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用绚丽的色彩塑造未来的设计师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3 19:16
标题: 用绚丽的色彩塑造未来的设计师
以前跟一个服装行业的老总聊,他说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普遍不行。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当年,中国人生下来眼前都是蓝和灰,
中国人脑袋里的色彩就那么一点点,搞设计的劣势很明显。这方面,意大利人最强,韩国人也不错。

人家的小孩,生下来是泡在色彩里的。人家的大脑能够识别的颜色比中国孩子多的多。看看韩国人的设计,从服装到网页,
不能不佩服人家的配色。那叫有品味。

大家都在谈论培养天才的事情。什么是天才?天才主要来自比较优势。中国孩子能识别1000种颜色,人家韩国人10000种,
那韩国小孩相对中国孩子就是天才。天才不见得来自于基因,早期教育能起的作用在这里能够体现出来,
就是说,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的能力(有时未必有意识的开发,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算),别人在后天怎么努力也难以赶上。
这就叫天才。你认识了1000个字。别人100。可人家在小学3年级就赶上你了。所以你那不是天才。

但是,如果认字变成阅读,而阅读又促进了语言能力。孩子的口才出众,知识积累惊人,那她可能就是未来的于丹了。
就于丹的口才来说,那是天才。想想于丹的家庭背景,不难想像她在早年极可能就是泡在各种文学营养中的。

再拿英语学习来说,你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学了一口地地道道的美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是天才。
将来,别人是很难达到的。靠这个,你教口语的话一辈子都有饭吃。但是,你比别人多背了几个单词,
这不是天才,别人很快就会赶上你。

我不反对家长培养天才。相反,如果有条件,早期教育就应该培养出孩子的天才,让孩子利用起跑早的优势打造出
一生受用的比较优势。当然,这并非易事,但成功后的回报惊人。

我反对的是那种假天才。doman培养出来的就是这种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惊人,但年纪一大立刻被别人赶上,
找借口说什么后续教育没赶上,这是废话。

我相信孩子的能力一旦形成,没有几个家长会不重视,不去强化后续教育的。现在很多家长愁的是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想加强后续教育根本无从下手。

当然,早期教育没有开发出特殊能力。也不能说孩子一定会平庸。他可以靠勤奋,靠教育培养出其他的比较优势。
成为大师,但大师不是天才。

天才肯定是很难培养的。其中的机制无人知晓。潜移默化的熏陶加上与孩子基因的契合可能是缺一不可的因素。
有一种说法是,只要一个人在感兴趣的领域里专注十年以上,那么,他就能成为天才。比如,有的孩子爱钢琴,
家长需要强力阻止他去学,而有的孩子得去逼迫。专注十年容易做到,但这个兴趣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了。
可能来自天赋,也可能是早期教育引导得法的结果。

天才有大小之分。大天才对天赋的依赖更大一些吧。莫扎特之流肯定是脑子搭错弦了,不少雨人天才也是如此。
小天才可能对天赋依赖小一些。前面提到的韩国设计师,可能就是一种小天才吧。我觉得我这里讨论的天才
可能就是这个层面的天才。

小天才未必成为大师,未必像大师那样杰出。但大师的出现与教育,社会环境等等因素关系很大,也是可遇不可求,
偶然因素很多的。小天才最后可能就是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混口饭吃。我觉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
能够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混口饭吃,已经是早期教育的成功了。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7-13 19:21
先沙发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7-13 19:24
这个算板凳? 也来抢抢!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7-13 23:52
俺没给孩子DOMAN,那是因为那会儿没了解到这东东,否则一准儿给儿子试试。

有人反对DOMAN,还有人反对早教,俺倒觉得当爹妈的,大凡有点想法的,不会在孩子小小的时候,自己也有时间有条件有精力教孩子点啥东东时,却置孩子于不理,然后对自己说,俺这孩儿呀,是成大器的,俺不教他也是大器,成不了大器的,俺费S了劲儿他也不会成器。

如果真有这想法的,俺猜这当爹妈的八成和莫扎特一样,脑子的某根弦是搭错了。

不管孩子之后是不是被别的孩子追上了,如果和他自己来比,俺想经过早期教育,经过一定的智力开发,经过早早的学些口语,他总归比自己啥都不学时强吧。即便是和别的孩子比,那不也有大把孩子追不上俺们孩子呢吗?

