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马拉之死让儿子无法入睡 [打印本页]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6-26 20:16
标题: 马拉之死让儿子无法入睡
这几天,儿子对儿童百科全书充满了浓厚兴趣,但翻到一页,插图介绍的是《马拉之死》,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培养儿子在他的房间独自睡觉,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儿子感到很震惊,加上那天晚上吃完饭的时候,正好我在洗碗,而电视里面在放一个烧死猫的事件,儿子追问了很多关于马拉之死的问题、自己是不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对一个7岁的孩子解释《马拉之死》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怎么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呢?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无论怎样,这幅画是深深刻印在儿子脑海中了。。。。。。那天晚上,儿子好像没怎么睡着,到早上的时候倒是倒在床上睡过去了。

昨天开始倒是好多了,儿子自己洗澡后独自安静地入睡,临睡前提醒我给点上蚊香并把大门扣死,像个小大人了。

结论:恐惧感是人无法避免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由此,儿子学着如何保护自己。

==========背景知识===============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达维特 (法)(1748年-1825年)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由柳洪平创建。 马拉之死 时 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 法国 规 格:162cm×125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11700494688730255_small.jpg (6.11 KB, 下载次数: 1)

11700494688730255_small.jpg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6 20:20
沙发。

7岁的孩子,开始思考死亡等一些话题了。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6-26 20:33
是的,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起来,他谈到上周末在博物馆看到的古人类尸体,问了为什么富人的蓦那么大,而穷人的那么小,等等,一大堆问题。他想长大了去把埋在苏北的自己掉的一颗乳牙“化石”取回来!
作者: fsyyy    时间: 2007-6-27 10:20
是一个有头脑的宝宝,要好好引导.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6-27 10:24
谢谢。

如何和孩子解释死亡?
如何教孩子欣赏艺术的美?
如何让孩子知道真实和虚构的距离?
如何让孩子既有自信,又注意安全?
如何让孩子好好的学习和成长?

。。。想啊想。。。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6-27 11:30
  
  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话题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6-27 11:40
我不认识马拉,第一次听说,真土。
作者: 雪人姐姐    时间: 2007-6-27 12:58
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可以浅显的解释一点。
作者: yunhaozheng    时间: 2007-6-27 15:34
我的孩子,不到六岁,对分别、远行、出发、死亡等等事情很是敏感。
好像有次跟别人说到某某人“走了”,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去世了……
于是每次跟他说:“……要走了”,他都便显得很紧张,于是补充说,“……要回自己的家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6-27 16:05
背景知识和我以前了解的不一样.
我以前得到的信息是:在浴室中接待客人(包括女性)是当时法国贵族的一种风俗.我一直以为是法国人浪漫的表现.
看来有机会得向法国同事求证一下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6-27 17:15
转帖   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

