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带心雨串胡同寻找北京符号(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6
标题: 带心雨串胡同寻找北京符号(一)
袋子的一声吆喝,把我带回了儿时的胡同生活。
那里没有喧嚣,没有繁华。有的只是属于咱老百姓的宁静,安逸的生活。
于是我带着心雨,开始了寻找我的童年曾经拥有的那种胡同文化和生活。

6月23日,和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一些朋友相约在安定门聚会。
十一点刚过,我和心雨就迫不及待的出了家门。到了安定门才十二点半,距离相约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聚会时间一点半 )。于是我和心雨在KFC小憩一会。
过了一点,我带着心雨来到相约地点(安定门东南角),却没有看到人。只见西南角的亭子回廊中有人在聊天侃山,于是我拿起了手机,拨打了事儿的电话。证实了是圈里朋友,迫不及待的冲过人行道,来到亭子中,和大家一一打着招呼。

虽然都是初次见面,但是大家的京腔京韵,让陌生的感觉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一会儿就瞅着掌柜的提(DI)搂着大包小包的走进了亭子。原来今天要发队服,看着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的领衣服,心里痒痒的。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不好意思主动去领一件。好在串子哥主动提出来给我一件。心儿里这美 。事儿把本子递给我:大姐您签个字就成了。
我迫不及待的穿上试试,可惜没有镜子。小可乐告诉我:挺合适的。
大家伙都领完了队服,开始串胡同了
我们沿着安定门东南角一直往东,来到了五道营胡同,这里都是普通的民居,院儿门是朝北开的。大宅门都在胡同里面,院门是坐北朝南开。

转载: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时,四合院就出现了。其次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伴随人们休养生息成百上千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7
老北京的四合院有很多讲究的
不同级别的人物,您得按照您的品级爵位建造您的家,您就是再有钱没有地位,也没“门”儿呀 。尤其是这个“门”讲究就更多了,看了您家的门,就知道您是干什么的了

门是居民的脸面,历来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因为大门是房主人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常说的“门第”、“门当户对”就是用“门”来延伸其内涵,比喻房主人的家庭情况。门的型制有严格的等级区别 ,大门的间数、大小、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而建造的,其中最高等级是王府大门王府大门中最低等级的大门在普通四合院中也不能使用 。

1。广亮大门: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以广亮大门最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就是倒座中间开辟一间房屋作为门,这间房屋顶要比其他房间高出一些,大门两侧的墙壁也向外凸出一些,作为装饰,门的地基是被垫高的,这样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外的街道,从四合院出来,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进入四合院,有步步登高之感。大门是装在屋脊的正下方,过道里外各占一半。

  
2。金柱大门:
   
比广亮大门更为讲究的是金柱大门。为什么叫金柱呢?作为大门的这间房子最外侧的柱子是檐柱,支持屋脊的叫中柱,位于檐柱和中柱之间的便是金柱,把门扇设置在金柱的位置上,叫做金柱大门。这种大门的过道是,门外浅门内深。



3。蛮子门:
   
比广亮大门等级略低一等的是蛮子门。它的门框和门扇装在檐柱的位置上,这样门的气势显然要比前两者要略逊一筹,不过蛮子门过道空间却很大,与一个房间相等,所以很实用,过道内可以放一些东西。



4。如意门:
    比前面几种大门等级更低的是如意门。它是在蛮子门的基础上,将大门开间正面全部用砖墙遮挡,只留出两扇大门,
如意门门楣与两侧砖墙交汇处,常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叫如意门。如意门里一般住着地位不高但较为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不少如意门的两扇门板上书写红底黑字的楹联,有的上联曰: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曰:春满乾坤福满门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09:15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7

这是我拍到的循郡王府。两只狮子很威武的,可不是什么人家都能有的

循郡王府在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        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间(已拆除),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心雨在循郡王府门前玩

心雨好奇的往里偷看,被我偷拍到了

循郡王府大门的房顶上的石雕
这是旁边的窗户
在循郡王府门口玩的两个胡同里的孩子

心雨被掌柜的钉在了大门上
门上的门钉各35个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09:48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7

这是胡同里的两棵老树,我非常喜欢。他记录着历史,亲眼见证了胡同的变迁

临走时,从另外的角度又拍了一次
以下是胡同里的民居



这个是如意门,带门簪,门钹,方型门墩儿。已经破烂不堪 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

这是倒座房顶上的石雕,当时我们拍照的时候,旁边一个外地小姑娘一个劲喊:别拍了,别拍了。老拍说了句:你刚来几年呀?那丫头不敢吭气了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0:10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8

