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请教关于拼音声调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渐入佳境    时间: 2007-6-29 22:36
标题: 请教关于拼音声调的问题
记得以前我们读小学时,并没有轻舌音、变音这样的讲法。现在的小学要求要高得多,想求教一下关于此类的问题,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作者: hpp87654321    时间: 2007-6-30 12:57
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作者: 渐入佳境    时间: 2007-6-30 17:41
就是想问一下,同一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标原声调,什么情况下不标声调,什么情况下变声调?谢谢!
作者: 君小江    时间: 2007-6-30 19:04
这个问题应该看具体的例子,不好仔细说,儿子在这方面学的还可以,基本没用我操心!看来老师教的方法不适合你儿子了.
作者: yuhuashi    时间: 2007-7-3 23:36
标题: 读音的一个实例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读读背背(书本20页)中,有一句是“架上挂葡萄”。其中它的萄音是注了轻声,而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中皆把萄注为第二声(阳平)。到底是哪个错哪个对啊?---请指教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17 14:05
“葡萄”的第二个音节是轻声,单读的时候是阳平,这种现象就是连读变调。普通话的变调是比较少的,上海话的变调范围就广的多。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07
原帖由 渐入佳境 于 2007-6-29 22:36 发表
记得以前我们读小学时,并没有轻舌音、变音这样的讲法。现在的小学要求要高得多,想求教一下关于此类的问题,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近来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原因是想给孩子不认识的字标出拼音,于是查找资料真得很多规则自己不懂!也困惑:标注拼音时到底是标原音还是边音?一直没有弄清楚!下面贴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叫轻声?判断轻声有什么规律?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 duì tou (仇敌、对手,名词)--对头 duì 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中应该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即字典、词典已经收入的,对于可读轻声也不可读轻声的音节一般不读轻声。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08
标题: 接上篇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 ”,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 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09
标题: 接上页
什么叫变调?上声的变调有几种情况?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面变成半上,即只读上声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如:首先、祖国、广大、耳朵。

  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如:手表、古典、美好、理想。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10
标题: 接上页
 

“一”、“不”怎样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一道 一次 一定 一致 一律
  一晃 一动 一并 一刻 一路

  “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变为去声。如:
  在阴平前:一般 一端 一经 一边
  在阳平前:一时 一群 一条 一团
  在上声前:一举 一早 一手 一体

  “一”夹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轻读。如:
  看一看 想一想 问一问 学一学

  “不”在单念或在句末时念原调去声。
  “不”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不会 不但 不论 不必 不变
  不是 不信 不料 不愧 不错

  “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补语之间轻读。如:
  好不好 行不行 看不清 打不开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12
标题: 接上页
语气助词“啊”的音变有几种情况?  
  “啊”是表达语气、感情的基本声音,用于句首或单念时,读音是a;用于句尾时,作为助词,由于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音常常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如下: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q、o、e、e、i、ü时,读音变为ya,汉字写作“啊”或“呀”。

  例如:

  是他啊! 要注意节约啊!

  真多啊! 要好好学习啊!

  多新的车啊! 好大的雨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u(含ao、iao)时,读音变为wa,汉字写作“啊”或“哇”。

  例如:

  在哪儿住啊? 真好玩啊! 大家跳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时,读音变为na,汉字写作“啊”或“哪”。

  例如:

  怎么办啊? 加油干啊! 要小心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g时,读音变为ng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大家唱啊! 认真听啊! 往上冲啊!

  前面一个音节韵母是舌尖后元音-i时,读r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这是一件大事啊! 快吃啊!

  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是舌尖前元音-i时,读[z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去过几次啊! 他才十四啊!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18 12:16
原帖由 yuhuashi 于 2007-7-3 23:36 发表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读读背背(书本20页)中,有一句是“架上挂葡萄”。其中它的萄音是注了轻声,而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中皆把萄注为第二声(阳平)。到底是哪个错哪个对啊?---请指教

按我在资料中学到的好象按规则应该是新华字典里这样标注 ,但是一些比较固定的轻声可以直接标轻声.呵呵,也一直困惑这个问题!有时对轻声\变音\多音字都搞不清楚了,以为它们都是多音字呢!呵呵.请行家指点我们!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0 09:03
原帖由 zplinwz 于 2007-8-18 12:07 发表

近来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原因是想给孩子不认识的字标出拼音,于是查找资料真得很多规则自己不懂!也困惑:标注拼音时到底是标原音还是边音?一直没有弄清楚!下面贴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叫轻声?判断轻声 ...