俺不打算陪养出个天才,俺只想让俺孩儿长大了能在这世上混碗还说得过去的饭吃。如果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是这种水平,楼主您看能不能让孩子DOMAN和早教呢?

俺不坐地板,俺就想看看楼主话里的道理是如何可以自圆其说滴。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14 00:51
很欣赏楼主的文章,这几天真是高产啊,让鼠版也掀起了edu贴子热!

看到这篇,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早教仅仅靠“第一是玩,第二是阅读”是不够的!

因为家长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而“天才不见得来自于基因,早期教育能起的作用在这里能够体现出来”。

“在一个领域专注十年以上,有可能成为天才”,那么在一个领域里相对早起步才会有优势,孩子能有兴趣那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多数没有兴趣的,只有走上漫漫苦学的路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4 05:40
标题: 回复 #4 ealain 的帖子
DOMAN培养出来的连混口饭吃的小天才都不是。弄它有什么意义?
没人反对早教,我的观点是:

头等要素两个:玩和阅读。前者激活脑功能。后者促成智力早熟和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孩子的天才。如果没有前两者,开发天才是无本之水。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7-14 06:31
标题: 回复 #5 一袋子宁静 的帖子
还得看环境。

EDU这个观点,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是可行的。
但在中国的环境则可能有点不够。
中国的环境是要拼命的呀!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4 08:27
标题: 回复 #7 dawnch 的帖子
能不能再具体说说呢?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7-7-14 09:24
同意第一是玩,但是老虫说的也理解,中国孩子们玩的环境太差了!
主要是玩的主动性差,因为在中国是父母决定了孩子是否成长合理、是否健康、是否快乐。
他们全盘操控着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
那么,08的帖子就是警示,是希望家长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吗?
作者: 海阔凭鱼跃    时间: 2007-7-14 10:18
给温饱中的人讲淫欲的快乐,楼主很不理智
作者: yunhaozheng    时间: 2007-7-14 11:36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7-14 06:31 发表
还得看环境。

EDU这个观点,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是可行的。
但在中国的环境则可能有点不够。
中国的环境是要拼命的呀!

太对了,中国的学生,就是必须拼命!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14 11:56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7-14 06:31 发表
还得看环境。

EDU这个观点,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是可行的。
但在中国的环境则可能有点不够。
中国的环境是要拼命的呀!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4 08:27 发表
能不能再具体说说呢?


老虫是理解我说的话了,我也同意老虫说的。

在中国的环境下,你只是由着孩子的性儿,轻轻松松地玩一玩,按照孩子的喜好,读读书,好象不行的!

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生存的问题,哪个父母敢对孩子那么轻松地放任呢。
作者: 我是一根葱    时间: 2007-7-14 12:07
结论偶赞同,这例子就太烂了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5 10:20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3 19:16 发表
我反对的是那种假天才。doman培养出来的就是这种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惊人,但年纪一大立刻被别人赶上,
找借口说什么后续教育没赶上,这是废话。..

