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搭积木,宝宝益智好游戏
[打印本页]
作者:
wuly7557
时间:
2007-6-30 13:46
标题:
搭积木,宝宝益智好游戏
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除了经由手眼协调的平面涂鸦之外,透过搭积木的过程,也能让儿童从小学习如何操作大小不同形式的积木,同时培养其对艺术、科学和数学的初步了解,以及空间设计、建筑形构的基础。
仔细观察许多儿童所创作出的积木模型,其实正是反映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真实生活的实际结构;透过这些儿童亲手制作的模型,更可藉此来了解他们所认知的周遭建筑环境。儿童对环境的认知来自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积木的形状及空间的掌握,而另一方面,也由于空间是儿童最初感官的体认,因此达成空间概念的形塑,便成为是视觉空间智能开发的指针。
尝试透过对空间的体验与理解
'
儿童们能够从中发现、认识、接受自我的本质,加上老师的巧妙引领,更能深刻的去感受积木这种不同材料的内部结构,以及积木对外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连贯性。而父母亲陪同孩子一同游戏积木,更可让儿童从玩积木中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
“
人生就像搭积木,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机率比成功的机率还要高些,但是人却不能放弃努力,才有机会成功。
”
积木
——
幼儿的礼物
幼教专家
Frederich Froebel
提出
“
从做中学
”
这样一套幼儿园的思想体制,创造出所谓的
“
礼物
”
(
gift
)模式
'
其中的主要设计,便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积木所构成,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积木,却成为是他推动所谓
“
以儿童为中心
”
教育哲学基础的推手。他发现,当成人仔细观察儿童在玩这些几何形状、立方体、圆柱和球状的积木时,从中可以学习到的是整体性的原则、内部结构的衔接、对立物的连结,而这一类的知识皆有助于开发智力和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其特性并不像儿童在玩其它的玩具时,需要有成人的协助与陪伴,此外无须规则、也不用电池,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因而即便是随性的搭,都能轻松的给予孩子一个完全不受干扰的
“
即兴创作
”
空间,遂能逐渐发展出儿童主动计划、创造、组织和游戏的能力。
搭积木与艺术、数学和科学
美国学者
Suzanne Kolodziej
尝试以积木为题,设计了一系列连结艺术、数学和科学相关的课程。在此课程设计之初,首先她思索到此时的家长应该要先设定自身会优先考虑的究竟是什么呢?目的何在?于是提出
2
项疑问:
1
、要依循父母的角度去决定积木的功能呢?
2
、还是依照孩子的个别差异,来提供孩子不同的玩法呢?
在第一次的错误实验中,尽管她费了许多心思在计划和介绍这个课程,以及如何使用积木来达到大小形状等概念的形成,却在示范之后让学生选择他们的积木,并且给他们积木板和胶水,因而造成儿童们利用不到
7
分钟的时间,快速的完成了他们的成品;马上明了到其所犯错误的她
'
立即决定收回胶水,仅提供积木让儿童们自己去尝试建构与发现。其作法如下:让每个儿童都拥有自己一袋积木,为了增加他们对于积木的乐趣
'
安排让他们在每周一都能重新选择新的积木,并且让他们透过这袋积木,去发掘与体认出存在于积木之中,那固有的建筑、艺术、数学、和科学本质;每一个儿童根据他的能力来搭栈积木
'
并且透过观察、练习和模仿其它儿童的技巧,来学习与认知新的技能。
而家长在此过程所担任的角色即是在分享他们的发现及观察,并提供描述性的意见,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自己作品的意见,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绝不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和必须要做什么。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儿童由此获得了对于积木的莫大乐趣,主动观察、学习与建构。
搭积木可增进视觉空间智能的成长
学者
Leeb-Lundberg
认为儿童在搭积木中所运用的艺术知能和对艺术的感受,其实正如一个数学家视数学为一门创造的艺术,是非常相近的,他发现孩童刚开始在搭积木时,首先会学习到的是线条的排列组合,接下来的则是如何运用空间的垂直性来建构塔楼,而当他们学习到了成功的组合直条木和塔楼时,便可连结到有关数学的长度、重量,以及科学的平衡、稳定和引力等概念,同时被运用在其中;此外,圆柱和横梁亦是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十分常见也是最被普遍使用的,圆柱垂直的特性可以支撑住横梁
'
而横梁则可支撑住一些较重的结构,如墙、屋顶或道路。
另一方面,搭积木时,将运用到诸多艺术概念如:平衡、形状、对称、重复、比例等,这些美的原理原则,皆可经由创作的过程来激发出艺术的灵感;在搭积木中,美学的鉴赏力亦可运用在大小形状的安排,来连结与建构出如同数学一般的特质。因为科学亦是一连串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必须运用到观察、对照、分类、假设和解释等概念,而搭积木则可成为是实际操作与利用这些观念的媒介物。
用积木形构建筑概念
透过积木的搭栈,儿童参与尝试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空间组合的运用,因此是一种极适合
2
~
4
岁小孩学习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技巧,藉此可以用来导入建筑结构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儿童透过推积木的过程,会十分自然地创造出和他们身处环境相符的建筑物,长时间的培养便可形构出为来的小小建筑师。建筑,是一门创造的艺术,也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和难得的空间体验,而在操作积木的过程中,儿童将能学习如何让自己的想法和梦想,具体成形在他们的作品之上。
淡然,你说你儿子注意力特别不集中,权威的文章目前我还没找到。不过,我记得以前看过这样的文章,好象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改善他的这个问题:让他干他喜欢的事,比如看10—15分钟的动画片,一个人干他喜欢的事应该注意力会集中的。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
15
分钟,
1—2
岁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会超过
3
分钟。
然而,有些孩子的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影响学习,影响纪律。
训练开始前,先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文静的活动,如讲故事、画图、拼板
……
从这些内容开始训练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几分钟,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时停止。
可挑选讲故事作为训练注意力的项目之一
,
具体做法是: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中有声有色地为孩子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
“
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
”
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听电台里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训练刚开始时,可能孩子合作得不太好,父母这时切忌打骂,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而无法深入下去。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儿,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小孩。注意了以上几点,训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
linyuy
时间:
2007-6-30 21:41
嗯,有启发,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