根据种种迹象来看那个著名的"小豆豆"很可能是多动症患者,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呢. 不要太紧张, 只要教育得当, 说不定孩子能比一般人有成就呢.
作者: duoduomama2930    时间: 2007-7-27 02:22
孩子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很乐观的,边缘状态而已,给他足够的爱,关注,以及适合的教育,完全能够融入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放心吧,只要你不放弃,他就会时时给你惊喜...
我八岁的儿子因为先天脑发育畸形也同样处于临界状态,陪着孩子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是心态的重要性,要想孩子好,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的问题是健康问题,无关荣辱,我们的心态健康了才能带给孩子好心态,大家的状态都好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开始跟着进入良性轨道循环.

一点建议:

    1.  别拿他跟其他孩子比,因为个体有差异,没有可比性

   2. 用赏识法教育孩子,适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但需要注意方法,试试看,肯定他努力的过程和接受挑战的勇气,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结果

   3. 多沟通,多交流,多带孩子出门,别让他长时间的一个人呆着

   4.  除非有特别好的老师,否则别让孩子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机构,那对他心理成长不利

    继续努力,决不放弃,因为我们是母亲...........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27 12:26
标题: 大家真好
落叶飘飘:谢谢你给我找的资料。
还有大家给我的鼓励和建议,谢谢。
抱抱DUODUOMAMA,看到你回帖的时间很晚哦,不要睡太晚,这样对身体不好。你的建议很好,我也会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一起努力吧!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7-27 12:31
原帖由 yaokai.yang 于 2007-7-21 01:49 发表


Oh My God
像你们那样顺口编谜语我们家都没玩过,
顶多就是谁呱呱叫,这样好象都不多,一般是青蛙怎么叫,我都怀疑你那些问题我儿子能不能答出来。

我儿子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到不哭,他有时不肯回答, ...



都会用“如果”“假如”“无所谓”“因为”,差别之一就在这里,我儿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和同理心(简单讲就是不能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是较为低的,但是据幼儿园的老师讲,他“蒙氏教具的操作和涂色两方面不错,比一般同龄的孩子要好,真是看不出来“算是一点安慰吧。感觉他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还有空间概念等似乎还过得去。
作者: lbssjm    时间: 2007-7-27 22:51
我单位有位同事的女儿就被诊断得了"自闭症",我的女儿一直和他的女儿在一起玩的,不过不是别人不和她玩,而是她不要别人和她玩.
听说他们是带孩子到南京的一家医院去诊断的,说那里是中国最权威的,现在在湖北武汉的一家专门的医疗培训机构进行治疗.据说效果还不错.
如果你想咨询的话我可以帮你找我的同事联系.
我的同事原来风流倜傥的一个人现在一下老了10岁,两口子一个人上班,一个人陪女儿治疗,治疗的费用据说是按小时收费,唉,真是让他们为难.
看着他们,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幸运和幸福.
向楼主致敬,你真的很不容易,
作者: yy123    时间: 2007-8-3 23:44
我同意早早妈妈的。
您一定别灰心丧气,多和您的孩子心平气和的说话。交流很重要。慢慢会好的。
我祝您的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8-6 09:56
标题: 回复 #1 gzyuyu 的帖子
孩子的成长总是很不容易的
有了妈妈的爱和耐心陪伴,每个孩子穿过一条黑暗的旅程,总能达到光明的彼岸!
和楼主共勉,因为我的孩子有些方面也比较特殊。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8-10 15:12
标题: 我觉得这孩子别扭!
讲简单故事,瑜来复述做得还可以,昨晚我说“妈妈洗澡,你自己读一会儿好不好”,小人道“好”,自己端坐在床头认真地一页一页翻,囫囵读,竟然也读对八九不离十。可能是幼儿园的阅读课有帮助吧!这小子自己会说页数,要读那一页告诉我“妈妈,读**页”,羽毛小鸟配对的卡片通过,找手套则敷衍了两套就不干了,我只是示范了几次,考他而已,竟然都对了,一个找耳朵的智力题也顺利答对,但是全然没有答对邀赏的那种表情,只是淡淡的样子,难道题目对于他是小菜一碟?还是他还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为做题而做题?

