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唐以前的“慈母”不能轻易叫 (ZT)
[打印本页]
作者:
annete
时间:
2007-6-28 23:58
标题:
唐以前的“慈母”不能轻易叫 (ZT)
来源:
月下菲靡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叫自己的母亲为“慈母”,花白的头发和满是岁月沧桑的皱纹,或在窗前期盼着远方的儿女,或在小凳上缝着衣裳。这恐怕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最为温馨的唐诗。但不管您是否愿意,“慈母”一词,想必是我们中国人误用千载的一个词了。
说起来,“慈母”的“慈”和“慈祥”无关。
“慈母”一词最早现身于《仪礼》,同时《仪礼》中对“慈母”的条件作了限定:
“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一、必须具有小妾身份;
二、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
三、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
在前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宝贝啊,我故去的前妻留下的孩子你抚养吧”。
所以,您了解了什么是“慈母”,也就对《仪礼· 丧服》中说的“慈母如母”,便不难理解了。
所以,从古代的说法,“慈母”不是自己的生母,而“慈母”的出现必与“生母”的死亡相联系,所以,“慈母”对于孩子来说,必是一段伤心往事。
这便是“慈母”一词的古代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慈母”,的词义的和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一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才有了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话题,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了解古代“慈母”一词的的来历,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影响我们心中“慈母”的伟大形象。
让我们以孟郊的《游子吟》来颂扬我们的慈母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
gumpswing
时间:
2007-6-30 22:40
呵呵,受教了!
作者:
逗点
时间:
2007-7-1 01:05
晕,原来这样的,谢谢
作者:
xcqydr
时间:
2007-7-1 09:59
涨知识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