  楼主的帖子,从新的角度阐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那个韩国的例子,很独到。楼上的,你看走眼了吧。
   但是,对楼主反对doman的例子不赞同。早期教育可谓不拘一格,各司各法,效果也不是那么直白。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真要培养一个天才,还是要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7-7-15 10:38
俺认为天才应该是天生的,不是家长和老师可以培养出来的。
家长只能帮助孩子在某个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那不是天才!是汗水换来的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5 10:58
标题: 回复 #15 fchn608 的帖子
大天才是天生的,小天才是培养的。否则无法解释,韩国人的设计能力那么强,天生吗?未必。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5 10:59
原帖由 fchn608 于 2007-7-15 10:38 发表
俺认为天才应该是天生的,不是家长和老师可以培养出来的。
家长只能帮助孩子在某个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那不是天才!是汗水换来的

那是被人神化了,哪有不需培养,天生的。真有生下来就口宝玉的吗?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5 11:05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5 10:58 发表
大天才是天生的,小天才是培养的。否则无法解释,韩国人的设计能力那么强,天生吗?未必。

哪有大天才和小天才?各人的先天的秉性会有不同,但真成为才,还是后天的培养。先天的条件只是决定他接受后天培养的效率,别人需十年,他可能只要一年。但是没有不需培养就成才的神话。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5 11:14
标题: 回复 #18 天人合一 的帖子
必须承认,莫扎特之类的大天才。这些人取得的成就匪夷所思。全世界的教育家都公认,莫扎特是无法培养的。而且,再出一个莫扎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有些人有先天的禀赋,这是事实。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7-15 16:38
原帖由 天人合一 于 2007-7-15 10:20 发表

  楼主的帖子,从新的角度阐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那个韩国的例子,很独到。楼上的,你看走眼了吧。
   但是,对楼主反对doman的例子不赞同。早期教育可谓不拘一格,各司各法,效果也不是那么直白。 ...


马甲还真多!楼主很多推论跟老鼠一样,02心里有时并不赞同,任何对比要注意到社会结构与文明程度的差异性。最简单的是韩国是小国1988年就办了汉城奥运会了,中国1990年举办北京亚运会,2008年才奥运会(当然没有政治因素中国可能更早点),两国城市化工业化平均水平不在同一条线上。虽然有国内专家依照当前发展速度,江浙沪一带会在XX年超过韩国云云,可是人家从传统汽车到电子等行业在这20年间已建立了有竞争力的国际公司地位,国内走出去的基本不强,基本上在前沿不是同一水平的,这也是韩国公司在国内有商机的原因。

设计是建立在商业活动基础上的,闭门造车是没有可能的,脱离商业活动是培养不出来的。

懒得多辩,转贴两文:

其一是

韩国设计凭什么崛起
(2006年6到7月的网络文章)

韩国认识到设计因素在推动国家竞争力上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而积极地动员了起来
 
  即使学设计的人会说,韩国设计不怎么样。但不论怎么说,近十年来,韩国的产品设计、包装和20年前比起来的确不一样了。以前在亚洲,设计独看日本。现在,韩国的设计在许多方面甚至能挑战日本的龙头老大地位。“日本的设计,”青岛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海宁说:“底气不足了。”随着韩国国力的提升,这种设计方面力量的消长和变化更加明显了。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韩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力道实在不容小视。韩国设计界的总体实力跟随着经济力量的提升,也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即使韩国的设计还不能跟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相比,但至少,三星、LG、现代汽车的设计已经逐渐形成韩国自己的风格。至少可以说,韩国现在有东西可以拿出来比较。这个曾经在设计领域毫不起眼的东北亚小国,究竟如何能够在设计领域上崛起,实在令人好奇:韩国是怎么做到的?
   
  和中国设计相比,韩国显然已经走出了中国深陷的困境:企业不懂、不重视设计、不敢大力投资,专门的商业设计人才供应不健全,设计人员发展前景狭窄和社会整体分辨不出什么是好设计和什么是坏品味。那么,韩国是怎么克服的呢?为什么韩国在服装、汽车、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的设计开始能够抬头挺胸?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从一些事情的表象,或许能看到一些线索。6月中旬,在北京设计资源协会的会议室里,韩国设计振兴院院长李一奎先生正和中国设计界的重要人士进行意见咨询。韩国设计振兴院官员为了同样的事特地飞到中国已不是第一次了。接下来同样性质的会议,李一奎还要频繁来中国,在北京、上海之间不停穿梭奔波协调和征询意见。李一奎个子并不高,长得很结实,方头大耳,显得相当有精神。他刚刚就任院长一职,可说是干劲十足。
   