昨天晚上还看得好好的小故事,今天早上读起来就不行了,听到:小狗和小羊是好朋友,小狗送给小羊一块肉骨头,小羊说“谢谢你,可是我不吃骨头”还有小鸡给小羊吃小虫等都急得不行,大哭“小羊不吃小虫,松鼠吃小虫”,最近急的时候不说狐狸了,变成说松鼠如何了。这可能是那天婆婆的招数发生了作用,拿一把尺子敲桌子,把狐狸赶跑,把大灰狼赶跑,把鲨鱼赶跑,这些走了,这几天一发急就嚷小松鼠了,何时了?

越来越发现瑜难以接受否定式的语言,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避免,但这是长久之计吗?吃饭要吃糖大哭,不理,把食物目标定在吃完饭后,妈妈带你到超市买,延长他的耐受时间,不到幼儿园上课吗?依他的想法“读汉字”,进教室前读墙上的字,从角落的字一直读到他们上课的小班门口上的字,慢慢地进教室,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情绪平和很多,这是解决表面的方法,深的呢?瑜还是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对新鲜事物又新奇又恐惧以致有时候像含羞草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怎么办?
作者: wlj181    时间: 2007-8-10 23:14
肯定愿意。

我儿子就是话太多。
作者: njlhzh    时间: 2007-8-12 07:41
其实楼主的孩子还很小,多多陪孩子,摆正心态,你的孩子完全可以适应社会的。
作者: 平安一生    时间: 2007-8-12 10:09
如果能让孩子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
作者: coolbaby    时间: 2007-8-13 10:32
一路看将过来,我觉得家长的心态很重要,不要总钻在孩子怎么怎么样的忧虑中,你的忧虑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这样子的。忘掉不愉快,坚信孩子会好的!
作者: sunshine228    时间: 2007-8-19 08:07
标题: 回复 #32 gzyuyu 的帖子
我的孩子4岁多了,和你孩子的情况相似。我也觉得她和别的同龄孩子不一样,有自闭症的某些症状,不过可能是高功能的。在生活中她有太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但家人,包括老公、公公、婆婆等都认为我是小题大做,胡思乱想,孩子还小,是性格问题。我的父母则认为孩子的胆小、恐惧、依赖性强、不合群是我们太溺爱,教养方式不正确。天呐,其中的苦处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看你的孩子,也不是典型的自闭症啊,能说话,有一定语言交流。我很想和你多交流一下。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7-8-21 14:32
标题: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鼓励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鼓励,昨天下午我请假去幼儿园接他,从门外看到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认真地坐在小课桌旁边听课的小样子,老师一叫他的名字他就知道是有人接他,笑笑地蹦得老高来迎接我,我心里是多么地高兴啊,晚上又去了他们班一个小女孩家里玩,我和两个小孩子在一起捏橡皮泥,教他们做蛋糕和薯条,多美好的一个夜晚!其实去那个女孩子家里有点冒昧,本来和他的父母也是一面之交,但是为了儿子,我还是硬着头皮给她的妈妈发了个短信,没想到她妈妈倒是非常的热情地回了我的电话,原来很多东西是可以争取到的,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儿子给我信心。
      对了,儿子最近可以问几个类型的问题了“这是什么?”“**是有什么用的?”“**好不好?”,回答问题流畅了很多,昨天晚上他爸爸问他“刚才你去哪里玩”,“玩什么了?”“用橡皮泥涅什么了?”尽管答得很简单,但是都是对的,我们很高兴,也是从前两天开始再也不抗拒洗澡了,真是换了一个人的样子。