这是一个具体应该叫牌楼还是门,就不清楚了,建于什么年代也不是很清楚 这是经过PS后的

门钹是古时用来叩门的响器,又有装饰作用,一般用响铜制成,用铆钉固定在两扇宅门上,左右各1个。门钹有铜制和铁制的两种。
门钹上的叩门环有圆形、椭圆形和扁叶形的。王府宅门上的门钹是铜制的,上面雕有张着嘴吼叫形的狮子头,嘴下带有半圆形的叩门环儿;官宦、商贾的宅门均系铜制六角形或半球形鼓肚儿的门钹,叩门环儿多用扁叶形铜环儿;庶民百姓则是用铁制六角形门钹、扁叶叩门环。
门墩儿
戕檐儿

有挂落板,冰盘檐(雕花砖檐儿),栏板,戗檐板的门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0:28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8
发一些网友如风拍的门墩儿
大门的枕石俗称门礅    门墩由门座(又称门台、门枕)和抱石鼓组成,门座安置在大门门轴底部,用来承托大门转轴的底部。将门枕向外延长,上面做成鼓形,称为门鼓,或抱石鼓。 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门墩是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枕石。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门墩所以又叫抱鼓石。 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


如:狮子绣球、双狮戏水、云头、回纹、竹梅双喜、竹报平安、八卦图、太极图、富贵牡丹、如意头等。


现在,许多门前还可见到一些完整的门枕、门鼓。这些雕刻都十分精细,工艺极高。

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北京的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也有的刻出吉祥图案。

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

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

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一般会刻莲花的形状,上面通常有锦铺。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再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鹿等图案。方箱式一立方体,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在抱鼓或箱体上面雕刻有兽吻或狮子。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

由于文革中的「破四旧」以及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保护,现在北京四合院门墩上的狮子大多已残破。随着老城改造和拆迁,门墩越来越少,北京博物馆石刻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的枕石园收藏和保护了一些门墩,并向公众展出。


  有雕饰门枕石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每天都看得见。想要装饰一下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于是,很早以前的某个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
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  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出版)中记载了这些例子。这个门礅是当时最复杂的。所以可以说当
时箱型门礅或者抱鼓型门礅还没出现。

 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
些,又有人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
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

  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着模仿。

  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
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
上边放鼓。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虽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大多残破不全,完整无损,品相入眼的比较少见了。但是,这些展现在图片中的门墩,基本是2006---2007年作者在北京胡同中拍摄的,如果有兴趣可以按图索骥,还是可以领略一些门墩的艺术魅力的。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0:38 编辑 ]

20076241824588689.jpg (171.97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24588689.jpg

2007624183794918.jpg (156.01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3794918.jpg

20076241852425329.jpg (84.06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52425329.jpg

20076241852432786.jpg (157.8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52432786.jpg

20076241852495505.jpg (156.25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52495505.jpg

20076241872829197.jpg (105.57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72829197.jpg

20076241872848060.jpg (124.77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72848060.jpg

20076241872854629.jpg (154.96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72854629.jpg

20076241872862087.jpg (93.97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72862087.jpg

20076241872864766.jpg (113.41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72864766.jpg

2007624189542670.jpg (103.98 KB, 下载次数: 0)

2007624189542670.jpg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08:48
心情的门钹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0:43 编辑 ]

1182388203304_mthumb.jpg (268.58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203304_mthumb.jpg

1182388203338_mthumb.jpg (305.61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203338_mthumb.jpg

1182388203358_mthumb.jpg (359.31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203358_mthumb.jpg

1182388203459_mthumb.jpg (180.59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203459_mthumb.jpg

1182388203690_mthumb.jpg (289.39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203690_mthumb.jpg

1182388302237_mthumb.jpg (306.17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302237_mthumb.jpg

1182388302440_mthumb.jpg (317.52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302440_mthumb.jpg

1182388302956_mthumb.jpg (317.2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302956_mthumb.jpg

1182388303047_mthumb.jpg (312.36 KB, 下载次数: 0)

1182388303047_mthumb.jpg

作者: 酌言    时间: 2007-6-25 08:51
干什么啊!占那么多位置!