  作为韩国设计振兴院院长,李一奎是政府官员。他领导的韩国设计振兴院是韩国设计最有力的推动者。从韩国设计振兴院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一窥韩国产品逐渐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秘密。
   
  韩国设计振兴院是韩国中央政府下属的官方机构,它接受政府预算实行推动韩国整体的设计意识和能力。在它的任务中,不光是推动产业的设计,而是要灌输所有韩国百姓设计的意识,教化国民去分辨什么是好的设计和好的品味,最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设计振兴院的发展历程,暗示着韩国政府对设计理解的各个历程:1970年代成立之初,它叫设计包装中心,1991年改名韩国工业设计和包装院,1997年改为工业设计振兴院,2001年改为韩国设计振兴院。从这些改名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对设计认识的演变与革新:从最初的包装、外观的层面,到后来理解到设计对整体经济和产业所拥有的全面影响,这个过程,一共走了30年。 “韩国设计振兴院不只关注产品设计,它还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多媒体设计,它本身是韩国整体创意产业计划的一环。它的目标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作出贡献,”李一奎说:“创意产业有电影、电视剧,广告,服装等等包罗万象,我们按照一般标准分类产业,但没有确定的定义,但不论如何,创意产业和设计是息息相关的。”
   
  今年4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办公室,韩国设计振兴院的设计振兴部与国际合作部官员,诚恳地向系主任殷正声教授咨询韩国设计展的事宜。此前,韩国官员已在中国广泛接触包括像柳冠中、许平、鲁晓波这样的设计界人士,一共聘任了23位中国最知名的设计界专家作为设计展的咨询委员。韩国设计展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第一次是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吸引了6万人次参观。而这次韩国准备在上海举办设计展,规模加大了一倍。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韩国设计展,占地3000多平米,参展商64家。今年韩国政府准备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占地6200平米,参展商达到106家。“第一次,韩国设计展算是试探性的,”王海宁说,“这一次,它的目的性很明确。”每年上海都要举办许多设计展,其中不乏国际规模的展览。上海是中国最完善的商业城市,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家都在上海建立了地区总部。殷正声教授说,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设计单位在上海都设有分部。在上海举办设计展,无疑具有全球影响力。
   
  韩国设计能够提升起来,设计振兴学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谓功不可没。它提供咨询、分析,帮助韩国的中小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鼓舞企业生产“设计导向”的产品,并且通过推广活动提高韩国民众对设计的总体认识。为了建立设计的“上层建筑”,韩国振兴院致力完善国家的设计基础设施,它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为提供设计信息交流建立了基础的平台。同时针对在职设计师和新人提供教育训练。目前为止,它大约有20个短、中.长期的培训课程。从1998到2005年间,共有9350人参加了韩国设计振兴院的培训活动,今年这个数目将突破一万。更为全面的是,为了确立21世纪韩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设计振兴学院还广泛的与国际间交流合作。这次在中国举办的韩国设计展,除了为了替韩国企业建立B2B的买卖机会,正有这样的意义。
   
  在韩国的产官学界中,对于设计在商业中的地位已有较为广泛的共识。韩国政府在1993到1997之间,全面实施了工业设计振兴计划,这段期间内韩国本土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呈现爆炸式的增长,5年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增长了一倍之多,也促使中小企业对设计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当时每间企业平均拥有4.24个编内的设计人员,全韩国一共有10万名设计师。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韩国企业面临了战略转型的需求。企业必须在设计的质而不是在量上有所提升。因此韩国政府又在1998年到2002年间第二次全面推动工业设计振兴计划。这次计划促进了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以及韩国设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这段期间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5%。2003年,韩国政府进一步发现了设计因素在提高国家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地重要,于是立即着手进行推动第三次工业设计振兴计划。这次是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计划,目的是把设计概念融入韩国各个系统、体制当中,把韩国建设成一个东亚的工业中心。
   