     sunshine228你好!握握手,孩子有问题母亲是最能敏感地发现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医学界界定自闭症的年龄是3岁,我想是有道理的,自闭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在早期的症状会极其相似,我孩子可能真的是属于后者,但是两者所用的干预手段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希望与你能够多交流。
作者: yescilia    时间: 2007-8-29 10:32
你已經是一個值得讓人學習的媽媽 ,實在自閉兒童如果能有機會得到適當的培養是很有可能和其他小孩一樣的.而他們往往是用他們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比較特別...因而他的天賦要靠你去幫他表現出來..加油!!!!!!這裡有這麼多人為你打氣!!!!
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
作者: zjxcll    时间: 2007-8-31 09:30
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加油!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8-1-24 13:50
最近儿子对数字和颜色非常着迷,今天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fengNwei的智力题,准备打印回去给儿子看和做,现在宝宝比较乐意在桌前写点做点作业,这些东西希望他会喜欢!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8-1-24 13:51
标题: 最近在好网上咨询专家对孩子的建议
单介绍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从小就非常难带,脾气倔,吃睡差,所幸身体尚好,未得过大病,父母和睦,语言环境是国语,总之和普通家庭是一样的。孩子1岁8个月时由于他傻笑,转圈,磨牙,无语言,对环境无反应,刻板行为,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1岁9个月时我们带他到特教机构断断续续培训了3个月,从孩子2岁2个月岁就全天幼儿园了,从开始的不听从指令,不跟随集体活动,到处乱跑,到现在在几乎没有老师重点提示的情况下可以跟随集体活动,和小朋友有较为初级的互动,就是交换玩具,追追打打(不止参看老师的描述,我自己在幼儿园看到的,这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应该说孩子进步很大,但感觉很幼稚,全然没有同龄孩子的老道,您知道,三岁半孩子应该是小大人的感觉了。

孩子的整体能力水平和同龄孩子有很大差距,自我感觉在2.5岁孩子的水平,我尽量归纳一些孩子的表现:
1.        认识东西还可以:图片、物品、一切这个年龄孩子基本都懂的动物,植物,花草,生活物品之类的功用等。但由于懂事较晚,所以知道的没有同龄孩子多。
2.        做3-4岁年龄段的智力书:唱数点数报数没有问题(100以内,一百以上没教过),各种大小高矮里外长短粗细轻重冷暖等概念,颜色等很清晰,一般的功能配对,分类等这类题目都可以自如完成,但有三种类题目尝试教他,他不懂,突破不了,一种是找规律,像我要求他按照红白红的规律帖帖纸,怎么教也教不会。一种是找不同,简单的两幅画
他好像无法理解什么叫“不同”,我尝试和他玩游戏,在他面前放几样东西,然后拿走一样,问他“什么不见了?”,他会回答,但是我换一个问法:“少了哪一样?”他就乱说了,对多少知道,但什么比什么多了,什么比什么少了,数字的大小比较困难。这能说明他的智力处于较低水平吗?
3.        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面:
指令性的语言理解,需求表达,问问题都还好,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舅舅家,他看不见舅妈,会问我们:“舅妈到哪里去了?”我们回答他,他会接着问:“舅妈去干什么了”。
但对发生过的事情回忆描述的时候事情发生的时间会打乱,常常会有点张冠李戴,举一个例子,前天晚上来了一个装热水器的师傅,他拿了一个工具箱,孩子很感兴趣,还拿他的卷尺玩,昨天晚上他爸爸接到一个电话,儿子问:“是谁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是一个叔叔。”,儿子就说:“叔叔拿着一个工具箱”,再举一个例子,前天放学我收拾他的书包,发现了一个小玩具,我问他是哪里来的,他回答我说:“是刘老师给的。”,我向老师求证,原来是他们班上的小同学拿回幼儿园分享的,显然儿子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些例子是否说明儿子还很懵懂,智力与正常儿童相距甚远呢?
一般这个年龄孩子看的比较有故事情节的故事显然不适合他,比如小鲤鱼,西游记什么的,我给他看的都是0-3岁的婴儿故事。小猫钓鱼,小马过河一类的。龟兔赛跑对他来讲都很难。
4.        他兴趣是否太狭窄呢?
    喜欢玩车,尤其是火车,飞机,或者使用工具,陀螺一类的。也就是开来开去,不喜欢拼图(我感觉是不会造成的),日常生活中手不算特别笨拙,他会穿鞋穿裤子穿袜子,就是不会穿衣服,记得有一次他爸爸拿螺丝刀拆手机上的螺丝,您想,手机上的螺丝多小,他很感兴趣,拆卸自如,感觉手很巧,做他喜欢的事情,是注意力很好的,一般孩子喜欢的涂颜色,画画,手工像剪纸,帖画一类也不喜欢。老师也说他动手能力较差,纳闷!