单字当然是标原调,但在词组、语句中要根据实际读音标调,轻声是一种声调弱化现象,其没有清晰的规律可寻,是根据北京话的习惯来定的。北方话在长期受阿尔泰语言影响演变中有声调退化的现象,轻声就是体现,且有蔓延的趋势。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0 09:12
原帖由 zplinwz 于 2007-8-18 12:08 发表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 ...


儿化是一种词尾音变,与轻声一样没有规律,是一种习惯。
儿化不是北方话特有的,在吴语中也多见,如杭州话、浙南吴语。上海话也残留了一些儿化词,如“囡儿”(女儿)的“儿”,读n,独立音节儿化;“麻将”(麻雀儿),第二音节儿化。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0 09:17
原帖由 zplinwz 于 2007-8-18 12:09 发表
什么叫变调?上声的变调有几种情况?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 ...


普通话的连读变调规则比较简单,只牵涉上声一个调。说上海话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上海话在连读时所有的声调都发生了改变,远比普通话复杂。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0 09:25
原帖由 zplinwz 于 2007-8-18 12:10 发表
 

“一”、“不”怎样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一道 一次 一定 一致 一律
  一晃 一动 一并 一刻 一路

  “一”在 ...


“一”“不”的连读变调是根据后字声调来定的。
“一”“不”“七”“八”等字是古入声字(古四声是:平、上、去、入,与普通话四声是两回事),发音短促,现在吴语、粤语等南方方言还读入声。金元之际北方民族入侵,北方话入声消失,入声字分入其他三声(入派三声),产生原入声字声调混乱,前述几个常用字都有这种情况,在普通话语音审定时,“七”“八”等字的声调已经规范为阴平,但“一”“不”等字依然较乱。
作者: samyik    时间: 2007-8-20 09:26
原帖由 zplinwz 于 2007-8-18 12:16 发表

按我在资料中学到的好象按规则应该是新华字典里这样标注 ,但是一些比较固定的轻声可以直接标轻声.呵呵,也一直困惑这个问题!有时对轻声\变音\多音字都搞不清楚了,以为它们都是多音字呢!呵呵.请行家指点我们!


这个只有死记,是北京话习惯,没有什么理由的。
作者: zplinwz    时间: 2007-8-26 14:06
原帖由 samyik 于 2007-8-20 09:03 发表


单字当然是标原调,但在词组、语句中要根据实际读音标调,轻声是一种声调弱化现象,其没有清晰的规律可寻,是根据北京话的习惯来定的。北方话在长期受阿尔泰语言影响演变中有声调退化的现象,轻声就是体现, ...

谢谢解释!
作者: doraemonyy    时间: 2007-11-13 11:02
标题: 同时出现多上声调的句子
谢谢大家的分享,让我获益匪浅。
在这里想请问一下,“这里有几本书?” 这句子又该怎么念呢?
在同时出现这么多的上声调的句子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作者: wanglijuan12180    时间: 2007-11-13 13:01
谢谢大家的分享.
很想学一学呀,
作者: fresh    时间: 2007-11-14 17:05
我儿子的考试里月亮的亮应该为轻声,查字典也是轻声,有规律可循吗?谢谢!
作者: re123456    时间: 2007-11-14 22:14
不错,学习了很多
作者: OnDuty    时间: 2007-11-15 08:57
原帖由 samyik 于 2007-8-17 14:05 发表
“葡萄”的第二个音节是轻声,单读的时候是阳平,这种现象就是连读变调。普通话的变调是比较少的,上海话的变调范围就广的多。

难道课本上的不是按照普通话为标准么?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