  为了本身更好的理解设计,韩国政府咨询了许多设计专业人士,举办了许多听证会力争上游。目前,韩国平均每个设计公司拥有3.79个设计师,任职于设计公司的专业设计师在韩国共有8500个。2005年,韩国就业人口有2285万人,设计人才占全体就业人口的4.89%。每年的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37000人,比中国多了几倍。
   
  在咨询中国设计专家以便更成功举办年底上海韩国设计展的过程中,韩国官员说明设计展的计划,与会的中国设计界大腕私下纷纷对周详的策划表示叹服。“韩国政府真的动员起来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黄武秀感慨道。对韩国官员的高效的职能,王海宁说:“你可以感觉到人家非常用心。”
   
  除了韩国设计振兴院之外,韩国中央政府还在产业资源部下设立了设计品牌科。设计品牌科负责起草设计政策并推动设计振兴法案。设计与品牌科覆盖了设计振兴院、韩国业界与产业资源部之间的没有交集的部份,使韩国整体更好的运用设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都是一家人!”李一奎在搭机返回首尔前对中国搞设计的同业们陈词恳切。在现场的人很容易可以感受到韩国政府那种卯足了劲要推动设计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klcz2002 于 2007-7-15 16:41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7-15 17:03
其二老文章 是

韩国IT产业报道之一:走近韩国“数字化生活”
(作者:记者 官建文 王莉 出处:人民网  [ 2003-11-05 17:30])


  韩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日新月异。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整体下滑的形势下,韩国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世人瞩目。日前,应韩国情报通信部和信息文化振兴院之邀,记者与来自澳大利亚、墨西哥、越南等国及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的代表一起考察了韩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了韩国的“数字化生活”。

  走在汉城的街头,随处可见各种挂着“PC房”字样的大大小小的网吧,里面挤满了钟情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那几天,正巧汉城举行被称为“电子竞技奥运会”的世界网络游戏大赛,由韩国承办的这项赛事如今已是第三届。虽然记者没能看到比赛盛况,但据说吸引了55个国家的600多名网络游戏的顶尖玩家代表各自国家参赛。近几年韩国的网络游戏一枝独秀,由此可见一斑。

  “无线网络”是现在韩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据统计,韩国12岁以上的手机用户有30%使用无线网络。随着高性能“个人数字助理(PDA)”的普及,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更趋旺盛。如果说在线购物或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的话,移动商务将成为手机时代的一项核心应用成果。在SK电信的展厅里,工作人员为记者进行了各种应用服务的演示。离开办公室或出门在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交通定位、网上支付、收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在这里,手机不再仅仅是一部电话,而已成为集办公、娱乐、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掌上电脑”,带来的是现场性强的个人体验和随时随地的便利。

  家庭网络产业是韩国确定的下一代十大增长型产业之一。在位于大田市的电子信息研究院,记者看到了数字化家庭的模型。数字化家庭是一个全面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来实现对家庭设施的远距离操作,如开门关门、开灯关灯、开启燃气灶、调整室温、在孩子们回家后调控家庭的安全系统等。这样一来,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控家里的各项设施。韩国计划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这项技术。

  在这次访问中,韩国重视对国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国信息文化振兴院专门设置了培训中心,开设各种短期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使用电脑和上网的基本技能,这些课程全部是免费的。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记者了解到,来这里接受培训的以老人和家庭主妇为主。他们尽管不外出工作,但由于社会正在“数字化”,他们对网络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生活会更加便利。看到那些正在培训中心里兴致勃勃上网的老人和主妇们,记者感受到了韩国“数字化生活”的魅力,也明白了韩国如此高的互联网使用率的原因所在。