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正式上我的问题了,一个想问问您,以您来看,我孩子的智力和普通儿童这个阶段的能力差距大吗?还有一个是想问问您,为了让孩子能力提高,我每天抓他的动手能力希望他的注意力能好点,可以有目标性地完成一项任务,兴趣拓展些,我从12月中就开始所谓每晚教学,但在教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很困惑我这样教他会不会教坏他,适得其反?
    我的教法是每天晚上让他做手工,比如剪纸,穿珠子,吊猴子,穿线板,形状拼图,粘贴画等,我安排的东西内容不多,以他的能力在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的,问题是孩子不是特别感兴趣,头开始的一个星期,很哭闹,总躲我,我把他捉回来,靠打屁股威胁的方法坚持下来,第二个星期知道躲不掉了,我按着他在桌边,他哼哼唧唧也就算了,可怜的孩子还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表达比如“妈妈,我不喜欢剪纸,今天就不剪了”这一类的话,到了第三个星期,我发现孩子开始消极对待,坐是坐住了,但是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唉!似乎不能从这些手工劳动中获得很大的快乐,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昨晚为了他一边穿珠,穿一个哼一首歌,我吼了他,他就委屈得大哭,我又心疼又内疚。我该怎么办?是和以前一样每天晚上放他自由,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好了,而自己只需尽量去多在他的注意点上扩展?还是要教他东西,我觉得我的教法不好,但怎么样的教法才好呢?真是苦恼,我觉得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比,差距好大,又很担忧。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8-1-24 13:53
标题: 专家的回复
得到的帮助和确认有几方面,1)“找规律和对比找不同确实是反应孩子的基础认知能力,这个年龄段应该可以完成。”也就是瑜的欠缺是确实存在的。2)“从你的表述中暂时还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优势智能”,我自己也这么想,3)再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从兴趣着手,“不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只要做,不闲着就可以。孩子能接受学习也就可以。”。
    我一个月的所谓强制训练到前天为止,又开始自由学,想到什么就教什么,他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陪着他,多做有意义的事就好了,我牵着他我做不到,让他牵着我吧。各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也许我的孩子就是要这样才好?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8-1-24 13:54
最近心态真是不好,情绪低落
主要在两点:
1。孩子在我改变了部分教育形式和内容时,即加上每晚的所谓强化训练后,没有达成我最初对这种强化训练寄予的他能力上提高的期望值,感到很挫败,觉得自己很无能,好像孩子和我碰到了一个透明的挡板,怎么努力向前,怎么就无法突破,而且发现只要我继续这种思路,以往带孩子的乐趣,蹦出的火花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2。对找不到孩子的优势智能,感到失望,总在幻想孩子或者数理逻辑性强,或者动手手工能力强等等,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但我还是会继续调整,继续探求最适合孩子的方法。我想换一个角度来想,挫败不算是什么,至少可以证明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继续走。
    说一点儿的好玩的话吧
    昨晚睡觉前,我照例给他冲奶,儿就笑咪咪地看着我说:“爸爸是大圆圈,妈妈是中圆圈,我是小圆圈,爸爸是热水,妈妈是凉水”,我说“那你呢?”,儿马上答我“我是温水”,说得多好。
    这在半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多好的儿子!我怎么这么贪心呢?