2007-03-26  作者(来源):韩映虹 王银玲(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073)
内容摘要: 儿童死亡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和分析美国儿童死亡
教育研究和实践状况,对我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美国;儿童;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16(2004)0120073203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deatheduca2tion)逐渐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人们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关注死亡教育却是近十几年的事,而且在为数不多的论述中,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局限于对危重病人所进行的临终关怀,至于如何开展儿童死亡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研究和实践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试图对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实践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为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定位及内容
目前,中外学者对死亡教育的内涵所持观点基本一致。一般认为,广义的死亡教育是指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所进行的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应付和面对死亡现象以及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我国学者孟宪武认为,死亡教育就是将有关死亡与濒临死亡(dying)及其生活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人与社会的一个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医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方面帮助人们深入思考死亡的价值、意义,增进人们对死亡及濒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人们的生命生活质量。我们可以认为,旨在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儿童死亡教育是广义死亡教育的组成部分。
纵观美国死亡教育的开展情况,我们发现,明确的、专门的死亡教育多集中在医学院校、护理学院校和药学院校,这一现象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这些院校的学生将是最初和最常面对死亡现象的特殊人群,他们更应该对死亡多一些了解。如果他们接受死亡教育更多的是出于专业本身的需要,那么,美国的儿童死亡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进行的死亡教育,则属于大众化、普及性的死亡教育,目标定位于帮助儿童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珍惜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所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在美国,从内容上讲,死亡教育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针对医学生所进行的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的专业性较强,主要涉及以下7个方面:(1)死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意义、死亡的定义与标准、死亡的原因与过程、死亡的方式及衰老和死亡的机理等;(2)死亡心理,包括死亡心理的基本理论、不同人群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与缓解、临终心理的表现、濒死体验的研究、家属居丧悲伤与辅导等;(3)哲学与宗教死亡思想;(4)关于死亡的社会文化;(5)死亡的文学艺术表现;(6)死亡的道德法律问题;(7)人类死亡的超越。另一类则是针对儿童的普及性死亡教育,其内容与个体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涉及如何看待死亡现象、死亡的标准、死亡焦虑及恐惧的克服,如何对待亲属以及周围人死亡、避免自杀等。
二、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实施
(一)美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一般情况
儿童死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死亡教育教材的开发和相关教学资料的编撰。有资料显示,美国最早的死亡教育著作是由心理学家HermanFeifel于1959年撰写的《死亡的意义》一书。随后,死亡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开始大量涌现。这时的儿童死亡教育材料同时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服务,材料的编写十分重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比如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漫画等手段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努力提高儿童死亡教育的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EarlA.Grollman撰写、Susan Avisha绘图的《谈论死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一书,该书已经发行了14万册。《纽约时报》对该书的评论是:以动人的笔触,图文并茂的形式,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来直面死亡话题。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具体实施也十分重视,曾明确提出要求,向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教育者要选编合适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生理卫生常识、健康教育等内容,自然而然地让中小学生接受死亡教育。因此,许多中小学纷纷将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健康教育、社会研究、文学等课程中。
在具体实施中,一些学校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设死亡教育“特色课程”,比如自杀防御课程(suicide-prevention program)等,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就美国整体情况而言,针对儿童开展的“预防自杀”课程(这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预防自杀课程受到重视的程度与地方自杀率高低直接相关。比如,在加利福尼亚,这类课程就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为在加州,自杀率在全美居高不下,这促使教育家和心理健康专家在学校中开设预防自杀课程。现在,全加州有41%的公立学区开设了此类课程,而全美国开设此类课程的学区仅占15%。这种课程通常为期1-7周,其中,老师要给学生介绍自杀人数的统计数字,帮助他们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在洛杉矶联合学区(Los Angeles United School district),为七年级和十年级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增加2-8课时的预防自杀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提高自尊、控制冲动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而避免公开谈及自杀问题。在加州的林肯中学,教师在上预防自杀课时,往往会要求学生写一封信,劝说自己一个要自杀的朋友。
由上可知,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实施方式十分灵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课程的开设因地区状况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方法多样,但原则上保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死亡教育的效果,特别是表现在降低自杀率方面,因此,对死亡教育成效的评价也多集中于此。
(二)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成效
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提供了彼此相反的两类证据,一类证据支持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因为这种课程的开设可以预防学生自杀,使自杀率下降;另一类证据不支持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因为这种课程开设的效果适得其反。支持性证据主要有ickinson在1986对184名学生参加死亡教育课程前后进行了态度测试,大部分被试在课程的最后都认为自己对死亡和与死亡有关事件的恐惧较学习这门课程前有所减少。
另外,加州和新泽西州Bergen郡的自杀率也可以证明死亡教育确有成效。自杀预防课程在加州得到了较好的开设和实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1970年到1994年,加州的自杀率降低了39%,而同一时期全美的自杀率则增加了1倍。Rutgers大学J.Kalafat教授的研究也发现。在新泽西州的Bergen郡,广泛开设预防自杀课程使该地区的自杀率在过去的10年比以前降低了50%。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开展死亡教育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相反的证据主要有: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D.Shaffer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新泽西州的6所中学,他的研究结论显示,自杀预防课程错误地将自杀企图作为人们对待严重焦虑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反应,而不是作为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一种异常行为,其结果就会使孩子们认为自杀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可接受的行为方式。Shaffer教授的研究还发现,那些学过自杀预防课程的学生,所持态度(指“自杀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没有改变。
此外,还有个案证明死亡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比如,1990年,某学校在进行死亡教育时,给学生观看了电影《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残疾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由于身体残疾经常受到人们的嘲弄,一次,他偷听到父亲说他没用,受到了很大打击,就想到自杀,结果被人们发现了。一个名叫斯蒂芬的8岁的孩子看完了这部电影后,第二天就自缢身亡。有专家认为,你将死亡的内容摆在孩子面前,他们就有可能模仿。当然也有人批评上述研究,认为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太小,不具有代表性。
(三)美国在中小学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争论
是否应该对儿童开设死亡教育课程,人们依据不同的研究结果,持有迥然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的争论也一直在继续。比如,开设“预防自杀”课程问题,有人认为这很有必要,因为自杀现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这类课程已经挽救了很多儿童的生命。有人则认为开设这类课程弊大于利,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大范围的开设预防自杀课程,明智之举应该是,先鉴别有问题的儿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孩子头痛,你不用给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吃一片阿司匹林,而是要有的放矢。
三、对我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根据有关报道,自杀已经是当前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有增无减。这些在花季年华就匆匆告别人世的青少年,给后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懊悔。如果这些轻生的青少年了解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知道如何正确对待生命和珍惜生命,知道他(她)的死给自己周围亲人所带来的痛苦,那么,他们可能就不会选择走这样一条路。另外,当家里的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往往都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怎样进行心理调试,而这些恰恰是死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我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它可以极大地弥补现实教育在这方面的缺憾。
实践证明,在儿童中开展死亡教育有如下好处:(1)防止自杀。通过死亡教育使孩子正确对待生命,珍惜生命,避免轻生;(2)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死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消除了死亡的神秘感,使孩子们从小就敢于直面死亡,能够恰当地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不幸事件。
(二)关于在我国如何开展儿童死亡教育问题
在中国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往往持回避态度。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尽量避免提到死这个字。即使必须用到这个字的时候,也往往会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如皇帝死的时候用“驾崩”,而一般平民之死,则会用上诸如“去了”、“走了”、“谢世”、“辞世”、“去世”、“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马克思了”等等。更有甚者,与“死”同音的汉字和数字也被人视为不吉利,而尽量避免使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首先在医学界引入死亡教育,许多医学杂志,如《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护理杂志》、《临终关怀杂志》等都刊登了有关死亡教育的文章。但是,涉及在儿童中开展死亡教育问题的内容却很少。
笔者认为,死亡教育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死亡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教育对象存在年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年龄对象,死亡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针对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死亡教育。根据查阅到的国内外资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我国儿童死亡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生命与死亡的意义;(2)自杀及其预防问题;(3)人类的生命历程: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4)亲属死亡后儿童心理的调试问题;(5)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丧葬的风俗问题;(6)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来谈保险、遗嘱、葬礼安排等方面的事宜;(7)儿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中的死亡主题作品赏析问题等等。
在儿童中开展死亡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与初步的尝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死亡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材问题,死亡教育实施的年龄差异问题,死亡教育实施的地区差异问题以及如何消除死亡教育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等问题。鉴于此,我们不能急于推广死亡教育,盲目上马,而应当慎重行事,探索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儿童死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M1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2         G.E.Dickinson/M.R.Leming&A.C.Mermann.Dy2ing/Death/andbereavementM1Dushkin
McGraw,2000.81-83.
3         M.R.Leming&Dickinson.Understanddying/death&BereavementMHolt/Rinehartand/
Winston/Inc/1990.7-8.