66……袋子……快来,发现听语帖子有人严重灌水!!!

[ 本帖最后由 酌言 于 2007-6-25 09:01 编辑 ]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6-25 09:21
听语的帖子成战地了,很快打起来啦
不过图片和文字还是很有感觉呢,谢谢分享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5 09:39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08:47 发表
战地


酌言,俺来了,前排就座等看!

挖的占位坑,能及时给添上,不算灌水,咱们等看听语和心雨秀在北京四合院前片片,强烈要求听语上自拍的片片。

另:占地儿就占地儿呗,还“战地”,这要开战啊。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6-25 09:39
大热天的,却去和胡同串子一起去串胡同,真新鲜那。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1:30
我自己的照片还没整理完呢
拍了一百多张,到用的时候,怎么都有毛病
先用别人的照片占上位子
作者: 青春已过    时间: 2007-6-25 11:51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1:30 发表
我自己的照片还没整理完呢
拍了一百多张,到用的时候,怎么都有毛病
先用别人的照片占上位子

哈哈,没有十全十美的了,来个有瑕疵的大家也不介意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4:06
前面有几张经过PS的照片
现在传没有PS的,只是调整了亮度
门神 戕檐儿 大门里面的装饰 心雨和狮子亲密接触 垂花门 方家胡同小学,我母亲的母校。现在学校里面还是平房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6-25 14:32
曾在北京专门逛过胡同(柳荫街),一个人,很随意地逛.
因为不是北京人,又没有深入研究,体会可没听语深.
喜欢听语的片片与文字!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6-25 14:34
子云

六年级




UID 62578
精华 0
积分 8888
帖子 2043
威望 8888
金钱 29360
学问 15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4-21
状态 在线



借听语的地儿,盖歪一楼,留个影儿
作者: 668    时间: 2007-6-25 14:37
好长的帖子,找块地板坐下慢慢研究
作者: 朵朵仔    时间: 2007-6-25 16:02
早就知道北京胡同有名, 但还未去过, 今天托听语的福, 让我见识了, 谢谢了
作者: 快乐妈咪123    时间: 2007-6-25 16:06
早就耳闻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儿,但我从未去过,今天也来见识一下,果然有收获。
也很喜欢北京的四合院,不过现在也可能挺少见了。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6-25 16:30
标题: 回复 #1 听语漫步 的帖子
真好哇 只是天有点热 秋天可能会更享受一些吧 呵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7:07
老北京的拍记队每周都有活动,6月30日去居庸关长城进行文化考察
我准备带心雨一同前往
继续发胡同里的照片

这是一个新建筑的四合院,大概是十年前的。如果出售的话,价格在三千六百万。同去的很多朋友专门研究北京民居的,各胡同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这是这个新型四合院的戕檐儿和部分包袱皮儿装饰
这是一个老四合院(如意门),上面的专雕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个如意门
这是蛮子门,前面的台阶已经换过
比较一下,新旧两重天
这是一个尼姑庵,现在是民居

这个大门前的过道,能走人的地方也就有两米左右了,那坐着个大爷,身边台阶上放了只鸟笼子,里面养了一只鹩鸽。会说话。心雨拿着红色的悠悠球过去,把大爷吓一跳。怕这鹩鸽撞笼子,同行的朋友告诉说:所有的动物对红色和黄色都会产生激烈的反应,直到撞死为止。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7:20

我拍的门墩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7:36
咱家的小兔子和兔爷亲密接触了一把


这样的胡同标牌已经消失了不少了

胡同里的人,树,房子,车可是以前没有的
平民百姓,咱就过咱这塌实日子,等大大的“拆”字挂上了咱的房子,咱现在这日子也没了
不管房子大小,那是咱的家

这样的黑板,这样的墙,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5 18:02
立意好,展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生活,多数是原创作品,加入精华了!