[ 本帖最后由 gzyuyu 于 2008-1-24 14:18 编辑 ]
作者: gzyuyu    时间: 2008-1-24 13:55
标题: 昨天的日记(心情又好起来,仿佛对前路充满了信心)
以前一直是怕带他去看医生的,哭闹得太凶,周六看医生好了很多,开始不愿意进去,告诉说是不打针让医生开一些甜药治病,就相信了,坐在那里让医生看喉咙,听肺都很配合,医生说肺没有问题,喉咙也没有炎,咳是鼻涕引起的,还是开了抗生素和止咳液,回来休息了两天,吃了两天咳得更凶,后来不吃了,喝婆婆做的萝卜姜蜂蜜水,好多了,婆婆说是寒咳。
  在婆婆家休息两天,看盘,睡觉,跟婆婆去市场买菜,婆婆说很乖,晚上接回家,路上看到红色车灯,拉我走过去说“红妈妈”,回到家咯咯笑说我“你是一个红妈妈”,问为什么?答“因为是红车灯照的”。这个因为用得真好。
  冲奶的时候发脾气,爸爸不给他冲5勺,只给4勺,哭20分钟还是偃旗息鼓了。其间威胁不喝就把奶扔到垃圾桶若干次,无效,还是自己平复的,还找台阶下,“妈妈陪我到床上睡觉”。本来想迁就一下不是不可以,但是哭开了就不能迁就,要是再迁就他的哭成了武器,不能让他有这样的认识。说到底坚持原则还是靠爸妈,爸妈要有这个定力,自我鼓励一下。
  晚上做了数字连线图画,三张,做得还好,基本自己画,还贴了小红花帖纸,知道这个是奖励了。高兴,早起还和我说“妈妈,我连了小狗,海狮和狮子(其实是牛),你再给我一个毛毛虫画好不好?”,我说“今天晚上妈妈再和你玩数字游戏好不好?”,很向往地说“好”。
    他这段时间太喜欢数字了。为什么不讨好他的兴趣?我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凡和数字有关的都玩。
作者: nyyy57120    时间: 2008-1-30 14:36
楼主,我不是专业治疗人士。但我在相关治疗机构里面呆过,接触到的都是孤独症,多动症这类的孩子。孤独症的孩子表现出的是孤立自己,不与外界接触。他的眼神从不与人对视,不能专注地观察人的行为,所以他们没能学会说话的口型,没能学会很多正常孩子很容易就学会的行为动作。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理会外界的干扰,由于不懂得正常交往行为,所以表现出暴力行为。
作者: nyyy57120    时间: 2008-1-30 15:02
刚才孩子醒来,中断了。现在继续。
其实我很喜欢孤独症的孩子。虽然刚刚接触,他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拒绝,但是他的心其实很敏感,他能辩别出谁是真正用爱来对待他。而他也会回以顺从。孤独症孩子思想很单纯,正常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些小心机,但是孤独症的孩子不会,跟他们相处,没有一点压力。
所以楼主,无条件的爱,是治疗的首要条件。
其次,越是孤独症的孩子,越需要多与孩子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并不是把孩子放在孩子群中就了事,还需要一个很好的老师来引导,引导其他孩子来关心这个孩子而不是嘲笑和拒绝他。引导得好,治疗过程能减少一半。
然后,感统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曾经在的机构,就是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和多动症,效果都很好。而这种方法,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最后,即使是孤独症的孩子,也需要制定并且坚持规则,比如坚持让他自己穿衣,坚持让他看嘴型说话等等,只要他感觉到你的坚持,并感觉到你的爱,他会取得很大的进步的。
作者: babyby    时间: 2008-11-13 11:33
  不管是不是真的自闭,你都要加油哦。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根据你的叙述,我发现你儿子的进步还是很大的,虽然比同年纪的要落后些,只要坚持下去,差距就会越来越小的!
作者: babyby    时间: 2008-11-13 11:35
爸爸是大圆圈,妈妈是中圆圈,我是小圆圈,爸爸是热水,妈妈是凉水  