————————————
指点江山——全慧升
作者: 全慧升    时间: 2007-6-27 17:23
我认为孩子对马拉之死的政治背景会有初步的印象。死亡教育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亡和出生同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
指点江山——全慧升
作者: athna    时间: 2007-6-28 00:32
谢谢了!学习...

只是我家小子还未开化,去年在深圳看人体标本展,一点也不怕,还用手去触摸标本皮肤!!!
作者: Hennry    时间: 2007-6-29 11:53
推荐一本书《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最伟大的人性启示,感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  这书对你儿子也许有用。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6-29 15:38
原帖由 Hennry 于 2007-6-29 11:53 发表
推荐一本书《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 ...



多谢楼上的这位朋友的建议!
书来不及买,在网上找到它的电子版。

210889309.rar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88.03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积分: 金币 -1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6-29 15:42
俺当年看到这幅画时已是上初中,让得那画虽印制不错,但因篇幅太小,并没有特别震憾的感觉,今天看到文字说明,好象更有触动呢。

想哪儿说哪儿,有点跑题,别的无感没的多说。
作者: 微笑如酒    时间: 2007-7-4 20:38
我七岁大的儿子告诉我听说有的人死后会变成鬼,我欲解释,他急问我有没有见过鬼,我回答说没有,他低头自语:谁见过鬼呢?捉两只来给我看看.......
呵呵,离题远了些。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