  韩国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可以作为全球的典范。在很短的时间里,韩国有线电话家庭普及率达到92%,宽带互联网应用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今天的韩国,有64.1%的国民在使用互联网,其中宽带互联网的用户超过了1000万,接近人口的1/4,位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电信联盟称之为“奇迹”。此外,韩国的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数字技术已经影响到了韩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韩国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5年里,韩国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3%,是同期其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近9倍,信息技术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8.6%大幅度上升到2002年的14.9%。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2年的28.5%,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原动力。

  通过访问记者了解到,韩国信息技术产业得以飞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处于低迷状态。为了加快经济的复苏,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韩国政府加大了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动和投入。韩国从一开始就抱定这样的信念:“在工业化上虽然是一个后来者,但一定要做信息化先锋。”政府在法律政策、投资补贴、税收贷款、市场引导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介绍别人的好总看不到坏处有帮人吹嘘的水分在,大体八九不离十。中国手机人口刚过三亿,韩国手机人口韩国手机人口突破了4千万。韩国总人口为4800万,几乎平均每人拥有一部手机。这几天报章刚说最新的亚太地区互联网上网率韩国高出新加坡(汗,还是城市国家,没有农村人口的)近8个百分点。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7-15 17:21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5 11:14 发表
必须承认,莫扎特之类的大天才。这些人取得的成就匪夷所思。全世界的教育家都公认,莫扎特是无法培养的。而且,再出一个莫扎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有些人有先天的禀赋,这是事实。


这个话题本来我音盲最没资格说,可是为了扫盲给孩子们买了音乐大师有关的书读。EDU的话偶只同意一半。莫扎特之类是天才,是无法通过后天正常培养的。

可也得看看莫扎特的父亲是谁,颇有才华的宫廷小提琴家与作家父亲在那种子里就给了他天赋,后天又给了他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才成就大师的。既然都是上帝看不见的手给的人世间的天才,251年前给了,往后2510或25100的时间了上帝就不会再给了?再出一个莫扎特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里就会出现的。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7-15 19:55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4 05:40 发表
DOMAN培养出来的连混口饭吃的小天才都不是。弄它有什么意义?
没人反对早教,我的观点是:

头等要素两个:玩和阅读。前者激活脑功能。后者促成智力早熟和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孩子的 ...


DOMAN的孩子也不光只DOMAN吧,也会玩和阅读的吧。我倒更相信DOMAN本身也是 一个游戏,是一种玩的方法,也很可能对阅读、有所帮助呢。

不过呢,玩和阅读真是早教应该达成的一个方向。阅读倒还好理解,不知EDU对玩的内涵有何看法。玩的涵义真是让俺觉得糊涂。

以前老鼠就把很多家长认为是洪水猛兽的电脑游戏给孩子大玩特玩,与此相同做法的还有SKYYE等。俺对此一直报有怀疑,在电脑游戏中挑拣着,有限制有目的有条件地给孩子玩玩。还有俺身边的孩子年龄大一些的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玩这些东东。这也是玩,可教子理念不同,孩子的年龄段不同,大家的做法差别是如此之大。

一放暑假,俺都收到十几份的夏令营的小广告了,有打野战的,有走红军线的、有去偏远地区体验的、有学英语的、有学打球的,有兼学和玩的。。。。凡此种种,这玩算是会玩了吗?

再回到DOMAN上,国外孩子的高级玩法俺们了解不多,对玩的理念了解更少。俺倒认为,国内的许多家长已经是尽自己的能力,在陪养孩子玩的兴趣、玩的能力了,至于说国内孩子玩的能力是否那么强,与DOMAN有多大的关系呢?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6 00:31
标题: 回复 #22 klcz2002 的帖子
音乐家多如牛毛,有谁家的孩子成了莫扎特,或者说有莫扎特百分之一的成就?
莫扎特是人类几百年一遇的天造之才,这个就不要抬杠了。

至于韩国人的设计,跟韩国人的人才大量涌现有很大关系。就像巴西那样的国度,人才基础雄厚,
如果再加上社会重视,国家重视,就能领先了。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7 22:06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6 00:31 发表
音乐家多如牛毛,有谁家的孩子成了莫扎特,或者说有莫扎特百分之一的成就?
莫扎特是人类几百年一遇的天造之才,这个就不要抬杠了。

至于韩国人的设计,跟韩国人的人才大量涌现有很大关系。就像巴西那样的国 ...