这些都是北京哪个位置呢?现代化首都,也有这些很古老,很历史的地方吗?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18:28
袋子,这是安定门,国子监一带
拍记队昨天去了虎房桥一带,我没去
这样的胡同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的时候就消失了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5 18:37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18:28 发表
袋子,这是安定门,国子监一带
拍记队昨天去了虎房桥一带,我没去
这样的胡同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的时候就消失了


给俺们上张地图,截个图,也让俺知道你家在心脏的什么部位。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6-25 19:56
俺去过北京几次,咋就没看到这些古董,在什么方位呀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20:01
我家老宅在地安门焕新胡同,现在已经成了平安大道了
这次串胡同是在安定门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20:03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20:21
国子监
影壁 过去的雍王府,解放以后改成了首都图书馆,现在可以参观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大门和柱子都成了黑色的 国子监的牌楼
我让心雨上去,想给她拍一张,她是说什么都不上,最后藏在了车后面 雍王府门前的人力车
雍和宫大门前
作者: 走啊走    时间: 2007-6-25 20:52
看听语的片片文字记载,比看书来得轻松、亲切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5 21:17
广亮大门,新建筑 这应该是金柱大门了
这是国子监的一块碑,上面有满文
这是下面的石雕
这是一家大门里面的进深,差不多一间房子大,里面堆放着各种杂物(应该是如意门里)
这位大爷在胡同出生,胡同成长了七十年,也是他特别自豪的资本。和拍记队的爷几个侃的热火朝天
心雨和胡同里的老少爷们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06:38
摄影大师布列松镜头下:一九四八年十二月的北京
(兵临城下的时刻,那时候,北京还叫北平)

PAR100826.jpg (45.71 KB, 下载次数: 0)

PAR100826.jpg

PAR120331.jpg (42.74 KB, 下载次数: 0)

PAR120331.jpg

PAR137464.jpg (43.28 KB, 下载次数: 0)

PAR137464.jpg

PAR147270.jpg (49.77 KB, 下载次数: 0)

PAR147270.jpg

PAR148066.jpg (36.47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66.jpg

PAR148067.jpg (72.94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67.jpg

PAR148068.jpg (36.9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68.jpg

PAR148069.jpg (38.71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69.jpg

PAR148070.jpg (39.11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70.jpg

PAR148071.jpg (60.41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71.jpg

PAR148072.jpg (46.58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72.jpg

PAR148073.jpg (74.51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73.jpg

PAR148074.jpg (66.58 KB, 下载次数: 0)

PAR148074.jpg

PAR152400.jpg (43.96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0.jpg

PAR152401.jpg (44.8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1.jpg

PAR152406.jpg (46.28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6.jpg

PAR152407.jpg (54.85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7.jpg

PAR152408.jpg (58.17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8.jpg

PAR152409.jpg (56.45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09.jpg

PAR152410.jpg (45.22 KB, 下载次数: 0)

PAR152410.jpg

PAR18482.jpg (49.83 KB, 下载次数: 0)

PAR18482.jpg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6-26 06:43
虔诚学习中.................................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06:45
继续老照片

PAR227576.jpg (54.96 KB, 下载次数: 0)

PAR227576.jpg

PAR30148.jpg (36.78 KB, 下载次数: 0)

PAR30148.jpg

PAR30226.jpg (22.48 KB, 下载次数: 0)

PAR30226.jpg

PAR30227.jpg (48.92 KB, 下载次数: 0)

PAR30227.jpg

PAR33905.jpg (63.73 KB, 下载次数: 0)

PAR33905.jpg

PAR33907.jpg (53.46 KB, 下载次数: 0)

PAR33907.jpg

PAR45773.jpg (55.57 KB, 下载次数: 0)

PAR45773.jpg

PAR45774.jpg (32.95 KB, 下载次数: 0)

PAR45774.jpg

PAR45775.jpg (33.53 KB, 下载次数: 0)

PAR45775.jpg

PAR45776.jpg (44.47 KB, 下载次数: 0)

PAR45776.jpg

PAR59014.jpg (29.15 KB, 下载次数: 0)

PAR59014.jpg

PAR59033.jpg (15.59 KB, 下载次数: 0)

PAR59033.jpg

PAR59998.jpg (36.14 KB, 下载次数: 0)

PAR59998.jpg

PAR85142.jpg (25.63 KB, 下载次数: 0)

PAR85142.jpg

PAR89473.jpg (23.23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3.jpg

PAR89474.jpg (62.67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4.jpg

PAR89475.jpg (56.13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5.jpg

PAR89476.jpg (58.84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6.jpg

PAR89478.jpg (50.82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8.jpg

PAR89479.jpg (31.41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79.jpg

PAR89480.jpg (18.67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80.jpg

PAR89481.jpg (73.3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81.jpg

PAR89482.jpg (56.3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82.jpg

PAR89483.jpg (39.55 KB, 下载次数: 0)