说的多有诗意!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11-13 14:50
会不会医生诊断错了?
有时候也不能全相信医生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8-11-14 10:40
愿意的,绝对愿意的,如果孩子能帮助这样的儿童,我可是很自豪的。
作者: 姜饼宝宝    时间: 2008-11-14 11:32
小区里有个男孩,但他都上学了,我是愿意的,这样的孩子是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的,只是行为上和普通孩子不同,而且他们内心更天真
作者: 姜饼宝宝    时间: 2008-11-14 11:35
这样的孩子家长非常辛苦,当妈妈的更是要付出很多的,但不要灰心,我见过象北京都有这样的儿童之家,有同样的孩子的妈妈要组织起来互相鼓励再请专家指导,孩子是会慢慢进步的,不要和正常的孩子去比较,那是没意义的,别放弃他
作者: irene_qin    时间: 2008-11-14 14:54
标题: 回复 #19 gzyuyu 的帖子
看了这位妈妈记的儿子的表现,我觉得你的儿子没有什么问题,是你大人太大惊小怪了,小孩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发育有早有晚。我记得我儿子3岁时不怎么喜欢说话,你问他什么他高兴就回答,不高兴就不理你,哪怕他知道要说什么也不说,但现在他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上学第一天幼儿园老师说他象个小大人呢。教育小孩要坚持要有耐心,不要和别人家的小孩比,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很棒的!
作者: leowelkin    时间: 2008-11-15 16:44
哈哈,我亲弟弟快3岁了都不和任何人说哪怕半个字!我老妈也没有想过什么自闭症,就是担心他是哑巴 ,可是又觉得不对啊,没有天生的哑巴,只有天生的聋子,是耳聋导致的哑巴,而我弟弟听觉很正常啊,虽然不讲话但是会听话!那个年代(70年代)大家为生计忙碌奔波,总之没人太操心弟弟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后来,后来......
后来我弟弟突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一开口就是非常具备逻辑性的,非常完整的长长的句子!
现在,我弟弟是某银行二级支行的行长
如果现在孩子3岁还不说话,估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早慌成一团啦 !要是我弟弟生在现在,估计十之八九要被归纳进入自闭症行列!
作者: liliw    时间: 2008-11-15 18:57
[quote]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7-19 11:08 发表
  
  无论怎么样
  在心态上应该当正常儿童来教育
  



同意,方法可以不同,但心态一定要摆正。
作者: 优优妈妈060515    时间: 2008-11-18 08:25
有一次无意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个重度脑瘫的妈妈,为了孩子辞去了工作,学习按摩,在长达10年的时间没有效果下妈妈都有些灰心了,但一想到儿子的未来妈妈坚持了下来,在生活困难,孩子有病的情况下甚至想到了与儿子一起跳江,但最后坚持,抱着儿子一定可以的信心走了下去,最后儿子的英语过级(记不清是几级)还为家里赚了生平的一万元,用着一万元买了液晶电视。

看这个的时候我深深被这个妈妈打动了,妈妈的毅力,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只要你有决心,只要你有爱心,只要你不放弃,奇迹是会到来的。你的孩子比起那个重度脑瘫的孩子要幸运呀,你这样想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只有你想不到了,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是你要付出十倍的辛苦!
作者: ylcookie    时间: 2008-11-18 12:33
没有见到过自闭的孩子,所以不太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我真的很佩服你,你是个坚强的妈妈,你的孩子相对别的自闭的孩子也还是幸运的,一定要坚持,有信心!
作者: liuqunb    时间: 2008-12-5 15:11
如果能让孩子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
作者: 风雨轩    时间: 2008-12-9 08:53
我对自闭症了解很少,在网上搜了下,这个网址里面就有http://yulujiahe.com/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9
楼主可以去看看,希望孩子早日康复
作者: xutingjing    时间: 2008-12-15 14:50
标题: 回复 #1 gzyuyu 的帖子
应该不会的,只要自闭症孩子不会伤害到对方。我们小区有个自闭者孩子,不过应该不严重,我内心很同情他的父母,但也装作不知道,每次会让女儿和他玩儿的,这还是个爱的世界。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