    莫扎特实际就是早教成功的典型例子,莫扎特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的音乐才华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教育,是绝对不可能显现出来。
    他在自己的年代,也未必被认为是几百年一遇的天才。所以,现在的人里,几百年以后,未必没有莫扎特这样被公认的天才。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7-7-18 00:02
原帖由 天人合一 于 2007-7-17 22:06 发表

    莫扎特实际就是早教成功的典型例子,莫扎特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的音乐才华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教育,是绝对不 ...


他的父亲只是外因,是土壤,没有莫扎特先天的种子,再怎么培养也无济于事。简单说,如果让其父用同样的方法来培养,看行不行?
人类几百年了,无数的方法都用了也没培养出莫扎特第二。如果连莫扎特的天赋都质疑。世界上真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了。
作者: 【内圣外王】    时间: 2007-7-18 00:13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7-15 16:38 发表


马甲还真多!楼主很多推论跟老鼠一样,02心里有时并不赞同,任何对比要注意到社会结构与文明程度的差异性。最简单的是韩国是小国1988年就办了汉城奥运会了,中国1990年举办北京亚运会,2008年才奥运会(当然 ...

你的楼主不是指引用的那楼吧。
你的结论我基本赞同。设计是和商业活动市场需求有关的。但你指的是商业成品的设计。而楼主谈的是关于色彩的早期教育。我们会觉得国外的服装、商品的包装等在色彩上确实新颖,可爱。这也许就和国外的绘本各种早教的资料色彩斑斓有关,我以为,现在这代看国外绘本、音像资料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在色彩、及创意上不落后于世界任何国家。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8 00:39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8 00:02 发表

他的父亲只是外因,是土壤,没有莫扎特先天的种子,再怎么培养也无济于事。简单说,如果让其父用同样的方法来培养,看行不行?
人类几百年了,无数的方法都用了也没培养出莫扎特第二。如果连莫扎特的天赋都 ...

天赋当然有差异,但是天才不是天赋,天才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培养才产生的。之所以要否定你的天才论,也是为了说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天上没有馅饼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从生下来那天就交给他,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他都可以培养出来,比如:科学家、音乐家、体育家等。如果换一个孩子交给莫扎特的父亲,未必培养不出一个莫扎特。
作者: 天人合一    时间: 2007-7-18 01:14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7-18 00:02 发表


他的父亲只是外因,是土壤,没有莫扎特先天的种子,再怎么培养也无济于事。简单说,如果让其父用同样的方法来培养,看行不行?
人类几百年了,无数的方法都用了也没培养出莫扎特第二。如果连莫扎特的天赋都 ...

莫扎特的父亲是个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期望和训练,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但是后人看到的只是结果,却不知道培养的过程。正如爱迪生,我们一定会认为他是天才,是上天给他的异秉,但是他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7-25 02:16
我反对的是那种假天才。doman培养出来的就是这种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惊人,但年纪一大立刻被别人赶上,
找借口说什么后续教育没赶上,这是废话。

我相信孩子的能力一旦形成,没有几个家长会不重视,不去强化后续教育的。现在很多家长愁的是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想加强后续教育根本无从下手。
————————————————————
良好的早期教育需要合适的后续教育,才能防止早慧的夭折,这是本人再三强调的重要观点。草率地否定后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未免欠妥吧。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11-19 12:40
标题: 回复 #28 天人合一 的帖子
“如果换一个孩子交给莫扎特的父亲,未必培养不出一个莫扎特。”
   胡扯吧
    我对音乐教育了解极少,但就看的例子来说,莫扎特还是贝多芬是三四岁的时候听他姐姐弹琴,被发现音乐天赋的。那么,他的姐姐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