PAR89483.jpg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6-26 06:48
受不了了,此帖可加精啊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6-26 06:49
又受不了了,原来呆子已经加了精了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6-26 06:51
还是受不了,听语要解说一下才好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07:06
影壁(北京人发音是YING BEI)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冖”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6 07:09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07:24
老北京的门神
       全国各地民宅多有门神,北京作为首善文化之区则为更甚。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仅将北京旧时傲立于千家万户大门上的门神书录于后。   
一、捉鬼门神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二、祈福门神 这种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专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三、 道界门神 北京民宅多不张贴,但在京道观中有之,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四、 武将门神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常见崇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使前后殿宇,36宫,72院夜无宁静,李世民惧之,告诉群臣,然宫内殿外上下都全然不知,仅唐太宗李世民一君有感而日夜恐惧。月余后,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太宗和朝廷上下文武官员齐声喝彩。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秦琼与尉迟恭二门神的神像在北京的民宅中,其样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式、有贯甲式、有步战、有骑马、有舞单鞭双锏、有执金爪,但绝无手持弓箭之象。持弓箭的门神只有大唐开国元勋神箭手谢映登和金兰之友温侯后裔王伯当二神像。宗末明初,又出现梁山伯好汉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   
        因为门联与门神都贴在门之左右,于是在秦琼与尉迟恭两位门神的左右,添上了一副对联: "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因以歌颂这对大唐开国元勋和人们喜爱供奉的门神。   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钟馗是捉鬼神,可谓人人皆知,而魏征之所以成为后门门神也有文字记载。小说《西游记》 中说:唐丞相魏征斩了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王的鬼魂自觉委屈,便每夜进入内宫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无奈宫门外有秦琼,尉迟恭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由于秦琼和尉迟恭已在前门,故丞相魏征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垂立一侧了。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后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他们的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至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今天,我们再贴门神已不是旧时的迷信色彩了。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愿您也在过年之时,在您的住宅贴上门神,用门神来美化我们北京的住宅,来烘托我们北京市民的节日气氛。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6 07:27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09:52
发几张俺的照片
这是心雨照的 老拍给照的
作者: 西米    时间: 2007-6-26 11:59
爽!!又重游了一次北京了!!

谢谢听语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6 12:16
听语真人秀了,大家快来看哦,好漂亮的身材哦!特别有请听语的粉丝进入!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26 12:20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6-25 21:17 发表



北京男人,最朴素的夏天的装扮:

大背心子,懒汉鞋,蒲扇,光着大膀子………
——几十年不变啊!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6-26 12:37
  
  听语家门口学问太多了
  天堑都受不了 

  看了校长写真集
  提个问题
  为什么校长怎么杵着都好看捏

  最下面一张象帅哥戴军

  为心雨鸣不平
  让心雨拿个那么大的包
  那是新发的队服吧

作者: jjhs    时间: 2007-6-26 12:38
狠油味道~~~~~~~~~~~~~~~
作者: 雪人姐姐    时间: 2007-6-26 12:44
拍记队是干什么的?专业组织吗?
如果去北京玩能有校长导游那就美咯!
我和LG出去旅游也是喜欢看看平常百姓生活,对那些景点反而没什么兴趣!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6-26 12:46
提个问题:校长为什么喜欢鸭舌帽?(上次影子也是这样)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13:30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6-26 12:20 发表


北京男人,最朴素的夏天的装扮:

大背心子,懒汉鞋,蒲扇,光着大膀子………
——几十年不变啊!

那叫片鞋,也有叫白边懒的
跨栏背心
那就是所谓的膀儿爷

在国子监里还看见了一个骑着单车的外国膀儿爷
当时反应慢点,结果人家一闪而过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13:34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6-26 12:37 发表
  
  听语家门口学问太多了
  天堑都受不了 

  看了校长写真集
  提个问题
  为什么校长怎么杵着都好看捏

  最下面一张象帅哥戴军

  为心雨鸣不平
  让心雨拿个那么大的 ...

我总不能大热天穿上呀
心雨穿上跟个箱子一样
我要拍照片,只能让心雨拿队服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6 13:38
原帖由 雪人姐姐 于 2007-6-26 12:44 发表
拍记队是干什么的?专业组织吗?
如果去北京玩能有校长导游那就美咯!
我和LG出去旅游也是喜欢看看平常百姓生活,对那些景点反而没什么兴趣!


因为北京的胡同在逐渐减少
这个拍记队是网站会员自发组织的
专门记录北京胡同变迁的
他们的摄影水平都非常高
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

我可就差远了,虽然对北京的胡同了解一些
和他们在一起,那就是门外汉了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6-26 14:00
进来仰慕的。。。
能让天堑连灌三个受不了
可真是受不了哇
俺想看听语朴实的照片
解说也要哇
那些老照片虽然好看,
但不够想像力。。。
作者: sjzc007    时间: 2007-6-26 15:12
今天的网速真是不敢恭维
历时一个半小时,终于看完了这个帖
跟着听雨游胡同,这1.5小时值啊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28 05:39
火神庙后面的砖雕 象眼 云纹木雕,掌柜的在一家四合院内不起眼的地方发现的
国子监里在修路
作者: 如风往事    时间: 2007-6-28 08:18
古香古色的老北京一角,既体现出了文化的厚重,也体现出了北京人的纯朴、厚道;

------但是,膀儿爷的形象还是不应该提倡的!!!

[ 本帖最后由 如风往事 于 2007-6-28 08:41 编辑 ]
作者: 如风往事    时间: 2007-6-28 08:22
一睹听语姐庐山真面目,身材还是那么棒,没的说了---------!!!
作者: 如风往事    时间: 2007-6-28 08:25
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很多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但是由于个别人与房地产开发商的暗地勾结,只图一时己利,破坏了不少;现在真正能体现老北京文化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

[ 本帖最后由 如风往事 于 2007-6-28 08:42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5 05:44
连续两周没有继续发帖子
因为细雨蒙蒙游居庸关长城,庆王坟。
上周又去东坝寻找宝顶,古庙,古桥,古碑等等
里面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
才疏学浅,怕误人子弟

昨天又去东单一带串胡同
今天继续发胡同里的照片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5 06:18
在东单北大街繁华的闹市旁,有一条北极阁三条胡同,胡同北面静静的矗立着一组残破而又古香古色的建筑,这就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宁郡王弘皎府。同治初年,宁郡王弘皎的四世孙载敦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宁郡王府也随之改为和硕怡亲王府了。王府现已破落陈旧,但从斑驳的外形建筑,依稀可以辨识它曾经的辉煌。宁郡王府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是“青年艺术剧院”所在地。      宁郡王府现存的建筑较少,虽然主要的殿堂保留下来了,可也是颓废不堪,其内部已辟为单位办公用房。从王府现存的正门可以看出其面阔五间,但现在已经被堵上改为房屋了。正门屋顶上的石吻兽和装饰花卉依然保存完好。在正门西侧是某单位的新建大门,站在大门处往里看,当年王府的翼楼和银安殿完好,只是面目早已改变,屋顶杂草丛生,石吻兽不知去向,一番凄凉景象。屋顶小兽为龙之第2子,名鴟吻,因其好望、喜风,故在屋檐。但不能因字面发音而称为石吻兽。石兽的数量和种类标示住宅主人的官级品位。
       宁郡王府的第一位主人名为弘皎,是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的第四子。雍正八年封为宁郡王,乾隆二十九年薨。
       怡亲王允祥是圣祖第13子,最为世宗雍正皇帝所信任,曾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匾额赐予允祥,雍正七年允祥逝世后,雍正多次亲临王府举哀,称之为“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谥为“贤”。怡亲王世袭罔替,雍正又命怡亲王另指一子封为郡王,世代递降袭封,此王即为弘皎。雍正待怡亲王恩遇之隆,为有清一代所罕见。但在乾隆四年,宁郡王弘皎牵涉到理亲王弘皙所密谋的未遂政变中。弘皙系康熙朝废太子之子,与庄亲王允禄等结党营私,欲取乾隆而代之。后弘皙永远被高墙圈禁,弘皎被认为是“毫无知识之人”,依宁郡王附弘皙等人只图“饮食宴乐,以图嬉戏”,本应革退王爵,但因此爵为雍正特旨,所以从宽保留王号。怡亲王允祥长子弘昌也牵涉此案,他曾被其父请旨圈禁,允祥薨后被释放,雍正十三年封贝勒,此案后以“秉性愚蠢”,“情罪甚属可恶”,被革去贝勒。




我们只能在外面拍照,里面不开放
斗拱

房脊上的装饰。中间是团凤,两边各两个莲花,其中一个已经掉了

鴟吻(螭吻),房脊角上的装饰。龙生九子之一
好远望(有一种说法是嘲风,平生好险,殿角走兽)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品质,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7-15 06:23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5 06:36
这是协和医院的教授楼

得,这回又撞风头上了
每次拍照片的时候,这个人高马大的如风都跑我前面去。不过他后来递过话来:回去把我脑袋切下来。
我懒得切他,好在:挂风头——装疯卖傻

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还有一个人说,有自行车挡着。我说拍的就是自行车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5 06:59
先发几张应景的照片
来北京捞世界的《农民工的北京生活》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什么?
点灯,说话儿,
吹灯,作伴儿,
明儿个早上,梳小辫儿。


当时一看到这个场景,拍记队的老少爷们一拥而上
长枪短炮,一个也不能少
几个孩子一看有人给拍照片,那叫一个兴奋
还互相让着呢:该你了,你快过来呀
不过旁边站着的几个大人,到不象是北京人
这些人应该不是房子的主人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7-15 07:05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7-15 15:27
这种耍事真有趣
老少咸宜。。。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7-15 15:57
已经看到N多这样介绍北京胡同与老地方的书了,多是这一、二年出的,其实大家对快速消逝的历史都有危机感, 校长的PP很有意思。

真实平凡才是美
作者: 犀牛妈    时间: 2007-7-15 20:35
快来啊,免费游北京啦!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7-15 21:24
一袋子宁静   2007-7-15 08:08   威望   +10   小小子坐的门墩儿——原来是这样的呀
一袋子宁静   2007-7-15 08:08   金钱   +10   小小子坐的门墩儿——原来是这样的呀


俺也想到这句。这楼的一大收获就是明白了这句里的门墩到底是个什么。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6 06:48
新北京的建设者,我们从内路过的时候。这个大家伙正在工作
内长长的胳臂在我们头上施威

他们不是胡同的主人


真正的主人

这些物件记录了主人曾经的生活
搪瓷缸子——70年代的产物。曾几何时,朋友结婚生子,这个也能作为礼物送给人家的
电热水器——我们小时侯都用过的
烟筒——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冬天取暖必备的设备之一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7-16 07:04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6 06:59
刷过漆的门钹

大门里面
猜猜会有什么

干什么用的
我当时给心雨讲了每个物件是做什么的,大家伙还一起回忆起小时候的很多趣事儿

大门里面停了几辆自行车,里面的车铃铛引起了几个朋友的注意
还记得我那铃铛被偷的事情。每次骑车上班的时候,轻轻一按,那声音一路传出去——贝儿脆。那小偷竟然把我的铃铛给偷了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7-16 07:07 编辑 ]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7-16 10:30





这些就是“小小子儿,坐门墩”中的所描述吗?

我以为坐的应该是“门坎”位置呢。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7-16 10:51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7-16 11:08
袋子,给你看看被几代小小子磨圆了的门墩
这是一家大门前的两个门墩

作者: trythis    时间: 2007-7-17 10:13
有代表性的胡同所剩无几了。去年看到鼓楼附近的胡同在拆迁,心疼得很啊~~

[ 本帖最后由 trythis 于 2007-7-17 10:14 编辑 ]
作者: rrrrrtghdef    时间: 2008-1-2 18:42
下次去北京一定得去逛逛胡同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8-1-2 18:57
打算这个寒假也找找俺们这个城市的标志。把打算给LG说了,把听雨他们做的事也向LG描述了番。LG说好,放了假,弃了小汽车,做公交车,寻一寻觅一觅。

真是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不过怕计划没有变化快呢。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 19:52
昙花又把这个帖子翻腾出来了
其实很多不够发达的地区,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古迹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8-1-2 19:57
喜欢那门墩儿,旧旧的木门......有家的感觉,那么踏实,那么贴心......好象回到了幼年......

现在我们住的,只是房子.
作者: 青叶竹    时间: 2008-1-4 13:58
学习,偶现在已经住进胡同,才知道有这么多学问,每天接上下学得好好看看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8-1-10 16:43
楼主的照片非常的好。有历史的沧桑感,令人遐想。
作者: kaola886    时间: 2009-5-18 16:23
谢谢分享。
作者: gugulian    时间: 2009-8-15 21:57
上了一堂北京胡同欣赏课!
作者: nynynn    时间: 2009-9-30 13:15
北京的文化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